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会让路人变中医黑的中医粉边反科学边说科学是“不科学”的?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中医的拥趸,一边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反科学”,另一边又会用“不科学”来攻击不认同中医的人呢?要说透这事儿,得拆解几个层面来看。

1. “科学”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与认知偏差

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在不同人那儿,可能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狭义的科学(科学主义/实证科学): 这是咱们最常理解的,指的是一套严谨的、基于可重复实验、可证伪性、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方法论。它强调的是证据、客观性、可重复性和量化。比如,我们说“青霉素能杀菌”,这是经过无数实验证明的,这是“科学”。
广义的科学(知识体系): 有时候,“科学”也被泛指一切知识,或者说一套解释世界运行规律的学说。在这个语境下,一些人可能会把中医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也算作一种“科学”,尽管它的方法论与狭义的科学差异很大。

当一些中医粉,特别是那些带有强烈情感认同的人,在评论区看到有人用狭义的科学标准去质疑中医时,他们会觉得对方是在“攻击”自己的信仰。而他们之所以反驳说“不科学”,其实是在用“广义科学”的帽子去回击,意思是“你们否定中医,就是否定了一种知识体系,就是不科学的!”。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在偷换概念,把“不符合狭义科学标准”等同于“不具备知识性”或者“就是错的”。

2. 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深度绑定

对于很多从小受到中医文化熏陶、或者在实践中体验过中医效果(哪怕是安慰剂效应)的人来说,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方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民族认同的载体。

对抗“西医中心论”: 长期以来,在很多语境下,我们是被教导要“拥抱科学,批判迷信”,而“科学”往往被默认为“西医”。这就在一些人心中形成了一种对抗心理:中医是我们的,西医是他们的。当有人用“西医科学”的标准来否定中医时,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对医疗理论的质疑,更是对中华文化的贬低,是一种“文化侵略”。
“我的身体我做主”的诉求: 现代医学虽然强大,但在个体化治疗、长期调理、改善体质等方面,有些人会觉得它不够灵活,或者副作用太大。中医在这方面可能能提供一些他们认为更贴合自身感受的方案。当这种个人体验与科学证据发生冲突时,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文化传承。
“黑”是为了“粉”: 这种情况下,“反科学”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当他们认为中医被“污名化”时,他们会本能地去反击,去维护他们所珍视的东西。而“你们不了解中医,所以说它不科学,这才是最大的不科学”这种逻辑,恰恰是将“不了解”和“否定”划上了等号,是一种典型的逻辑谬误,但对于情感上站队的人来说,这比事实更有说服力。

3. 误解与信息茧房的形成

现代信息传播环境下,“信息茧房”效应非常明显。人们倾向于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圈子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封闭的认知系统。

选择性接收信息: 一些中医粉可能只接触到赞扬中医、强调其独特性的信息,而很少接触到对中医进行严谨科学评估的证据。他们看到的是那些“中医治愈XX顽疾”的故事,而不是“XX中医方临床试验失败”的报告。
对现代科学的片面理解: 很多人对现代科学的认知也是碎片化的,可能只知道一些简单结论,比如“原子弹是科学的”,“DNA是科学的”,但对科学方法论、对医学研究的复杂性缺乏深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被一些笼统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论调所吸引。
“反西医”情绪的投射: 有时候,他们口中的“不科学”并非完全针对中医理论本身,而是对“以西方科学为标准来评价一切”这种观念的反感。他们觉得这种做法太“傲慢”,太“狭隘”。所以,当有人用“不科学”来否定中医时,他们会反击“你的‘科学’才是不科学的”,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击,是对话语权的争夺。

4. 辩论策略与逻辑谬误的运用

在网络论战中,为了赢得辩论(或者至少让对方不舒服),一些人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辩论技巧,即使这些技巧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你们否定中医,就是否定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就是否定我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忘本!”
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的变种: “XX老中医说了,中医就是对的!”(这里的权威是情感上的,而非科学实证上的)
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Fallacy): 将对方的观点歪曲成更容易攻击的形式,比如对方说“中医缺乏科学证据”,他们就歪曲成“对方说中医是骗人的、是毫无价值的”。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误用: 对方用“科学”来攻击中医,他们就抓住对方可能存在的科学研究的局限性(比如某个医学研究的样本量小、有争议),然后反击说“你们的科学也不完美,也有不科学的地方!”。

总而言之, 这种“边反科学边说科学是‘不科学’”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失调、情感对抗和沟通方式上的错位。

当他们“反科学”时,他们可能是在排斥或否定狭义的、实证的科学方法论,因为它挑战了他们所信奉的体系。
当他们“说科学是‘不科学’”时,他们可能是在捍卫他们心中的“科学”定义,或者是在攻击他们认为傲慢、狭隘的“西方科学中心论”,亦或是在捍卫他们情感和身份认同。

这是一种复杂心理的体现,涉及文化认同、个人经验、信息接收习惯以及网络论战的生态。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看待这场关于中医的争论,而不是简单地将对方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的本质是一套针对缺乏科学思维能力的人行骗的话术。


多年以前我还是中医粉的时候,有段时间精神不好(其实是读书读太晚,精神能好么?),我娘给我连续找了两个中医看病。

上午看的是一个亲戚说很好的民间神医。那个中医说我寒气重,还问了我一大堆平时吃什么之类的问题,最后开了药,还关切地叫我少吃海鲜鱼虾蟹。

下午那个是大名鼎鼎的胡庆余堂中医馆的。他说我上火……当时我就纳闷了,早上不是说我寒气重的么?那是我还年轻,头铁,就直接问他,为什么上午那个说我寒气重?老中医说,因为外寒内热,内热外寒啊。我又问,那之前那个中医的药能吃么?我药方给他一看,他说可以,用那个方子也行的。


说白了,说寒气也不错,说上火也是对的。中医就根本不会错嘛。

说阴虚也是对的,说阳虚也是对的,因为阴阳对立统一相生相克嘛。


这样的骗人话术,只对缺乏科学思维能力的人有效。

很可惜,缺乏科学斯维登的人,占了大多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中医的拥趸,一边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反科学”,另一边又会用“不科学”来攻击不认同中医的人呢?要说透这事儿,得拆解几个层面来看。1. “科学”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与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在不同人那儿,可能含义.............
  • 回答
    上海迪士尼没有蚊子?这个说法确实让不少去过的人感到好奇,甚至有些疑惑。毕竟,夏天去户外游玩,蚊子似乎是难以避免的烦恼。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首先,迪士尼在环境管理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尤其是对园区内的卫生和绿化。 想象一下,一个国际化的主题乐园,需要为来自世界各地.............
  • 回答
    关于印度部分人认为尼赫鲁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让给了中国,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段历史讨论,并且这种观点在印度国内并非主流,但确实有人持有。要理解这种看法,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印度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的崛起。历史背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联合国的诞生第二次世.............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感觉,即觉得初音未来等虚拟歌姬唱歌的部分“尖锐刺耳”,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是很多听众在接触这类音乐时会有的体验。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蛮复杂的,从声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到我们听觉的生理机制,再到音乐风格和制作技术,都有影响。咱们一层一层来聊聊,看看是什么让这些“未来感”的声音有时会跳出我们.............
  • 回答
    匈奴人在抓捕汉人俘虏后,选择不全部杀死而是优待一部分,甚至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原因,远非简单的“不忍杀”那么简单。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和劳动力需求: 匈奴是游牧民族,对劳动力有持续需求: 匈奴的经济模式是游牧和掠夺。虽然掠夺可以获得财富,但长.............
  • 回答
    .......
  • 回答
    “理想”、“青春”、“奋斗”——这些词语,在很多人听来,仿佛自带一层金光,闪耀着某种理想化的光芒。然而,就像任何一种过度的渲染一样,它们也能轻易地刺痛某些人的神经,让他们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因素。首先,得说到“距离感”和“脱节感”。想想看,当一个人,尤其是那些.............
  • 回答
    19年4月,正值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但也伴随着对从业者工作强度的广泛讨论。在这种背景下,京东和阿里巴巴的PR部门选择让各自的老板——刘强东和马云——在996问题上“正面刚”,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时兴起。如果非要说“最优”,那是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这可能是他们认为能够将负面影响最小化、甚.............
  • 回答
    近些年,关于小米手机让一部分“老米粉”感到失望的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这背后,其实是小米自身的发展,以及用户群体、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发烧”情怀的褪色与定位的转变小米起家,靠的就是“为发烧而生”的口号,以及极具性价比的硬件配置,加上开放的M.............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笔交易,一个交换条件能让我获得百分百的编程才能,什么框架都能一眼精通,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我的右眼。为什么是右眼?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背后藏着很多细密的考量,也充满了个人情感。首先,我们来谈谈“百分百的编程才能”。这听起来就像是开启了某种超能力,能将脑海中的逻辑瞬间转化为一.............
  • 回答
    印度之所以让一部分人觉得“奇葩”,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集合。这种“奇葩感”并非贬义,更多的是一种对其独特性的惊叹、不解甚至偶尔的困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这种感受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极端多样性和矛盾性 宗教的无处不在与多元并存: 印度是多种主.............
  • 回答
    聊起国军,这话题在国内可真是能掀起不少波澜,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为什么会有人对国军抱有偏见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历史、现实、宣传以及个人经历等方方面面。一、历史遗留下的复杂情感:首先得说到历史,这是绕不开的源头。国.............
  • 回答
    冉闵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关于他为何受到部分人的崇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一、 历史背景与冉闵的出现:要理解对冉闵的崇拜,首先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北方的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取代,并互相征伐的混乱时期。北方汉族民众遭受.............
  • 回答
    处女情结,顾名思义,是指一部分男性对女性在性关系上的“第一次”经历非常看重,甚至将其作为衡量女性价值或是否与之为伴的重要标准。这种情结并非所有男性都有,但确实存在于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并且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社会文化与历史传承1. 父权制与贞操.............
  • 回答
    士兵之所以会拼死作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概括,而是一种复杂情感、信念、训练与环境交织的产物。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军事哲学。首先,忠诚与责任感是驱动士兵前行的强大内在动力。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代表,肩负着保卫国土、守护人民的神圣使命。这种责任感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与个人的身份认同、对国家的情感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解读,因为婚姻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婚姻的选择更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考量和情感驱动。说到为什么部分女性会选择嫁给黑人,这背后一定是有她们自己的理由和故事的,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喜欢”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跳出一些刻板印象。提到“黑人”,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些.............
  • 回答
    律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承载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身份认同。他们是法律的守护者,是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在处理纷争、解决疑难问题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独特性,加上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的磨砺,以及一些职业环境的塑造,很容易让一些律师流露出傲慢的姿态。这并非所有人,但确实是其中一部分人,而这背后的原因也.............
  • 回答
    在探究为何有些女性会展现出重男轻女甚至厌女倾向之前,我们得先认识到一个普遍但又常被忽视的事实:女性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她们的思想、经历和情感深受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以及个体成长轨迹的塑造。所以,与其把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女性就是这样”,不如深入剖析那些可能导致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复杂根源。首先,我们.............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中一个比较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你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想性别对立”,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对和平共处和互相尊重的期盼。然而,为什么会有“部分人认为性别对立主要是男性引起的”这种声音存在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女性在婚后要求配偶上缴收入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零花钱”发放,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有个人情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传统的家庭经济管理模式: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家庭经济管理被视为女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