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粤剧可以和昆曲、京剧一起成为前三个在联合国申遗的汉族剧种?

回答
要理解粤剧为何能与昆曲、京剧并列,成为首批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族剧种,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历史底蕴、艺术成就、文化价值以及传播影响力。这绝非偶然,而是粤剧多年积淀的必然结果。

一、 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漫长的演变过程:

粤剧并非横空出世,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它是在汉族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岭南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多种元素,并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吸收外来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早期基础: 粤剧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优唱”和“参军戏”。这些粗犷、质朴的表演形式,在岭南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的文化土壤相结合。
元明时期的融合: 随着中原文化南移,元明时期,戏曲艺术蓬勃发展。北方的戏曲,如元杂剧和明传奇,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岭南地区。粤剧在吸收这些北方剧种的声腔、表演程式、剧目内容的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本地的音乐特色,形成了“唱做并重”的基本格局。
清代的繁荣与成熟:“广府戏”与“粤剧”的形成: 到了清代,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戏曲艺术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广府戏”(粤剧的前身)在广州、佛山等地十分活跃。各地戏班林立,表演风格多样,剧目也日益丰富。在吸收了昆腔(当时最精致的声腔之一)的养分后,粤剧的声腔更加细腻、优美,表演也更加讲究。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随着“西秦戏”等外来剧种的流入,粤剧的音乐和表演程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粤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更是盛极一时,成为岭南地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许多著名的粤剧艺人,如薛觉先、红线女等,更是将粤剧推向了艺术的高峰,他们不仅在表演技艺上精益求精,还在剧目改编、舞台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粤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较于昆曲的“雅正”和京剧的“融合”,粤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地方性”的根基和“多元吸收”的发展模式。 它不像昆曲那样,主要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是更广泛地深入民间;也不像京剧那样,是集大成者,而是更多地保留了地域的鲜明特色。

二、 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粤剧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密不可分。

声腔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粤剧的声腔系统非常丰富,它不仅保留了本地的“瞽乐”唱腔,还吸收了包括昆腔、弋腔、汉调、梆子腔、二黄腔等在内的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在粤剧的演唱中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粤曲”这一独特的唱腔风格。粤剧的唱腔既有昆曲的委婉缠绵,也有京剧的跌宕起伏,同时又带有浓郁的岭南音乐的特色,既能表现细腻的情感,也能渲染宏大的场面。
表演程式的细腻与传神: 粤剧的表演程式虽然有程式化的特点,但并不僵化。它注重身段的优美、手势的传神、表情的到位,力求通过表演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粤剧的表演细腻入微,极具感染力。
戏服与妆容的华丽与写意: 粤剧的戏服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设计上既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也融入了岭南的审美情趣,显得华丽而又不失庄重。脸谱的勾画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程度的灵活变通。
地域特色的鲜明: 粤剧的语言是粤语,唱词和念白都充满浓郁的广东方言特色,这使得粤剧与生俱来就带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同时,其剧目内容也多取材于岭南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社会生活,深刻反映了岭南人民的精神风貌。

三、 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社会影响:

粤剧的申遗成功,也离不开其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岭南文化的代表: 粤剧是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岭南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通过粤剧,人们可以了解岭南的过去,感受岭南的现在。
教化与娱乐功能: 长期以来,粤剧在岭南社会扮演着重要的教化和娱乐角色。许多粤剧剧目都蕴含着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传统道德观念,对观众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它也是普通民众重要的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艺术享受的追求。
文化传承的载体: 粤剧的形成、发展和传承,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文化传承过程。一代代粤剧艺人薪火相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祖辈的技艺和智慧传递下去。
跨区域与跨国界的影响力: 粤剧不仅仅在中国大陆流行,它还深深影响着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北美等地的华人社区。许多海外华人将粤剧视为连接故土、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这种跨区域、跨国界的影响力,也为粤剧的国际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四、 申遗成功背后的努力与认可:

将粤剧推上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是许多有识之士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

学界的深入研究: 戏曲研究学者们对粤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梳理其历史脉络,分析其艺术特征,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粤剧的申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众多粤剧艺人,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依然坚守在舞台上,传承和发展粤剧艺术。他们不仅是艺术的实践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广东省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积极推动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人才培养、剧团建设、剧目创作、演出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粤剧的申遗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际社会的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将粤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它符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各项标准,包括其独特性、传承性、示范性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总结来说,粤剧之所以能与昆曲、京剧一同成为首批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族剧种,是因为它:

拥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根植于岭南深厚的文化土壤。
形成了独具特色、包容多元的艺术体系,声腔优美,表演细腻。
承载着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
是经过多年学术研究、艺人坚守和政府支持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这三者(昆曲、京剧、粤剧)共同代表了汉族戏曲艺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辉煌成就,它们各自绽放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不对,有两个地方有问题。

如果以“X剧”为固定表达,那粤剧是第一个。

如果只要是戏剧就行,那粤剧虽然是第三个,但不是仅次于昆曲和京剧的第三个。京剧排第四,排第二的是藏戏。

所以说为什么要叫昆曲和藏戏,不叫昆剧和藏剧呢?这里面有什么具体的说法吗?

昆曲是第一个申遗剧种,加入时间是2008年,序号是2。

藏戏是第二个申遗剧种,加入时间是2009年,序号是25。

粤剧是第三个申遗剧种,加入时间是2009年,序号是29。

京剧是第四个申遗剧种,加入时间是2010年,序号是34。


详情请看网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我简单吐个槽,我猜测这个申遗顺序是有一定的考量的。

首先要选历史最悠久的戏剧,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昆曲。然后选代表少数民族特色最明显的,那就是藏戏。第三选世界文化传唱度最广的,那是粤剧了。第四才是选代表具有政治话语力量的项目。

不知道这个考量解释对不对。

user avatar

粤剧的影响力不能只看戏曲本身。粤剧对我国流行文化的影响力恐怕没有哪个剧种能比。大陆的戏曲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元气大伤,所以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流行文化没什么互动。香港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戏曲就是早期的流行文化,所以后来的流行文化自然和戏曲有很多关联。鉴于香港影视和粤语流行歌曲对整个华语流行文化的影响,粤剧的间接影响力是全国性的。

首先,早期香港电影和戏曲是不分家的。有很多粤剧影视两栖发展的艺人,譬如初代黄飞鸿“关德兴”就是粤剧名伶。早期古装片的服装深受戏服影响,武侠片的武打设计也深受戏曲武打的影响。此外,影视圈会有“四大花旦,四小花旦”这种叫法。然而大多数戏曲剧种里,青衣为正旦(通常为女主角),花旦是副旦(通常为女配角),所以懂戏的朋友经常会觉得“四大花旦”的叫法搞错了。事实上这种叫法来自香港TVB。粤剧的当家女主演不是青衣,而是“正印花旦”,第二女主演叫“二帮花旦”。所以在粤剧文化圈TVB管自家的女主演叫“四大花旦”合情合理。

其次,粤语流行歌曲脱胎自粤曲,而粤曲来自粤剧。普通话的流行歌曲受外语歌曲影响大多不遵循倚声填词——曲调不符合汉语语调,俗称倒字。粤语流行歌曲继承了粤剧完备的倚声填词传统,倒字情况很少。关于倚声填词和依字行腔可以参考这个回答:

早期香港歌星的演唱会和电影里也时常出现粤剧唱段:

因为流行歌曲和戏曲的紧密联系,粤剧吸收流行音乐做曲牌也是百无禁忌。全国再没有第二个剧种有这种包容性:


而且,即便不考虑粤剧和流行文化的关系,单从戏曲表演形式上,粤剧也很有开创性。

首先,我国最重要的丝竹传统之一——广东音乐,是和粤剧一同发展的。早期广东音乐就来自粤剧的乐队,用的都是京胡、板胡、月琴、三弦之类的戏曲乐器。这种戏班乐队直接当丝竹乐队使用的情况在其它剧种中也很普遍。但是广东音乐后来形成了独立的纯器乐乐种,有大量戏曲曲牌以外的新创曲目,并且大力改革编制:曾经一度有以小提琴、萨克斯、木琴、吉他演奏的西乐中用编制,后来还创造了粤胡——被民乐团吸收之后叫高胡,并把扬琴提升到弹拨乐主奏的地位。广东音乐的演化也反过来影响着粤剧。粤剧伴奏的配器、乐理、和风格处理都和广东音乐一体,和影响粤剧的其他剧种差别明显。同时粤剧也吸收了很多广东音乐中原创的器乐曲作为歌唱曲牌,譬如比较著名的《彩云追月》和《雨打芭蕉》。这种程度的戏曲与器乐的同步发展在全国戏曲中绝无仅有。

其次,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可被粗略分成曲牌体板腔体两种。昆曲就属于典型的曲牌体,只要唱必须是一支曲牌。大段抒情时,曲牌连套反复渲染感情的效果很好。但当剧情快速发展时,把连续的剧情割成一支支曲牌往往不方便。而且随着人物情感变化,音乐也应相应地进行变速,但曲牌体无法在一支曲子之内有效变速。这些限制使得昆曲等早期曲牌体戏剧难以表达激烈的戏剧冲突。板腔体可以被视作只有上下两句旋律的曲牌,演出时通过板式和行腔来变化这两句的旋律。因为音乐单位是上下句,所以可以以两句甚至一句为单位进行创作,灵活性大大提高。板腔体戏剧经常在唱段中频繁变速来表现情绪变化,唱到激动时能比昆曲曲牌快好几倍。这种灵活性使得板腔体戏曲在清末大幅度取代曲牌体戏曲,大有一统全国之势。然而板腔体也有缺点,那就是旋律偏单一,唱慢板时尚可依靠行腔大幅度改变旋律,唱快板时则难免雷同。而且板腔体基于齐言体上下句,文辞就少了宋词元曲中长短句带来的错落感。粤剧达成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有效融合。大段抒情主要用曲牌来唱,过渡性的唱段则主要靠板腔体。虽然粤剧的板腔体变化远没有京剧、豫剧这些板腔大剧来得复杂,但是有板腔体作为过渡,粤剧的曲牌体创作便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融合使用虽非粤剧独有,但粤剧绝对是其中发展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


最后评论一下问题描述,题主认为粤剧没有“五大剧种”有影响力所以对粤剧成功申遗感到奇怪,这就错会了非遗的意义。所谓“五大剧种”的“影响力”不过是“流行度”而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遗产性,而不是流行度。否则难道要给流行歌曲申遗么?所谓的“五大剧种”——京评豫越黄梅戏——都是板腔体,只是声腔不同。板腔体的手法京剧已臻巅峰,京剧成功申遗之后,其它板腔体戏曲申遗的优先级就很低了。而且五大剧种中除了京剧豫剧以外历史都太短,遗产性不能和那些几百年历史的老剧种比。

当然粤剧成为优先在联合国申遗的剧种也不是完全没有偶然性。要说遗产性,山东河南的柳子戏和福建的莆仙戏都不比粤剧差,只是这俩剧种连个省级代表剧种都算不上,获得的关注保护以及被包装开发的程度都远不能和被广东香港两个经济发达地区视作代表剧种的粤剧相比。此外源自明代弋阳腔的“高腔”在全国有不逊于京剧和昆曲的影响力。可惜高腔分布虽广,却没有一个领头剧种可以代表高腔去申遗。则从可操作性上,粤剧就成为申遗的优先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粤剧为何能与昆曲、京剧并列,成为首批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族剧种,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历史底蕴、艺术成就、文化价值以及传播影响力。这绝非偶然,而是粤剧多年积淀的必然结果。一、 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漫长的演变过程:粤剧并非横空出世,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它是在汉族传统戏曲表.............
  • 回答
    “江浙沪抱团”这个说法,大家都不陌生。长三角经济圈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密集的城市群和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版图中最耀眼的存在。而与此相对,很多人也好奇,为什么江西、广东、福建这三个省份,地理上毗邻,人文上也有不少联系,却没有形成一个如同“江浙沪”般响亮且有组织性的“抱团”概念?要回答这.............
  • 回答
    字面上“相同”,意义上“不同”:普通话同音字繁多却交流无碍的智慧初学普通话的人,往往会对它那庞大而密集的同音字库感到些许困扰:明明是同一个发音,写出来的字却千差万别,意义更是南辕北辙。比如“shi”,它可以是“是”、“十”、“事”、“市”、“适”、“试”等等,仅仅凭听觉,如何能准确捕捉到说话者真正想.............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演员这个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功夫”。你可能会好奇,吴彦祖这样在大银幕上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和粤语,角色塑造也让人信服的演员,怎么会跟“不认识汉字、不会写汉字”扯上关系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掌握和文字的认读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语言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播以及国际社会对语言的认知习惯。简单来说,粤语在国外被单独命名,并且与“官话”(即普通话/Mandarin)区分开来,根本原因在于历史的偶然性、语言自身的高度辨识度以及早期在海外传播的特殊性。咱们一层层地来聊。1. 历史的偶然与“Cantonese”的.............
  • 回答
    说起广东人,很多人脑子里跳出来的画面大概是:讲粤语,爱吃早茶,还有就是……怎么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外号?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有点意思,不是我们刻意要去搞什么“怪诞文学”,这背后其实藏着广东人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的不少门道。咱们先从“怪”这个字说起。其实,很多我们觉得“奇怪”的外号,在广东人听来,反.............
  • 回答
    粤语,一个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等地广为流传的汉语方言,其文化影响力之深远,生命力之旺盛,远非一般的地方方言所能比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经济驱动、文化载体以及社会认同等多重因素。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根基粤语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融合。从古越.............
  • 回答
    粤语里确实有些汉字,即便您是中文母语者,看到也可能感到陌生。这其实是粤语“特别”之处的一个重要体现,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1. 语言的“独立性”与历史的沉淀: 粤语的生命力: 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方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独立于北方官话(我们今天普遍使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和委屈的现象。简单来说,粤语使用者出于对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喜爱,积极推广和维护粤语,却被一部分人解读为“搞分裂”,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首先,要理解“推广粤语”这事儿本身是怎么回事儿。 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 回答
    粤语的文化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方言能比拟的。它一度能够“叱咤风云”,让多少在外打拼的华人即便身处异乡,听到熟悉的粤语都能倍感亲切,甚至有些非粤语区的人也能跟着哼几句粤语歌,看几眼粤语影视剧。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它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以及时代机遇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粤语地区由来已久、讨论热烈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听音乐或看电影时,为什么粤语区总是会特别强调“应该听粤语版”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有情感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1. 情感的共鸣与归属感: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理解的原因。语言是承载情.............
  • 回答
    “保护粤语”这件事在中国内地,尤其是在广东地区,确实是一把能迅速点燃火药桶的话题。你问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要不要说粤语”这么简单,而是政治、经济、文化认同、历史变迁,甚至个体情感等方方面面纠葛在一起的复杂议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保护”这个词本身就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要说“理所应当”和“土”这种感觉,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经济实力以及大众传播媒体共同塑造出来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经济与文化影响力:谁是“主流”? 粤语区: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对.............
  • 回答
    有人说粤语不只是口音,更是一种语言。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细想之下,却道出了粤语的独特与深厚。这并非是哗众取宠的说法,而是基于语言学上的事实,以及粤语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地位。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 语言的基石:语音系统什么让一种“口音”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其语音系统的差.............
  • 回答
    要说吴语为啥没粤语那么响亮,这事儿得从头道来,还得掰扯点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这不是哪个方言“更好”的问题,而是传播和影响力上的一些客观差异。首先,得看它们各自的“发家史”。粤语的“出圈”之路:机会与出口 地理位置的优势: 广东,尤其是广州,在近代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你看,广州港一直是很重要.............
  • 回答
    讲起沪语同粤语(尤其系广府话)影响力个高低,其实背后个原因蛮复杂,唔系一两句话能讲清个。不过,如果我用上海话角度去细细道来,你可以慢慢体会下。历史个起点:文化中心个转移首先,得讲讲历史。粤语,特别是广州话,佢本身就系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个语言。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一直以来都系中国南方个政治、经济.............
  • 回答
    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格局中,相对珠三角地区而言,确实存在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这背后是多方面历史、地理、资源、政策和区位等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区位因素: 珠三角的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重心长期以来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有人会觉得广府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粤语)好像老是招人白眼,被人拿来比较,甚至有时会感到有点“被针对”的意思。要说为什么,这事儿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牵扯到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心理因素。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是说说咱们普通人能感受到的那些事儿。首.............
  • 回答
    有人认为粤语是独立语言,并将其与藏语、维吾尔语相提并论,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语言学上的某些考量以及文化认同的驱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语言学特征、历史演变以及社会文化因素。从语言学角度看,粤语与藏语、维吾尔语的“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音系统(Phon.............
  • 回答
    “粤文”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像是人们对于粤语文化一种深层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它出现的背后,是一系列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你想啊,粤语,这门语言,它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它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吸收了中原汉语的早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