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正常古银器都有黑锈,古希腊的银币却可以毫无锈蚀光亮如新?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敏锐。确实,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老银器,比如家里的银质摆件、首饰,年代久了,表面常常会泛起一层暗沉的黑褐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银锈”或“氧化层”。而那些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古希腊银币,很多时候却能以一种惊人的、几乎没有损耗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仿佛刚铸造出来不久。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方面:

1. 银器表面的“锈”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银器上的“锈”和铁器上的铁锈(氧化铁)是不同的概念。银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像铁那样容易被氧化成疏松的化合物。银器表面的黑褐色物质,主要成分是硫化银(Ag₂S)。

硫化银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存在的微量硫化物,比如硫化氢(H₂S),与银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即使在非常纯净的空气中,也会有极其微量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会吸附在银的表面,然后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薄薄的硫化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层硫化银会逐渐增厚,颜色也从最初的淡黄色、棕色,逐渐加深到黑褐色。

2. 银器“锈蚀”的成因与环境

我们家里那些“生锈”的银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它们通常暴露在相对活跃的化学环境中。

空气湿度和污染物: 家庭环境中的空气,特别是如果没有经常清洁或保养,可能含有更多的湿气、灰尘,以及来自烹饪、燃烧等产生的各种微量化学物质,其中就可能包含硫化物。
接触与摩擦: 日常使用中,银器会与皮肤(含有汗液中的盐分和有机物)、空气中的尘埃、甚至清洁剂等发生接触。这些接触都可能加速表面化学反应的发生。
保存方式: 如果银器只是随意地放在抽屉里,或者与一些会释放硫化物的物品(比如某些橡胶制品、毛皮、未完全干燥的木材)放在一起,都会促进硫化银的生成。

3. 古希腊银币为什么能“历久弥新”?

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令人惊叹的古希腊银币。它们之所以能保持如此良好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极高的纯度: 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像雅典的“猫头鹰”银币(Attic tetradrachm),以其极高的银纯度而闻名。它们通常含有90%甚至更高的纯银。虽然纯度高不等于不会氧化,但杂质有时反而会充当催化剂,加速某些化学反应。反过来说,非常纯的银,其表面反应的速率可能相对更慢一些,尤其是在理想的保存条件下。
铸造工艺与表面处理: 古希腊的铸币工艺非常精湛。银币在铸造完成后,通常表面会经过一定程度的打磨处理,形成一个相对光滑、致密的表面。这种光滑的表面,可能比粗糙的表面更不容易吸附和滞留空气中的污染物,减少了与硫化物的接触机会。
封存的地下环境: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绝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古希腊银币,都是在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的。它们被埋藏在地下数千年,这种环境与我们日常存放银器完全不同。
缺氧环境: 地下深处,特别是在干燥、稳定的土壤中,空气流通非常有限,氧气含量远低于地面。硫化物主要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硫化银,而氧气的缺乏,大大减缓了这一过程。
稳定且相对惰性的介质: 许多出土银币被发现时,是被包裹在泥土、陶器或棺椁中。这些介质,尤其是在干燥的条件下,本身就相对稳定,并且可能对银币起到一定的物理隔绝作用,阻止了外界空气中的硫化物直接接触到银币表面。
低湿度: 许多古代墓葬或储藏地,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可能处于相对干燥的状态。湿度是很多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低湿度意味着化学反应的速率会大大降低。
缺乏污染物: 与充满各种化学物质的日常空气相比,深埋的地下环境可能更“干净”,污染物(尤其是硫化物)的浓度也可能更低。

“被动”保存: 很多古希腊银币并非经过特别精心的“主动”保存,而是它们偶然被遗失、埋藏,并在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下环境中被自然地保存下来。这种“被动”保存,反而避免了人类活动带来的各种潜在的“破坏性”因素。

“新”是相对概念: 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光亮如新”的古希腊银币,仔细观察,也并非完全没有痕迹。它们的表面可能依旧附着一层极薄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惰性物质,或者只是轻微的氧化层,远不如家中银器表面那种明显的硫化银堆积。而且,考古学家在清理和展示这些银币时,也会进行非常专业的、低损伤的化学或物理清洁,这也会让它们看起来更加光亮。

总结一下:

所以,你看到的差异,并非是古希腊银币“神奇地”不会生锈,而是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恰好被封存在了一个非常有利于金属保存的低氧、低湿、低污染的地下环境中。这种环境极大地抑制了硫化银等氧化物的形成。而我们日常接触的银器,则是在一个包含水分、氧气和各种化学污染物的“活跃”环境中,经历了持续的、缓慢的化学反应,导致了明显的“锈蚀”。

就像有人把一件精美的瓷器小心翼翼地放在恒温恒湿的博物馆展柜里,它能保存千年;而另一件同样的瓷器,却被随意地放在潮湿的地下室,几年就会因为霉菌侵蚀而面目全非。不是瓷器本身有问题,而是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命运。古希腊银币的“历久弥新”,正是其幸运地遇上了“好”的保存环境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银器的黑锈主要成分是硫化银,还夹杂着少量杂质铜的氧化物以及污垢。

你的图片很明显是评级币啊,是NGC公司的评级盒子吧?

评级硬币并不忌讳化学清洗,只要硬币本身腐蚀轻微,地板无伤,那么使用收藏圈承认的专业手段来适当清洗,使之更加美观就是合理的,不影响其收藏价值。(考古圈对此可能有不同意见?)

而且,即使是上古时期的银铜制品,由于机缘巧合一直处于无氧无硫氯的环境中,因而基本无锈蚀,这种例子也是不鲜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