问题

2018 年你读过哪些值得推荐的政治、法律类图书?

回答
2018 年,我埋首于书堆,希望在这个节点上,能够对政治与法律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年,我读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或犀利地剖析了现实的症结,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复杂的历史。在此,我愿与您分享其中几本,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

1.《巨人的陨落》(The Fall of Giants) by Ken Follett

虽然这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或法律“专著”,但肯·福莱特的这部巨著,通过五大家族的命运,极其生动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颠覆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乃至法律体系。从俄国的革命浪潮,到英格兰的议会辩论,再到德意志帝国的权力真空,福莱特用近千页的篇幅,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

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到政治决策的背后,探讨了那些关键人物的动机、妥协与失误。书中对战前各国政治体制的细致描摹,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战争中的挑战,德国的帝国威权主义的扩张性,以及俄国沙皇统治的脆弱性,都让我对政治体制的演变有了直观的认识。

法律层面,书中也涉及到了战争法、战俘待遇等议题,虽然不是法律条文的深度解析,但通过人物的遭遇,你能感受到法律在战争年代的无奈与局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政治的狂热如何能轻易地将人推向深渊,而那些看似遥远的政治决策,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无数普通人的生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对历史有了更感性的体悟。

2.《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 by Alexis de Tocqueville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这部经典著作,我相信是任何对政治感兴趣的人都绕不开的一本书。虽然它成书于19世纪,但其对民主社会内在机制的洞察,在2018年读来依然振聋发聩。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远不止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描述,更是一种对“民主”这一概念本身深刻的反思。

托克维尔对“多数人的暴政”的警惕,对我触动尤其深刻。他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多数人的意见往往具有强大的压迫力,能够轻易地压制少数派的观点,甚至侵蚀个人的自由。在如今信息爆炸、舆论极易一边倒的时代,这句话的意义更加凸显。书中关于公民结社自由、新闻自由等如何成为民主社会的“防腐剂”的论述,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些看似平常的权利。

他对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与“公共精神”之间微妙关系的分析,也让我思考,在一个高度个体化的社会中,如何维系共同体的存在,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牺牲公共福祉。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段文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思考,仿佛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3.《诉诸法律》(In Defense of Lost Causes) by Radovan Karadžić

坦白说,选择阅读这本书,最初是出于一种复杂的好奇,想了解这位曾经的政治家,以及他为何会以“保护塞尔维亚人”为名,最终走向战争罪的审判。然而,阅读的过程远比我预期的要沉重和令人不安。这本书并非为卡拉季奇辩护,而是他写于被捕前的自辩词,其中充斥着他个人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正义”的扭曲理解。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治宣传的强大力量,以及当信念走向极端时,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后果。卡拉季奇的论述,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民族的英雄,却在字里行间暴露了他对人性的漠视和对暴行的合理化。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辨别他陈述中的事实与他个人解读之间的界限。

更深层次的,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历史的叙事权”以及“真相的追寻”这两个艰难的问题。在冲突发生后,谁来定义历史?谁的叙事才更接近真相?这本书虽然是单方面的陈述,但它以一种令人不适的方式,迫使我审视了冲突的根源、意识形态的扭曲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它并非一本“推荐”的书,但它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深刻的,让我对政治的黑暗面有了更真实的触感。

4.《沉默的盟友》(Silent Ally: The Story of Winston Churchill and the Secret of the Manhattan Project) by Gilbert Parker

这本书虽然不是直接谈论政治法律,但它揭示了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与美国在核武器研发(曼哈顿计划)上的合作,以及这一合作背后隐藏的政治博弈和信息传递。作者通过解密档案和当事人的回忆,讲述了丘吉尔如何在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中找到对付核武器的灵感,并最终促成了英美两国在这一绝密项目上的协同。

我之所以觉得它值得推荐,是因为它展现了一种“隐性政治”。政治不仅仅是公开的辩论和决策,也包含了秘密的外交、信息的传递和战略的布局。丘吉尔作为一位政治家,其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演讲和领导力,也体现在他如何巧妙地利用信息、建立信任,并最终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层面,法律条文的框架虽然存在,但更重要的是那些在幕后进行的、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非正式”互动。它让我理解到,真正的政治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

这四本书,每一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我2018年的阅读清单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们让我对政治的复杂性、法律的局限性以及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我的分享,也能为您在2019年的阅读提供一些参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波斯纳和Glen Weyl的思想实验,如何通过【激进的市场】对美国现有体制进行改造。这本书写得比较学术,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才能理解。但是作者提出的一些想法非常有意思。我的读后感在这里:book.douban.com/review/

今年是布朗案50周年,这本书的出版介绍了布朗案背后总统艾森豪威尔和首席大法官沃伦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龃龉,包括了两人的政治纲领,面对麦卡锡主义,民权运动,种族隔离的不同态度,会让你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我的读后感在这里:douban.com/doubanapp/di

芝大老男神一贯的写作风格,他的关注点在于法律是折射某一时期一个社会特质的镜子,针对言论和自由的法律限制背后,表现出的其实是整个时代的恐惧。从对于清教徒宗教价值观受到现代文明冲击带来的恐惧,到同性恋调整“家庭”定义带来的恐惧,标题很香艳,内容很学术,但是可读性非常强

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介绍了美国最高法院针对公立学校教育的一系列判决,囊括了公立学校教育中的各种敏感问题。从学生是否在校园中享有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体罚的合法性,对学生财物的搜查,对学生搜身/尿检,公立学校与种族隔离/性别隔离,非法移民在公立学校的受教育权,宗教在公立学校教育中的微妙地位,等等等等。作为一个不会制冷仍然要评价电冰箱的读者,觉得这本书还欠缺一点火候,虽然研究做得非常翔实,每一个案例的介绍和评价也非常精炼,但是给人的感觉也就是一份优秀的案例综述(outline)而已了,缺乏一个贯穿全书的理论和结构。

很有意思的legal drama,讲的是爱迪生和威斯汀豪斯之间的直流电交流电之争,主角是今天华尔街大律所Cravath模式的开山祖师Paul Cravath。

“一滴血可以验出上百种疾病”,硅谷的女版乔布斯wannabe如何将众多投资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以及大律所在其中不甚光彩的角色。

基本的构架和74年的一份白皮书完全一致,弹劾的英国背景,在立宪会议中针对弹劾的讨论,弹劾作为政治工具在美国的使用。添加了第二十五修正案的分析。Sunstein的这本书比白皮书的分析更通俗易懂一些。读完了你会对美国宪法中“弹劾”的法律背景有了充分理解,但是对于能不能弹劾川帝让他下台,Sunstein表示,这特么还是个政治问题。。。

这是无意中发现的一本小册子,100多页,一会就翻完了。介绍了排华法案时期华人试图绕开法案的历史,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故事。我的读后感在这里:douban.com/doubanapp/di

user avatar

概因要为手头及后续的写作做准备,今年的阅读相对比较“功利”,集中于“隐私”,特别是美国法中的“隐私”这一主题。有句话说得好,“圆圈越大,则接触到的圈外的面积也越大”,以下许多书籍中的精彩叙述及论证,确实为自己打开了新的窗口。当然,对美国的分析未必适用于中国;此外,与历经考验的经典不同,部分内容可能略显片面,甚至存在偏差。这些都应该注意。


1 Moore Jr, Barrington. Privacy: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Routledge, 2017.

这是答案中中离“法”最远、离“政”最近的一本书;此外,符合摩尔的一贯风格,这本书并不好读,不易从字里行间理出清晰的逻辑脉络。不过,从人类学入手查探“隐私”的起源,在跨越希腊、犹太、古代中国的比较中寻找“隐私”这一概念的同与异,本就是学者该做的事。只是,除了摩尔,有如此魄力的人极罕有。最后,卖个关子:摩尔最后几页中带预言色彩的分析,极有力。


2 Lane, Frederick S. American Privacy: The 400-Year History of Our Most Contested Right. Beacon Press, 2009.

摩尔的作品予人宏大的视野,然而,具体到个别国家,当地的法律、历史及风俗仍需个别体察。自己对“隐私”在美国的衍变尚一无所知时,这本书为自己了解概况及深入阅读提供了很大帮助。作者修过文学、做过律师、还懂技术:从殖民时期的邮件往来及居住条件,写到互联网时代的危机;自《隐私权》的发表,到后续高院的里程碑判例,再到各项立法,重要的侧面几乎都照顾到了。


3 Lauer, Josh. Creditworthy: A History of Consumer Surveillance and Financial Identity in Americ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因为之前的经历,自己尤其关注法律的历史渊源:历经几十年的修订及阐释,当初引起轩然大波、推动法律变革的因素,可能已为大部分人遗忘。金融信息保护即是一例:实际上,早在1840年前后,最早的征信机构已在美国出现;至20世纪中期,这些机构“已经把手伸入了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行当是隐私法早期发展的重要动因;彼时彼景,对身处此时此刻的我们亦有借鉴作用。


4 Diffie, Whitfield, and Susan Landau. Privacy on the Line: The Politics of Wiretapping and Encryption. MIT press, 2010.

无时无刻不在侵蚀“隐私”范围的力量不止一股:除了资本,还有政治。实际上,对“监控国家(Surveillance State)”的兴起的担忧,可谓是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从早期因“查禁淫秽内容”而开拆私人信件,再到当下无差别的大范围监视,以及相较过去大为兴盛的数据挖掘术,法律一直在蹒跚、尝试在政府逾越太深之前“拽”一把。这一点同样有借鉴意义。


5 Allen, Anita. Unpopular Privacy: What Must We Hi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太好:一则掺杂颇多哲学思辨,二则行文极其细密缱绻。不过,从另一角度看,本书有难以替代的用处:许多时候,最令外来者摸不着头脑的,便是法律论辩中围绕价值展开的部分——一种文化中看来天大的事,另一文化却报之以冷漠脸。作者将罗列了美国宪法中与隐私相关、且争纷不休的题目,并阐释了争论各方倚仗的价值。如此归纳,对后续深入颇有帮助。


6 Frischmann, Brett, and Evan Selinger. Re-Engineering Human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这是《卫报》评选的2018年“最佳书籍”之一。从颇“接地气”的合同法层面到极“高大上”的哲学层面,本书回答了以下问题:在如此复杂多变、以致我们将导航、运动乃至情感等诸多重要侧面“外包”给机器的年代,如何才能保证机器不会“背叛”我们?“外包”比例的上升,会不会越过一个根本的界限,以至彻底更易人性?与此相关,原书对“图灵测试”的一系列反思饶有趣味。


7 Fairfield, Joshua AT. Owned: Property, Privacy, and the New Digital Serf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前两本书的反思,一聚焦“隐私”与美国宪法,一侧重“隐私”与美国合同法。这本书走了第三条路:通过更易现有的、调节产权的法律来保护隐私。现代之前,英美法主要通过保护产权来保护隐私。然而,随着数字商品兴起,其“产权”概念与传统产权间出现分歧,使普通人摸不着头脑,进而造成错误预期、损害隐私。作者因此提出,有必要将数字商品的“产权”捋得更“自然”。


8 Hartzog, Woodrow. Privacy’s Blueprint: The Battle to Control the Design of New Technolog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这本书依循的路径与前三本书又有差异。具体而言,作者主张:保护隐私,应从规制互联网企业对产品的“设计”入手;应遵循的特定标准,可参考已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及产品责任相关法律。实际规制“设计”时,除对恶意突出者“挥舞法律武器”外,还应配合强制认证、行业标准等稍“软”的规制工具。原书内容相当全面,呈现了一套保护牢靠而又不失灵活的隐私保护框架。


9 Bamberger, Kenneth A., and Deirdre K. Mulligan. Privacy on the Ground: Driving Corporate Behavio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MIT Press, 2015.

各部门法的学者都在谈论如何有效保护隐私。以下偏重实证的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日益凸显:那些真正手握隐私相关决策权利的企业,他们如何看待这些法律?实践中,他们又是如何维护隐私?通过访谈多名资深业内人士,本书为我们勾勒美英法德西等五国、企业内部隐私合规运行的实况。其中,美德较为相似,亦为作者推崇;其余三国,企业合规人员所能做的,相对而言就少一些了。


10 Hoofnagle, Chris Jay.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Privacy Law and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了解隐私法规运行的实状,不仅需要探查企业,更需要深入执法机构。在美国,隐私执法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当属联邦贸易委员会。以上书籍即对这一机构做了全方位的介绍:设立及沿革的历史、手握的权力及应遵循的程序,等等。本书后半部分还分领域介绍了委员会的执法实践:规制数据共享、保护未成年人信息、保护金融信息、打击“骚扰式”营销,等等。一书即足以鸟瞰一领域。


自己对以上书籍均写有长书评,有的已发表于报刊,有的仍处投稿环节。最后,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指出:首先,以上书籍,不少只是相关方向上个人认为较值得阅览的一本,实际可读的论著范围比这宽广许多,相应观点也未必统一;其次,选书方向亦有局限。此处既未涉及Information Privacy Law(第六版)等经典教材,也没有列出其它细分的方向上的许多佳作,亟待知友“投玉报砖”。

user avatar

经典名著和老书就不说了,只介绍几本2017、2018年新出版的书。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一七六六年的卢梭 (豆瓣)),作为一本专著,个人觉得主线脉络并不很清晰,有不少段落游离于主线之外。不过史料很丰富,有些专题拉出来单独看还挺有意思的。作者的文笔非常不错,有些夹叙夹议段落写的很华丽,但作为学术作品是否反而太过空洞就见仁见智了。

《清代国家法》(清代国家法 (豆瓣))。中国法制史作品,虽然我觉得有些地方刻意往中央和地方关系这个主题上靠,略有点牵强,但每一个单篇本身的质量都很过硬,写的非常扎实。清朝法律制度在法政领域算是一个非常细分的专业领域,但这个领域好的研究很多,也很有意思。

《帝国的辩解》(book.douban.com/subject),介绍英国在19世纪中期,海外殖民指导思想的转变,同时也介绍亨利梅因的理论在理论层面以及殖民实践层面的影响。这本书挺难读的,开启了好几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但作者本人其实没有把坑填平。

《国家与自由》(国家与自由 (豆瓣)),斯金纳在北大演讲的演讲集。内容不深也没有什么新意,但胜在简明易懂,对于初学者理解斯金纳很有帮助。其中第三篇《霍布斯及其批评者:自由与国家》个人尤其好,对“自由”这一概念的梳理清晰明了。虽然具体内容肯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对于一般爱好者来说足够好了。

user avatar

今年把《法的门前》解读了下,这本书严格地符合“法+政”的组合,在“读书会”里面可以听得到音频(此处是硬广,哈哈哈)。

我还想把读《法律与宗教》的感受分享下。手头这本是梁治平老师翻译,中政出版社03年版的 。

有句法谚,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法律应当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但知晓作者伯尔曼教授大名的可能并不是特别多。伯尔曼教授有两本皇皇巨著《法律与革命》,这两本书有一部书作为导论,就是《法律与宗教》,前面那句法谚就出自这本书。

伯尔曼教授出生于1918年。秩序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繁荣与希望,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崩溃让人们对于旧秩序的信仰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体会到了更强烈的危机感,对于人类生活状况和未来的走向也更加的关注。在一战之前,法律信仰和宗教信仰体现了西方对于共同目的的意识,以及关于社会正义和社会秩序的观念,现在却在根本上丧失了对于基本宗教价值和法律价值的信任,那些让生活变得有意义的超实体的信仰逐渐消失,那个能够带来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制度和程序也不再令人信赖。

整体性危机的征兆和原因都是宗教信仰的丧失殆尽以及对于法律信仰的严重缺失。而这又源于没有恰如其分地认识到法律制度、宗教制度与基本的法律价值、宗教价值之间的关联,以至于僵化地将法律与宗教截然分离。

多数文化中的法律最初可能都是从宗教中产生的,但是法律中的宗教因素已经被彻底清除,乃至当然无存,现代观念下法律更多地被理解为用来贯彻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工具。这种视角下的法律是世俗的,法律不再关心生活的目的,也不再涉及单个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终极追求和意义。原因可能是理性主义的勃发,贯彻了理性主义的法律必然将每个个体都是为理性的主体,就像经济学中把市场主体都是为理性经济人那样,每个人都会在计算行为后果和利弊得失后决定是否实施某一行为,原本在自然法中尚且存在的关怀和追求已经被排除在了法律之外。这样一来,人们要遵守法律,便只能是因为他们害怕不遵守而可能遭受的制裁。

然而,即便是斯大林也不能完全依赖暴力威胁来进行统治,其不得不将正义的要素引入苏联的法律,让苏维埃法显得有说服力。上面关于法律的观念过于狭隘,完全忽略了法律中那些超越了理性的要素,尤其是法律和宗教共享的要素:仪式、传统、权威、普遍性。

正义必须被伸张,并且必须眼见着被伸张。仪式对于法律和宗教来说都特别重要,仪式反映了那些重要的价值,比如在开庭之时,原被告对面而坐代表的是双方当事人的对立,而法官坐在远离二者的中间则象征了法律的中立,中立则是公平的核心特征。仪式也是这些价值的载体,如果当事人不能从直观的感官认知下对于公平有个具象的认识,则可能会对于司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公开仪式一旦终止,法律便会丧失生命力。//法律和宗教同样注重传统和权威。所有的法律体系都宣称他们的效力部分地建立在对于过去的延续上,法律对于前后一致性的追求甚至已经成为了追求正义的代言词。穆斯林的执行官要守护名声,不会每次做出不同的判决,甚至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也被假定反映了某种一致性。人在与法律无关的政治、经济或者社会经验方面,可能会随意提出只考虑实际效果的行动方案,而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候,选择的往往是诉诸权威者制定的规则和做出的在先判决,只不过有时候这个权威者是上帝,有时候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是,法律和宗教中包含了那些理性告诉我们道德上是正当的东西,以及所有社会都公认具备法律拘束力的东西,这些东西合乎人性和社会秩序要求,经常被称作为基本的法律价值的原则。比如,摩西十诫中的最后六条(尊敬父母,禁止杀人、通奸、盗窃、作伪证和欺诈)在所有已知文化中都有对应的概念。然而一个理想的社会,不仅需要在理性上认识到基本价值,而且要求社会成员以其全部生命献身于这些原则,后者已经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唯有依靠宗教般的激情和信仰的飞跃,才能够实现理想和原则的普遍与现实化。

说到这里,作者及时解释道,面对现实的问题,并不是要以各种宗教手段甚至回到清教的伦理来维护旧的法律制度从而规避对于根本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是要找寻新的法律解决方法,当然,这种方法需要法律能够找到有效传达其客观与中立的仪式,需要人们恢复对于法律延续、一致性的意识以及对于法律拘束力的认同感,需要重新发现法律和关于生活目的的普遍真理之间的关联。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态虚设。似乎要说的并非对于单纯的、实证的法律规范的信仰,伯尔曼甚至认为就是这种实证主义的观点导致了法律与信仰的分道扬镳,作者更想强调的是把那些原来作为信仰的最高价值准则,那些值得人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价值重新注入到法律之中来,让实证的法律规范不再是单纯的调整人的行为方式和分配权利义务的模型,让法律规范重新承载着那些神圣的价值,比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让法律的身体拥有神圣的灵魂,才能够获得人的信仰,法律也才能更好地在化解危机上发挥实际功效。

user avatar

今年难得有机会抽空读完的法律类图书中,最喜欢的当属《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这本书讲的是美国宪法经典判例 Gideon v.Wainwright, 372 U.S. 335 (1963),是一个关于争取「辩护权」的故事。


1962年1月8日,一封从监狱里寄出的,用小学生一样的铅笔字写下的信来到了最高法院,被归类到了名为“杂项”的文件柜里。 写信的人是克莱伦斯·吉迪恩(Clarence Gideon),他十四岁退学,离家流浪,一生穷困潦倒。五十一岁那年,他因涉嫌从一家台球厅中偷走了几瓶啤酒和一把硬币,被判处五年监禁。就是这个人,为了争取自己得到律师辩护的权利,一直将官司打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且胜诉,创下了写进法学院教材的经典判例。

《吉迪恩的号角》这本书,正是描绘这一事件的纪实作品。本书作者是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两届普利策奖获得者,除本书之外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法律读物《批评官员的尺度》。刘易斯擅长写小人物的抗争,他的作品从不过度使用浪漫的英雄主义笔调,哪怕看到一朵璀璨的浪花,他也会引导读者去看到下面暗流涌动的潮水。拿这本书来说,刘易斯反复暗示读者,司法并不像是热血励志电影,吉迪恩的一封信固然富有感染力,但推动时代改变的还有更为复杂的力量,在孤胆英雄式的维权斗争背后,是不同法学思想流派的大讨论。

在美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无力承担律师费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在穷尽了在本州司法系统的上诉权利后,也可以不经律师代理,自行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申诉。当时,这类申诉只有3%的概率得以被法院受理。一方面,此类申诉的数量实在太多了,用伊利诺伊州威廉·谢弗尔(William Shafer)的话说,大法官们要像大海捞针一样,从纸堆里捞出被忽视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由于这类贫困的申诉人得不到律师协助,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有哪些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收到了侵害,因此难以让最高法院确信自己具备管辖权。

但吉迪恩在1月8号寄出的这封信有点特殊:这显然不是出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手,充斥着拼写和语法错误,零星夹杂着几个不知从哪听来的法律术语,却又用得不伦不类,让人有种故作老成的感觉。但读到这封信的书记员却不由得浑身打了个激灵:说的对啊,这还真是个值得弄明白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简单: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受到刑事指控的被告人有权获得律师的协助,而这封信的作者主张道,自己在佛罗里达州遭受刑事指控时,法院没有给他指派律师。

事情缘起于四个月前的一场庭审。克莱伦斯·吉迪恩站在佛罗里达州海湾郡法院的被告席上,面临以盗窃为目的实施非法闯入罪名的指控。吉迪恩很坦率地表示,自己没钱请律师,而法官也同样耿直,告诉吉迪恩,那就自己为自己辩护吧。本案中,检方请出了目击证人,作证称看到吉迪恩闯入了一家台球厅,然后大摇大摆拿着酒瓶子出来。证人随后声称,台球厅里的零钱不见了,一口咬定吉迪恩实施了入室盗窃。

吉迪恩显然不知道如何进行交叉质询,他像一名律师一样对检方的证人抛出问题,但只是将自己越描越黑;他请来的证人还帮了倒忙,例如,吉迪恩请来一名出租车司机证明自己当时没有喝醉,而如果是有经验的律师,巴不得有人证明被告人当时处于醉酒状态,因为当时的佛罗里达州法律允许将醉酒作为一种否定存在犯罪意图的辩护理由。另外,吉迪恩显然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排除可能具有偏见的陪审员,在庭审一开始,当法官问他是否接受这几位候选陪审员来审理此案时,他只知道茫然地点头。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吉迪恩都是检察官砧板上的一块肥肉。当然,肥肉这个词仅仅是比喻意义上的,现实中的吉迪恩虽然当时只有五十一岁,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长得像是个年近七旬的老头,皮肤干瘪,眼眶凹陷下去,当他艰难地站起身来的时候,两只手都控制不住地在颤抖。说他是案板上的一块肉,在于他的四次犯罪记录案底给了法官从重判决的理由,尽管这四次前科都不是暴力犯罪。最终,吉迪恩被判处五年监禁,这是佛罗里达州法律理论上能够为非法闯入罪名给出的最高刑期,而没有律师协助的吉迪恩,并不知道如何在法庭上主张从轻判决。

在监狱里的吉迪恩思前想后,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他愈发觉得,自己本来应当依据美国宪法获得律师的援助,所以他写下了我们之前提到的这封申诉信。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个“获得律师协助的权利”并不这么简单。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背后的争议了。

要了解美国的司法制度,首先要明白一点:这是一个联邦法律和各州法律双核驱动的二元体系,联邦和各州的法律各有各的自留地,在不同的领域分别具有最高权威。看美剧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美国有联邦调查局FBI,但也有各个州的警察,比如经常在洛杉矶街头追车和枪战的LAPD。前者管的是触犯联邦法律的犯罪,后者管的是违反各州刑法的犯罪。这本书里面,吉迪恩犯下的非法闯入罪是佛罗里达州法律中的罪名,因此要在州法院里面接受审判,适用佛罗里达州的诉讼程序。

这就导致,本案不能想当然地适用宪法第六修正案中“获得律师协助的权利”。美国宪法修正案的前十条,包括第六修正案,约束的仅仅是联邦政府的行为,要想适用到各州,不能直接搬运,而要通过第十四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来实现,这个过程被称为“合并”。

举个例子:大家还记得周立波吗?当年他开车在马路上走S型,被警察拦车搜出了毒品,而周立波的律师依据第四修正案中禁止非法搜查的条款,以纽约州警方搜查不合法为由,排除了相关证据,导致检方撤诉。而如果周立波穿越到七十年前,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然第四修正案1791年就有了,但只能管联邦警察,管不了各州,直到1961年才被认为是正当程序所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判例给合并到了各州法律之中。

同样是基于这个道理,当吉迪恩在佛罗里达州法院接受审判的时候,第六修正案还没有全面合并到各州。当时管用的判例是 Betts v.Brady, 316 U.S. 455 (1942),在这个判例中,联邦政府认为只有当存在一系列“特殊情形”的时候,各州法院才有义务给被告免费指派律师。这一系列特殊情形包括不识字,未成年,有精神疾病,或者是指控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超出普通人理解范围等等。按照本判例的标准,贫穷,并不属于上述特殊情形之一。

Betts案在当时的美国极具争议。有学者批评道这种基于特殊情形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容易引发混乱:就拿案件的复杂性这一点来说,一起刑事案件到底有多复杂,法官在开庭之前根本无法确切知道,很多时候需要先有了律师才能知道有没有被外行人所忽略的门道。例如,吉迪恩的案子看起来很简单,不过就是他涉嫌闯入台球厅偷了东西而已,但辩护律师在庭审过程中,通过交叉质询证人,可能会有一百种方法来层层设防。譬如说,通过发掘证人的不良记录来削弱他的可行性,排除掉道听途说的传闻证据等等。这些方法要怎么用,有没有例外情形,在法学院要上大半个学期的课才能给出个大致框架。很多时候,除非有律师在场,不然大家可能还不会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这就导致一个自相矛盾之处:案件的复杂程度,要靠辩护律师来发掘,但法院却需要在没有律师的情况下,基于案件的复杂度来决定需不需要辩护律师,这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了。

与此同时,支持Betts的一派也有他们的道理。在美国的司法和政治中,有一种价值观历来得到重视,就是保护“州权”,也就是各州的权力。要始终记得,美国自建国之初就不具备大一统的传统,而是强调各州基于共同利益所形成的联合。其逻辑是:各州为了国防安全,贸易的便利和经济秩序的稳定等利益诉求,放弃了一部分自主权,将权力部分让渡给了联邦政府。各州的政治家在做出这些让步的时候,一个两个都像是吝啬的守财奴,不断地考虑有哪些能让,哪些不能让。而制度的设计师们,也在精心计算着,美国到底多大规模的联邦政府,到底允许联邦政府插手去管理哪些事务。

这种大政府还是小政府的争论,构成了美国政治两百多年来一个不断重现的主题。譬如说,奥巴马政府当年大力推行“奥巴马医改”,所遭到的一个有力批评就是联邦政度的一揽子医保计划侵害了各州管理自身事务的自主权,忽略了各州财政状况的不平均。等到特朗普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之一就是宣布废除奥巴马医改,这也体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对于“联邦政府可以管什么”问题的不同回答。

具体到获得律师协助这一点,主张维护各州自主权的一派,以联邦最高法院弗利克斯·弗兰克法特为代表的保守派就认为,各州应当有权决定自己的刑事诉讼程序。在他们看来,涉及违反各州法律的刑事案件,理应由各州决定如何审判,给予被告人怎样一套审理程序,联邦政府既然没有宪法的明确授权就不应当指手画脚。弗兰克法特大法官还有一点非常现实的顾虑:如果贸然推翻了Betts的判决,全盘赋予所有请不起律师的人得到免费辩护律师协助的权利,会不会导致各州不得不敞开监狱大门,让所有之前没有辩护律师的犯人都以先前的审判程序不合法为由,要求重新审判?各州的财政会不会不堪重负,无法找来这么多的律师为千千万万名穷人进行辩护?

两派的观点,注定要通过一场诉讼来解决,而这场诉讼中,吉迪恩不必再孤军奋战了,因为案件已经进入联邦司法系统,所以他可以免费获得辩护律师。而法院为他免费指派的这位律师,绝不是等闲之辈,他正是赫赫有名的亚伯拉罕·福塔斯(Abraham Fortas)。

福塔斯是一间知名律所的合伙人,在当时,1962年,他还在忙着带领三十多号人大把赚钱,但日后,他即将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名大法官(再后来,他因为深陷权钱交易丑闻迫于压力辞职,人的命运啊。。。)

为什么这种级别的人物会欣然接受法院指派,免费投入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吉迪恩的案子呢?作者并没有假模假样地提及福塔斯的理想主义,而是很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登上联邦最高法院,对于任何一名律师来说,都是日后可以在业界大吹特吹的一块金字招牌。

福塔斯的团队人才济济,他调动了自己律所里面的精锐力量。而坐在被告席上的佛罗里达州政府,却显得捉襟见肘了很多,派出的是当年只有27岁,从法学院毕业不久,名不见经传的布鲁斯·雅各布(Bruce Jacob)。

雅各布为了准备这个案子费尽了周折。在六十年代,查询判例远不像现在这样动动鼠标就能从在线数据库下载,而要一部部翻开汇编了每年各个法院判决书的大部头。财大气粗的律所,可能会有自己的法律图书馆,但雅各布只能每天开车几十英里去借用一所法学院的图书馆;福塔斯的团队几乎是清一色的耶鲁法学院出身,笔杆子还包括日后的著名法学家约翰·伊莱,而雅各布的团队只有两个人,他自己每天在图书馆抓紧时间摘抄判例,他的新婚太太晚上帮忙用打字机打出来,汇编成备忘录。

势单力薄的雅各布想要获得更多的外部帮助,他通过佛罗里达州政府向美国其他各州发出求援信号,呼吁各州向法院陈情。在美国司法程序中,与诉讼结果利益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可以给法院写信发表观点。而雅各布的心思是,推翻了Betts,迫使各州向穷人免费提供辩护律师,会侵害各州的政策自主权,增加财政负担,因此各州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肯定会拉佛罗里达一把。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23个州不但没有帮佛罗里达说话,反倒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吉迪恩一边。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明尼苏达州当时的检察长,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Mondale)。蒙代尔写道:“我相信各州的权力,但我更加相信《权利法案》”,他根据多年从事刑事诉讼的经验,论证了为更多被告人提供辩护律师的可行性,并呼吁以吉迪恩案为标志,将获得律师协助这一权利法案中赋予公民的权利,全面合并进入各州的法律之中。

蒙代尔并不是在拍着脑袋开空头支票。在六十年代的美国,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法学教育的平民化,社会各界涌现出大量法律援助机构。虽然这些机构的服务质量也就是“管饱不管好”的水平,但至少能确保最基本的辩护权。在一些州还出现了由政府提供自己的公共辩护律师,而一些法学院则致力于提供“法律诊所”服务,让在读法学生协助请不起律师的刑事被告人进行辩护,从而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这些新变化,都让法院为穷人无偿指派律师这一目标看上去不再遥不可及。

虽然局势颇为有利,但对于吉迪恩和他的辩护律师福塔斯来说,要想取胜,还必须扫清大法官们的一个疑虑:将第六修正案施加到各州,会不会侵害各州的自主权,从而违背建国先贤们的制度设计?这个问题,被留到法庭辩论中回答。

1963年1月15日,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吉迪恩的案子终于迎来了最重要的庭上口头辩论环节。双方都提交了自己的答辩状,而九名大法官也准备了一堆问题。果不其然,约翰·马歇尔·哈兰大法官提出了自己关于州权的问题:如何看待联邦和各州分权这一美国宪法的基本框架?

而福塔斯的回应十分精妙:

如果沿用Betts标准,要考虑被告人的文化水平,身体和精神状况,考虑案件的复杂程度和其他各种各州法院依据自身判例所规定的因素,那么联邦最高法院要频繁地应对上诉案件,逐一审查这些考量过程是否符合宪法要求。这边有一个新的要素就审查一下,那边有一个分析方式就审查一下,到头来,九名联邦大法官将会频繁地窥探各州法院的办案过程。难道这种对个案的窥视过程,不是对各州司法权力更加严重的侵蚀吗?

一语中的。一方面,在全国实行统一标准固然侵蚀了各州的自主权,但另一方面,如果各州所执行的标准并不明确,势必会导致最高法院在一起又一起的上诉案件中不断矫正各种不当的标准。福塔斯列举了近年来一系列围绕第六修正案的最高法院判例,证实了这一现象所造成的不利后果。

福塔斯在回答问题时可谓左右逢源侃侃而谈。在论及律师对于审判程序的必要性是,他还不忘那自己的同行开玩笑:“哪怕是像克莱伦斯·丹诺(Clarence Darrow)这样的传奇律师,当他因为涉嫌贿赂陪审员而被提起指控时,第一反应也是去请个律师帮帮忙。” 相比之下,佛罗里达州代表雅各布的表现,称得上是被问题淹没,不知所措,这名27岁的年轻人用一种最为残酷的方式接受了最高法院的洗礼。

(插播一句:关于 Darrow 律师的故事,可以看看这篇回答:顶尖律师之间的高手对决是怎样的?

1963年3月18日,联邦最高法院宣布了判决,吉迪恩胜诉。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一致认为,是该实现全面的「拨乱反正」了,从今往后,任何请不起律师的刑事案件被告人,都能够获得法庭所指派的律师协助。让福塔斯喜出望外的是,这一次他不仅赢了,还取得了一场意外的成果:判决宣布,目前正在被关押的,先前在没有律师的情况下被定罪的犯人,也可以得到重新审判的机会。

但吉迪恩不高兴。他很奇怪,明明赢了官司,为什么自己还不能给放出来。福塔斯解释道,这一判决仅仅是判令佛罗里达必须为他提供律师重新进行审判,但想要洗刷罪名,还需要回到佛罗里达州的法庭,再获得一场胜利。

这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吉迪恩有些顶不住了。从1962年初的第一封信,到1963年三月宣判,期间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还是普通公众,都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第六修正案,但吉迪恩所面对的,仅仅是日复一日的铁窗生涯,和他唯一的武器,用来给法庭陈情,和律师通信的一张纸,一支铅笔。当他被带回佛罗里达州海湾郡法庭,那个因为他涉嫌偷了几瓶饮料,二十多块零钱,就判了他五年监禁的法庭时,他觉得自己受到了玩弄。而这时,福塔斯律师又将辩护的工作转交给了一名佛罗里达州当地律师,更加让吉迪恩感觉受到了背叛。

在法庭上,两年前给吉迪恩定罪的法官,按照最高法院的判决,询问他要不要接受律师的协助。出人意料的是,吉迪恩拒绝了。作者翻开当时的法庭记录,发现上面用全部大写的字体写道,“我不需要他们!”。在英语表述中,大写的方式,一般表示人物当时在大喊大叫。

最终,吉迪恩还是平静了下来,对自己的失礼表示道歉,这一次,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铅笔写下的字条,说要提交一份申诉状。在这份申诉中,他声称自己因为同样的罪行被审判了两次,所以宪法权利受到了侵害。

读到这里,我笑了,只要在法学院上过半学期的刑事诉讼法课程,就知道这样的重审程序在法律上完全没毛病,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但我很快意识到,自己有什么资格嘲笑吉迪恩呢?他根本没有受过任何的法学教育,说得直接一点,只有相当于初中的文化水平。他或许在以往作为被告孤立无援地出庭时,听到了几个法学术语,或许是在监狱里听到其他的犯人提起自己的审判经历,于是记下了几个词汇,然后一次一次地组织语言去申诉。之前是为了获得律师的帮助,这次是为了拒绝在他看来违法的审判过程。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去战斗,但他面对着一次次将自己打倒在地的对手,依然勇敢地吹响了号角。

最终,吉迪恩的律师还是想尽办法说服了他,接受了自己的代理。在庭审中,训练有素的辩护律师轻而易举地指出了检方证人证词的前后不一之处,并且将嫌疑指向了另外一名在场者,成功构成了合理怀疑,令让陪审团作出无罪判决。

当吉迪恩走出法庭时,有记者问他,“你觉不觉得自己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而头发花白、双手发颤的吉迪恩只是回答道,“我觉得是吧。”

1972年,吉迪恩病逝,年仅61岁,四处流浪的生活,牢狱之灾,和不断的诉讼,已经透支了他瘦弱的身体。他的墓碑没有任何装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组织之后在墓碑上刻了一行字,“每个时代,法律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进步。”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有一句特别扎心的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而吉迪恩可能会说,他只有一种罪,就是穷罪。本书作者刘易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司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一种制衡,它能够保护在少数决定多数的民主政治中,那些最不受欢迎的群体,那些最难以发出声音的群体。其中包括向吉迪恩这样请不起律师,而无法得到公正审判的穷人。

《吉迪恩的号角》这本书并不是英雄主义视角的人物传记,在绝大部分的章节中,我们看不到吉迪恩本人的所作所为。作者为我们展示的,更多是一些相当抽象的法律概念,例如关于判例的讨论,权利法案和各州自主权之间的取舍等等。甚至,您可能会觉得,这本书里面吉迪恩是个无关轻重的角色,觉得这场诉讼的推动力量,是像福塔斯这样经验丰富的律师。

但不要忘记,一切都有一个最初的起点。律师,法官,学者,政治家,听到了嘹亮的号角声,于是集结了起来,讨论人们的基本权利。而这一声号角,就是1962年1月8日,一封由吉迪恩从监狱寄出的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 年,我埋首于书堆,希望在这个节点上,能够对政治与法律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年,我读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或犀利地剖析了现实的症结,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复杂的历史。在此,我愿与您分享其中几本,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1.《巨人的陨落》(The Fall of Gia.............
  • 回答
    2018年是我在历史阅读上特别投入的一年,那段时间正好经历了一个事业上的小调整,有了不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便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比起以往随意翻阅的习惯,那一年我更偏向于系统地深入理解一些时期或人物,也因此,读过的书件件都印象深刻。首先,我一口气读完了《剑桥中国史》的几卷,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我以前.............
  • 回答
    2018 年啊……说起来,那一年我仿佛沉浸在书海里游弋,接触了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的作品。回忆起来,脑子里涌现出不少书的画面,感觉像是一场场的思想旅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探索一些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万历十五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本。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
  • 回答
    2018年,我对于“读博”这件事,确实有了一些新的体悟,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着“拿到博士学位,学术造诣高深”的单纯想法了。那一年,我身边有朋友顺利毕业,也有一些正在挣扎,这些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博士生涯更真实也更复杂的模样。1. “学术追求”的内核,远比头衔来得重要。过去,总觉得读博是为了一个“博.............
  • 回答
    哈哈,说到2018年的健身成果,那可是真有不少可聊的!那一年,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想要在身体素质上有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结果还真没让我失望。体重和体型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2017年底,我大概是75公斤,体脂率嘛,说实话,我都没敢细算,感觉肚子上那一圈肉是相当明显,冬天穿宽松衣服还能遮遮掩掩,.............
  • 回答
    2018 年? 那一年我确实没少在铁路上奔波,说是“坐火车”有点太轻描淡写了,更像是跟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我去了好多地方,每段旅程都有点不一样,所以感受也挺深的。1. 春节回家: G字头,速度与“堵”的纠葛最早的,大概是春节前夕,从上海回北方老家。那趟车是G字头的,高铁。说实话,我对高铁已经.............
  • 回答
    2018 年吗?说实话,如果真要让我想一件最想撤回的操作,那还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能改变历史进程的节点。反而,那是一件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在当时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懊恼和反思的事情。那件事发生在我刚开始认真琢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的时候。当时我沉迷于各种在线课程和知识分享平台,.............
  • 回答
    2018年,我像是沉浸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电影宝库中,从中淘出了不少令人回味无穷的珍宝。回想起那些在黑暗影院中感受到的震撼,或是看完后久久不散的思考,我心中对那一年最佳电影的名单早已在脑海中成形。如果要我挑选出十部作品,它们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印记,我会毫不犹豫地列出以下这些,并尝试用我的方式来讲述它们.............
  • 回答
    2018年,可以说是我所在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那一年的技术浪潮,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果让我回顾当时最让人兴奋、并且前景无限的方向和技术,那必须是Transformer架构及其带来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在处理序列数据,尤其是自然语言方面,主要依赖.............
  • 回答
    2018年,我所在的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风起云涌,可以说是AI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的关键一年。如果让我来“回忆”一下,那年的大事记,我脑海里浮现出几个非常鲜明的脉络。一、深度学习继续深化,但“瓶颈”也开始显现:如果说2017年是深度学习“大放异彩”的一年,那201.............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在工作中见识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佩服”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前瞻性,以及将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智慧。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描述,希望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感受,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关于.............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经历过几次需要动用“紧急立法权”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紧急立法权”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国家元首或政府授予的、可以绕过正常立法程序的权力,而是指在面对突发、重大、紧迫的社会问题或危机时,由立法机构(在本例中,就当作是我被赋予了某种代表性权力来模拟这个过程)快速响应,制定并实施具有强制.............
  • 回答
    2018 年,生命科学领域无疑是热闹非凡的一年,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和持续的进展。如果让我回忆起当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有几件事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中,它们不仅代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也预示着未来医疗和技术的发展方向。1.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被挑战: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这绝对是 2.............
  • 回答
    2018 年,我的记忆中,有几次经历让我现在想起来仍觉得颇有些“心有余悸”,虽然我并非人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悔”情绪,但如果非要套用这个概念,那么我所经历的几次“操作”,在那个时间点,确实是让我“想要撤回,却又无法撤回”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年初时,我对一个长期训练数据集中出现的,一个相.............
  • 回答
    2018年,我家里的变化,与其说是添置了什么,不如说是生活有了更细致的熨帖。最让我感到省心的是那台新洗衣机。以前用旧的,衣服洗完总是湿哒哒的,尤其到了冬天,晒衣服成了件让人头疼的事。新来的这位,它不仅洗得干净,最重要的是,自带烘干功能。第一次用的时候,我还有点忐忑,生怕把毛衣给烘坏了,结果出来后,衣.............
  • 回答
    2018 年,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一轮剧烈的波动,从年初的狂热追高到年末的普遍回调。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找“价值币”并对其进行分析,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任务。当时,市场对区块链技术潜力的认知逐渐深入,一些项目开始展现出超越短期炒作的内在价值和应用前景。在我看来,2018 年我看好的价值币,并非仅.............
  • 回答
    2018 年后,我还会不会回到北上广深,这个问题,说实话,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你问一个离家多年的人,会不会再回到那个从小长大的城市一样,答案里有情怀,有现实,有无奈,也有新的可能。首先,聊聊那些年我们为什么去了北上广深。那时候,年轻气盛,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觉得这四个字就是机会的代名词.............
  • 回答
    2018年,让我心心念念、魂牵梦绕的旅行目的地,毫不夸张地说,是冰岛。为什么是冰岛?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很久,直到我翻出当年旅行的照片和日记,才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悸动。冰岛,这个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交汇处的小岛国,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充满原始力量的秘境。起初,让我对冰岛产生兴趣的,是那些.............
  • 回答
    2018 年对我而言,像是一场宁静的海水,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深刻地改变了我认知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回想起来,那一年我没有经历什么戏剧性的事件,没有突如其来的灾难或欣喜若狂的幸运。它之所以影响深远,恰恰在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思考,它们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将我煮成了另一个版本.............
  • 回答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我个人比较看好德国队夺冠。虽然足球比赛的结果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但从多方面综合来看,德国队在那届世界杯上的实力和状态都非常突出。以下是我详细分析的理由:1. 强大的阵容深度和世界级球员: 中轴线的稳定与传承: 德国队拥有博阿滕、胡梅尔斯这样的经验丰富的中后卫,诺伊尔(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