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

回答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论断。理解这个论断需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核心概念,特别是他对于“绝对精神”发展和“自由”的理解。

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黑格尔的观点,并辅以解释:

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框架:绝对精神与自由的发展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根本驱动力是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精神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最终认识到自身就是一切的根据,并且实现绝对的自由。

绝对精神: 这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核心、最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神,而是指世界万物的本质、理性以及最终的真理。历史就是绝对精神“展开”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
自由: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理性地认识到必然,并且根据理性(也就是自身)的规律行动。 最终的自由就是绝对精神认识到自身就是一切,并且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发展。
历史的目的: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目的是使绝对精神达到对自身的认识,也就是实现自由的意识。这个过程是进步的,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启蒙的。

二、 中国历史在黑格尔眼中的“没有历史”的根本原因:缺乏内在的矛盾与进步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中国历史是“没有历史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内在的矛盾和否定性: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源于其内在的矛盾,即事物在自身中包含着对立的因素,这些对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否定,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例如,自由与必然的对立。
中国历史的停滞: 黑格尔观察到的中国历史,并没有展现出这种由内在矛盾引发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相反,他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也似乎长期保持一致,缺乏重大的突破或转型。
“一切照旧”: 他用“一切照旧”(all goes on as it was)来形容中国历史的特点。虽然朝代更迭,但统治者的基本理念、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像是在原地打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2. 缺乏对“自由”的自觉追求与认识:
西方历史的“自由”进路: 黑格尔将西方历史,尤其是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视为绝对精神发展“自由”意识的关键阶段。希腊人认识到“一个人是自由的”,罗马人认识到“某些人是自由的”(公民),而基督教则提升到“人(作为人)是自由的”的认识。这些都是精神在自由问题上的不同层次的自觉。
中国的“秩序”与“人治”: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历史的突出特征是强调秩序、和谐和伦理道德。孔子思想中推崇的“仁”、“礼”、“孝”,以及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都指向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对自由本身的深刻哲学反思。
自由的“外在化”和“被给予性”: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自由”不是一种内在自觉的精神状态,而更多是由统治者“给予”的,或者说是一种外在的、政治性的恩赐。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意志就是法律和秩序的来源。人民的地位是顺从和被动的,并没有主动追求和实现自由的内在动力。
“人治”代替“法治”: 中国历史主要依靠“人治”而非“法治”。虽然有法律,但法律的解释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和道德水准。这意味着自由的实现依赖于统治者的善意,而非制度的保障和精神的自觉。

3. 缺乏主体性的发展:
西方的主体性觉醒: 黑格尔认为,西方历史是主体性不断觉醒和发展的过程。从希腊城邦的公民,到罗马的法律,再到基督教的个人灵魂,都体现了主体性的不同层次的实现。
中国的“臣民”地位: 在黑格尔的视角下,中国社会的个体更多地处于一种“臣民”的地位,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对家庭、家族、国家和君主的义务和忠诚上。个体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和追求超越性的目标。

4.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注重世俗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伦理道德的规范和政治的治理,它将理想的实现锁定在现世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它不鼓励对形而上学、超越性或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
缺乏批判性: 儒家思想也缺乏对既有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批判能力。它的目标是“修齐治平”,即在现有的框架内实现道德和社会理想,而不是颠覆和重建。
“顺”与“中庸”: “顺”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品质,意味着服从长辈和统治者。而“中庸”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在黑格尔看来,它可能导致保守和缺乏突破的倾向。

三、 黑格尔的视角局限性与当代的批评

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的这个论断受到了后世的广泛批评,并且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欧洲中心主义: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明显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他以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作为评判所有历史的标准,未能公正地理解和评价其他文明的独特性。
对“进步”的单一解读: 他将历史的进步定义为“自由”的逐步实现,这种定义本身就具有片面性,忽略了不同文明对“善”、“理想生活”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信息来源的限制: 在黑格尔的时代,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相对有限且带有滤镜,其观察和判断可能基于不全面甚至错误的材料。
对中国文明的误读: 许多学者认为,黑格尔未能看到中国文明内在的智慧和韧性,以及其在维持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成就。中国历史同样有其深刻的哲学思想、科技创新和文化演变,只是其表现形式与西方不同。

总结来说,黑格尔认为中国历史“没有历史”并非否定中国文明的存在,而是从他自身“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并实现自由”的历史哲学框架出发,认为中国历史缺乏他所看重的内在矛盾驱动、对自由的自觉追求以及主体性的发展。在他看来,中国历史更像是一种静态的、循环的、以秩序和人治为基础的社会模式,而不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充满内在辩证张力的、指向终极自由的“历史”。

他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非西方历史的评价,但也因此招致了重要的批评和反思,促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历史发展路径和内在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 @行之 答案。黑格尔这段话当然是毫无道理的:

『“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几千年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大赌场恶棍们轮流坐庄,混蛋们换班执政,炮灰们总是做祭品,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事实上,中国任何一次革命都没能使这个历史改变。”』

当然哲学家可能有自己的『历史』的定义,但是哲学家是不是也有独特的『赌场』、『恶棍』、『混蛋』的定义呢?我不知道这个有什么好洗白的,有什么好需要理解的。我们且不说中国人是不是发展到了知性阶段,难道不『知性』就是『恶棍』、『赌徒』和『混蛋』?你们哲学家就是这么定义的?反正我是不相信的。最高票答案连这都要洗白,让人难以理解。有人骂你是个『傻逼』,然后你会说此『傻逼』非彼『傻逼』吗?

另外,黑格尔并不是历史学家,实际上他对中国和印度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他又正好处于一个欧洲科学种族主义开始抬头的时代。同时代到达中国的传教士(也是最早的一批西方汉学家,真正能够读汉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人)许多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尊重,认为其中有很多欧洲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面对现实吧,黑格尔和康德都是出了名的种族主义者,西方学者们也是这么说的。不仅是黑格尔,就连恩格斯在《论欧洲军队》中也有过种族主义的说法:

"但直到目前为止,俄国人,无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都还十分野蛮,不能在学术研究或脑力工作(玩弄阴谋除外)中得到乐趣,因此几乎所有在俄军中服务的杰出人物都是外国人或波罗的海沿岸各省的德意志人,即“波罗的海东部沿岸地区的”[注:“波罗的海东部沿岸地区的”一词在原稿上是恩格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俄文字。……编者注]德意志人(也可以算作外国人)。这一部分人中间最近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今年7月负伤后死去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总工程师托特列本将军[238]。不论从俄军方面或联军方面来说,在整个围攻战的所有参加者中间,他无疑是在工程方面最有学识的人,但他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德意志人,是普鲁士人的后裔。"

康德还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欧洲人,其次是印度人,然后是中国人日本人和穆斯林,最后是其他未开化的民族。

康德还说过:"The yellow Indians do have a meagre talent. The Negroes are far below them, and at the lowest point are a par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难道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有自己的"talent', 'meagre', 'below'的定义吗?

大家不要惊讶,19世纪所谓的『科学种族主义』就是占主流地位的思想。很多人都认为民族有优越和低劣之分,所以即使是一些当时伟大的人,有种种偏见,也是难以避免的。

今天我们却还把他们的由于偏见而发出的评论当成圣经一般解读,非要寻思出些道理来,不是有病吗?


刚发现黑格尔还论述过:

"Sie sind höchst diebisch und verschmitzt..."

"他们(指中国人)非常有贼性和流氓性..."

"Sie sind dafür bekannt, zu betrügen, wo sie nur irgend können."

"他们(中国人)以善于欺骗而闻名,如果他们还在某方面还擅长什么的话。"

这就是种族主义。

user avatar

“老外放屁也是香”系列。

user avatar

“黑格尔除了知道有中国这个国家外,对中国一无所知” ——罗素《西方哲学史》



有的人似乎没理解我的意思,我再补充几点:

①对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研究哲学、历史这类人文科学的人,是必然会受许多的局限性影响的,比如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或者他自己所处阶级的局限性

②所以对于黑格尔,我们首先得承认他也是受这时代局限性影响的,导致他的历史哲学有很多错误,对于中国也了解很少。但这其实是无损他在其它方面的伟大贡献的,单就是谈他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很有意义的。这就像是牛顿,也一样也很多错误,但我们谁又能因此否认经典力学呢?

③很惭愧,关于黑格尔的著作,我也看不下去,所以我确实不懂他的逻辑

user avatar

黑格尔说这种话,这是无知,是信息闭塞,可以原谅。

一个中国人反复引用、引申、解读、攻击、开地图炮,这是坏,是恶毒,不可原谅。

user avatar

黑格尔对中国拒绝基督教化有强烈地不满,首先他是一个基督徒,早年深受基督教教思想影响,后来提出绝对理念,不过是将"上帝"的概念进行一种更加的客观化与抽象化,作为一种本质非人格概念体现。

然而无论如何,他摆脱不了"上帝"的概念,摆脱不了基督教的影响,必然有历史局限性。

而他所在的年代,自康熙开始,雍正,乾隆,嘉庆,中国禁止基督教由来已久。

黑格尔处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那种由基督教骨子里带来的对于一切反基督教信仰的,都会有强烈的排斥,这是一种不自觉就会体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比如黑格尔眼里,没有基督教的国家都是落后愚昧的国家,并提出基督教的出现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然而从历史论证来说,这显然不对,宗教虽然是人类客观精神需求,然而物质才是真正推动社会变化的源头,以基督教的出现作为衡量,起码阿拉伯国家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所以有黑格尔偏见的表现,谈及世界宗教时,对于被基督教压迫,然后反抗而兴起的伊斯兰教,直接连提都不提,完全无视掉。

黑格尔会不知道伊斯兰教?

中国没有基督教,古代一样很强大,强大到全世界都无可奈何。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虽未必先进,但人群道德感极强,文人儒生正气影响到方方面面,而论及经济状况,盛世时富庶其它各个国家称羡。历史的余威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

黑格尔对于黑格尔孔子学说评价非常低,认为其说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箴言。然而实际上明末清初时传教士们都在疯狂努力将基督教植入到中国,试图植入到中国文化中。

然而中国文化的铜墙铁壁,使得它们根本无法入侵进来,因为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强势的:要么你被中国文化吸取,并以中国文化是主导,要么你滚蛋。

典型就是康熙年间,康熙说基督教传教可以,但必须遵守中国习俗,教皇却说在在中国信教的不准祭祀先人,不准扫墓。于是康熙大怒,下令禁止基督教。

后来历代一直禁止传教,作为本来基督徒的黑格尔对中国自然非常不爽。

由于不愿意承认事实上中华帝国的文明远胜基督教主导的西方文明,自然么就要否定中国历史,并认为是落后的,这完全是主观因素

所以不要被黑格尔的名字惊吓到,他也是个凡人。事实上,黑格尔不但对中国不了解,甚至对整个东方都是不了解的。

罗素描述黑格尔时就说,这丫除了知道中国这个名字,其它他啥也不懂。

这话完全没错,像中国文化主体不离道儒释,黑格尔最大的错误,在于对中国三教几乎一无所知。

看过他描述的中国文化,可以看出是完全希里糊涂的,所有关于中国宗教的论述的全部资料来源于几个传教士的不靠谱回忆录及上报教廷的报告,从译本研究孔子、老子和《周易》,然而这些译本也是被传教士们加入自己想法改造出来的。

因为这帮传教士同样完全不肯接受道家、儒家、佛家的理论。

如果从细节说,比如黑格尔认为五行八卦是一种符号抽象,然后结论就是中国人只有这种直观抽象,没有任何其它的东西了。

然后大概结论就是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脑子浅,个个都是傻乎乎的蒙昧原始人。

这个将粗糙古希腊四元素说之类的学说,强行代入到中国文化上来,也是因为黑格尔认知的局限。

因为中国的五行从数学角度来说是自洽的,所以可以不断进行迭代变化推演。

而古希腊四元素说(后传入印度),本身就是残缺的,数学上不完备,所以必须加入大量生拼硬凑的东西尝试对现实模拟,模型自然也都是破破看看。

无论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成就如何,在基本资料的完全缺乏,并面对一大堆扭曲过的资料情况下,自然不可能有任何正确的结论。

实际上,如果黑格尔懂汉语,能老实看下《五行大义》或《三命通会》之类的资料话,了解其中包含的很多系统逻辑迭代与推理,想来便不敢轻易下断言了。

黑格尔虽然哲学史上贡献卓越,但毕竟人无完人。

user avatar

补充:原题主的引文应该是不存在的,题主引文应是国内人士(例如袁腾飞)对此的引申和文艺性改写(自然也减少了哲学性)。本着真值判断应优先于价值判断的原则,这一点是必须指出的。


我早已知道我的回答会引来反对。这个题目注定要撩拨那根民族主义的神经,而这神经又注定是随着潮流越发敏感的(冷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在去意识形态化,结果就是民族主义泛滥。)但我仍然要用激烈的姿态说出我对于毫无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者的回答的鄙视。打着学术旗号强行装作中庸平和是危险的。正如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所疾呼的那样,粗鄙和商业化是哲学人的两大死敌,哲学处于即刻的危险之中。否则我也不会来写这个回答。

原回答
----------—------------

在黑格尔关于历史的历程范式框架中,历史是有目的性的演进。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光辉的终章。这种目的性也正是后来被柯林伍德和波普尔所批判的那种“历史主义”所延续的潮流,而且完全不肇始于黑格尔,甚至不肇始于圣奥古斯都,而肇始于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会宴篇中所描绘的,有别于雅典民主制的人间理想社会状态(雅典人用民主方式判了他老师死刑)。这种希冀历史有其潮流,方向和终极归宿的心态成为了包括基督教在内几乎全部社会工程学派(波普尔语)的历史观的基础,包括基督城,乌托邦和太阳城三部曲在内,同样包括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也包括现在还活着的弗朗西斯·福山。他们都试图指出那个按照他们设想的历史终极状态是什么,尽管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

一些多少捡到过黑格尔牙慧的人说,黑格尔所谓的终极历史状态就是普鲁士帝国,好傻好傻,哦哈哈。这话只对了百分之零点零五。黑格尔说过这话没有?的确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你们有资格因为这件事笑话他吗?没有。说几个原因。

第一,每个人对于未来的预见性都是可怕的低。黑格尔是一个伟大的回顾和归纳者,但他预想不到未来的人类究竟会成什么样子,这很正常。我们拿我们所知来嘲笑黑格尔对未来的预测无效,就如同当代人嘲笑岳飞为什么不会用手机开直播频道一样。黑格尔的结论被历史推翻了(甚至多少影响了德国此后的历史走向,说他对二战有点思想责任,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传播的后果也有责任都不为过),但黑格尔仍然是一个哲学行业的巨擘,这些结论是他凝结着自己全部心力作出的在那个时代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深思的产物。他以最大的诚意预测了他所见的未来,仅就其所思至深和至诚,他也绝不该被粗鄙者轻慢地嘲笑。超越他的历史阶段来耻笑他的见解是错的,并不有别于耻笑马克思没有预见到量子力学的诞生,都是毫无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的。

第二,每一个历史主义者多少都会以当前他所见(也成了他对未来预测的极限)的最佳状态(外加一点展望)来描绘他所期望的历史终极。柏拉图是用的斯巴达王国,福山用的是里根时代的美国,那么黑格尔用了普鲁士王国,我觉得挺正常。我其实很鄙视拿当前实力来证明文化优越性,因为硬实力可以靠吃春药强撑。但中二青年们很喜欢,但是如果他们自己内在逻辑需要一致的话,就得承认黑格尔前后时代的德意志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工程,不光是世界前列,那是世界巅峰。我并不觉得黑格尔的论断是正确的,(这一点请再三注意!!!)但以纯粹的“你骂了我老子就要草泥马”这种幼儿园大班式的民族自尊心去反驳他则是粗陋到无以复加的不堪。

第三,就算这个结论错误,这不能证明黑格尔关于历史的一切都是错的。这是个典型的“谬误者之谬误”的逻辑谬误,也即将论证过程的错误直接等同于论证结论的整体错误。(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个人是从整体反对黑格尔的历史观的。但中二青年们可能理解不了我说“你们不能据此说他错”和“但我依然觉得他错”可以并存,不过没关系了)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史观,或者按马克思的说法,客观唯心主义史观,有其光辉灿烂之处。具体展开就算了,黑格尔太深,他们是不会懂的。

再来说说,基于黑格尔的所谓“历史主义”,他为什么觉得中国没有历史?他所谓的历史是按照他的定义,能够指向“终极理念”的明确演进历程。换句话说,鸡蛋有很多个,是不是每一个都能孵出小鸡,不一定。德意志的历史曾经很黑暗,但是他们最后孵出了普鲁士王国,演进被观察到了,方向感出来了。(Again,这个观点今天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请把自己放在黑格尔的时代去评论)某些国家呢,年纪很大,但是一直在原地打转,从哲学上没有孕育出对于理念的认知,当然也就永远达不到理想状态(这一点当然我要反对一下,中国哲学到了宋明以后,对理念的认知是逐渐存在的,从陆王到阳明,理念的鲜明是可看到的,但是在政治和历史上由于受孔孟影响太深,没有形成将哲学实践化的社会能力,造成了哲学和社会两张皮)所以以黑格尔的标准,这就是没有历史。黑格尔对中国历史有不够了解之处,这是自然的,但黑格尔在细节上的失败并没有影响他在整体上判断的到位:是的,中国的轨迹的确和黑格尔预言的不一样,但那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固有进程被另一个进程所冲破和重新影响了,而那个进程,有着异乎寻常的黑格尔的浓烈重彩的痕迹:中国当前宪法的主要精神,是基于黑格尔的一个学生对于黑格尔理论的发展。中二青年们不知道读过宪法没有。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黑格尔,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那么今天的人们,很可能还在带着辫子当奴才,这恰恰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没有历史”的真实写照。

以上。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我的第一段就会喃喃地骂,并且反对,甚或举报,所以对于那些看到这里的人,无论看懂与否,或者同意与否,我都想说,谢谢,你们至少有大多数没有的诚意。

补充:感谢评论里的指正。包括typo和普鲁士王国的一些细节。我不是普迷或者俾斯麦迷或者第三帝国迷,我只是试图用中立但真实的方式来阐明当时的状况。而且那也不是重点。

user avatar

1

通俗地讲,黑格尔认为:

  • (1)但凡过去的事情,一般意义上当然都可以叫历史;但只有进步、发展、人实现自身的历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 (2)中国自始至终并没有真正的进步、发展。

结合(1)、(2),这意味着:

  • (3)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换而言之,结论(3)是黑格尔历史观(1)与中国观(2)结合的产物。以下稍稍展开,每个小节回答一个分问题:

  • 黑格尔(在1822-23年讲课时)真的说过“中国没有历史”么?——应该没有(§2)。
  • 黑格尔对中国了解多少?——不少(§3)。
  • 黑格尔的问题出在哪里?——知道一些,但以为自己都懂了(§4)。
  •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还有意义么?——有(§5)。

2

黑格尔究竟有没有说过“中国没有历史”?这其实是个文献学、版本学问题。

黑格尔就世界史哲学进行了一系列演讲,黑格尔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出版他的讲稿。他的手稿中,目前只找到1822-23、1830-31年的导论部分。黑格尔到底讲了什么?主要依据是当时听课学生的笔记。1822-23、1824-25、1830-31,都有详细的笔记存世。以1822-23年的课程为例,我们至少有四种学生笔记:

  • (1)Heinrich Gustav Hotho
  • (2)Karl Gustav Julius von Griesheim
  • (3)Friedrich Carl Hermann Victor von Kehler
  • (4)Karl Rudolf Hagenbach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基于不同的笔记(那些不完善的摹本),我们可以尽可能接近黑格尔演讲的原貌。这是多么柏拉图的想法呀。更稳妥的做法,当然是选择其中最好的笔记作为底本,参考其他笔记,出一个笺注本,尽可能地保留不同笔记间的差异。基于Felix Meiner出版的黑格尔全集(HGW)第27.1、27.2册,我们可以追索1822-23、1824-25的学生笔记。我粗粗浏览了下,只有(2)von Griesheim在笔记上写了:

Es hat insofern keine Geschichte. 它(中国)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历史。

(2)von Griesheim其实以喜欢在笔记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著称(见Brown and Hodgson,第5页)。这句话很可能是他自己的归纳发挥。并且,即使在这里,(2)von Griesheim还是强调,中国在一个特定意义上(insofern)没有历史,即外部入侵不会影响她的本色。

对比其他几种笔记,黑格尔会讲“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和中国没什么关系;(Es kann also von einer eigentlichen Geschichte nicht die Rede sein.);或者,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不历史的帝国”(so ist es ein ungeschichtliches Reich)——这里的“不历史”,有时翻译成没有历史,但结合语境,更好的理解可能是“历史变革没有触及的”、“没有历史变迁的”。不加限定的“中国没有历史”,至少1822-23、24-25的课堂笔记中是找不到的。

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指对过去事情的讲述与研究。黑格尔强调,在这两个意义上(rei gestae, narratio rerum gestarum),中国当然有历史。甚至,基于他的阅读,他认为最古老的信史是从中国开始的(HGW27.1, p.104)。

3

关于中国,黑格尔到底知道多少呢?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讲到黑格尔的历史观,有这样一段话:

World history, in fact, has advanced through the categories, from Pure Being in China (of which Hegel knew nothing except that it was) to the Absolute Idea, which seems to have been nearly, if not quite, realized in the Prussian State.

这是说: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史就是一层层推进,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最初是中国这样的“纯粹存在”,最终会实现的是普鲁士这样的国家,即黑格尔所谓的“绝对观念”。中间,罗素还调侃道,黑格尔对中国的认识,也就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存在。

显然,罗素对黑格尔的了解,比黑格尔对中国的了解还薄弱。过去几十年里,研究黑格尔的学者们仔细追索了黑格尔关于中国的知识来源。基于Robert F. Brown 与Peter C. Hodgson的归纳,以下两种书尤其重要:

  • 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etc des chinois ... ——《关于中国的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与习惯的备要》(巴黎:1776至1791,1814),全十六册,每册600页左右。
  • De la Chine, ou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cet empire——《论中国,或,对这一帝国的总体描述》,全七册(巴黎:1818至1820年)。

除此以外,黑格尔还参考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著作。详细见Brown与Hodgson所编译的Hegel: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World History, Volume I,第212页注2,这里就不一一搬运了。

4

黑格尔用到的文献当然主要是传教士编纂的,出版时间主要在十八世纪后期、十九世纪初——可以注意到他比较关注更新的资料。所以当时书籍介绍中国史的方式,会对他的中国认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对于许多传教士来说,中国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这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尤其天主教徒有时会说自己的教会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显然是最正宗的。他们为了向欧洲知识界说明,到中国传教很有前途,往往夸大了中国文明的古老、稳定。黑格尔强调蒙元、满清都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变化,这一观点是许多来华传教士在特定场合下归纳的。

其次,其实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初,欧洲出版的许多中国有关书籍,还是会讲中国有些怎样的变革。例如,1676年出版的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论中国的历史、政治、习俗与宗教》(Tratados historicos, politicos, ethicos, y religiosos de la monarchia de China),就讲中国学术不断发展,到了宋代到处都有读书人,学术尤其繁荣。将近三百年后,陈寅恪也这么认为。

遗憾的是,黑格尔当然没有读到这些细节。一个原因是随着欧洲汉学的发展,十八世纪以后欧洲出版的中国史似乎也更加专门更加系统。这样一来,当黑格尔翻开中国有关文献,首先会读到的就是各种王朝表与年表,如下图——缺少耐心的读者,就会错过其中有趣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黑格尔就觉得整个“东方”都是“神权专制政体”,统治者同时也是大家长、大祭司;人并没有自己的主体性(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355,1817)。他想象中的东方世界,有一点像我们看动物世界:蜜蜂王国的兴亡很壮烈;维吉尔甚至还为蜜蜂写了史诗,讴歌了他们的领袖,“以及整个民族的习俗、追求、部族与战争”(totiusque ordine gentis mores et studia et populos et proelia)。然而,即使我们读了维吉尔,我们也不会觉得普通蜜蜂有自己的主体性。某种意义上,很多人也不觉得蜜蜂王国们有真正的历史。

总之,黑格尔先有了这个认识框架,然后再读传教士的中国书写。这个过程大体就是不断误读细节,用以支撑自己的理论。总之,黑格尔并不是对中国全然无知,而是处于一种比无知更糟的状况。

5

回到黑格尔的中国: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这5000年里,当然有太多的变化,尧舜禹禅让啦、蒙元满清易代啦——这些都是黑格尔都注意到了。但是,黑格尔认为,自己并没有看到有意义的变革。

上文中我们说了,如果黑格尔认真、仔细、虚心地阅读当时传教士的中国书写,他就会发现中国当然有有意义的变革。同时,我也想说,二十世纪不少中国史的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超越了黑格尔的认识。比如对费正清来说,1840年以前,天朝体系就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对伊懋可(2004)、黄宗智(1990)来说,大约1200年以后,中国就陷入了高水平陷阱,有增长无发展。甚至,对孔飞力(1990)来说,1768年的中国,本质上就是皇帝整官僚,官僚捣浆糊;这里根本不可能有普鲁士那样的制度发展。基于这些研究,黑格尔可以说,中国在1200至1840年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当然,90年代以来,中国史蓬勃发展。今天中国史的书写是否已经摆脱了黑格尔的幽灵呢?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言归正传。尽管黑格尔的历史知识一塌糊涂,但黑格尔在努力思索一个问题:

  • 历史中有太多变化,哪些才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呢?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由此展开。用今天的话说,黑格尔的回答或许是:自由、权利、公正的实现过程,总而言之,人的实现过程,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历史进程。因此,黑格尔大家Terry Pinkard在其新作中指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仍然是一种有意义的政治哲学(见氏著,Does History Make Sense? Hegel on the Historical Shapes of Justice——《历史有意义么?黑格尔论正义的历史构成》)。我们未必认同黑格尔的回答——或许这太辉格、太宏大叙事,又或许这太老生常谈。但我想,这依然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接续我的另一个回答:如何理解“历史哲学是历史学最坏的敌人”?

user avatar

黑格尔的原文如下: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民族拥有自远古以来至少长达5千年前后相连、排列有序、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述详尽准确,与希腊史何罗马史不一样,它更为翔实可信。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拥有这样一部连续翔实的古老历史。这个帝国始终保持自立,始终像它以往那样存在着。以后,它先是在13世纪被成吉思汗、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时间又被满洲—鞑靼人占领,却从未因此而改变。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把自己的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因此它始终是独立的帝国。这样,它就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帝国,只是自身平静地发展着,从来没有从外部被摧毁。其古老的原则没有被任何外来的原则取代,因此说它是没有历史的,所以我们在谈论这个帝国最古老的历史时,并不是谈论他的以往,而是谈论它当今的最新形态。(印度也是如此)我们只是一般地讲述这个帝国的原则,它并没有超过它的概念,让人诧异的是,这只是一个国家的自然概念,它自身虽有发展提高,但并没有改变这个最初单纯原则,但是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最高级的文明。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14,115页

当然还有一段:

第一个方面是国家。我们在这里必须考察,国家是怎样建立在家族关系的基础上的-它是这样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建立在父系操持的基础上,通过处罚、警告、责打来维持整体,这是一个平淡的王国,一个持久的王国,一种没有历史的历史,没有在自身之内具有理想性的对立,以至于这样[一种]状态的变化不是在自身之内,而是[仅仅]来自外部。[但]真正的变化值存在于内部;只有内部发生变化,一种外在东西才能突然来临。这样[一种]国家的形态存在于亚洲背部,主要是中华帝国的形态。这里存在的首先是空间上的不分轩轾的状态。

108,107页

我们要先了解黑格尔对历史的看法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说,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代表,继承了康德《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的部分思想,他认为历史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在时间中的发展,而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种,“其一是在最初的、直接的启示中的实体性精神,其二是优美的、伦理的个体性,其三是能知的自为存在向自身的深入,达到抽象的普遍性,成成为客观世界的无限对立面,其四是世界精神从无限对立返回到自身,是一切矛盾的到调解”(引自《世界史哲学讲演录》中文版前言第2页),有异曲同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继承了这个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叔本华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种粗糙、庸俗的唯实主义,是有机地构筑起历史。因为历史所涉及的全然是单一和个别的人或事,讨论的则是只存在一次,以后不再的东西,历史能做的只是罗列已知的事实。哲学探究的对象却是那永恒存在、永远不变之物。随后诞生的分析的历史哲学这代表了这个思潮,例如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也是无法预言的。而史学研究是解释和描述。


user avatar

黑格尔就像中医黑。即使能看好病,只要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学术体系”,就不予承认。德国自认为汉学水平远超一切中国人的,也不是一两个。原因就是认为你的套路不是他们熟悉的那种。很多欧洲人跑到亚洲来,一看方块字,就不顺眼。法国人把越南的方块字改成了拼写字。接着某联人还想把汉字也改成拼音文字。---- 你们要理解黑格尔。欧洲人:天哪,方块字怎么能传递信息?你们还写书,写信?中国人之间大概相互误解了几千年了吧?中医黑:天哪?中医怎么能看好病?中国人真好骗,那帮江湖骗子,骗病人骗了几千年了吧?黑格尔:天哪,中国也有历史?那些事情不是从来就是一样一样的,不就是换了几个名字吗?光凭几个来华传教士想说服黑格尔?你说服一个中医黑给我看看?

user avatar

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承认了中国有五千年前后连贯的历史……

这算是一大进步啊,目前国际历史学家们还不承认夏商来着,严格限定中国只有三千年历史…

除此之外啊,黑格尔也确认了中国这片大地上一脉相传的朝代更替,这个已经比很多中国“历史发明家”要进步了。

这意味着很多人一口咬定的“古中国不是新中国,新中国不是古中国。”就不成立了。

这么一看,黑格尔同志莫不是在曲线救国?

user avatar

如果中国没有历史,西方连给历史提鞋都不配。

中国好歹逐步融合了56个民族,建立统一的中国,这是一部逐步壮大的过程。

西方的欧洲,到现在还是七零八落,从奴隶主到封建财团,到现在披着皿煮外衣但是实际上还是财团控制国家。

美国建国才几百年,根本没有经历过考验,那不叫历史。

user avatar

黑格尔: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 (转帖)

甘阳

现在要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也就是审视我们以前对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有些看法非常根深蒂固而且非常流行,但是这些看法未必站得住脚。不要以为自己是中国人就一定了解中国,不一定。我们需要重新来看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

中国是一个西方很难了解的文明,是完全外在于他们的,西方也是中国很不容易了解的,两大文明之间的差异太大,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强调中国与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是肤浅的。

中西文明自古无瓜葛中国文明是和西方文明最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觉。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印度、波斯,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上古时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但埃及并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发生关系。埃及历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女王克丽奥佩特拉,她和其整个家族统治埃及两三百年,但却都是希腊人,根本不会说埃及话。因此,埃及和西方从上古就已经纠缠在一起,这是因为西方文明发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带,埃及、非洲原来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另外还有印度,也并不是在英国人殖民印度以后才和西方发生关系。早在罗马以前,亚历山大大帝已经征服了印度。亚历山大大帝则对那时的欧洲没有兴趣,他从西往东打到印度,并最终征服。

还有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和伊拉克一带,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波斯湾”这个词是很中性的词,听了以后不会引起任何的历史联系。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波斯湾引起的是整个2000多年历史的记忆。西方人会马上想起希腊和波斯之战,想到马拉松之战。

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的鼻祖穆勒(J.S.Mill)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以后欧洲和英国历史上所有的战役根本都不重要,惟一重要的就是马拉松战役,马拉松战役波斯人如果打败了希腊,以后整个西方文明就没有了。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西方人自然都读过希罗多德的《历史》,因此一提起“波斯湾”这个名字,马上就会联想起这些历史。美国人两次打“波斯湾战争”,心里自然就觉得好像自己就是从前的古希腊人和波斯作战那样在保卫西方文明。

阿拉伯人和西方的关系更是从头就纠缠在一起。我们知道,古希腊文明所有的文本都失传了,整个中世纪欧洲没有一个人懂古希腊文,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都不懂希腊文,连文艺复兴最早的创始人也不懂希腊文。欧洲人重新了解古希腊思想文化首先是通过阿拉伯世界的,是阿拉伯人保存了古希腊文本,近世欧洲人最早是通过阿拉伯译本了解希腊的,因此研究中世纪欧洲政治哲学必须研究中世纪阿拉伯政治哲学例如法拉比的思想。阿拉伯人的历史从来和西方分不开。

肤浅的相似类比

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在所有“非西方文明”中,中国与其他非西方文明是不一样的。中国在历史上和西方没有任何关系,是完全外在于西方的,西方也完全外在于中国。诚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中西文明交往史或所谓交通史,但我想中国人不要像穷人攀富亲戚那样心理去夸大中西文明的交往史。中国和罗马之间或许有些非常间接的贸易,但绝对谈不上有任何关系,中国没有影响罗马,罗马也没有影响中国。

很长时间以来,不但中国不了解西方,西方也不了解中国。中国是完全外在于西方的,西方也是完全外在于中国的,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可言,不必套近乎。

需要认识的是,中国是一个西方很难了解的文明,是完全外在于他们的,西方也是中国很不容易了解的,两大文明之间的差异太大,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强调中国与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是肤浅的,没有多大意义的,尼采早说过,这类比较是心智弱的表现。

上帝不知道的中国

西方开始谈论中国主要是18世纪以后。整个西方的所谓近代历史学是从伏尔泰的《风俗论》开始的。

在他以前的西方历史都是按照圣经开始的,西方的所谓圣经上自然没有中国。18世纪以后西方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中国,怎么办呢?西方的上帝据说要管全世界全人类的,现在突然有这么大一块土地没有在上帝的管辖范围之内,是很麻烦的。

如果把伏尔泰《风俗论》前面一百多页的导论拿掉(导论是后加的),直接从正文开始,就可以看到非常清楚的脉络,即伏尔泰那里,人类历史是从中国开始的,然后是印度,然后是波斯,阿拉伯,然后是欧洲。但这些不同文明之间都是什么关系,世界历史怎么个说法,伏尔泰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是说中国肯定是最古老。

这样一来,西方本身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就成了问题。这个问题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解决的。黑格尔这《历史哲学》如果去掉导论看,第一章就是中国,然后是印度、波斯,但黑格尔很高明,他论述说最前面最古老就是最低级最差的,因此最古老的中国是最低级的最没有价值的,波斯就比中国高级很多,因为波斯在黑格尔看来是西方的内在一部分,没有波斯也就没有欧洲和西方。(编者:就此观点鄙视黑格尔一下先)

学西方哲学的人都知道,西方哲学的源头是所谓“伊奥尼亚”学派,可是这“伊奥尼亚”并不是在希腊本土,而是在亚洲的,当时是波斯人统治的,因此西方学界历来有人论证“伊奥尼亚哲学”是受波斯文化影响产生的。

总之,从伏尔泰开始,突然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出来了,这么大一个中国怎么摆,圣经上并没有讲过,圣经并不知道,因为上帝都不知道,这个事情比较麻烦。黑格尔来了一个从最低到最高,把它化解了,最早是最低级的,因此中国是最低级的最差的,最晚是最高明最好的,因此欧洲特别是德国是最好的。因此人类历史从中国开始,到黑格尔的德国结束。1990年代以来西方的所谓“历史终结论”,本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不过把德国换成了美国而已。

这样一个西方中心论,今天的西方人是不会这么明说了,因为这种说法显得没有教养,显得非常可笑而不文明。不过不这么说,不等于就不这么想。今天的西方自然认为他们就代表正义代表真理,他们谈起中国来个个都像法官一样,还不如黑格尔至少要给个哲学的论证。

个人认为,西方人以西方为中心,并没有什么错,难道要他们以中国为中心?西方反对西方中心论的人可能更危险,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免除了西方的偏见,是最公正的,代表全人类的。我宁可西方人老老实实主张他们的西方中心论,不要说他们是反对西方中心论而主张什么世界主义,他们说这话就表明他们是西方中心论,因为今天高谈阔论世界主义者恰恰就是西方中心主义,难道世界主义是说中国主义或印度主义吗?

中国是中国的中心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看世界应该以什么为中心?中国人也应该以西方为中心吗?这就是今天的问题所在。 中国文明原先是自成一体的,西方也是相对而言自成一体的。西方最近数百年统治了全世界,一度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都要接受西方的统治,都必然被纳入西方的世界,西方在鸦片战争等也确实一度打败了中国。但今天的西方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中国今后到底会怎么样,他们不得不考虑,中国可能将按她自己的逻辑,而不是按西方的逻辑。

Ramo的“北京共识”说的就是这种西方看法的表现。这种看法认为,中国很多的情况都是按西方的逻辑解释不通的。如在中国晚清时代,整个传统中国文明彻底瓦解。按照西方的逻辑,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崩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国家,比如说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都瓦解成了无数国家。

看西方的历史地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有很大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的钞票上要印二十几种文字,因为它包括很多不同的所谓“民族”,而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以后,这些“民族”都变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

中国:例外之例外

按西方的逻辑,中国在晚清瓦解以后如果分裂成很多国家,方才是符合逻辑的。但看今天的中国版图,除了台湾还没有回归以外,中国版图现在跟清朝几乎是一样的,这对于西方人来说很不可思议,在西方的逻辑中,中国整个近代历史是不正常的,不符合西方逻辑的。中国人似乎很自然地认为,中国历史从尧舜禹夏商周秦汉一路下来到现在,这整个历史是通的没有间断的,这也是西方人认为很奇怪的,因为西方自己的历史是断裂性的,是不连贯的。

例如古希腊和现代的希腊,根本就没有关系。我们知道,上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希腊的雅典,口号是“奥林匹克重新回到雅典”,可是现在的雅典跟古代的雅典有什么关系吗?没有关系。现在的雅典和希腊是1830年独立,既不是从英国独立出来,也不是从美国独立出来,而是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的,这希腊七百多年是在亚洲人土耳其统治之下。希腊要标榜自己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七百多年的历史怎么办?就必须把这七百多年的历史先否定掉。但是问题是,即使否定了这七百多年,还有再前面这希腊属于拜占廷,也不属于真正的欧洲,因此这类国家的历史比较麻烦。

中国现在没有这个问题,只有晚清曾一度有过类似的问题,当时孙中山和章太炎要推翻满清,因此不承认满清是中国历史一部分。章太炎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认为中国在1644年就已经亡国了,他不承认满清是中国人,这是非常符合西方逻辑西方版本的。但这只是章太炎老先生一时糊涂,把两百多年的历史划了出去,后来满清推翻以后,他和孙中山都马上收回原来的论断,谈“五族共和”了。后来章太炎曾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当时也没有想别的,只想着推翻满清,没想过推翻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

黑格尔说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逻辑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这个事情比较麻烦,西方人因此心里会有很多疙瘩,他老想解释你,要解释得你符合他的逻辑。而他们可以这么做的本钱之一就是中国很多人也跟着他解释,西方人这么说,中国人也跟着这么说,西方解释不通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很多帮着他解释。

但严格说来,中国自成一个世界。我想提出一些问题跟大家讨论,中国的许多事不但是西方难以理解的,而且实际上有些也是我们自己都很难理解的。

不管中国今天有多少的问题,但是25年来改革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上升,这都不是假的,而是晚清以来,中国历代人梦寐以求的。

该文章来源于甘阳先生(简历附后)2005年5月12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共识”论坛第四讲的演讲录音(也即《21世纪经济报道》系列报道的第二部分)。《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以此为内容发表了甘阳先生“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系列报道(全文请参见链接): 一、重新认识中国 2005-06-202; 二、西方逻辑解释中国:生硬的纠缠 2005-06-27三、“地方经济分权”奠定中国改革成功基础 2005-07-04! 四、穿透中国灵魂看西方精神 2005-07-11 plchinese.com/forum.php? “五十几岁的人,三十七八岁的相貌,二十来岁的举止与活力,这就是甘阳。”----南都周刊2006年甘阳专访中的描述。 “甘阳看得远,又不卖弄,文章背后浸透着作者的学养和气度。甘阳有立足点、有骨气、有独立见解,用他自己在序言中的话说,就是‘胸中自有泾渭’。”----引自书评《将错就错话甘阳》2002-07-24 甘阳,中国当代学者,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新左派的代表人物。 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沈阳,曾为下乡知青。1978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82年到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读研。1989年赴美国入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博士班,十年后离开,未获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和中山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荣誉研究员。研究领域: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大学理论。 近年论著: 《自由主义左右》,北京三联书店,即出。 《文明•国家•大学》,北京三联书店,即出。 《古今中西之争》,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将错就错》,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编著:)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甘阳、陈来、苏力主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8月。 《中国大学改革之道》,甘阳、李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文化:中国与世界》(第1~5辑),北京三联书店,1987~1988年。 译著:《人论》,[德]卡西尔(Cassirer E.)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注:转贴甘阳先生趣文一篇,还是东西方思想交锋方面的,对楼上那篇里的黑格尔观点算是一个 补充。 英译《论语》与其他 甘阳 2007-05-16 data.book.hexun.com/cha晚近以来美国的大报小报、电台电视几乎都有点走火入魔般地大谈特谈中国。平地里突然冒出了一大群无师自通的“中国专家”。每谈及中国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基辛格。然观其内容,则大多是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类,无非是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因此中国军费不断增加,因此中国民族主义日益抬头,因此中美冲突不可避免,等等等等。这种以“大批量生产方式”(mass production)制造的新闻固然有极高的传播效率,但其千篇一律性则实在已让人有不胜其烦之苦。 在这种畸形的中国热氛围中,陡然读到耶鲁中国史教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在今年第六期的《纽约书评》(4月10日出版)上娓娓评点《论语》英译的文章,不禁给人以在闷热的夏天终于还能透一口气的轻松感。史文使我们想起美国毕竟还有一些真正的中国专家,毕竟还有一些对中国历史文化本身更感兴趣的读者,而《纽约书评》为史文所配的两幅古色古香的插图——1687年拉丁文版《论语》中所刻的孔子像,以及唐寅的一幅文人画,尤其使人不无怅然地想起了那个曾经与世无争、自成天下的老中国,而暂时忘却了目前这个已被卷进世界漩涡中的新中国。然而,从史景迁教授的文章中,我们也能马上感到,几乎从利玛窦(1552—1610)等最早的天主教传教士企图把《论语》等中国经典译介到西方世界开始,中国这古老文明对于许多西方人就成了一个“问题”。这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中国这异己的文明纳入到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解释框架之中。我们可以从1691年第一个英文版孔子言行录(尚非是《论语》的译本)的书名本身看出这问题对于基督教世界的严重性。按当时的习惯,一本书通常都有一个长长的书名,这本英语世界第一本孔子言述集的全名是:《孔子的伦理:一个在我们基督徒的主和救星耶稣基督降生五百年以前就已达思想巅峰的中国哲学家,其教导至今仍为中国那个民族奉为最佳人生指南》(The Morals of Confucius,A Chinese philoso单加pher, who flourished above Five Hundred Years be单加fore Our Lord and Saviour Jesus Christ,Being one of the Choicest Pieces of Learning Remaining of that Nation)。如果我们知道,当时基督教世界的通行历史教科书即柏叟(Bossuet)的《通史讲义》(1681)仍是恪守奥古斯丁历史神学的体系即从基督教《圣经》故事出发来讲全人类的“通史”(Universal History),那么我们也就不难想像上述这第一本孔子言论英译的书名对于大多数基督徒来说会是如何地震惊甚至愤怒:一个在基督降生五百年前已有自己成熟思想的哲学家,其学说不是歪魔邪说还能是什么?!一个在《圣经》以外的民族,一个连基督教是何物都不知道的民族,不是野蛮民族还能是什么?! 利玛窦等人翻译《论语》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引发天主教会内的激烈辩论,也就不足为奇了。教会的卫道士激烈指责利玛窦等人背叛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因为他们在翻译《论语》等中国典籍时竟然试图说明孔子的教导并不与基督教的教义相违背。而在卫道士看来,要坚持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性,那就必须首先强调孔子学说是“邪说”。史景迁教授不无感叹地指出,正是这种激烈的指责不但使得由利玛窦本人开始并由十七位各国传教士集体继续的拉丁文《论语》译本延搁了将近一百年才正式出版(1687),而且更使这个拉丁文版《论语》迟迟未能进一步翻译为西方现代语言。例如上述的第一个英文版《孔子的伦理》就并不是《论语》的翻译,而是由枯燥无味的八十段“格言”杂乱无章地构成,其中既没有孔子这个活生生的人出现,每句格言自然也没有任何上下文关系。其结果如史景迁所言,就是不会有任何人对孔子还有兴趣。我猜想日后黑格尔断言孔子只不过有些人生格言,多半就是因为他读到的只是这一类《孔子的伦理》! 《论语》真正开始被严肃地译为西方现代语言事实上已迟至1861年。这就是苏格兰传教士和汉学家李雅各(James Legge)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个学术版译本,《论语》在西方现在的通行译名Analects也是由李雅各开创。以后各种不同版本的《论语》西语译本可以说全都是以李雅各的开创性工作为基础的。目前英语世界较常用的有威利(Arthur Waley)1938年译本,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D.C.Lau)1979年译本。较新的还有道森(Raymond Dawson)1993年译本。史景迁文章评论的则是比利时裔澳大利亚汉学家西蒙•莱斯(Simon Leys)的最新译本。诚如史景迁所指出,李雅各之后不断有《论语》新译出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论语》由于其言简意赅,因此任何再完善的译本也不可能充分传达其含义的丰富性。不同译本不但可以互相补充,而且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译者往往会在细微处突出不同的重点,从而丰富扩大对《论语》的理解和解释。莱斯最新译本的突出特点在于他明确地主?古为今用、“中为洋用”的原则,因为莱斯坚信孔子提出的许多问题事实上往往对现代和西方社会有“直接针对性”。这种立场不能不说是颇不寻常的。但笔者必须坦白承认,我自己并不非常欣赏莱斯这种古为今用、中为洋用的翻译原则。这并不是说我不相信孔子学说有其现代意义和普遍意义,而是因为我相信这种现代意义和普遍意义不可能通过“直接性”地翻译为现代大众了解的语言就能透显出来,而只有通过“间接性”的转换工作,亦即只有通过对历史文化脉络本身的艰苦诠释工作,才能逐渐将对历史文化的意识转化为现代意识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古代思想的现代意义并非像冯友兰当年所谓 “抽象继承法”那样似乎只有靠剥落其历史具体背景才能抽取,恰恰相反,我以为只有把文本更深入地置于历史具体脉络之中才可能从深层与现代相连接。也因此,我对钱穆先生和李泽厚教授等试图通过白语新译以使《论语》能“直接”进入现代中国人意识的努力虽然钦佩,但私心以为不可能成功。而就中西文化的沟通而言,我也不相信莱斯这种试图使《论语》“直接”为今所用、为洋所用的良好愿望就能使《论语》更吸引现代西方的一般读者。有时只怕是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译法不免会导致使《论语》过分现代化甚至过分西方化的情况。例如莱斯将“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名言中的“志”译为“自由意志”(free will),这显然是把孔子太西方化了。相比而言,李雅各译“志”为“意志”(will)、威利译为“意见”(opinion)、刘殿爵译为“意图” (purpose),虽然都可圈可点,但似乎都比“自由意志”来得平实。窃以为向西方读者译介《论语》的真正着眼点,并不在于要使西方读者觉得孔子思想如何贴切于当代西方处境,而是在于要吸引西方读者通过《论语》去逐渐地了解中国文明这个不同的历史文化世界。同样,《论语》对于现代中国读者的真正现代意义,在我看来也并不在于如何使其现代化,而是在于如何使现代中国人能通过它去更多地了解并亲近《论语》本身所置身的那个古代历史文化世界及其无穷义蕴,否则是没有必要再读《论语》的(日人涩泽荣一所谓“《论语》加算盘”在我看来是纯粹多此一举!打算盘就打算盘,何必用《论语》装门面!)。总之,古典的真正现代意义,并不在于其对现代的直接有用性,而是在于它们提供了沟通古与今、中与外的历史文化媒介。也因此,《纽约书评》那两幅古色古香的插图甚至比史景迁的文章本身更引起我的情思。只是,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片刻陶醉毕竟只能是片刻的自欺。《纽约书评》刚刚刊出史景迁文章,紧接着下一期赫然又是长篇评介《中美冲突的即将来临》。看来,孔老夫子那与世无争的中国终究还是招架不住“冲突意识”太强的西方。当着中国之日益被卷进世界漩涡时,这个古老的文明是否还能保有她自己的历史文化意识呢?我不禁有点忧郁地这么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论断。理解这个论断需要深入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核心概念,特别是他对于“绝对精神”发展和“自由”的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黑格尔的观点,并辅以解释: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框架:绝对精神与自由的发展黑格尔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人们对不同医学体系认知和评价的核心矛盾。中医黑(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标签化)之所以会抱有这种“西医一病能治就万能,中医一病治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看法,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掺杂了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差异。我们来一点.............
  • 回答
    海贼王的世界里,强者为王,而路飞的启蒙导师——“冥王”西尔·艾斯·雷利,无疑是站在巅峰的一批人。这位曾经罗杰海贼团的副船长,即便不依靠恶魔果实能力,其剑术、体术、霸气造诣都已臻化境,被誉为“海贼王的右腕”。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如此强大的存在,为何黑胡子马歇尔·D·蒂奇,却坚信如果得不到黑暗果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围绕中医和西医长期存在的争议核心。简单地说,“中医黑”不认西医,但西医却要自称“现代医学”,这背后是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演进、科学观的差异以及话语权的争夺。一、 “中医黑”为什么不认“西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黑”这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西医”的。他们不认“西医”这个说法,.............
  • 回答
    国家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扶持,本意是希望这门古老的医学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惠及更多民众。然而,事实却与设想有些出入,不少人发现,在国家大力推广中医的背景下,“中医黑”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响亮,甚至呈现出一种“越推广越反感”的局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复杂的原因呢?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没有一个单一的、简单的答案可以完全解释为什么许多黑白混血后代倾向于认同自己为黑人。这种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阐述:1. 社会建构与“一滴血”原则 (The OneDrop Rule): .............
  • 回答
    “黑明”与“满遗”这两个词,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讨论的圈子里,经常被放在一起,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背后确实有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情感纠葛。理解为什么很多明粉会认为“黑明”就是“满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历史叙事的根本冲突:正统与颠覆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和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王朝的.............
  • 回答
    有些人对微软雅黑评价不高,认为它“很一般”,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这种评价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并且跟使用场景、个人审美以及对字体设计的理解都有关系。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说说:1. 功能性与设计感的权衡:它可能过于“功能”了,牺牲了些许设计感。微软雅黑诞生于一个非常重要.............
  • 回答
    “美国警察对待黑人的方式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错综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历史与现实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现象。首先,历史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在美国,种族歧视有着悠久而黑暗的历史,尤其体现在对非裔美国人的压迫上。从奴隶制时期开始,黑人就被视为二等.............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军师联盟》“黑”了诸葛亮,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影视改编的艺术手法以及观众情感的投射。要理解这个观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军师联盟》是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电视剧,它想要突出的是司马懿的智慧、隐忍、权谋,以及他在曹魏政权中一步步走到巅峰.............
  • 回答
    聊到勒布朗·詹姆斯,绕不开那几场“决定”。别说球迷了,连很多资深记者、评论员,甚至是詹姆斯自己的团队,在谈到“三巨头”时期时,都有点讳莫如深。当然了,如果你非要说那几场“决定”就是“詹黑”的起点,那也太片面了。毕竟,“黑”与“不黑”很多时候是情绪和立场的问题,而非简单的事件描述。咱们就说这三个“决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詹姆斯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核心、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你觉得“抱团”没什么大不了,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逻辑上说得通,在商业社会里也很普遍。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拿这个点来“黑”詹姆斯,背后其实掺杂了很多东西,不只是单纯的利益计算,还涉及到体育精神、球迷情感、媒体解读,甚至还有点“皇帝”这个.............
  • 回答
    这盘棋黑棋会认输,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因素累积造成的,最终导致黑棋的局面不堪重负,看不到任何翻盘的希望。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1. 局面上的巨大劣势: 材劣(Material Disadvantage):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如果黑棋的棋子数量或质量上明显不如白棋,那么认输就是顺理成.............
  • 回答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确实阐述了中国文明“尚未达到真正的精神,而处于幼年期”的观点。理解这一论断,需要深入探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关于世界精神(Geist)发展的理论。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黑格尔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概念:世界精神与自由的实现黑格尔认为,历史的本质是世界精神自我认识.............
  • 回答
    黑格尔关于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观点,意在阐述文明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和辩证发展过程。然而,当我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现象时,就可能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案例,例如美洲原住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何没有发展出轮子。这并非意味着黑格尔的理论是错误的,而是我们需要更细致地理解文明发展的多.............
  • 回答
    关于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这件事情,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评价高低”的判断,而是在他宏大的哲学体系中,孔子的思想所扮演的角色和被赋予的意义。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黑格尔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特别是他的“精神”(Geist)发展理论。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精神”自我认识和实现的过程。这个“精神”并非.............
  • 回答
    关于《黑神话:悟空》中出现《只狼》音效的说法,这是一个在游戏开发和玩家社群中流传讨论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声音设计的重要性与挑战: 沉浸感: 音效是构建游戏世界沉浸感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环境音、角色动作音、打击音、还是UI反馈音,它们都能极大地影响玩家的感.............
  • 回答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极其重要且极具争议的人物,其评价两极分化,尤其是“黑”他的声音格外响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黑”李鸿章的特别多,评价极不客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局限性 晚清的积贫积弱与危机四伏: 李鸿章生活在风雨.............
  • 回答
    黑人长期遭受歧视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奴隶制、殖民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解释,力求详细阐述:1. 奴隶制的遗留影响 (Legacy of Slavery): 系统性的非人化: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和在美洲、加勒比等地建立.............
  • 回答
    关于黑人外貌不符合大部分中国人审美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文化、历史、社会认知以及个体差异的问题。要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审美标准的形成与文化影响 长期以来的本土审美基石: 中国的审美标准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到本土文化、自然环境、哲学思想、艺术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