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格尔读过老子?黑格尔怎么看中国?

回答
黑格尔是否直接读过老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黑格尔直接阅读过老子的原文。黑格尔的著作中确实没有直接引用老子的经文,也没有提及自己阅读过《道德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完全不了解中国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间接的了解渠道: 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欧洲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通过传教士的翻译和介绍。 Jesuits(耶稣会士)在17世纪和18世纪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传教活动,并将中国的经典著作翻译成了拉丁文,例如《道德经》在18世纪就已经有了法文和拉丁文的译本。这些译本在欧洲知识界流传,并且受到了哲学家的关注。黑格尔作为一个博览群书的学者,很可能通过这些二手资料或与了解中国思想的学者的交流,对中国哲学有所认识。
对“东方”精神的普遍关注: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尤其是在他的《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讲演录》中,对“东方”精神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将东方文明视为人类精神发展史的一个早期阶段,是一个尚未真正发展出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的阶段。在这种宏观的框架下,他自然会关注当时欧洲知识界了解到的关于东方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其中就包括中国。
对中国哲学特点的认识: 虽然没有直接引用,但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某些核心特征的描述,与老子的思想有相当的契合之处。他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强调“道”作为万物的本源,以及“静”和“不动”的重要性。这与老子“道”的概念、“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强调有相似之处。

黑格尔如何看待中国?

黑格尔对中国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哲学讲演录》中。他对中国文明的评价是复杂且带有其时代局限性的,但总体而言,他认为中国文明在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一个非常初级、尚未真正进入“历史”的阶段。

以下是黑格尔看待中国的一些主要观点:

1. 中国是“历史的开端”,但不是真正的历史: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历史是精神自由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在他看来,是一个“前历史的”或“准历史的”状态。
他将中国视为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第一站”,是精神从混沌走向清晰的一个萌芽状态。但这个萌芽并未能发展出真正具有内在矛盾和辩证发展的精神。
他用“精神尚未真正从物质中分离出来”来形容中国文明。在他看来,中国文明停留在一种“普遍性”的层面,缺乏个体性和个性。

2. 中国是“静态的”、“停滞的”文明:
黑格尔认为中国文明缺少内部的动力和冲突,因此是停滞不前的。他认为中国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他将中国社会的特点归结为“静止”、“秩序”和“机械的服从”。

3. 中国社会缺乏真正的“自由”和“个体性”: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自由是精神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自由的前提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权利。
他认为在中国,个体是屈从于普遍的、外部的权威和习俗的。皇帝是“天子”,是国家道德的化身,但这种权威并非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宗教性的服从。
他认为中国缺乏对权利的意识,缺乏法律的独立性和对法律的尊重,更缺乏市民社会那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联合。

4. 中国哲学是“形而上学”的,但未能发展出“理性精神”:
黑格尔承认中国哲学具有形而上学的深度,例如他提到了“老子的道”。他认为“道”是一种“绝对的寂静”,是一种“无概念的本源”。这与他理解的“绝对精神”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为它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
然而,他认为中国哲学未能将这种形而上学的直观提升到理性的概念和辩证法。中国哲学停留在直观和感性的层面,未能形成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真正的辩证关系。
他批判中国哲学“缺少精神的深度,也缺少哲学在概念上的发展”。

5. 政治哲学: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政治是一种“家长制”的统治,皇帝被视为父亲,臣民是子女。这种统治强调道德教化和礼仪,但缺乏真正的法治精神和公民参与。
他认为中国统治者善于维持警察国家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压制和控制之上的,而非建立在自由和理性的基础上。

总结黑格尔对中国(及老子)的看法:

黑格尔将中国文明视为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但初级的阶段。他看到了中国哲学中“道”的形而上学意义,但认为它未能发展出欧洲理性主义所强调的辩证法和自我意识。他批评中国社会缺乏真正的自由、个体性和进步动力,认为它是一种静态的、停滞的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的这些看法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他以欧洲理性主义和黑格尔自身哲学体系作为衡量一切文明的标准,因此对非西方文明的评价往往是贬低性的。后来的许多学者(包括东方学家和哲学家)对黑格尔的这些评价提出了挑战和批评,认为他未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

尽管如此,黑格尔对中国文明的讨论,即使是批评性的,也标志着欧洲哲学界对非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系统性关注,开启了后来对东方哲学的深入研究和比较。他的分析虽然局限于其时代和思想体系,但仍然为我们理解西方如何看待东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文科生挺神奇的,专门摘抄各国骂中国人的文摘让人反思,反思个der。

德国这个D国家有什么好吹的?直到近代才第一次统一的民族,被法国人按倒在地抽耳光抽了几百年,潇洒了几年就开始阿Q了?天天看不起美国人和俄国人,结果被人家分了首都,德国被美国人经济上干地生活不能自理,俄罗斯挺了油气资源哭爹喊娘,有个啥好嘚瑟的?

德国这个D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阿Q,也就是孔乙己式的中国文科生能把德国制造哦吹成隐形冠军。

不过我觉得中国文科生这么喜欢被骂,大概率还是希望自己被当成个玩物,大家把中国文科生当成个擦脚布就好了,用的时候捏捏,听听他叫唤也挺好的。

user avatar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是帝王家族反复更换。

内在逻辑:中国的政治变化是只换皇帝,没有政治层面上的更替,比如从封建制度进化到资本主义。


这个前提就很清楚了,他说是政治制度层面上的进化,不是说中国历史不是历史。(他又不是猪,黑格尔对孔子看不上,对易经的有和无是很重视的)。


从政治变迁上来说,黑格尔也是错的。中国的政治变化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本原因是中国政治太先进,有科举制辅助,走上世界巅峰,没有这个成就,什么可能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先进的国家。

但是在黑格尔时代,文艺复兴到资本主义爆发,把中国超过去了,他就牛逼哄哄站在道德高地上取笑中国是个二逼国家。

这种嘴脸是当时欧美学者的屌样。

原来中国超越他们太多,现在找到机会超过了,就把你往粪坑里踩,踩到臭到死为止。


黑格尔的成就不用否定,也不要把他的话奉为神明。

他有个卵资格来评论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

user avatar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评价中国道:造成中国的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中国人没有独立人格,对内顺从宗族长者,对外在官府面前逆来顺受。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黑格尔是否直接读过老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黑格尔直接阅读过老子的原文。黑格尔的著作中确实没有直接引用老子的经文,也没有提及自己阅读过《道德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完全不了解中国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间接的了解渠道: 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欧.............
  • 回答
    关于“中医黑”是否读过中医四大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中医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感情色彩。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中医持否定、批判态度,甚至采取攻击性言论的人。他们有的是因为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不顺,.............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有多少“中医黑”是真正读过中医书籍并进行理性分析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领域。要详细地探讨它,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点:1. “中医黑”的定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通常是指那些对中医持有否定或批评态度的人。然而,这种否定和批评的出发点和程度是多种多样的.............
  • 回答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精神现象学》的开篇,黑格尔就提出了一个核心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的认识活动,也就是“精神”的运动,是一个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否定和扬弃,最终达到自我意识和绝对知识的过程。而他之所以说“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看不清什么东西”,正是为了说明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 回答
    .......
  • 回答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确实阐述了中国文明“尚未达到真正的精神,而处于幼年期”的观点。理解这一论断,需要深入探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关于世界精神(Geist)发展的理论。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黑格尔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概念:世界精神与自由的实现黑格尔认为,历史的本质是世界精神自我认识.............
  • 回答
    黑格尔认为汉语不适合思辨,这一观点并非来自他直接对汉语的深入研究,而是基于他宏大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对于“精神”(Geist)发展以及哲学语言的理解。他的论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们可以详细地解读:核心论点:汉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阻碍了西方哲学中“概念”和“辩证法”的发展。为了理解黑格尔的观点,.............
  • 回答
    黑格尔关于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观点,意在阐述文明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和辩证发展过程。然而,当我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现象时,就可能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案例,例如美洲原住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何没有发展出轮子。这并非意味着黑格尔的理论是错误的,而是我们需要更细致地理解文明发展的多.............
  • 回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都以“现象”为核心,但其意涵、方法和目标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若要深入探究,则需逐一剖析。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自我展开的辩证历程黑格尔的“现象学”并非一种纯粹的方法论,而是他庞大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Geist.............
  • 回答
    谈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容易混淆的话题。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深刻的联系,但更关键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通俗点儿的话说,唯物辩证法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注入了“物质”这个核心要素,从而完成了它的“革命性”转变。咱们先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说起。黑格尔的辩证法:精.............
  • 回答
    提起黑格尔,不少人脑海里可能会闪过“辩证法”、“精神”、“绝对理性”这些词,听起来高深莫测,甚至有些距离感。但如果剥开那些哲学术语的外衣,你会发现这位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里藏着不少能让你“啊?”一声、甚至有点颠覆日常认知的东西。要说黑格尔最“颠覆三观”的思想,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关于“现实即.............
  • 回答
    关于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这件事情,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评价高低”的判断,而是在他宏大的哲学体系中,孔子的思想所扮演的角色和被赋予的意义。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黑格尔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特别是他的“精神”(Geist)发展理论。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精神”自我认识和实现的过程。这个“精神”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他们代表的智慧类型。要回答康德、黑格尔等唯心哲学大神是否“真的”没有唯物主义者有智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1. 智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慧”是什么。智慧不是单一维度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 逻辑推.............
  • 回答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论断。理解这个论断需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核心概念,特别是他对于“绝对精神”发展和“自由”的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黑格尔的观点,并辅以解释: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框架:绝对精神与自由的发展黑格尔认.............
  • 回答
    想要啃下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就好比准备攀登一座巍峨的山峰,不带点合适的装备,那简直是自讨苦吃。在动笔翻开第一页之前,有些基础的“行头”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越扎实,你在这趟精神旅程中才能走得越稳、看得越清楚。咱们先从最根本的哲学根基说起。1.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 回答
    黑格尔那句“存在即合理”,初听起来,仿佛在为一切现状辩护,甚至带着点宿命论的色彩。然而,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深入黑格尔那个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尤其要抓住他“辩证法”的核心思想。这句话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哲学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首先,要明白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并非指某件具体事物或某个偶.............
  • 回答
    要深入了解青年黑格尔派,可不是件轻松的事,这帮家伙的思想错综复杂,又都爱玩概念游戏,读起来确实得花点心思。不过,如果你真的对他们为何会从纯粹的哲学思辨转向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感兴趣,那这绝对是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我给你推荐几条路径,可以让你对这群“叛逆者”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一、从“元老”黑格尔说起:理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黑格尔那句听起来有点绕嘴的话:“本质是过去的存在”。这句话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个东西的“本质”反而是它“过去”的东西呢?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别急,咱们一点点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得先跳出我们平时那种“本质就是现在这个东西最根本、最核心的属性”的简单理解。黑格.............
  • 回答
    康德以其划时代的“哥白尼式革命”将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范畴所认识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事物本身的真实面貌。然而,正是这个康德划出的界线,激起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三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匠的深刻思考,他们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元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