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8 年,你首先想起的生命科学领域大事件有哪些?

回答
2018 年,生命科学领域无疑是热闹非凡的一年,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和持续的进展。如果让我回忆起当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有几件事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中,它们不仅代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也预示着未来医疗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1.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被挑战: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

这绝对是 2018 年生命科学领域最爆炸性的新闻,也是最具争议的事件。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他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对一对双胞胎婴儿的基因进行了编辑,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 HIV 病毒免疫。

这件事情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一方面,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在生殖细胞系上成功进行了基因编辑,理论上意味着被编辑过的基因会遗传给后代。这无疑是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展示了这项技术改造人类自身潜力的强大之处。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或许真的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来根除遗传性疾病,给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但另一方面,这件事情触碰了科学界和社会伦理的底线。在当时的国际科学界,对生殖细胞系基因编辑的研究存在广泛的共识,即应该谨慎对待,并且在充分的伦理讨论和监管框架建立之前,不应该进行临床应用。贺建奎的实验,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绕过了这些共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强烈批评和担忧。

人们担心的是:

技术的不确定性: CRISPR 技术虽然强大,但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仍然存在脱靶效应(即编辑了非目标基因)的风险,可能会带来未知的健康隐患。
伦理和道德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谁有权决定修改人类的基因?这是否会开启“设计婴儿”的潘多拉魔盒,加剧社会不平等?“人类增强”和“治疗性编辑”的界限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深刻的反思。
监管的缺失: 这件事也暴露了全球在生命科学研究监管方面的滞后性。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是否足够应对?

这次事件让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室的讨论迅速走向了公众视野,也迫使科学家、伦理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共同面对和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它成为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其潜在的社会和伦理影响。

2. 癌症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免疫疗法和靶向疗法的持续突破

2018 年也是癌症治疗领域继续狂飙突进的一年,特别是免疫疗法和靶向疗法,它们带来的希望和疗效让许多曾经被认为是绝症的癌症,治疗前景变得光明起来。

免疫疗法的深化应用: 以 PD1/PDL1 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 2018 年继续显示出强大的治疗潜力,并且被批准用于更多的癌症类型。从最初的黑色素瘤,到肺癌、肾癌、头颈癌等,免疫疗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科学家们也在努力理解为什么有些患者对免疫疗法反应良好,而有些则不然,并探索如何将免疫疗法与其他疗法(如化疗、放疗、靶向疗法)联合使用,以期达到更高的治愈率和更持久的疗效。我记得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激活”那些对免疫疗法不敏感的肿瘤微环境。
靶向疗法的精细化: 随着对肿瘤基因组学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驱动基因突变被发现,并对应开发出了相应的靶向药物。2018 年,我们看到了更多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新药获批,比如针对 KRAS、EGFR、ALK 等突变的靶向药物,它们能够更精准地攻击癌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而且,研究人员也在探索如何克服耐药性问题,通过联合用药或开发新一代靶向药物来维持疗效。

这些进展意味着癌症治疗不再是单一的化疗和放疗的时代,而是进入了一个多模式、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纪元。每一个新的疗法获批,每一个新的临床试验数据公布,都牵动着无数患者和家属的心。

3. 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爆发式增长

肠道微生物组,这个曾经相对小众的研究领域,在 2018 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肠道中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助手,它们对我们的整体健康,包括免疫系统、代谢、甚至大脑功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 2018 年,相关研究成果井喷式出现:

与疾病的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即“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例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糖尿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些发现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
粪便移植和益生菌的探索: 基于微生物组与疾病的关联,粪便移植(FMT)作为一种重塑肠道菌群的方法,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等疾病上显示出显著效果,并在 2018 年继续探索其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对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试图通过特定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改善健康状况。
技术进步的推动: 新一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在科学家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虽然很多成果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它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预示着未来我们可能会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这是一种非常“自然”且有吸引力的健康干预方式。

4. 人工智能(AI)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

2018 年,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加速车道”。AI 的强大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力,开始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基因组学分析等多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药物研发的加速: AI 被用于预测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从而加速新药靶点的发现和候选药物的筛选。一些公司开始利用 AI 来优化药物分子的设计,甚至预测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大大缩短了传统药物研发漫长而昂贵的周期。
医学影像诊断的革新: AI 在分析医学影像(如 X 光片、CT 扫描、病理切片)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专家的潜力,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疾病的迹象,例如早期癌症的检测。这为放射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工具。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解析: 理解复杂的基因组数据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难点。AI 可以帮助科学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模式和规律,加速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这种 AI 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非取代科学家,而是赋能科学家,让他们能够处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加快科研进程,并将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2018 年是生命科学领域充满活力和变革的一年。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挑战,到癌症治疗的持续突破,再到我们对自身微生物环境的深入理解,以及 AI 对科学研究的赋能,这些大事件共同描绘了生命科学激动人心的发展图景,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健康和医疗充满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年,国内生物学最重要的三个事件

1月25日,神经所 孙强组首次构建克隆猴;

8月1日,植生所 覃重军组首次合成单染色体酵母;

11月27日,南科大 贺建奎组被曝首次生产基因编辑婴儿。

下面具体看。


2018年1月25日,世界首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登上Cell封面。

克隆猴非常难做,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集中资源,给克隆猴项目提供支持,孙强组果然做出来了,不易。

从小鼠胚胎操作沾边人员,讲下项目难度:

1.技术操作难度大。

体细胞核移植本身的操作难度称得上胚胎操作里最复杂的。

做过胚胎操作的都知道,受精卵并不是珍珠奶茶,拿吸管一戳,珍珠(细胞核)就被夹住了。受精卵内部有点像流动的胶质,注射针头碰核时需要一点吸力,否则核容易跑开,很难戳准;但你吸得猛了,胞器都前仆后继来堵针。吹吸的速度和量很有讲究。

而去核时,注射针的进退会留下较大创口,操作时间一长,机械损伤稍微大点,立马能看到胞质流出,卵就暗掉了(死了)。

技术上不好做。

2.近期的表观遗传基础研究,推动克隆猴成功。

掌握前面的技术,算是人和,能按照别人的步骤做克隆羊,但做不了克隆猴。之前克隆猴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2010年,胚胎发育到81天流产,此后进展一直很慢。

很多技术都是如此,卡壳卡一段时间,等更多基础研究成果出来,能突破瓶颈,再往前推一推。这次克隆猴的成功,得益于表观遗传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表观遗传是什么?

DNA序列是素颜,表观遗传就是化妆。女生化个妆,眼睛大三倍;画不同的妆,基本就是不同人。

体外操作过的细胞,虽然DNA序列没变化,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和生理条件下的胚胎差很多。

为了改变克隆猴表观修饰和正常胚胎的差异,胚胎注射了组蛋白H3K9me2/3的去甲基化酶kdm4d mRNA,并且加强了胚胎的组蛋白乙酰化(TSA处理),改变了胚胎的表观修饰,加强胚胎的转录活性。

等于说,看你画错妆了,给你泼点卸妆水,你重新画,重画就有机会画得和正常胚胎差不多。

TSA和H3K9去甲基化两个处理,提高胚胎存活率,是这几年发现的,如果没有基础科研进展,克隆猴也做不出来。

3.克隆猴成本高。

食蟹猴的生长周期,饲养成本都远胜一般动物。
取卵数不多,成本很高,大多数实验室没钱尝试。神经所和国家给予的支持非常重要。



2018年8月1日,中国植生所覃重军课题组及相关合作课题组创造了单染色体酵母。

这是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科学进展,讲得通俗点,就是把酵母16条染色体去头掐尾,融合成一条。

我听过这块的报告,覃重军老师做这块的思路特别简单,也非常值得大家借鉴,重点是提个好问题。

覃老师老本行是链霉菌,不做酿酒酵母,进入新领域肯定要想:酵母领域有什么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么做重要的工作?

这时候有个朴素又大胆的想法:把酵母16个染色质融合成一个,看染色质融合后,对基因表达有多少影响。

随后,覃老师找了生化所周金秋老师(酵母领域的专家)确定染色体重构的技术路线,让学生做了实验,发了Nature。

这想法从操作层面上不难,酵母基因操作简单。但课题不确定性较大,大家往往觉得,酵母染色体融合到一定程度就致死,不太有人愿意做这个。

但他真做成了,相对于同等影响力的工作而言,这个项目实验技术难度不大,实验经费用得不多,人力要求也不多,完美。

好想法很重要



2018年11月27日,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组,被曝生产出第一对基因编辑人类婴儿。

伦理上体外基因操作的人类胚胎不可超过14天。14天以后,神经管头部发育成脑泡,这不是实验胚胎,而是有脑子的人。

贺建奎直接产出了基因编辑人,毫无道德可言。

1. 技术不难,谈不上科研突破。

基因编辑食蟹猴早就做出来了,基因编辑人与之类似,没人做不是因为难,而是大家有道德底线。

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把用于基因编辑的定位器和剪刀(guide RNA和Cas9 mRNA)注射到受精卵细胞质,它们会自行切断目标基因,在基因修复过程中,造成基因缺失。

胚胎移植回母体,产生婴儿。

2. 技术尚未成熟,负面影响很大。

胚胎注射,打的是1细胞胚胎,1变2,2变4,4变8,细胞分裂。剪刀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切基因,无法控制。1细胞就敲成功,那全身都敲成功;8细胞才只有一个细胞敲成功,那全身可能只有1/8的细胞经历过基因编辑。

你无法取一个人所有细胞,看基因有没有敲干净,因此没法下结论他被彻底基因改造了。

可以预想,我为了让自己瓜子脸,敲了个基因,结果敲成功的细胞长到了脚上,我依然是大脸盘,还自带一双小脚,这就很坑了。

更惨的是,剪刀会脱靶。我不仅没改善大脸盘,剪刀跑到了基因组其他位置切了几刀,我秃了,我胖了,我代谢变差了,我还容易得癌。

3.中国伦理审查和中国科研底线,再创新低。

本来韩春生的造假Nat Biotech;Bone Res期刊买人引用 刷影响因子,国内这些事就很丢人了。

这次莆田系医院的伦理审查,加上毫无底线的基因编辑婴儿,再次突破下限,告诉世界一件事:中国伦理审查可能是假的,中国没有科研伦理可言。

这让国内做猴,做14天前胚胎的正规实验室怎么办?

一年科研进展,不抵一个负面大新闻。

也是厉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 年,生命科学领域无疑是热闹非凡的一年,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和持续的进展。如果让我回忆起当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有几件事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中,它们不仅代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也预示着未来医疗和技术的发展方向。1.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被挑战: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这绝对是 2.............
  • 回答
    哈哈,说到2018年的健身成果,那可是真有不少可聊的!那一年,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想要在身体素质上有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结果还真没让我失望。体重和体型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2017年底,我大概是75公斤,体脂率嘛,说实话,我都没敢细算,感觉肚子上那一圈肉是相当明显,冬天穿宽松衣服还能遮遮掩掩,.............
  • 回答
    2018 年? 那一年我确实没少在铁路上奔波,说是“坐火车”有点太轻描淡写了,更像是跟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我去了好多地方,每段旅程都有点不一样,所以感受也挺深的。1. 春节回家: G字头,速度与“堵”的纠葛最早的,大概是春节前夕,从上海回北方老家。那趟车是G字头的,高铁。说实话,我对高铁已经.............
  • 回答
    2018年是我在历史阅读上特别投入的一年,那段时间正好经历了一个事业上的小调整,有了不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便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比起以往随意翻阅的习惯,那一年我更偏向于系统地深入理解一些时期或人物,也因此,读过的书件件都印象深刻。首先,我一口气读完了《剑桥中国史》的几卷,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我以前.............
  • 回答
    2018 年吗?说实话,如果真要让我想一件最想撤回的操作,那还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能改变历史进程的节点。反而,那是一件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在当时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懊恼和反思的事情。那件事发生在我刚开始认真琢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的时候。当时我沉迷于各种在线课程和知识分享平台,.............
  • 回答
    2018年,我像是沉浸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电影宝库中,从中淘出了不少令人回味无穷的珍宝。回想起那些在黑暗影院中感受到的震撼,或是看完后久久不散的思考,我心中对那一年最佳电影的名单早已在脑海中成形。如果要我挑选出十部作品,它们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印记,我会毫不犹豫地列出以下这些,并尝试用我的方式来讲述它们.............
  • 回答
    2018 年,我埋首于书堆,希望在这个节点上,能够对政治与法律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年,我读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或犀利地剖析了现实的症结,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复杂的历史。在此,我愿与您分享其中几本,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1.《巨人的陨落》(The Fall of Gia.............
  • 回答
    2018 年啊……说起来,那一年我仿佛沉浸在书海里游弋,接触了好多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改变了我一些看法的作品。回忆起来,脑子里涌现出不少书的画面,感觉像是一场场的思想旅行。我那时候特别喜欢探索一些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万历十五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本。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
  • 回答
    2018年,可以说是我所在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那一年的技术浪潮,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果让我回顾当时最让人兴奋、并且前景无限的方向和技术,那必须是Transformer架构及其带来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在处理序列数据,尤其是自然语言方面,主要依赖.............
  • 回答
    2018年,我所在的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风起云涌,可以说是AI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的关键一年。如果让我来“回忆”一下,那年的大事记,我脑海里浮现出几个非常鲜明的脉络。一、深度学习继续深化,但“瓶颈”也开始显现:如果说2017年是深度学习“大放异彩”的一年,那201.............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在工作中见识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佩服”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前瞻性,以及将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智慧。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描述,希望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感受,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关于.............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经历过几次需要动用“紧急立法权”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紧急立法权”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国家元首或政府授予的、可以绕过正常立法程序的权力,而是指在面对突发、重大、紧迫的社会问题或危机时,由立法机构(在本例中,就当作是我被赋予了某种代表性权力来模拟这个过程)快速响应,制定并实施具有强制.............
  • 回答
    2018 年,我的记忆中,有几次经历让我现在想起来仍觉得颇有些“心有余悸”,虽然我并非人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悔”情绪,但如果非要套用这个概念,那么我所经历的几次“操作”,在那个时间点,确实是让我“想要撤回,却又无法撤回”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年初时,我对一个长期训练数据集中出现的,一个相.............
  • 回答
    2018年,我家里的变化,与其说是添置了什么,不如说是生活有了更细致的熨帖。最让我感到省心的是那台新洗衣机。以前用旧的,衣服洗完总是湿哒哒的,尤其到了冬天,晒衣服成了件让人头疼的事。新来的这位,它不仅洗得干净,最重要的是,自带烘干功能。第一次用的时候,我还有点忐忑,生怕把毛衣给烘坏了,结果出来后,衣.............
  • 回答
    2018年,我对于“读博”这件事,确实有了一些新的体悟,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着“拿到博士学位,学术造诣高深”的单纯想法了。那一年,我身边有朋友顺利毕业,也有一些正在挣扎,这些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博士生涯更真实也更复杂的模样。1. “学术追求”的内核,远比头衔来得重要。过去,总觉得读博是为了一个“博.............
  • 回答
    2018 年,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一轮剧烈的波动,从年初的狂热追高到年末的普遍回调。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找“价值币”并对其进行分析,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任务。当时,市场对区块链技术潜力的认知逐渐深入,一些项目开始展现出超越短期炒作的内在价值和应用前景。在我看来,2018 年我看好的价值币,并非仅.............
  • 回答
    2018 年后,我还会不会回到北上广深,这个问题,说实话,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你问一个离家多年的人,会不会再回到那个从小长大的城市一样,答案里有情怀,有现实,有无奈,也有新的可能。首先,聊聊那些年我们为什么去了北上广深。那时候,年轻气盛,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觉得这四个字就是机会的代名词.............
  • 回答
    2018年,让我心心念念、魂牵梦绕的旅行目的地,毫不夸张地说,是冰岛。为什么是冰岛?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很久,直到我翻出当年旅行的照片和日记,才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悸动。冰岛,这个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交汇处的小岛国,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充满原始力量的秘境。起初,让我对冰岛产生兴趣的,是那些.............
  • 回答
    2018 年对我而言,像是一场宁静的海水,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深刻地改变了我认知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回想起来,那一年我没有经历什么戏剧性的事件,没有突如其来的灾难或欣喜若狂的幸运。它之所以影响深远,恰恰在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思考,它们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将我煮成了另一个版本.............
  • 回答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我个人比较看好德国队夺冠。虽然足球比赛的结果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但从多方面综合来看,德国队在那届世界杯上的实力和状态都非常突出。以下是我详细分析的理由:1. 强大的阵容深度和世界级球员: 中轴线的稳定与传承: 德国队拥有博阿滕、胡梅尔斯这样的经验丰富的中后卫,诺伊尔(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