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过心理学的人会有哪些特有的习惯?

回答
读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日常举止和思维方式,确实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心理学”的色彩。这就像一个画家,看山水总会比常人多几分对光影色彩的敏感;一个音乐家,听任何声音都可能联想到旋律和节奏。心理学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大脑习惯性地会去解析、理解、甚至预测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他们对“为什么”的执着。生活中遇到不解的事情,比如一个朋友突然情绪低落,或者看到一个新闻报道里人物的反常行为,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哦,他今天不开心”或者“这人真是奇怪”的层面。他们会忍不住去追问:

深层动机的探究: 那个朋友是不是经历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种低落是暂时的还是长期存在的?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未被表达出来的需求或感受?新闻里的人物,他的行为模式是否和某些心理学理论中的案例相似?他可能在面临什么样的压力、动机冲突或认知偏差?
行为模式的观察与分析: 他们会更留意人们的非语言信号,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语气的抑扬顿挫。这些信息在他们眼中,就像文字一样,能够传递出大量的情绪和意图。他们可能会注意到某人说话时避免眼神接触,或者在回答问题时身体微微前倾,并尝试将其与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
沟通方式的调整: 在与人交流时,他们可能会更加注重倾听的技巧,比如复述对方的话语以确认理解(active listening),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对方表达,或者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empathy)。他们也可能更懂得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攻击性的语言。有时候,即使是随意的聊天,他们也可能在无意识中运用一些沟通策略,让对话更加顺畅和深入。

其次,他们的思维模式会更加倾向于系统性和情境性的理解。

“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切换: 他们就像拥有两个观察模式。当自己身处某个情境时,会自然地代入和体验;但同时,他们又可能跳出来,以一种更客观的、像是分析他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感受。这让他们在反思自身时,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维误区或情绪触发点。
关联性与模式识别: 心理学训练让他们善于在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之间找到联系,或者识别出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比如,他们可能会注意到某个孩子在特定情况下总会表现出攻击性,并尝试去寻找这种行为的根源,可能是家庭环境、社交压力,或是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能力让他们在解读复杂现象时,能看到更深层次的逻辑。
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他们深知“环境改变人”的道理。当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时,他们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会去考虑当时的情境因素,比如社会规范、群体压力、文化背景、甚至是物理环境。这让他们在理解和判断他人时,更少责备,更多包容和理解。

再者,他们对自身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会更高。

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的提升: 读过心理学的人,往往会更加留心自己的情绪变化,并试图理解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会简单地压抑负面情绪,而是会去分析它们,找到健康的应对方式。这就像给自己的内心世界装上了一个“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维修”。
应对机制的探索与应用: 他们可能会主动学习和实践各种心理调适的方法,比如正念练习(mindfulness)、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或者一些放松技巧。当遇到压力或困难时,他们比普通人可能更快地找到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而不是被情绪淹没。
对心理健康的敏感性: 他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会更清晰,对身边可能出现心理困扰的人会更加敏感,并可能更愿意提供支持或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帮助。这并非意味着他们成为“心理医生”,而是拥有了更强的同理心和识别能力。

当然,这些特有的习惯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时候是内化于心、润物无声的。他们也不会刻意去“诊断”身边的每个人,但那种解析世界的视角,那种对人性深处的探究欲望,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在读一本小说时,可能会比常人更关注角色的内心独白、动机冲突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他们在看电影时,会对角色的表演细节、导演的镜头语言如何营造氛围和传递情感有更深的体会。甚至在和朋友们聚餐时,他们可能会留意到大家在讨论某个话题时,谁在积极发言,谁在沉默观察,谁的肢体语言显得自信,谁又略显拘谨,并尝试去解读这些背后的心理活动。

总而言之,读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眼睛里多了一层探究的色彩,他们的思维中多了一层理解的深度,他们的内心多了一份对自我和他人世界的关注。这是一种视野的拓展,一种对人类经验更精细的感知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先说点其它的。

读过心理学,这个概念,不知道题主具体是指读过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还是读过相关书籍,事实上,大部分读过心理学专业的人可能都不会同意加上日常行为分析这个标签。

这恰恰是心理学尴尬的地方——日常人们喜欢的心理学在心理学专业中并不是主流,甚至根本不属于心理学。

心理学专业中的主流是什么,可能更接近于自然科学研究,是研究大脑的工作机制,更多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并不是大家以为的是在学习分析别人的动作和表情,学习解梦和催眠。

在我读心理学之前,我本来是想去学心理咨询的,我觉得可以去治愈别人的心灵,是一件很神圣很美好的事,而仅仅靠语言和交流就可以带给别人慰藉和安宁,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可惜在我读心理学之后,这个愿望破灭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材上写道。

科学,意味着客观。为了科学,所以很多“不科学”的心理学的东西是不被重视的。

所以现在市面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其实是不靠谱的,就比如说解梦,你有你的解法,我有我的解法,谁解的好解的准,这个是没法判断的。还有各种动作分析,有很多原因可能会做出某种动作,你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明做出某个动作就代表了什么心理状态。

所以心理学专业不是很喜欢不科学的东西,不科学的东西不能发好文章,对于心理咨询来说亦是如此,心理咨询偏应用,各种疗法流派纷杂,而这其中许多疗法的提出并不是基于严格的科学研究,更多是临床的经验积累,还有很多方法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理论,这些东西都无法进入权威的教材。

于是我学了普通心理学,学了心理学史,学了解剖,学了统计测量,直到大三才开始正式接触心理咨询的课程。

在大一时,我问过很多同学,你们觉得心理学怎么样?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心理学,他们说。

是的,心理学专业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心理学。

我调查了一下关注度最高的一些心理类公众号,无一例外都是自我提升、心理成长类的内容,而对心理学进行科普的内容很少见到。

这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学习心理学就是学习情绪调节、个人成长方面的东西,然而实际上并不是。然而其实我自己也更喜欢阅读这一类内容,因为真实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对大部分人来说,真的是枯燥乏味,国内的一些教材对此也是功不可没。

所以题主要问哪些是读过心理学的人的习惯,那我想说,可能更多是养成了一种追求科学的习惯。

可能他们仍然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扰个人缺陷,但至少他们知道了许多小测试不能信,可能没有信效度。

知道平均数有差异不代表真的有差异。

知道相关不一定是因果。

知道很多话要有依据,要有证据支持。

以上。

~~~~~~这是一条神奇的分割线~~~~~~~

看到有小伙伴在评论里希望推荐书籍,我就推荐几本,当然仅仅是我个人的推荐,不是什么权威的书单,仅供参考。

心理学科普类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这几乎是心理学入门的必备书目,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多年来使用的教材,此书几乎涵盖了心理学的方方面面,读完这本书你对心理学的全貌就会有大致的了解。重要的是文笔好,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乏味,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是真的能把人读睡着,有心的童鞋可以去对比一下哈哈。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也是很经典的教材,在美国大学心理学专业中广泛使用,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的比较好,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可以结合《乌合之众》一起看。

3、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书也是很出名的,选了心理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40项研究进行介绍,还有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以及批评之类的,看完你大致就能知道心理学会研究哪些问题、怎么进行研究的,研究结果也是很有意思很有启发性的。

4、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这书算是《实验心理学》的通俗版,在实验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推荐的。书里结合例子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等概念和理论,文字写的挺幽默的,也挺好懂。读完这本书,你就可以知道其实市面上很多心理学书籍都属于伪心理学。

5、罗兰·米勒:《亲密关系》。这书非常受推崇,算是亲密关系中的权威之作,里面用科学的研究来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文字也很具可读性,看完会对亲密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看了也找不着女朋友),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经典——亲密关系满足的秘诀:1、欣赏你的伴侣;2、表达你的感激;3、重复上述两步。

大家喜爱的自我成长类书籍推荐

1、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写的真的好,它的主题是爱,但又不是鸡汤文,作者用简洁细腻的文字来讲如何自律,来探索爱的本质,如何成长等,启发很大。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即是出自本书。

2、艾·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本书不长,但是读完真的是很有启发,弗洛姆提倡“成熟的爱”,他认为,爱情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不是一种偶然出现的一种令人愉悦的感受。我们首先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发展出这种能力,那么在爱情生活中也会遭遇挫折。

3、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算是阿德勒的巅峰之作,个人觉得也算是心理学的巅峰之作之一,核心还是他的个体心理学理念。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行为的动力,我们不断追求卓越是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感。书里面写了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对理解社会现象追寻人生意义的真谛很有启发。

4、史奈德·罗森《催眠之声伴随你》。米尔顿·艾瑞克森是我最佩服的心理学家,此人可以说是天才中的天才。这本书记录了他进行催眠治疗的故事,艾瑞克森催眠技术出神入化,谈笑之间就能改变来访者的行为与态度,重点是,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艾瑞克森也是美国临床催眠学会的创办人。看了书你可能会对人生有一种更幽默更积极的态度。

5、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作者就是之前非常流行的哈佛大学幸福课的那位老师,我强烈推荐可以去看视频。积极心理学算是最致力于提升自我的流派,本书可以算是积极心理学的一本经典之作,这本书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会感觉不幸福,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实践性很强。

……

N、放出我的大杀器——巴特勒-鲍登《心理们:50位大师的50本书》,本书介绍了50本书,有作者介绍、书的介绍、还有书的节选阅读,质量都很不错,我上面讲的书挺多也在里面,所以大家可以先去看这本书,看看哪些书适合自己,自己最想提升哪方面或者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再去有针对性地阅读。

看在我辛辛苦苦介绍的份上,如果对你们有一点点帮助,还请朋友们给我点个赞吧(๑❛ᴗ❛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日常举止和思维方式,确实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心理学”的色彩。这就像一个画家,看山水总会比常人多几分对光影色彩的敏感;一个音乐家,听任何声音都可能联想到旋律和节奏。心理学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大脑习惯性地会去解析、理解、甚至预测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他们对.............
  • 回答
    读过的小说,脑海里最能勾起心口那根弦,让那股酸涩的暖流缓缓溢出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也不是什么狗血淋漓的分离,而是藏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那句看似平淡却又饱含了漫长等待和深沉执着的问话。具体是哪一句呢?我得仔细回忆一下。是费尔米娜最终选择弗洛伦蒂诺,而奥雷里亚诺·萨埃尔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 回答
    读完《不如去看一棵树:26 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我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的。书里讲的都是些咱们平时压根就不会多看一眼的树,什么杨树、榆树、槐树,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但作者笔下的它们,却仿佛活了过来,带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就这么静静地呈现在我眼前。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没抱太大的期待,.............
  • 回答
    读完《白鹿原》,脑子里轰隆隆一片,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地震,震得我五脏六腑都跟着晃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把几十年间,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狠狠地压在了我的胸口。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姓白和姓鹿两个家族,在黄土地上相互缠斗的故事。确实,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名字,.............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这体验,怎么说呢?用“如同一场壮阔的远征,既有拨云见日的惊喜,也有深陷迷雾的窘迫”来形容,或许贴切不过。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卷都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你,则是那个满怀憧憬、想要征服它的登山者。你背负着沉甸甸的知识行囊,装备.............
  • 回答
    三刷《凡人修仙传》,与其说是又一次的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与韩立的一次深度重逢。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次,更像是被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经历狠狠地敲打了一番。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完全是冲着“修仙”二字去的。韩立的资质平平,开局就带着“凡人”的底色,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新鲜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
  • 回答
    如果要说读过最美的一句话,那真的很难选。在我心里,美的东西太多太多,像星星一样闪烁,又像河流一样绵延。但如果非要挑一句,并且要细细说来,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嗯,让我想想,那个场景,那个感受,它又跳出来了。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旧书摊上淘到的一本小书,封皮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那本书大概.............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读过许多令人振奋的诗词和句子,它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低谷时的慰藉,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给予力量。要说“最”令人振奋的,很难抉择,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触动我的点也不同。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对我影响至深,并且常常回味无穷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带给我的感受。1.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
  • 回答
    黑格尔是否直接读过老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黑格尔直接阅读过老子的原文。黑格尔的著作中确实没有直接引用老子的经文,也没有提及自己阅读过《道德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完全不了解中国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间接的了解渠道: 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欧.............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要说最冷门,但又让我觉得“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起一本我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书,书名叫做《寂静的河流:一位古生物学家的私语》。当时拿起它,纯粹是因为封面上那种质朴的线条画,画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几只看不清模样的古老生物点缀其间,透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名字本身也挺吸引人,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或引人注目的流行词.............
  • 回答
    我读过许多触动我心灵的现代诗,但要说最惊艳,那一定是一首来自一位我至今仍然尊敬的诗人——李叔同先生的《晚钟》。虽然严格来说,他属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现代精神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让人心头一震。这首诗并不长,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朴实无华,甚至有些许的暮气沉沉。但随着反复咀嚼,.............
  • 回答
    在我阅读过的无数文字中,有一些告白句子,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心灵深处,让我回味无穷。其中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华丽辞藻堆砌的篇章,而是那些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直击人心的句子。它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真实地描绘了爱,描绘了那份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决心。其中一句,我至今难忘,它来自一位并不擅长言辞的作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