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京东和阿里的PR部门会认为,让老板在19年4月这个时间点对996问题正面刚是最优PR策略?

回答
19年4月,正值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但也伴随着对从业者工作强度的广泛讨论。在这种背景下,京东和阿里巴巴的PR部门选择让各自的老板——刘强东和马云——在996问题上“正面刚”,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时兴起。如果非要说“最优”,那是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这可能是他们认为能够将负面影响最小化、甚至转化为某种优势的策略。

让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1. 时代背景与公众情绪:

“996.icu”的爆发: 19年3月,“996.icu”这个GitHub项目突然爆火,将996工作制推到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它不仅仅是程序员的吐槽,更触及到了劳动法、社会公平、年轻人职业发展等一系列敏感话题。
劳动者权益意识觉醒: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传播的加速,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996被普遍视为一种不合理的、甚至有些残酷的工作模式。
“内卷”的焦虑: 996也是“内卷”文化的一个缩影,年轻一代普遍感受到高强度的竞争和有限的回报,这种焦虑情绪弥漫。
舆论的“站队”倾向: 在这种情绪下,公众天然倾向于站在反对996的一方,认为这是企业对员工的剥削。

2. 为什么是“正面刚”? PR部门的逻辑推演:

PR部门的工作,核心在于管理公众认知和维护企业形象。在“996”这个棘手问题上,他们有几种可能应对方式,而“正面刚”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其他选项可能更糟:

沉默或回避:
风险: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快,沉默反而会被解读为默认或心虚。尤其是在“996.icu”这样集体发声的平台上,不回应会让企业被动,任由负面舆论发酵,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信任危机。
推论: PR部门会预判到,如果不主动发声,舆论会继续指向企业,而且很难控制。

模棱两可或回避问题的官方声明:
风险: 这种声明往往会被公众视为“假话”、“套话”,缺乏真诚度,更容易激起反感。消费者和员工可能会觉得企业在玩文字游戏,不尊重他们。
推论: 相比于模糊的声明,由高层直接、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即使有争议,也至少展现了企业(或其领导者)的态度,比“打太极”更容易被理解(即使是负面理解)。

“正面刚”——让老板亲自下场:
核心逻辑: 在这种危机公关中,“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是最大化的PR工具。 当舆论声势浩大,且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如“奋斗”、“创新”、“客户第一”)产生冲突时,让最高领导者亲自出面,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解释、去辩护、去争取理解,是试图“扭转局面”的终极手段。
具体分析京东(刘强东)和阿里(马云)的角度:

京东(刘强东):
“奋斗者”叙事: 京东一直强调“奋斗文化”,刘强东本人也常以“兄弟们”、“奋斗”等词汇来凝聚团队。他认为,在创业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没有付出高强度的努力,就没有成功。
“被开除”的说法: 刘强东当时直接说“京东没有996”、“开除那些抱怨996的人”,这是一种极端的、带有“激将法”和“危机感”的表达。
PR部门的考虑:
1. 巩固“奋斗者”标签: 他的言论,尽管争议巨大,但也强化了京东“努力就有回报”的形象,吸引那些渴望通过拼搏改变命运的员工,尤其是在基层和执行层面。
2. 清理“不合格”员工: 从企业管理角度,这也能筛选出不适应公司文化或工作强度的员工。PR部门可能也想借此机会,传递一种“我们只招募和留下愿意奋斗的人”的信号。
3. 树立“行业标杆”形象(有争议): 尽管很多人不认同,但也有部分声音认为,刘强东敢于说出“真相”(从他的角度看),是一种“硬汉”姿态,尤其是在面对“996.icu”的围攻时,他选择不退缩。
4. 控制讨论方向: 将焦点从“996是否违法”转移到“奋斗的意义”、“谁是奋斗者”上来,试图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抽离,转变为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辩论。

阿里巴巴(马云):
“幸福”论: 马云的说法是“能做996是一种幸福”。这与刘强东的“奋斗”略有不同,更侧重于“情怀”和“人生价值”的附加。
“情怀”与“愿景”: 阿里早期强调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一种宏大的使命感。马云希望将996解读为实现这种宏大愿景的必要付出,而非单纯的剥削。
PR部门的考虑:
1. 转移焦点到“奋斗的价值”: 马云的说法试图将996与“情怀”、“成就感”、“实现个人价值”等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挂钩,以此来稀释其负面影响。
2. 利用“马云个人IP”: 马云本身具有极高的公众影响力,他的话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PR部门希望借此来影响部分员工和社会的认知,让他们相信996是为了更伟大的目标。
3. 与“加班文化”的区分: 虽然说法相似,但阿里PR也可能想暗示,他们的996不是无效的、纯粹的“磨洋工”,而是为了实现“有价值的目标”而进行的“高效付出”。
4. 预见舆论反弹,但选择“硬扛”: PR部门很清楚,马云的这番话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但他们判断,相比于继续被动挨打,主动阐释(即使是充满争议的阐释)能够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即使这份话语权是负面的。

3. PR部门的“最优”判断依据:

PR部门在做决策时,通常会权衡“风险”和“收益”,以及“控制程度”。

控制风险: 沉默或含糊其辞的风险在于,舆论会失控,企业形象会严重受损,甚至可能招致监管部门的关注。
制造话题与差异化: 在一个被996问题淹没的时刻,由最高领导者直接发声,无论内容如何,都会成为焦点。这反而能够将公众的注意力从“996.icu”这个平台转移到对企业领导者及其观点的讨论上。
价值观输出: PR部门希望借此机会,向公众(尤其是潜在员工)传递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京东是“奋斗者”的天堂,阿里是“追梦人”的港湾。尽管这种传递方式极端且有争议,但在他们看来,总比什么都不说要强。
“赢”的可能: PR部门的终极目标是“赢”得公众认知。虽然正面刚996大概率无法“赢”得所有人,但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强硬的态度,可以赢得一部分认同者(如渴望成功的员工、投资人),同时也能让反对者知道企业的立场。

总结来看,京东和阿里PR部门在19年4月选择让老板“正面刚”996,其根本逻辑是:

在“996.icu”引爆的舆论环境下, 被动防御和沉默回避的风险远大于主动出击。 让最高领导者亲自出面,用他们最具影响力的声音,去解释、去辩护、去输出企业价值观, 即使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也比被舆论裹挟、被动接受负面标签要好。 这种策略是为了 最大化地控制话语权,尝试扭转公众认知,巩固企业文化,并借此机会筛选和吸引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人才。

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理论上)的PR策略,其“最优”之处在于,它是一种 主动的、具有鲜明立场的姿态,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应对。 尽管事后来看,这种策略的负面影响同样巨大,但从PR部门当时在复杂舆论场中的决策逻辑来看,选择“正面刚”是为了在当时最不利的局面下, 争取一丝主动权,并试图将一次危机转化为一次价值观的集中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来梳理一下时间线。

半年前左右,有赞公开提出996,被劳动局查了,大家都在泳池里尿尿,就他站在台子上尿。

一星期前的时候是大东子的京东四问,我个人很支持淘汰三类人,最好从东哥开始淘汰。

京东传辞职人员还不起房贷跳楼。

全面开放二线城市户籍。

接着马云也开始提议996,说这是修来的福报。

现在东哥给我们讲了一则闹钟的故事,奇怪,美国没闹钟。

我觉得什么问题都得辩证的看,马云说的,996在阿里996,自己十年换家人二十年不996,是血赚没错啊。

但那我不成跪着要饭了的吗?

现在很多人给出996可以,给钱就行。马云大概也是这意思,我给钱,你996为我工作。各取所需。

账不是这么算的。

顺便提一下嘿,泳池子已经变成尿池子了。

我也觉得我996也行,毕竟我还想着娶妻生子,挣钱买房。等会,突然一下我就觉得不对了,996我倒是挣得多了,但不还是买房去了?你说我去消费我没时间啊,996不就是为了买大件的权衡之计嘛,哪有为了买小件疯狂996的。

我寻思这意思是我996十年买房,别人855二十年买房?没背房贷谁没事干爱996啊。

感觉好像前几年韭菜噶的狠了,长不出了,为了让你们长的快点,多让你们干活你们不就长的快了。

我天,龟龟,这哪个天才的天才想法。

到时候你们996挣下钱了,再投到房地产上美滋滋。

当初我就觉得房价特不合理,我辛辛苦苦一年拼死拼活挣了十万,我去,这人咋光收房租也能挣十万,他每天打打麻将产出的钱咋跟我一样。

运营鬼才,韭菜都不兴割了,改放榨汁机里搅和了。

我觉得PR可能根本管不了这两位,东哥分不清谁是他兄弟,万一被东哥梦中杀人给砍了怎么办?马云自号马老师,学生什么时候敢敢指导老师了?

马老师可能已经看透了目前中国房市无人接盘,积极主动配合国家政策解决社会难题。怪不得人家这么理直气壮,在实现社会价值呢。

PR什么境界,人家什么境界。

马老师,为国为民,实属不易,支持马老师天天007,支持大东子向马老师看齐。

user avatar

这事儿的起因是gayhub上面的那个996项目——我不是程序员不知道具体是个啥——在中文互联网上的话题热度起来了,这看起来对各大IT企业的老板不是什么好事儿,京东阿里打算压制一下这股反996的风气属于正常反应。

但真发声明而且还是发的这种招黑的声明,则是反映了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事实:

这俩公司(尤其是阿里)一直以来的人设虽然是IT企业,但其实骨子里都是卖货的,他们并不像其他IT企业一样重视技术人员。

所以京东以前吹的都是给快递员上保险,阿里的程序员写个内部抢月饼的小程序就被斩立决开除——马爸爸知道这事儿并且表示完全支持开除。

扯远了,说回这俩公司这次接近灾难级的公关。

从这俩人发的声明的行文风格来看,他们的目的显然是用一种强烈的情绪给别人灌输一套筛子一样千疮百孔的愚蠢逻辑,用人话说就是给别人灌成功学鸡汤,还是品质很低的那种(不过成功学鸡汤好像没有品质不低的)。

之所以说他们不重视程序员,是因为他俩本来是想安抚程序员,但却用了鸡汤这种程序员最反感的形式,这就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程序员——和大批全国顶尖的程序员们一起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却完全不了解他们。

这俩大佬可能以为程序员们都老实低调没情商,所以忽悠起来要比那些相信鸡汤但情商普遍更高的HR、行政们更容易,于是就整了两篇一看就是吃完饭剔着牙放松脑子的时候非常不走心写出来的低级鸡汤。

然而老实低调没情商其实不是程序员的共性(我见过太多骚浪贱成天换炮友的程序员了),程序员这个群体真正也是唯一的共同点是——逻辑洁癖。

逻辑是程序员的饭碗,代码逻辑出问题产生的东西就是bug。bug是额外的工作量,是熬夜加班,是进度delay被扣奖金,bug就是万恶之源,引发bug的逻辑漏洞是万恶之源的源。

所以强子和马云的两篇声明一出来,就立刻激发起程序员们的本能反感了,各种不留情面往要害上狠命怼的精准打击帖子井喷一样的出现,把两位大佬喷得很错愕。

这时候就看出真流氓的江湖经验了,强子可能不知道自己为啥被喷,但他一看这形势就知道此路不通了,赶紧取消了没什么话语权的快递员们的低薪转移注意力。马云爸爸舍不得偶像包袱,所以后来还端着架子又解释了两次,每次都提供了更多的漏洞招怼,不知道他接下来是不是还打算继续挣扎,我觉得他还是算了吧。

这事儿最大的获益者应该是另外一个马老板了,人家是技术出身的明白事儿,所以这次到现在都一声没吭,啥也没干就被同行衬托得更高尚了一点点。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大多数答案,我的意见跟大多数人相反。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是“最优PR策略”,而是“无奈的 PR 策略”。


实话说,至少在互联网这个圈子里,996一直都不是什么大新闻。然而为什么之前一直都不成为火热的话题,不为大众了解?

主要原因是互联网这个圈子在快速扩大,无论从公司的角度,还是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蛋糕都在不断扩大。所以,在员工来看,如果能通过996快速积累自己的技能/经验等,是可以有利于快速的分得一大块蛋糕的(股票),而且这部分蛋糕(市值/估值)预期也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这种996,可以理解为一种开局时快速抢位/卡位的战术——跟军事上抢占战略制高点,或者战列舰对射中抢占 T 字头一样。


而这种行为什么时候会结束呢?

就是当大家发现这种高速增长的预期消失的时候。例如说发现自己公司上市遥遥无期,手里的股权多半成为废纸。或者说即使幸运的进入了独角兽,但发现上市即破发。难得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已经上市的公司,不但给股票很抠门,而且还有漫长的冻结期,而冻结期结束后,到底股价是涨是跌,谁也说不准……


总而言之,声讨996和大面积裁员,这两个看似不太关联的事件,分别代表了互联网界劳资双方对行业在中长期内高速增长预期的破灭——或者说幻灭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任何一个新兴行业,最终都要成为一个夕阳行业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无数的调整。去年到今年的裁员和声讨996,只是这无数的调整中的一个而已。

user avatar

老板一多嘴,PR两行泪...

user avatar

需要小心的是向上的议论,你看马老师向上评议素来谨慎如履薄冰。

其次是向外的议论,在韩国说的就很感人嘛。

向下,何惧哉?

知乎热度一个亿,然而,又能怎样呢?

不重要,当然不重视。

退一步,即便闹出个花样来,不过一个改字。现在全网传的版本不就少了一句话嘛。

退二步,再闹出个花样来,不过一个删字。

退到底,民愤汹汹,找个新热点覆盖掉,也就完了。

实不足畏。

user avatar

马和刘2个人都是“大老板”,要知道,他们能做起这么大的企业,就证明他们的能力绝非常人可比的,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

首先,看一下,这2个人说996这件事的大背景:

近期996事件可不是刘最先提起来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新闻:

有赞在年会的时候,也就是今年过年前,提出了996的问题......

事隔几个月之后,京东,先是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士变动,继而发布了“快递员无底薪”等一系列的措施,继而把“996”的问题公开提了出来。

不久,马在培训会上,提出了,996是修来的福的说法......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个人觉得,这几个提996的人,只是“领头”的,只是开始,相信会有更多的“老板”们跳出来,谈“996”......

其实,从几年前,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潮”就开始了,特别是在“共享经济”昙花一现的几年之后。

有赞在2019年开始,带了个头,让996在公众的视野里曝光,要知道对于互联网企业的老板们来说,如果996能够成为公认的互联网行业的“执行标准”的话,对于他们的收益有多大,那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的现在,如果,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大佬们”都一致建议“996”的合法化......那相关法律的修改,也不是不可能的。一旦互联网行业公认了这一模式,那其他行业,也就差不多了......

而且,如果996的模式最终得以合法化,那之后很多的类似的模式,就可以“依葫芦画瓢”的逐个被“合法化”了。要知道,说话的这些人,所占据的“财富”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如果这些人联合在一起做什么事情......

另外,相信,这些大老板们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只是,我是个普通人,就不瞎猜了,简单说一点就行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