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奴都有那么多后代,为什么有的人说中国古代的穷人留不下后代?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

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值与生育控制: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被视为一种商品和劳动力。奴隶主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通常会鼓励和强制奴隶生育,特别是生育健康的男性奴隶,因为这意味着劳动力和潜在的销售对象。
强制性的家庭结构: 尽管奴隶制度是残酷的,但许多奴隶主也认识到相对稳定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奴隶的心理稳定和劳作效率,有时也会允许奴隶组建家庭并生育子女。当然,这种家庭结构往往不稳定,容易因买卖而被拆散。
较低的死亡率(相对而言): 虽然奴隶的生活条件恶劣,死亡率高,但相对于一些古代社会严酷的饥荒和疾病,特别是在疾病得到一定控制后,奴隶的整体死亡率可能并未达到某些时期中国古代穷人的那样极端。
后代的可交易性: 奴隶主的子女继承了奴隶的身份,但作为后代,他们本身也具有经济价值,这进一步激励了奴隶主对奴隶生育的“关注”。
人口增长的“必然性”: 在压迫性的环境中,低死亡率和相对稳定的(即使是被迫的)生育率,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得黑奴群体的人口数量得以维持和发展。

中国古代穷人:
生存的严酷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底层人民,尤其是穷人,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挑战。
饥荒与饥饿: 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旱、涝、虫灾)高度依赖,一旦发生灾害,极易导致大面积饥荒。穷人往往是第一批饿死或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群体。
疾病与医疗: 缺乏卫生设施、医疗条件简陋,导致疾病传播迅速且死亡率高。穷人往往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疾病,且无力负担医疗费用。
战乱与徭役: 兵荒马乱的年代,穷人是军队的征兵对象,也是劳役的主要承担者。战乱不仅直接导致死亡,还破坏生产、加剧饥荒。
剥削与税负: 封建地主和统治阶级的压迫,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穷人即使辛苦劳作,也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更无力抚养更多子女。
抚养成本的巨大压力: 在古代,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大量的食物、衣物和照料。穷人连自己都难以温饱,更别说承担抚养多个子女的巨额成本。即使生育了孩子,如果无法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孩子也很难存活下来。
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能力: 尽管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但对于生存都成问题的穷人来说,生育更多孩子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死亡和更重的负担。因此,在极端困苦时期,生育意愿和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制约。
社会流动性较低: 大部分穷人一生都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他们的后代也极有可能继承贫困的状况。这种代际贫困的循环使得穷人难以积累财富,也难以改善生活条件来支持生育。

二、 “穷人留不下后代”的说法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强调

需要澄清的是,“有的人说中国古代的穷人留不下后代”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夸张或相对的表述,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穷人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后代存活率极低的事实,而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个后代都没有”。

后代存活率低,而非完全没有: 即使是最贫困的家庭,也可能偶尔能够成功养育一两个孩子。但由于上述的严酷生存条件,这些孩子的夭折率非常高。许多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因疾病、饥饿等原因夭折,未能进入成年并繁衍后代。
“后代”概念的界定: 我们通常谈论“留不下后代”是指未能形成一个能够持续繁衍和壮大的家族群体。对于穷人而言,即使生育了孩子,孩子也可能早夭,或者因为贫困无法组建家庭,或者在成年后也过着同样贫困的生活且子嗣稀少,无法形成人口上的“延续”感。
信息差与史料记载: 历史记载更倾向于记录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有功名利禄的家族。普通百姓,尤其是穷人的生活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史书也很少详细记载他们的繁衍情况。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没有后代,而是他们的后代未能进入史书的视野。
对比的视角: 将中国古代穷人的后代情况与北美黑奴进行对比,是因为黑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育,且其人口增长是被记录和研究的。而中国古代穷人的困境,更多体现在他们难以实现人口的“有效”繁衍和“稳定”延续。

三、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的出现,主要源于对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固化和生存压力的深刻认知:

1. “阶层固化”的现实: 在许多时期,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相对固定,穷人很难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这种固化使得人们对未来感到悲观,生育子女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制造”更多苦难者的行为。
2. “子不教,父之过”的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包括提供衣食住行和教育。对于穷人来说,无法满足这些基本责任,反而可能让孩子受苦。
3. 生存逻辑下的选择: 当生存成为首要问题时,很多事情都会被牺牲,包括生育子女的愿望和能力。与其生下无法养活的孩子,不如不生或少生。
4. 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警示: 这种说法也可能是一种对历史残酷性的反思,旨在提醒人们理解古代底层人民的艰辛,以及社会不公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

总结:

总而言之,“黑奴都有那么多后代,为什么有的人说中国古代的穷人留不下后代?”这个问题并非指中国古代穷人一个后代都没有,而是强调了两个群体在生存环境、社会制度和繁衍条件上的巨大差异:

黑奴制度虽然残暴,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奴隶的生育存在一种强制性的“鼓励”,其后代的存活和数量相对容易被维持和记录。
中国古代穷人则长期面临着饥荒、疾病、战乱和剥削等严酷的生存压力,抚养子女的成本极高,后代存活率非常低,难以实现人口的稳定和延续,因此“留不下后代”是一种对他们极端困境的形象化描述。

两者相比,前者是在压迫中勉强维持生育,后者则是在生存线上挣扎,后代的存活和延续是极其困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穷人绝后,是晚清/民国时期留下的田野调查的结论。这部分可以看黄宗智的书,里面引用满铁调查称华北的无地佃农一般是他们家最后一代人,因为佃农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娶妻生子。而且地主并不在乎他们能不能留下后代,因为想租田的人多能租到田的人少,以至于把田租给谁都是要讲人情的。

2,先不说从美国立国开始就是农产品出口国(烟草,棉花,粮食)黑奴是奴隶主的“财产”,黑奴的孩子依然是黑奴,多余的还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你会控制自家牲口繁殖吗?

user avatar

穷男人留不下后代,穷女人可以,因为女人再富也并不能生100个

user avatar

又不是所有的黑奴都有后代的……黑奴就像家畜一样,大部分的家畜你并不会让他们繁殖后代,小部分才会让他们繁殖……

user avatar

很简单,路有冻死骨也不耽误地主家的牲口下崽。

黑奴的生活条件就和畜生差不多,几乎所有生活开销为零,没了除了苦力和繁殖外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方式。而且没有老龄化问题,干不动了就去死吧 。

而一旦被当成了畜生,很多人就会开始研究怎么高产赛那啥了。

user avatar

有了染色,就很容易说明道理了。

这么说吧,你以为黑奴的后代,一定是男黑奴的后代吗?

穷人的后代,一定会是男穷人的后代,也因此存疑,因为没有染色,就不容易说清楚。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排名靠前的回答没一个靠谱的。

黑奴能留下这么多后代的根本原因是:女黑奴也是黑皮肤的。

这里两层意思

第一是美国直到上世纪中叶一直是种族隔离的,哪怕现在也是处于实际上的半隔离状态,黑白配的比例极低,早期更是女黑奴只能嫁给男黑奴。

第二是美国是一滴血原则,只要有黑人血统就算黑人,女黑奴诞生下的孩子都算黑人。

而中国的穷人不是这种状态,不存在婚姻上的实质性隔离,也不存在富人娶穷人生下的孩子也算穷人的逻辑,所以最赤贫的一批男性留下后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每一代坠入赤贫的男性几乎都没翻身的可能,所以说穷人留不下后代无论是逻辑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正常的,哪怕你现在去农村看看,是不是终生未婚的9成9都是老光棍,百里挑一才会碰上个终生未婚的女性?

user avatar

这还不好解释?

农村的牛马后代多不多?那可是财产,添了崽可是好事。

至于古代的穷人?莫说古代,就是现代。

好了,现代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

user avatar

奴隶是官员和豪强的私人财产,当然要先让自家的畜牲先吃饱,留下更多的家畜,贫农是苍天的私有财产,就算是代天牧民的那位,也不是有“崽卖爷田心不疼”吗?

user avatar

因为你理解错了穷人留不下后代的概念。

私有制父权社会下,大多数家族传承是按父系算的

所谓的穷人留不下后代,是指穷人留不下男性后裔,而不是说穷人留不下女性后裔。


黑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犹太人这个弱小的民族,在欧洲能长期存在,因为他们在被罗马灭国之后,改用母系决定此人是不是犹太人。

user avatar

因为你在谈论中国人的时候,默认只有儿子才算后代,女儿不算。

——但是黑奴可不这么看。

穷人留下生物学后代并不难,生女儿嫁人就行,难的是父系家族长期传承。黑奴又不讲究什么宗族,自然就没有这烦恼。

如果硬性规定只有黑奴的儿子才算黑奴的后代,但凡父亲不是黑人自动剔除黑籍,你再看看?你以为几百年以后,黑奴还能剩几个?中国也不是没有昆仑奴,早绝种了。

你对中国穷人和黑奴后代的判定持双重标准,那怪不了别人呀。

user avatar

“臣自正月离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见道旁刮人肉者如屠猪狗,不稍避人,人视之亦不为怪。于是毛骨懔懔。又行半日,见老妪持一死儿,且烹且哭。因问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妪曰:'此吾儿,弃之且为人食,故宁自充腹耳。'臣因此数日饮食不能甘。”

user avatar

你想象中的美国黑奴生活状况: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还要天天辛苦劳动,饥寒交迫还要做牛做马,动不动挨打,甚至被折磨死.....惨,惨,惨。

实际美国多数黑奴的生活状况:三餐吃饱,每天有肉吃。每年奴隶主发给黑奴四套新衣服。有稳定的住房。黑奴劳动成果的三分之一归黑奴所有,有的还有小块土地。鼓励黑人生育,这样就不要花钱购买了。反正保障黑奴健康成长。劳动强度嘛,估计中国参加过农村集体种棉花的知道,不知道的看看电影《飘》里面黑奴摘棉花的画面就知道了。黑奴劳动时间较长,挨骂的时候多,挨打的时候少,只有逃跑的黑奴抓回来以后,才严惩(割耳、剜鼻子)。

我小时候(1960.70年代)农村(湘赣边区)的生活状况:一年春夏秋能吃饱饭,冬季加红薯才能吃饱;一年只有三餐可以放开吃肉(春节、端午、中秋中餐),其他一般来客了才准一餐夹一片肉吃。孩子一年一套新衣服,大人不一定,流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一直穿哥哥换下来的旧衣服。劳动强度水稻比棉花大,还是两季。五岁孩子开始劳动(割草、放牛),初中以上暑假参加“双抢”。唯一好一点的是人人平等,不受欺负,但孩子经常挨父母打骂。

解放前的中国穷人:从县志和其他资料上看到,1920年代,湘赣边区四分之一的男性无土地、无住房、无业,谈不上正常的吃穿。到处流动打短工,有一天没一天的,讨饭、偷盗,流落到破落寺庙过夜......所以革命一呼,从者甚多。

我小时候中国人口暴涨,何况黑奴?至于解放前的穷人,吃穿住都成问题,还能娶妻生子?



因详细资料不在身边,现从《美国通史》第295页选取部分文字拍给大家看,虽然内容很不详细,但也可大致看出美国黑奴增长的原因及数量,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定位不同

黑奴相当于牲畜,作为主人,你有给牲畜配种的义务,你要是非要亲自和牲畜交配也不是不行,但你们生下来的孩子肯定没地位。

而中国古代的穷人,定位好歹是人,和地主是没有生殖隔离的,地主也没义务给你配种,你绝不绝后不影响任何事。

user avatar

为什么?那么简单的答案你在这装瞎呢?

因为白人男不会娶黑人女。就这么简单显而易见的答案,长篇大论那么多。

就像一家宠物店,店长一般会收养好几只流浪猫,就假设这些流浪猫全是公猫,一般救了有钱就会绝育掉的。而宠物店的繁育一般是一只种公配几只母猫。

我这里用猫比作的是中国穷人,因为很多人也喜欢狸花三花那种猫,就会有人觉得所有猫都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