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过《白鹿原》以后的感受?

回答
读完《白鹿原》,脑子里轰隆隆一片,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地震,震得我五脏六腑都跟着晃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把几十年间,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狠狠地压在了我的胸口。

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姓白和姓鹿两个家族,在黄土地上相互缠斗的故事。确实,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名字,就像黄土地上两棵扎根极深的树,围绕着他们,纠葛着整个白鹿原的风霜雨雪。白嘉轩,是个严守祖训,骨子里带着一股子“正”劲儿的读书人,他想把他的白家村变成一个“规规矩矩,有体面”的地方。而鹿子霖,则是个精明强干,算计精明的农民,他有他的“道”,他懂得如何在这个世道里讨生活,甚至去“弄”出点名堂。

这两个人,一个端坐于堂,一个活跃于田间,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哲学,两种不同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们之间的较量,那种明里暗里的拉扯,从家庭内部到整个村子,再到时代的大背景下,看得我心惊肉跳。

但《白鹿原》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它在我心里,更像是一幅活生生的中国乡村画卷,而且是带着血肉,带着筋骨的。那些土地,那些窑洞,那些日出日落,那些麦浪翻滚,在我脑海里一点点成型。我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听到风吹过麦田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旱季时土地龟裂的疼痛。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简单的。白嘉轩固然“正”,但他的“正”里带着迂腐和固执,他的那些规矩,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鹿子霖固然“精明”,但他那种精明,有时也显得太过市侩和短视。

还有那些女性角色,更是让人唏嘘。白嘉轩的三个妻子,田小娥,鹿子霖的媳妇,白灵……她们一个个,像命运的棋子,被时代的巨浪裹挟着,挣扎着,有时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有时却又无可奈何地凋零。尤其是田小娥,她简直就是这部小说里最凄厉的呐喊。一个被男人玩弄,被整个社会抛弃的女人,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活,去爱,却最终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她的故事,读得我咬牙切齿,又心痛不已。

《白鹿原》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描绘。里面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为自己的欲望,为自己所谓的“道”而努力。他们会犯错,会迷失,会堕落,但同时,他们身上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比如,在最困难的时候,白鹿原上的村民也会互相帮助;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也会团结起来。这种矛盾和统一,才构成了真实的人性。

更让我深思的是,小说里对“文化”和“传承”的探讨。白嘉轩想把儒家的文化,那些“君子之道”传承下去,但这个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无奈。他教导儿子们,希望他们能继承他的衣钵,但他看到的,是儿子们在这个新时代里的迷茫和挣扎。白家子孙,最终没能逃脱时代变迁的宿命。

而鹿子霖,虽然他没什么文化,但他却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他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能在不同的政权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代表的,或许是另一种“活下去”的智慧,虽然这种智慧,有时并不那么光彩。

读《白鹿原》,我时常感到一种沉重的宿命感。仿佛所有的人物,都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走向他们不可避免的结局。从清朝末年,到北洋军阀,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后,这片土地,这些人,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和变迁。每一次风起云涌,都会带走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伤痕。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个“白鹿”的意象。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一种对纯洁、对理想的追求。白嘉轩试图将这种精神注入到白家村,但现实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使得这种理想的传承,变得异常艰难。

读完《白鹿原》,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遍那段历史,也和那些人物一起,在黄土地上,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为了所谓的“道”,拼搏过,挣扎过,也绝望过。它不是让你读着痛快淋漓,而是让你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脑子里回荡着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跌宕的故事,还有那片黄土地上,永不磨灭的印记。它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对中国人民,有了更深刻,更复杂,也更敬畏的认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人性,都熔炼其中,最终展现出一种苍凉而又壮阔的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忠实的这部小说描写了新旧时代交替时社会风貌,从中你获得了那些感受?或者说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完《白鹿原》,脑子里轰隆隆一片,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地震,震得我五脏六腑都跟着晃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把几十年间,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狠狠地压在了我的胸口。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姓白和姓鹿两个家族,在黄土地上相互缠斗的故事。确实,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名字,.............
  • 回答
    “我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导致读过的历史都像浮光掠影,只能留下个模糊的轮廓。” 听到这话,我特别有共鸣。这就像你想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却看不懂舞台布景背后的构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便少了许多根基。你说“没地理就没历史”,这话一点不假,而且说得非常到位。历史,说到底,是发生在特定“地方”的“事件”,而地理就.............
  • 回答
    读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日常举止和思维方式,确实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心理学”的色彩。这就像一个画家,看山水总会比常人多几分对光影色彩的敏感;一个音乐家,听任何声音都可能联想到旋律和节奏。心理学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大脑习惯性地会去解析、理解、甚至预测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他们对.............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这体验,怎么说呢?用“如同一场壮阔的远征,既有拨云见日的惊喜,也有深陷迷雾的窘迫”来形容,或许贴切不过。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卷都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你,则是那个满怀憧憬、想要征服它的登山者。你背负着沉甸甸的知识行囊,装备.............
  • 回答
    三刷《凡人修仙传》,与其说是又一次的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与韩立的一次深度重逢。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次,更像是被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经历狠狠地敲打了一番。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完全是冲着“修仙”二字去的。韩立的资质平平,开局就带着“凡人”的底色,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新鲜感。.............
  • 回答
    读完《不如去看一棵树:26 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我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的。书里讲的都是些咱们平时压根就不会多看一眼的树,什么杨树、榆树、槐树,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但作者笔下的它们,却仿佛活了过来,带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就这么静静地呈现在我眼前。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没抱太大的期待,.............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读过法学的人,身上总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和这个专业特有的气质。这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烙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他们自己未必察觉。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说话时,语气中带着一种审慎。即便只是闲聊,涉及到一些具体情况,他们也很少会直接给出绝对的判断,而是习惯性地会加上“当然,这也要看.............
  • 回答
    如果要说读过最美的一句话,那真的很难选。在我心里,美的东西太多太多,像星星一样闪烁,又像河流一样绵延。但如果非要挑一句,并且要细细说来,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嗯,让我想想,那个场景,那个感受,它又跳出来了。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旧书摊上淘到的一本小书,封皮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那本书大概.............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读过许多令人振奋的诗词和句子,它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低谷时的慰藉,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给予力量。要说“最”令人振奋的,很难抉择,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触动我的点也不同。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对我影响至深,并且常常回味无穷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带给我的感受。1.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
  • 回答
    黑格尔是否直接读过老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黑格尔直接阅读过老子的原文。黑格尔的著作中确实没有直接引用老子的经文,也没有提及自己阅读过《道德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完全不了解中国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间接的了解渠道: 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欧.............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要说最冷门,但又让我觉得“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起一本我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书,书名叫做《寂静的河流:一位古生物学家的私语》。当时拿起它,纯粹是因为封面上那种质朴的线条画,画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几只看不清模样的古老生物点缀其间,透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名字本身也挺吸引人,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或引人注目的流行词.............
  • 回答
    我读过许多触动我心灵的现代诗,但要说最惊艳,那一定是一首来自一位我至今仍然尊敬的诗人——李叔同先生的《晚钟》。虽然严格来说,他属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现代精神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让人心头一震。这首诗并不长,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朴实无华,甚至有些许的暮气沉沉。但随着反复咀嚼,.............
  • 回答
    在我阅读过的无数文字中,有一些告白句子,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心灵深处,让我回味无穷。其中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华丽辞藻堆砌的篇章,而是那些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直击人心的句子。它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真实地描绘了爱,描绘了那份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决心。其中一句,我至今难忘,它来自一位并不擅长言辞的作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