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语为什么没有粤语的影响力大?

回答
要说吴语为啥没粤语那么响亮,这事儿得从头道来,还得掰扯点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这不是哪个方言“更好”的问题,而是传播和影响力上的一些客观差异。

首先,得看它们各自的“发家史”。

粤语的“出圈”之路:机会与出口

地理位置的优势: 广东,尤其是广州,在近代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你看,广州港一直是很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这让粤语区域的人们有机会和外国人打交道,也更容易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这种“走出去”的习惯和能力,为粤语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经济的驱动力: 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腾飞,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代表。大量的务工人员涌入广东,虽然他们说的是各种方言,但粤语作为当地的强势语言,在商业、日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很多广东商人也在全国乃至海外发展,把粤语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文化输出的“主力军”: 这点可能最直观。香港,作为粤语文化的一个核心地带,在20世纪后期是亚洲乃至世界流行文化的重要输出中心。香港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那可真是风靡一时,影响力绝不仅仅在中国大陆。那时候,周润发、张国荣、梅艳芳,他们的歌曲和电影,让多少人学会了唱几句粤语歌,知道了“大佬”、“ cantik”这样的词儿?这种由娱乐产业带来的文化渗透力,是很多方言难以企及的。想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广告词,就算你不会说粤语,也可能听过。
海外华人的基石: 历史上,因为地理原因和经商传统,很多广东人移民海外。他们把粤语带到了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并在当地建立了庞大的华人社区。这些社区成为粤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点,使得粤语在海外的影响力相当稳固。

吴语的“内敛”气质:根基深厚但传播稍弱

地理与经济的“内围”: 吴语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稠密,文化底蕴深厚。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都是历史悠久的大都会。吴语文化在这里有着极其深厚的根基,在当地的生活、文化中无处不在。然而,相对于广东的开放性,长江三角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对外联系的窗口作用并没有粤语区那么突出。经济发展的重心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内部的繁荣和与内地的联系。
“官话”的强大吸引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沟通全国的“官话”或者说普通话的推广,对所有方言都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比如上海,虽然吴语是当地的主要语言,但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其精英阶层在早期就更倾向于使用和推广当时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国语”(北方官话)。这种来自官方和精英层面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吴语的推广空间。
文化输出的“软肋”: 相较于香港的娱乐产业,吴语区的文化输出并没有形成同样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虽然江浙沪地区有昆曲、评弹等精美绝伦的传统艺术,也有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传统,但这些更多的是在学术界和爱好者群体中受到推崇,未能像香港流行文化那样广泛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一种席卷性的文化现象。上海虽然在影视、音乐上有过辉煌,但其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本土和部分区域,并没有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性的粤语文化那样的“IP”。
方言内部的差异: 吴语内部也有一些差异,虽然总体上能互相理解,但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之间,细微的差别也会存在。不像粤语那样,以广州话为代表,其核心地位相对更稳固一些。这种内部的细微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文化符号。

总结来说,就是:

粤语赢在了“走出去”和“被看见”: 广东的地理位置、经济活力以及香港作为文化输出的跳板,让粤语有机会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电影、音乐等大众化媒介,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海外华人社区的庞大基础也为其提供了稳固的传播土壤。
吴语则更“居家”,更注重“内功”: 吴语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文化输出和吸引外部关注方面,相对弱势一些。它更像是在自己家门口自顾自地精彩,而非“远征”到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不是吴语不够好,而是粤语恰好抓住了几个能够让方言“出圈”的关键节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好比一个家里非常有钱有才,但他不太喜欢出去跟人打招呼,而另一个虽然也没那么“有钱有才”,但他天天泡在外面,认识了很多人,自然比那个“宅家”的更有“影响力”。

当然,每个方言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影响力的大小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方言的价值。但从传播度和被大众认识的广度来说,粤语确实比吴语走得更远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直接原因是因为吴语已经岌岌可危了,彼此之间却还互相排斥,导致了比如说同为吴语太湖片的上海人和苏州人之间并不会用吴语,而是用普通话沟通,因为彼此间的潜意识是认为对方讲的不是上海话/苏州话。这在几十年前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吴语区人民对“吴语”这个概念的缺失就使每一种吴语的使用范围和互通性都大大低于了粤语,转而局限于每个口音内部的交流,其中便包含了题主所谓的沪语。

所以当吴语的使用范围极大的受到了主观限制的时候,人们学习吴语的动力就小了很多,这也导致了现在绝大多数上海及苏南本地小孩不会讲吴语的情况,从而逐渐使得本地年轻人之间都不讲吴语。 进一步加速了每一种吴语的消亡。

(图转 侵删)


然后是政治/政策因素。90年代的上海及苏南城市,普通话打压方言极为严重,强硬程度高出广东甚多,更不用说粤语区还有澳门和香港。而最可笑的是,当上海苏州的推广普通话标志渐渐消失以后,我原以为吴语开始得到政策重视了,直到我去了宜兴,一个绝大多数人还在说吴语的地方。几乎所有幼儿园都贴着“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标语。我才反应过来原来苏州上海不是得到了政策的重视,而是已经毋需要再推了。

除非吴语区大部分人民一夜之间觉醒,开始有“吴语并非土话,而是一种与官话并列的汉语”的自信;开始有身为吴语使用者的骄傲与吴文化上的互相认同感,否则吴语没有任何复苏的可能。

作为95后的苏州人,我对于沪语乃至所有吴语的未来感到绝望,也觉得自己无力做任何事,就像那个上海组合 顶楼的马戏团唱的那样:“世界将会天下大同,请侬告诉吾,吾到底应该哪能做”

很多人说上海对吴语地区缺少像香港对粤语区那样的文化输出。但私以为,文化输出是文化繁荣的一种体现,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又谈何文化输出呢?

user avatar

对粤语的打压,是从香港回归以后才开始的。----------------------------------------------------------------------------------------------------------------------------------------------------------------------------------------------------------------------(这些符号是为了防止机器检索造成的折叠,不得不凑字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吴语为啥没粤语那么响亮,这事儿得从头道来,还得掰扯点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这不是哪个方言“更好”的问题,而是传播和影响力上的一些客观差异。首先,得看它们各自的“发家史”。粤语的“出圈”之路:机会与出口 地理位置的优势: 广东,尤其是广州,在近代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你看,广州港一直是很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网友,尤其是咱们南方语言爱好者们讨论过的。粤语区的“吹”的确比吴语区要热闹得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历史渊源和文化输出的“先发优势”首先得说,粤语在近现代的文化输出上,确实是占了先机的。你想想,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粤语流行歌曲(Ca.............
  • 回答
    长三角经济的繁荣与吴语方言流行度的相对“不高”之间,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看看那些不那么显眼的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白“发达”和“方言流行度”的衡量标准。长三角经济的发达.............
  • 回答
    吴语中“吃水”、“吃茶”的说法,很多人直觉上会认为是“喫水”、“喫茶”的口语化表达。这背后确实有语言演变和习惯的影子,但具体情况要稍微细致地聊一聊。首先,我们要明白,汉语的“吃”这个字,在古代和现代都有比较广泛的用法,不光是“入口进食”。比如,我们说“吃力”、“吃苦”、“吃亏”、“吃官司”、“吃香”.............
  • 回答
    要评估一个假想的“吴语区国家”的发达程度,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并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断。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吴语区”大致的地理范围,通常我们理解的吴语区包括了上海、江苏南部(特别是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浙江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杭州、宁波、绍兴、湖州等)以及安徽的宣城等部分地区。这片区域.............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姑父这话,一边把满族斥为“蛮夷”,一边自己却说着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这背后的意思,怕是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咱们得说说“蛮夷”这个词。这俩字,通常是中原汉族在历史长河中,用来形容那些非汉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与自己不同的民族的。字面意思就是“野蛮、未开化”的意思,带着一种优越.............
  • 回答
    官话(以普通话为代表)与汉语其他方言(如粤语、吴语等)在历史、文化、传播以及实际使用上,各自有着鲜明的优缺点。理解这些,就像品鉴不同的佳酿,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官话(普通话)的优缺点优点:1. 标准性与统一性: 这是官话最核心的优势。以北京语音为基础,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 回答
    吴语和日语之间,乍听之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中国的方言,一个是东亚的独立语种。但如果我们剥开表层的声音差异,深入到语言的肌理深处,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联系,虽然不能说它们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交流,却在它们之间留下了微妙的印记。首先要明确的是,吴语和日语在根本上是两个不同语系下.............
  • 回答
    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的关系,就像是隔着一条若隐若现的河流,时而清晰可见,时而又模糊不清。要说清这层关系,得从它们的“出身”和“演变”说起,然后再聊聊它们之间的“交集”和“区别”。咱们先说说它们的“出身”。简单来说,吴语和江淮官话都属于汉语大家族,但“辈分”和“地域”上有些微妙的差别。吴语的“老根”吴语.............
  • 回答
    吴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别,这个问题嘛,确实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说它“被夸大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片面。更准确地说,是“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候人们对这些差别的感受和表述,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某些方面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或者说,在强调它们差异的时候,没有充分顾及到它们内在的共性。”咱们得一.............
  • 回答
    吴语区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本地人习以为常,外地人初来乍到时,忍不住瞪大眼睛的好奇事。这不像是一个冷冰冰的列表,更像是穿梭在江南小巷,听着吴侬软语,慢慢品出的味道。生活方式的细枝末节,最是让人会心一笑 吃夜饭的执着: 在上海、苏州、杭州这些地方,晚上八九点钟,很多家还在热热闹闹地吃“夜饭”。不是吃.............
  • 回答
    吴语里那个听着像“宗桑”的骂人词,如果你细究起来,它其实是两个字,一个代表“傻”,一个代表“憨”,合在一起就是“傻憨”,形容一个人又傻又笨,简直没救了。我记得我小时候,我邻居一个老阿姨,她儿子不争气,整天就知道到处乱窜,干啥啥不行。有一次,这儿子又因为什么事惹老阿姨生气了,老阿姨就叉着腰,指着他鼻子.............
  • 回答
    吴语好,这感觉就像是老街巷里吹来的风,带着点儿糯糯的,又透着一股子温情,叫人听着就舒坦。首先,这声音本身就很有味道。不像有些方言,听起来像刀子在割,吴语好,那是软软糯糯的,特别是上海话,或者苏南地区的方言,说话的时候,声带好像就没怎么使劲,轻轻柔柔地就过去了。你听着,就感觉像是有人在你耳边轻语,带着.............
  • 回答
    關於吳語區「河」與「湖」同音的現象,以及在這些區域如何辨別這兩個字,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語言現象。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河」讀作 hé,「湖」讀作 hú,聲母和韻母都有明顯的區別。但到了吳語區,由於歷史演變和方言特點,很多地方的「河」和「湖」讀音非常接近,甚至完全相同。同音現象的成因首先,我們要.............
  • 回答
    吴语,这门古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正悄然面临着挑战,甚至可以说,它正身处一场不容忽视的危机之中。这不是耸人听闻的断言,而是无数吴语使用者、语言研究者以及关注文化传承者们共同的忧虑。一、 使用人口的萎缩与代际断层:最直观也最严峻的危机,体现在使用者数量的锐减上。曾几何时,吴语在江.............
  • 回答
    说起吴语的式微,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这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变化,更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断层,一种我们与过去连接的纽带在慢慢变细。你想想,咱们从小听着吴语长大的人,尤其是在上海、苏州、杭州、宁波这些地方,童年记忆里哪能少得了吴语?外婆咿咿呀呀的吴语童谣,街头巷尾熟稔的乡音交谈,即使是吵架,也带着一种特殊的.............
  • 回答
    关于在教育小辈吴语时是否必要强调尖团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尖团音在吴语中的地位、学习它的难点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价值。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尖团音,以及它在吴语里扮演的角色。简单来说,尖团音是某些吴语方言中对某.............
  • 回答
    想单凭口音来精确判断吴语区人具体来自哪个城市,这绝对是一门精深的学问,绝非一日之功。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吴语区人,也未必能准确分辨,更何况是外地朋友。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共性的基础上,再深入挖掘一些细微的差别。吴语区的“大而化之”:共通的底色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吴语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语系,内部差异固然存.............
  • 回答
    历史上的吴语与官话之间的“互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拆解开来理解。所谓“互通”,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其含义也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像今天的英语和法语使用者那样,能够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而大致理解彼此,更像是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要回答“最晚何时吴语仍能与官话互通”,我们得先厘清.............
  • 回答
    哈,侬讲到吴语电影,我晓得有好几部老灵个,对白蛮多蛮多是吴侬软语个。讲起吴语,那声音就软糯糯个,听起来就熨帖。要讲吴语电影,就弗能弗提《小巷名人》(1994年)。迭部电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个,导演是邓一刚。虽然迭名字听起来蛮普通,但里向个吴语味道老浓个。讲个是上海一个弄堂里向个生活,人情世故,邻里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