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格尔说人类的文明都是螺旋式上升,那为什么美洲几千年来都没有产生轮子这个最简单的基本工具?

回答
黑格尔关于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观点,意在阐述文明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和辩证发展过程。然而,当我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现象时,就可能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案例,例如美洲原住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何没有发展出轮子。这并非意味着黑格尔的理论是错误的,而是我们需要更细致地理解文明发展的多种驱动因素和路径,以及不同地理、文化环境的独特影响。

美洲原住民没有发展出轮子这一事实,是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而非单一线性进步的绝佳例证。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 黑格尔的“螺旋式上升”并非绝对的线性进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格尔的“螺旋式上升”并非指文明就像一个永不停止向上攀升的直线,而是强调其发展的辩证性。它包含:

否定之否定 (Aufhebung): 这种辩证过程意味着一个旧的阶段被否定,但其有价值的成分又被保留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并非彻底的遗忘或抛弃,而是扬弃。
矛盾与冲突: 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的解决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使其在更高层次上重新整合。
精神的自我实现: 黑格尔认为,文明的发展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体现。这个精神的实现并非预设好的蓝图,而是通过历史的实践不断展开。

因此,美洲没有出现轮子,并不一定否定黑格尔的理论,而是说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绝对精神”或者说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选择了其他更为重要的方向和工具来解决其面临的挑战。轮子并非文明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

二、 美洲文明没有发展出轮子的多重原因

美洲原住民(主要指前哥伦布时期的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在天文学、数学、建筑、农业、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却独独缺乏轮子作为运输或工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1. 地理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缺乏大型役畜: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欧亚大陆拥有马、牛、驴等可以被驯化并用于拉动车辆的役畜。这些动物不仅提供了动力,也为轮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应用场景。美洲大陆在哥伦布发现之前,虽然有羊驼等动物,但它们体型较小,不适合拉车,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来有效驱动重载轮式运输。骆驼、马、牛等动物在美洲的灭绝(大约在冰河时期末期)是导致轮子缺乏的关键因素。
地形复杂,轮式运输优势不明显: 美洲的许多主要文明地区,如安第斯山脉、中美洲的雨林和高原地带,地形极为崎岖,山脉、河流、峡谷众多,缺乏广阔平坦的土地适合发展轮式运输。在这些环境下,步行的运输、使用人力背负或抬担、利用河流水道以及后来的印加帝国发展的庞大道路网络和信使系统(Chasqui),反而成为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例如,印加人修建了壮观的道路系统,但这更多是为步行和负重徒步者设计的,而非轮式车辆。
缺乏大型河流作为主要交通动脉(某些区域): 虽然亚马逊河流域是巨大的水运网络,但其他一些主要文明区域,如墨西哥高地,缺乏适合大规模商贸和交通的大型、可通航的内陆河流,这使得轮式运输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2. 工具与技术的不同发展路径:

对其他技术的侧重: 美洲文明将资源和创造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其他领域。
建筑与工程: 玛雅的金字塔、特奥蒂瓦坎的城市规划、印加的马丘比丘等展示了高超的石工技术和工程能力。他们能够精确地切割和堆砌巨石,构建宏伟的建筑,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数学与天文学: 玛雅文明发展了复杂的二十进制数学系统,并精确预测了天体运行,创造了精确的历法。他们的数学和天文知识远超当时的欧洲。
农业技术: 通过梯田耕作、灌溉系统和浮动花园(Chinampas),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复杂地形和有限土地上的粮食生产问题。
制陶与工艺: 美洲文明在陶瓷制作、纺织、雕刻等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
轮子的早期用途与局限: 在欧亚大陆,轮子最早可能并非用于运输,而是作为陶轮。在美洲,虽然发现了带有轮子装饰的玩具,但它们可能仅仅是玩具,并未发展出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运输的动力或需求。一旦陶轮在其他地方得到普遍应用,其向轮式运输发展的逻辑就相对顺畅,因为有了技术基础和潜在需求。而在美洲,如果陶器制作没有广泛使用陶轮,或者说其他陶器成型技术更为成熟,那么陶轮的出现可能性就更小。

3. 社会结构与文化需求:

有限的商品交换规模: 尽管美洲文明有商业活动,但其规模和对长距离重载运输的需求,可能不如欧亚大陆那样迫切。社会组织和贸易模式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本地生产、小范围交换,以及通过人力或水路进行的长途贸易。
军事需求: 轮式车辆在古代军事中常用于战车或后勤运输。美洲文明虽然有战争,但其军事策略和战场环境可能不太适合大规模使用轮式车辆。例如,印加军队的机动性更多依赖其修建的道路网络和信使系统。
对“轮子”概念的理解: 即使美洲人理解了圆形的运动,他们也可能没有将其与“轴”和“载重”的概念联系起来,或者说这种联系没有在实用性上得到足够的需求和验证。玩具上的轮子可能只是对某种旋转运动的模仿,而非指向交通运输工具的演化。

4. 历史偶然性与“锁死效应” (Lockin Effect):

路径依赖: 一旦某个文明选择了特定的技术或社会发展路径,后续的创新往往会沿着这条路径继续深化,而不是轻易转向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美洲文明在缺少役畜和适应复杂地形的背景下,发展出了无需轮子的运输和工程技术,一旦这些技术体系建立起来,再去引入和发展轮式运输的动力和配套系统就变得更加困难和成本更高。
“机会成本”: 将资源投入到轮子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意味着要从其他他们认为更重要或更紧急的领域撤回资源。在没有明确的巨大优势的情况下,这种转换的可能性很小。

三、 对黑格尔理论的理解与反思

美洲文明没有轮子的现象,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黑格尔的“螺旋式上升”:

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文明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通往“进步”的单一轨道。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发展出不同的技术、社会组织和文化模式,它们都可能是“精神”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体现。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技术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其他文明的“成功”或“失败”。美洲文明在没有轮子的情况下依然繁荣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同时期的其他文明,这说明文明的丰富性远超单一工具的发明。
“必要性是发明的母亲”: 轮子在欧亚大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役畜和相对平坦的地形提供了“必要性”。在美洲,这种“必要性”并不突出,或者说,其他的“必要性”(如应对高原、雨林)驱动了其他方向的发明。

总结来说, 美洲原住民几千年来没有发展出轮子这个基本工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是缺乏大型役畜以及复杂的地形环境,这导致轮式运输的“必要性”不足,并且技术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其他领域。这并非否定黑格尔“螺旋式上升”的理论,而是提醒我们,文明的进步是复杂、多元且辩证的,它会因环境、需求和历史偶然性而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多样化路径。轮子并非衡量文明高度的唯一标尺,而美洲文明在其他领域的辉煌成就,本身就是文明螺旋上升过程中一种独特的、令人赞叹的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讨论美洲文明为什么落后的时候,永远记住我这句话:美洲人缺的仅仅是时间,而绝对不是美洲的人种、文化、宗教、制度、观念、价值观就是不行。

从美洲开始进入文明的公元前20到15世纪,一直发展到殖民前夕的16世纪,美洲文明是在不断进步的

公元前15世纪在中美洲开始的奥尔梅克文明(Olmec Civilization)可以类比于在其之前两千年左右兴起的古埃及文明和两河苏美尔文明,作为中美洲文明鼻祖的奥尔梅克文明发展出了城市、国家、文字、水平不低的陶瓷和雕塑,开沟渠,城邦之间互有商贸,其文字、宗教、仪式和壁环球赛直接得到了后世中美洲文明的继承。

国家有其兴衰,奥尔梅克文明在公元前走向衰落,但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美洲的许多民族,发展出了其东方的玛雅文明、其南方的萨波特克(Zapotec)文明以及其西方墨西哥高原上的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文明。

这些分支文明当中,特奥蒂瓦坎文明正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先祖。

在公元前至公元6世纪的漫长的时间段中,特奥蒂瓦坎作为一个城邦极为强盛,以至于后世阿兹特克神话里将特奥蒂瓦坎视作诸神汇集之地(这也是“特奥蒂瓦坎”这个名字的字义)。它的都城规模极为庞大,按目前的考古资料,历史学家推测在4至5世纪时这座城市拥有12至25万的人口,在当时排在世界前六,是能与君士坦丁堡并肩的存在。

尽管西班牙征服的过程中极大地毁坏了美洲文明成果,但幸运的是特奥蒂瓦坎遗址的发掘是比较晚近的,使其避免被破坏,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中美洲文明的伟大奇观:位于城市中心位置的太阳金字塔。

关于特奥蒂瓦坎在政治史方面的考古成果还相对有限,但普遍认为此时特奥蒂瓦坎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已经深刻地影响整个中美洲诸多民族,其政治力量甚至远伸至玛雅地区,据信蒂卡尔(Tikal)在公元378年的一次内部政变正是特奥蒂瓦坎组织的,上台是领主受到特奥蒂瓦坎的扶植;特奥蒂瓦坎甚至在公元428年在今洪都拉斯西部建立了一座玛雅城邦科潘(Copán,这个名字来自于纳瓦语而不是玛雅语,亦是特奥蒂瓦坎直接影响这座玛雅城邦的证据)。

由以上尚不特别充分的考古证据,我们发现特奥蒂瓦坎就已经在中美洲盛极一时,相比于公元前依然处于城邦林立状态的奥尔梅克可以说强大了数倍之多,这足以认为美洲文明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而印证文明“螺旋式上升”中“螺旋”这一概念的则是特奥蒂瓦坎作为一个国家的衰落:经历了公元535年至536年的一场重大旱灾之后,特奥蒂瓦坎国力严重受损,并可能在7世纪时遭受内部的一场大规模动乱,城市主干道“亡者大道”两边的建筑遭到烧毁即是其证据。在这之后,墨西哥高原上其他城市纷纷自立——从奥尔梅克到特奥蒂瓦坎的时代中美洲城市化水平就已经很高,除了都城以外的其他城市都有长足发展,这是中美洲文明在其中心走向衰落时往往会进入城邦割据格局的原因。

特奥蒂瓦坎衰落前后,东方的玛雅文明也在这时走向了新的高峰,即其最辉煌、最受瞩目的古典时期。其中心地带的蒂卡尔和卡拉克穆尔(Calakmul)两大城邦进行着长期的斗争与竞争,并在其周围亦广建城市,寻求盟友,形成了复杂的政治网络。据推测最大的城市也有着5万至12万的人口规模。而古典时期的玛雅在文化、艺术和科学上的成就令人惊叹,玛雅文字和绘画都日臻成熟,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天赋也开始展现。

在西部的墨西哥高原,以托兰(Tollan,今图拉)为都的一个崭新王朝冉冉升起:托尔特克帝国。从7世纪下叶开始建立,一直持续至公元12世纪。这是一个强盛又远在特奥蒂瓦坎之上的王朝,足以证明美洲文明依然在进步、在上升。

可惜的是,图拉城损毁严重,我们比较难直观地感受到托尔特克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但其后一朝的阿兹特克帝国将对托尔特克的追思融入到自己的语言当中:在纳瓦语,“托尔特克人”(toltecatl)一词用来表示“艺术家”。

更令人惊叹的,是托尔特克庞大的版图和强大的征服行动。

相比于特奥蒂瓦坎,托尔特克在政治制度上有着更加清晰的制度:贵族被分封并管辖地方,这些贵族组成选王会议,在每一任国王死后从中选举出国王。国王从地方贵族大量收取贡赋,并会进行财政投入。这保证了托尔特克帝国的稳定和繁荣。

托尔特克在扩张上最瞩目的成就当属公元10世纪时国王一芦(Ce Acatl Topiltzin)的东征。

这位国王是位仁君,他反对中美洲最被人记住的宗教仪式,即人祭,为此他自称羽蛇(Quetzalcoatl),并向世人宣告羽蛇神厌恶人祭,因而将人祭仪式废除。

传说这名国王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轻信了一位自称神明烟雾镜(Tezcatlipoca)化身的老者,与姊妹羽磨(Quetzalpetlatl)一同喝了药,谁知这药原来是龙舌兰酒,这对兄妹(或姐弟)发了酒疯。不甘受辱的一芦离开了托兰,去到了墨西哥湾平原(今韦拉克鲁斯州)乘船东去……(这也是“羽蛇神东隐”这一传说的由来。)

而尤卡坦地区被托尔特克直接控制也正是这一时期,宛如天神下凡的一芦皇帝受到玛雅人的广泛崇拜,将他称为库库尔坎(Kukul Kan,即玛雅语中的“羽蛇”)。一芦的远征一直到今洪都拉斯甚至尼加拉瓜,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征服早期甚至能在尼加拉瓜遭遇纳瓦人城邦的原因。疆域直达离帝都托兰1600公里远的地方,托尔特克几乎可以说是“虽远必征”。

在托尔特克帝国时期纳瓦文化(纳瓦人正是阿兹特克帝国的主体民族)开始在墨西哥高原深深地扎下了根,在帝国衰落之后,北方蛮族奇奇梅克人一批批地南下入侵西哥谷地,却一批批地被纳瓦文化同化:先是担当过墨西哥谷地霸主的阿斯卡波扎尔科城邦(Azcapotzalco,意译为“蚁山”),后是特斯科科(Tetzcoco)和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这些被统称为“阿兹特克人”(Aztecatl)的族群原是来自于北方“阿兹特兰”(Aztlan),进入谷地后甚至为了统治的合法性自称拥有托尔特克的血脉,可见托尔特克在当时墨西哥人心中是多么崇高的存在。

东方,在一芦东征以前,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9世纪到10世纪迎来一个新的“螺旋”:在半个世纪内,持续地去城市化,大批居民抛弃了城市进入雨林,这个现象被称为“古典崩溃”。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蒂卡尔和卡拉克穆尔等城邦之间长期战乱,城市建在雨林深处极易受气候影响,而一芦东征给古典玛雅文明补上了一刀。

深受托尔特克影响的玛雅人纷纷北上尤卡坦半岛,并且吸取了古典崩溃的教训,开始将城市建设在有稳定水源的地方,为了内部的稳定建立了玛雅潘同盟,将玛雅文明推进到了后古典时期。从古典发展到后古典显然是玛雅文明的巨大进步,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玛雅文明在“古典崩溃”之后就彻底没落。被托尔特克人建立起来的后古典玛雅城市奇琴伊察(Chichen Itza)建立了美洲最大的天文台和球场,奇琴伊察的大金字塔也成为了中美洲文明的地标性建筑。伊察人也有意识地使用成熟的造纸技术和玛雅文字著书立传,只可惜玛雅书籍被西班牙人损毁了大半。

而在技术层面,在金银器锻造技术上美洲早已发展得相当发达,而由于考古证据比较新近导致很多人所不知道的铜器技术也在托尔特克帝国时期发展了起来——这种技术很可能是通过海路从南美洲的安第斯文明传递过来的。

长期研究中美洲铜器技术的学者Dorothy Hesler的多篇论文总结了中美洲铜器锻造技术的发展阶段:从8世纪到12或13世纪为赤铜阶段;而在这之后到16世纪被征服前夕则是青铜阶段,中美洲人民早已经广泛地锻造青铜器来作为生活用品,包括铃铛、镊子、针、楔子、斧头、锥子、凿子、钉子等等,其中青铜斧完全可以用于战争当中。

从这看来,尽管托尔特克帝国和古典玛雅文明走进了衰亡的“螺旋”,但中美洲文明显然依然还在上升、在进步。

虽然托尔帝国在12世纪被彻底覆灭,但再次统一中美洲的希望已经在墨西哥谷地发芽:特诺奇蒂特兰和特斯科科、特拉科潘在公元1428年结成“三城同盟”,之后逐渐在特诺奇蒂特兰的领导下不断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形成了不负帝国之名的阿兹特克帝国。马特拉钦卡、瓦斯特克、波波卢卡、托托纳克、萨波特克、特拉帕内克等诸多民族悉数被阿兹特克所征服,很显然,阿兹特克帝国已经走上了要扩张到比托尔特克帝国还大的疆域的路上。

一旦完成对中美洲的再次统一,阿兹特克帝国的领导者特诺奇蒂特兰将拥有无上的权力和权威,建立起比托尔特克帝国更强的控制力是毫无疑问的,而前朝一芦皇帝废除人祭的往事将会再次提上日程:完成统一之后,世上就再无外敌作为人祭的来源,人祭就会单纯地变成消耗自己国民的毫无意义的行为,阿兹特克的皇帝便会面临一芦皇帝同样的情况。(但一芦死去之后,托尔特克帝国遭受蛮族奇奇梅克各部族的连番侵袭,所以废除人祭的过程没有完成,反而还倒退了。阿兹特克若是再次统一,就将有足够的力量推进废除人祭的进程而不受打断。)这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显然又会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并且,一旦完成统一,从帝国中心特诺奇蒂特兰联系帝国各地的需求就会大幅提升,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显然要远比前朝更为紧密。即使没有牛、马等大型役畜,轮子的价值也将会受到高度重视:单是手推车就足以大大地减轻人力负担。而且统一中美洲将能够使得阿兹特克人在玛雅人那儿发现轮子并将其投入使用。尽管在小范围的热带雨林地区,轮子用处不大,主要用作玩具,但在相对平坦开阔的海湾平原和高原地区,轮车必然会大放光彩。

这里纠正题主,玛雅人早已发明了轮子:


本答案全面地疏理了一遍中美洲的文明史,很显然,尽管对于具体的国家(如特奥蒂瓦坎、蒂卡尔、托尔特克、卡拉克穆尔等)而言会陷入衰落的螺旋,但作为一个整体的美洲文明在长达三千年的文明史中是在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就连人们以为在公元10世纪就“灭绝”的玛雅文明在后古典时期也有了长足进步和辉煌成果,足以警示我们不能片面地以刻板印象去看待美洲文明。

具体到题主所提的轮子这项技术,尽管相比于旧大陆它的确出现得比较晚,并且在殖民前夕都尚未投入大规模实用,但一旦中美洲再次统一,手推车的发明和使用在我看来是大概率事件。至于为什么没有在现实历史中投入实用,原因的确在于玛雅文明缺乏大型役畜、活动范围较小(因玛雅诸城邦疆域小且四分五裂)、密集雨林地形不适合行驶。

美洲文明靠自身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西班牙人彻底打断,但这绝不意味着美洲文明从未有过进步,也绝不意味着美洲文明会自己走向彻底的衰败或停滞而不再发展——上面我所讲述的历史就是坚实的证据。

至于美洲文明为什么会比旧大陆落后,我在别的答案里也讲到过自己的观点:智人进入美洲的时间太晚(大约15000年前),在美洲进行人类活动的积累远远没有旧大陆那么充分,进入美洲、扩散、繁衍、狩猎、采集、发明新石器、发明农业和村庄,每一步都比旧大陆要晚,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进入农业时代的时间:旧大陆是在9000年前,美洲是在约5500年前。而进入文明的时间,旧大陆是在5500年前(公元前3500年的埃及和两河),美洲是在3500年前(公元前1500年的奥尔梅克)。在的确缺乏大型役畜的美洲,美洲文明依然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升,发展出了自身的辉煌,在我看来已经相当值得赞叹。


P.S:希望大家支持一下最近更新的这个答案~

还有在知乎征文中写的穿越小说,讲述穿越为蒙特祖玛二世对抗科尔特斯入侵的故事:

user avatar

美洲印第安人发明过轮子,偶发,没有运用,没有制作成车子,另外,他们把野马吃光了,吃光了,光了,了.......神奇的民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