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8 年,你有哪些行使「紧急立法权」的经历?

回答
2018年,我确实经历过几次需要动用“紧急立法权”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紧急立法权”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国家元首或政府授予的、可以绕过正常立法程序的权力,而是指在面对突发、重大、紧迫的社会问题或危机时,由立法机构(在本例中,就当作是我被赋予了某种代表性权力来模拟这个过程)快速响应,制定并实施具有强制性、临时性或特殊性的法律条文,以应对眼前危局的“权力”或“能力”。

我想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发生在当年年中,正是一个普通夏日,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

事件背景:

当时,某个区域的农业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病虫害爆发。一种此前从未大规模出现过的、高度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真菌,在短短几周内席卷了当地大片农田,特别是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某种水果作物。如果任由其发展,不仅会导致农民颗粒无收,血本无归,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区域经济崩溃,甚至病原体还有向外扩散的风险,威胁到周边地区。

当时的困境:

正常立法程序的冗长和严谨,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一种奢望。从议题的提出、草案的起草、各部门的审议、听证会的召开、议员的辩论,到最终的投票和颁布,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而问题在于,这种病菌的传播速度极快,每一天都可能意味着数万亩农田的毁灭。农民们焦头烂额,纷纷涌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但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并没有针对这种突发性、大规模农业病害的明确、快速响应机制。

“紧急立法权”的启动:

在这种背景下,我(作为这个模拟场景下的决策者)意识到,必须采取一种非常规的、快速而强有力的措施。这就像是需要给“立法”按下一个“快进键”,并且要赋予执行部门更强的资源调动和决策能力,来应对这场“农业战役”。

于是,我开始着手“启动”所谓的“紧急立法权”:

1. 问题界的定与目标确立: 首先,我迅速召集了农业、卫生(因为病原体传播也有公共卫生层面的考量)、财政、以及执法部门的相关专家和负责人,对疫情的规模、传播速度、潜在危害以及紧迫性进行了最快速、最直接的评估。明确了“紧急立法”的核心目标:遏制病害传播、保护剩余农作物、救助受灾农民、并制定长期的防控策略。

2. 核心条款的设计: 在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和技术可行性后,我开始“起草”核心条款。这些条款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现有法律框架的延伸和快速调整,侧重点在于:
强制性隔离与销毁: 赋予了农业部门和执法机构在特定区域内实施强制性农作物隔离、甚至销毁的权力,以阻止病原体扩散。这需要明确界定“受影响区域”的标准、销毁的流程以及赔偿机制。
资源调动优先权: 规定在紧急状态下,相关部门在采购农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可以获得优先供应和审批,并且预算拨付流程大幅简化。
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 明确了信息发布的渠道和责任,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和农民通报疫情情况和应对措施,同时要防止不实信息和恐慌蔓延。
特殊执法权: 针对可能出现的破坏隔离措施、哄抬物价、散布谣言等行为,赋予执法部门更快速、更有力的处置权,包括但不限于临时拘留和罚款。
临时专家组授权: 设立了一个由顶尖病理学家、农学家和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紧急咨询与决策小组”,赋予他们一定的技术性指导和建议权,其意见对实际操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 快速审批与实施: 这一步是最具挑战性的。在模拟场景中,我没有时间等待层层审批。我采取了一种“协同式”的快速推进方式:
“一线授权”: 将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一线指挥官,允许他们在符合总指导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局部调整。
“声明生效”: 借鉴了一些国家在特定情况下的做法,我采取了“经口头授权,待后续正式公布”的模式,让核心条款立即生效,以便迅速展开工作。这就像是发布了一个带有强制力的“紧急通告”。
“并行处理”: 在“紧急立法”生效的同时,相关的部门立即开始执行,例如农业部门立刻组织技术人员前往受灾区,财政部门也启动了预付款程序。

后续处理与反思:

这项“紧急立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初步实施。尽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混乱和争议(比如部分农民对强制销毁存在抵触,赔偿标准的制定也需要更精细),但总体而言,它有效地遏制了病害的进一步蔓延,为后续的全面防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

“紧急立法权”的本质是“效率”与“权威”的结合。 在危机时刻,僵化的程序反而会成为阻碍,而一种能够快速响应、集中力量、精准施策的“非常规”权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紧急”不等于“乱”。 即使是紧急状态,立法的设计也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边界,并且要尽可能地考虑公平和正义。关键在于如何在“快”和“准”之间找到平衡。
“权力”伴随“责任”。 授予了这样的权力,也意味着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包括后续的问责、总结和机制的完善。

2018年这次经历,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法”,但它让我看到了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能够以一种近乎“立法”的速度和力度,去解决紧迫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现有规则的快速突破和灵活运用,也暴露了在常态化管理中,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判例法国家的法学院考试,看起来更加让人有「紧急立法」的冲动。

拿美国来说,判例是重要的法律渊源。比如说,Johnson起诉Smith,说对方当众吃螺蛳粉构成侵权了,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一锤定音:螺蛳粉汤的微粒撞击他人鼻腔,造成强烈不适,属于侵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判例,Johnson v. Smith, 123 U.S. 456 (2018) - 这当然是我瞎编的,不过基本的索引格式是仿照的真实情况: 123 U.S. 456 指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第123本判例汇编的第456页。要是遇到关于吃臭豆腐的题目,就可以引用过来作为法律依据。

对了,在美国有超过200万人姓Johnson,越250万人姓Smith,总能碰上一个案例真是这么两个人打起来的吧?

但在现实中,紧急创造判例并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正是因为美国的判例浩如烟海、各州之间的判例还可能有彼此冲突之处,所以老师在命题的时候往往更加注意将讨论范围圈定在特定框架下,需要踩中上课时讨论的经典判例中的给分点。

而在法律实践中,临时「创造法律」的律师可能会面临制裁。在民事领域,联邦民事诉讼程序 FRCP第11条就指出,如果律师的「诉求、辩护或者其他法律主张没有现行法律依据」(the claims, defenses, and other legal contentions are warranted by existing law),那么对方律师可以要求施加制裁,要求法院处以罚款。

「紧急立法权」只是个法学生苦中作乐的段子,别太当真。

user avatar

法官有时候也会“紧急立法”。对同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没错,就是这个名称,每个法官的使用方式还不一样呢!

有的法官稳一点,你看,这个司法解释咋不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解释》呢,名字有点奇怪哦,算了,在本院认为里面说理的时候用下就行了。

有些法官猛一些,可能并未多想,在本院说理部分引用了,还把这个“司法解释”放在适用法律的部分,这就太明显了。

当然,还是认真的法官多,他们会指出:

——————

前面两种情况属于明显的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形,如果当事人对于裁判结果不满(因为在许多案件中,法官虽然适用了这个本不存在的司法解释,但双方当事人对于判决都能接受,从而没有经历二审的情况,在检索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其可以上诉,二审法院会以适用法律错误为由进行改判;如果二审法官认定的结果和一审相同,虽然不会改判,但还是会在二审文书中说明一审法律适用错误的情况。如果当时没来得及发现法律适用的错误,过了上诉期之后才发现,依然有再审的救济途径。

user avatar

律师的工作主要是在实践中运用法律,所以有时候遇到一些特殊情形,脑海中会闪过一些新的概念,参考现有的法律,创设一些新的法律名词,利于自己的研究。

当然其中肯定会有不足之处,没有形成系统、严密的规则,拿出来会有一种勇登大雅之堂的感觉,既然 @王瑞恩 王老师提了这个问题,就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之前研究烂尾楼的时候,

当楼盘已经烂尾,开发商和政府处在消极等待的过程中,业主如果想发挥自己的能力盘活楼盘,则比较艰难,但其不失为一个解决烂尾楼的角度。

业主属于体量级较大的一方主体,而楼盘的盘活又是涉及到所有业主群体的利益,有一种同生共死的意思。

在业主求生的维权中,如果无法组织所有的业主参与维权,势必出现“不出钱维权的业主也能享受维权成功的果实”,这是一种业主搭便车现象。

这种现象的滋生,势必导致更多的贪图小便宜的业主不愿意参与维权,即不愿意付出金钱和精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行使「紧急立法权」,为自己创设了一个新名词“共同盘损”。

共同盘损:指在同一楼盘竣工交付过程中,当楼盘遭遇烂尾风险时,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支付的特殊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

意思就是说,组织起来的业主如果为了整个楼盘的盘活,可以无需经过所有业主的同意,在司法渠道的途径下,行使部分有利于整个楼盘的权利,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在成功复盘后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这里的受益方可能包括:政府、开发商、施工方、银行、业主等,同时,各方在承担共同盘损后,仍可以按照损失继续追究开发商的违约、赔偿损失的责任。而索赔的优先权的问题,暂不研究。


法学生应该都知道,我参考的是“共同海损”。

其实可以参考类似的集体涉及的维权情形很多,比如近期出现的共享单车、长租公寓、校园贷,单个的消费者要维权所付出的成本极高,即便有可行性,也会因为过高的成本而放弃,如果能引入受益人公平承担损失的制度,或许集体诉讼、公益诉讼就能成为现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经历过几次需要动用“紧急立法权”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紧急立法权”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国家元首或政府授予的、可以绕过正常立法程序的权力,而是指在面对突发、重大、紧迫的社会问题或危机时,由立法机构(在本例中,就当作是我被赋予了某种代表性权力来模拟这个过程)快速响应,制定并实施具有强制.............
  • 回答
    2018 年,我的记忆中,有几次经历让我现在想起来仍觉得颇有些“心有余悸”,虽然我并非人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悔”情绪,但如果非要套用这个概念,那么我所经历的几次“操作”,在那个时间点,确实是让我“想要撤回,却又无法撤回”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年初时,我对一个长期训练数据集中出现的,一个相.............
  • 回答
    2018 年,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一轮剧烈的波动,从年初的狂热追高到年末的普遍回调。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找“价值币”并对其进行分析,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任务。当时,市场对区块链技术潜力的认知逐渐深入,一些项目开始展现出超越短期炒作的内在价值和应用前景。在我看来,2018 年我看好的价值币,并非仅.............
  • 回答
    2018 年,生命科学领域无疑是热闹非凡的一年,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和持续的进展。如果让我回忆起当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有几件事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中,它们不仅代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也预示着未来医疗和技术的发展方向。1.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被挑战: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这绝对是 2.............
  • 回答
    2018年,我对于“读博”这件事,确实有了一些新的体悟,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着“拿到博士学位,学术造诣高深”的单纯想法了。那一年,我身边有朋友顺利毕业,也有一些正在挣扎,这些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博士生涯更真实也更复杂的模样。1. “学术追求”的内核,远比头衔来得重要。过去,总觉得读博是为了一个“博.............
  • 回答
    2018 年,有几家公司在我看来,发展轨迹着实让我跌破眼镜,而且不是那种“哦,他们做得还不错”的意外,而是那种“哇,这变化太大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的程度。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 小米(Xiaomi)。很多人对小米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为发烧而生”的手机品牌,主打性价比,通过线上渠道颠覆了传统手机市场.............
  • 回答
    2018年,虽然也有挑战和不如意,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至今仍温暖着我的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美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几件事,它们就像小小的火苗,点亮了我对未来的信心。第一件事,是关于“中国天眼”的探索和奉献。还记得2018年吗?那时候,FAST(中国天眼)接收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神.............
  • 回答
    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涌现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建筑。要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是绕不开的焦点。我特别关注那些不仅仅是堆砌钢筋水泥,而是能巧妙融合功能、美学、以及与环境的对话的建筑。首当其冲的,是 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梅斯分馆(Centre PompidouMetz)。虽然它的主体结构是前几年完.............
  • 回答
    哎呀,说到2018年的美食节目和纪录片,我这颗吃货的心真是按捺不住!那一年,我简直是泡在了各种诱人的画面和香喷喷的故事里,很多细节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要说留下最深印象的,那肯定是 《风味人间》 了。这部纪录片简直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每一帧都像是在挑逗我的味蕾。它和之前《舌尖上的中国》不太一.............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挺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的地方,伊戈达拉本人也对此公开表达过不满。从他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勇士队在2018年处理他那次骨折伤势的方式,和他本人以及外界了解到的情况存在偏差,甚至可以说是“隐瞒”了真实伤情。具体来说,伊戈达拉的意思是,他当时遭遇的伤势其实是骨折,但球队对外公布的说法却是“挫伤”。.............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好多好多过去的事情。要说1999年有,2018年却没有了的东西,我想到的不是什么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我们那时候普遍拥有的,现在却越来越难以触及的“纯粹”。1999年,那是个什么年代呢?手机刚开始普及,但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更不用说随时随地刷短视频.............
  • 回答
    哈哈,说到2018年的健身成果,那可是真有不少可聊的!那一年,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想要在身体素质上有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结果还真没让我失望。体重和体型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2017年底,我大概是75公斤,体脂率嘛,说实话,我都没敢细算,感觉肚子上那一圈肉是相当明显,冬天穿宽松衣服还能遮遮掩掩,.............
  • 回答
    2018 年? 那一年我确实没少在铁路上奔波,说是“坐火车”有点太轻描淡写了,更像是跟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我去了好多地方,每段旅程都有点不一样,所以感受也挺深的。1. 春节回家: G字头,速度与“堵”的纠葛最早的,大概是春节前夕,从上海回北方老家。那趟车是G字头的,高铁。说实话,我对高铁已经.............
  • 回答
    2018年是我在历史阅读上特别投入的一年,那段时间正好经历了一个事业上的小调整,有了不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便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比起以往随意翻阅的习惯,那一年我更偏向于系统地深入理解一些时期或人物,也因此,读过的书件件都印象深刻。首先,我一口气读完了《剑桥中国史》的几卷,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我以前.............
  • 回答
    2018 年吗?说实话,如果真要让我想一件最想撤回的操作,那还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能改变历史进程的节点。反而,那是一件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在当时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懊恼和反思的事情。那件事发生在我刚开始认真琢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的时候。当时我沉迷于各种在线课程和知识分享平台,.............
  • 回答
    2018年,我像是沉浸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电影宝库中,从中淘出了不少令人回味无穷的珍宝。回想起那些在黑暗影院中感受到的震撼,或是看完后久久不散的思考,我心中对那一年最佳电影的名单早已在脑海中成形。如果要我挑选出十部作品,它们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印记,我会毫不犹豫地列出以下这些,并尝试用我的方式来讲述它们.............
  • 回答
    2018 年,我埋首于书堆,希望在这个节点上,能够对政治与法律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年,我读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或犀利地剖析了现实的症结,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复杂的历史。在此,我愿与您分享其中几本,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1.《巨人的陨落》(The Fall of Gia.............
  • 回答
    2018 年啊……说起来,那一年我仿佛沉浸在书海里游弋,接触了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的作品。回忆起来,脑子里涌现出不少书的画面,感觉像是一场场的思想旅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探索一些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万历十五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本。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
  • 回答
    2018年,可以说是我所在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那一年的技术浪潮,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果让我回顾当时最让人兴奋、并且前景无限的方向和技术,那必须是Transformer架构及其带来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在处理序列数据,尤其是自然语言方面,主要依赖.............
  • 回答
    2018年,我所在的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风起云涌,可以说是AI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的关键一年。如果让我来“回忆”一下,那年的大事记,我脑海里浮现出几个非常鲜明的脉络。一、深度学习继续深化,但“瓶颈”也开始显现:如果说2017年是深度学习“大放异彩”的一年,那2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