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最晚何时吴语仍能与官话互通?

回答
历史上的吴语与官话之间的“互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拆解开来理解。所谓“互通”,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其含义也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像今天的英语和法语使用者那样,能够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而大致理解彼此,更像是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

要回答“最晚何时吴语仍能与官话互通”,我们得先厘清几个关键点:

1. “官话”的演变: 历史上,“官话”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从先秦时期的“雅言”,到汉代的“通语”,再到唐宋的“官音”,直至明清的“京师官话”乃至后来的“国语”,每一时期的“官话”都代表着当时朝廷或士人阶层所倡导、推广的标准化语言。而“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地带语言的影响。

2. “吴语”的定义: 吴语,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方言,其历史悠久,地域范围广阔。从春秋时期吴国的语言,到现代通行的吴语,虽然有内部的演变和分化,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3. “互通”的标准: “互通”并非是一种绝对的、二元的概念,而是一个渐进的、程度不同的过程。它可以指:
相互大致能听懂: 在特定条件下,一方说当地官话,另一方说当地吴语,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基本交流。
学习成本不高: 对于一方来说,学习对方语言,掌握其与自身语言差异的部分,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共同的文字基础: 汉字是联系所有汉语方言的纽带。尽管语音不同,但书面语的共通性是汉语方言之间交流的基础。

历史的回溯与分析:

我们可以从几个历史时期来考察吴语与官话的“互通”情况:

先秦至汉代: 这一时期,“雅言”或“通语”主要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吴语作为楚语的一个分支,在发音和词汇上与中原雅言有较大差异。但汉代之后,中原文化和语言对南方地区的影响逐渐加深,行政管理和官方书籍的推广,使得一些基础的官话词汇和表达方式开始向吴语地区渗透。然而,此时的“互通”程度依然有限,更偏向于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单向理解或在特定场合(如官方文书)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 随着北方士族南渡,中原的语音系统带入了江南地区。一些被认为是“官话”的语音特点,例如韵母的变化、某些声母的发音,开始在吴语地区产生影响。但此时江南地区也涌现了声律学研究,对当时的汉语音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本身也说明了南北方言存在着语音上的显著差异,需要系统性的研究来“互通”。

隋唐时期: 唐代官话(或称“唐音”)是当时的标准语,其语音系统在现代学者看来,与当时的南方方言(包括吴语)差异相对较大。虽然唐代诗歌的格律研究表明,当时的诗人们努力在不同方言区形成一种相对一致的“诗韵”,但诗歌的语音和日常口语的语音仍有区别。许多学者认为,唐代官话在某些方面更接近北方官话的早期形态。此时,吴语使用者和官话使用者之间的“互通”更多是通过共同的文言文来维系,而非口语层面的直接理解。

宋代: 宋代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官方在推行标准语方面也更加重视。当时的“官音”在一定程度上比唐代更接近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尤其是在政府官员、商旅往来中,一种相对通用的口语交流方式在逐渐形成。宋代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不同方言差异的记载。但即便如此,宋代的吴语仍然有其鲜明的特色,与官方主导的“官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元明清时期: 这是我们讨论“最晚何时”的关键时期。
元代: 元朝统治者主要使用蒙古语,但为了管理庞大的帝国,也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当时的“官话”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蒙古统治的影响,也吸收了不同区域的语言成分。
明代: 明代建立了更系统化的官话体系,尤其以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为基础。随着政治中心北移,北京官话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明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繁荣,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口语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这一时期,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科举制度对官员的要求,接受过教育的吴语地区人士,对于明代官话的理解能力应该有所提升。许多学者认为,明代官话与当时的部分南方方言(包括吴语)在某些发音和词汇上,已经达到了一种“可以理解”的程度,尤其是那些受过教育、接触过官方语言的人。
清代: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对官话的推行更加用力。北京官话成为事实上的标准语。清代也出现了大量的方言研究著作,如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中关于音韵的讨论,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各地语音差异的关注。

关键的转折点:

将“互通”理解为“大致能够理解,且学习成本相对较低”的标准,那么可以说,在清代中期到晚期,乃至民国初年,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吴语使用者来说,与当时的官话(北京官话)进行“互通”是可能达到的。

原因如下:

1. 普及的教育和文字: 科举制度和近代教育的普及,使得通过书本学习和接触官话成为可能。文言文的共同基础,为口语的理解提供了桥梁。
2. 官话的传播: 官僚体系、教育体系、军队等官方机构的运行,都依赖于官话。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广,使得官话的语音和词汇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传播。
3. 词汇和表达的共通性: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清代就已经存在,并且广泛使用,这些词汇在官话和吴语中可能都有相似的用法,或者吴语地区的人们能够通过语境来理解。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互通”绝非没有隔阂。

语音的固有差异: 吴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与官话(尤其是北京官话)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比如,吴语中的入声(短促的停止音),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吴语中的一些特殊的声母和韵母,在官话中是没有的。这些语音上的根本差异,使得即便能理解部分词汇,听感上仍然会有明显的“异乡”感。
词汇和习惯用法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意思,在吴语和官话中,也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词汇。比如,很多吴语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非常古老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
语法结构: 尽管汉语的语法相对稳定,但在某些句子结构、语序上,方言与官话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

结论:

如果将“互通”理解为一种“能够通过一定努力(如学习、在特定语境下)进行基本交流”的程度,那么历史上的吴语仍能与官话“互通”的最晚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教育的普及、官话的推广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受过教育的吴语地区人士,已经具备了与官话使用者进行一定程度口语交流的能力,尽管这种交流并非没有障碍,双方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彼此语言的“异样”。

然而,随着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的强制推广和教育体系的统一,以及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不同方言区与“官话”(即普通话)之间的“互通”正在被逐步“规范”和“同化”。在更早的时期,比如宋代、唐代,这种“互通”的程度会比清晚期更低。

因此,最晚的“互通”节点,并非一个绝对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渐变的、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互通”以及参照何种标准的模糊区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末民初,这种“程度上的互通”是最为显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看核心区的话,有南宋高邮人陈造《邵伯阻风小泊赠送行诸公》:

船阁雁鹜洲,人穿鱼虾市。相逢各吴语,知识十三四。

听懂三四成要高于现在的江淮官话和吴语的通话程度。


考虑边界渐变地带的话现在都有能通的。按主流划分,南通是官话,通州金沙是吴语。但金沙基本就是浊音版南通话,完全互通。类似的例子还有芜湖市和芜湖县,铜陵市和铜陵县等等。

即便抛弃唯浊音论,把上面提到的方言的浊音版本也归为官话的话,仍然可以找到其他可以互通的地方。比如丹徒丹阳句容的过渡区靠官话的一边和靠吴语的一边可以通话。另外宣吴还有一堆韵母极官、仅仅有浊通音外加全浊上不归去、因而不适合归为官话的方言比如博望话,大概和邻近的官话也能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的吴语与官话之间的“互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拆解开来理解。所谓“互通”,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其含义也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像今天的英语和法语使用者那样,能够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而大致理解彼此,更像是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要回答“最晚何时吴语仍能与官话互通”,我们得先厘清.............
  • 回答
    谈到汉代木结构建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矗立千年、承载历史记忆的遗迹。然而,汉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质本身的易朽性,留存至今的实在凤毛麟角。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最晚”何时还能看到,这就涉及到历史的延续、传承以及考古的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实物遗存”和“以实物为基础的复原.............
  • 回答
    历史上最复杂、最闹心的一笔军售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复杂”和“闹心”的定义因人而异,且牵扯的因素众多。然而,若要挑选一笔影响力巨大、过程曲折、争议不断、牵动地缘政治神经、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影响区域局势的军售,那么 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整个框架和其中几笔标志性的交易,绝对是极具代表性且足够“复杂和.............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有一些君主因为其高超的逃跑技巧或是在危机时刻成功脱险而闻名。这些君主的逃跑,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逃避,更是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或是避免更大的灾难。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较为突出的、擅长逃跑的君主,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秦二世胡亥:亡国之君的仓皇逃窜虽然秦二世胡亥并非.............
  • 回答
    历史上充满了残酷的事件,其中一些事件的残暴程度和深远影响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要列出“最”残暴的事件,往往会涉及主观判断,并且很难进行绝对的比较,因为残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大规模杀戮、系统性的压迫、极端的人道主义灾难等。然而,以下是一些历史上普遍被认为极其残暴且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 回答
    要确定历史上“最孤独的诗人”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孤独”本身是一个主观的感受,而且历史记录往往偏重于诗人的作品而非其内心世界。然而,如果我们从诗歌内容、生活经历、社会交往以及后世评价等多个维度去衡量,有几位诗人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他们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孤独感,他们的生活也常常充满了与世隔绝.............
  • 回答
    要说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实在是个让人难以轻易下定论的问题。伟大,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概念,每个人心中的衡量标准都不尽相同。是看它在科技上的突破?文化艺术的繁荣?政治制度的创新?还是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果非要从历史长河中挑选一个最能代表人类文明巅峰时期,并对世界产生最广泛持久影响的,我脑.............
  • 回答
    历史上最悲惨的皇后,这个问题触及了权力、命运、爱情与人性的复杂交织,很少有哪位皇后的人生是顺遂无虞的。她们身处高位,享受着世人艳羡的荣华富贵,但同时也可能遭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要说“最悲惨”,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评判,因为每个人对“悲惨”的定义都有所不同。然而,如果从一生饱受屈辱、身心备受折磨、.............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改变世界、震撼人心的事件。要挑出“最”令人震惊的一个,实在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震惊”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何为“震惊”会有不同的解读。然而,如果非要选择一个在广度、深度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颠覆性影响上都堪称“令人震惊”的事件,我脑海.............
  • 回答
    提起“牛”这个字,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叱咤风云的男性伟人,但历史上也不乏那些凭借智慧、胆识和机遇,在男权社会中闯出自己一片天的“富婆”。如果要说“最牛”的,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因为“牛”的点太多了,比如财富积累的惊人程度、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抑或是她的人生传奇性。咱们不聊那些因为家族继承而光鲜亮丽,但个.............
  • 回答
    谈到历史上“最牛”的丞相,这本身就像是在问“最伟大的皇帝是谁”一样,很难有一个普适的答案,因为“牛”的标准太多元了。有人看重治国安邦的功绩,有人看重运筹帷幄的智谋,有人看重对后世的影响,有人则看重其人格魅力和风骨。但若非要挑一位在多个维度上都堪称“牛”的代表,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或许是 诸葛亮。当.............
  • 回答
    历史上装病高手,那真是数不胜数,这门“艺术”可是从古至今都有人钻研。要说最会装病的,我脑子里立刻跳出几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们装病的目的千奇百怪,手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为了逃避责任,有的为了博取同情,有的甚至是为了政治斗争。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几个“装病大师”。一、曹操:装病退兵,妙计吓退袁绍曹操这人,咱.............
  • 回答
    要比较“最强盛时期”的英国和中国,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两国各自的辉煌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强盛”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也太宽泛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GDP或者军事力量来一概而论,还得看看文化影响力、科技发展、制度建设等等。咱们不妨先聊聊 大英帝国 的那段“日不落帝国”的时光。通常我们说英国最强.............
  • 回答
    那些凝固在胶片上的瞬间,有时比千言万语更能触动人心。它们或记录历史的洪流,或捕捉人性的光辉,或揭示时代的伤痛,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直击我们的灵魂深处。1. “倒下的战士”(The Falling Soldier)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这张照片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宿命感。它.............
  • 回答
    在民用航空的历史长河中,“最牛的迫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评判的标准可以有很多,比如: 操作难度极高: 飞行员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完成的迫降。 乘客安全最大化: 即使飞机受损严重,但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 机组的专业精神: 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危机中的冷静、智慧和协作.............
  • 回答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人类历史上最霸气的话之一,虽然它本身可能不是用言语上的气势来表达,但它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颠覆性,使其在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足以称得上“霸气”。为什么说“我思故我在”霸气?1. 彻底的怀疑,剑指一切的权威与已知: 这句话出自法国哲学家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伟大”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发明,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如果必须选择一个“最伟大”的发明,我会倾向于将这个称号授予 文字(或书写系统)。为什么文字如此伟大?让我们来详细探讨.............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NBA 历史长河里涌现过太多令人仰望的巨星,但要说“最不可复制”,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绝不是那个大家最常提起的,而是……哈基姆·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我知道,你可能在期待乔丹、詹姆斯、科比,甚至是魔术师约翰逊、拉里·伯德。但听我慢慢道来,为什么.............
  • 回答
    要说游戏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角色,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就像在庞大的游戏宝库里挑一颗最闪亮的珍珠,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那颗。不过,如果真要让我掰扯掰扯,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名字,绝对是那个来自意大利、穿着红色紧身衣、能跳能打的超级玛丽女郎——碧姬公主(Princess Peach)。你想想看,碧.............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城池曾巍然屹立,抵挡过无数次铁骑的践踏和攻城的狂潮。但要问哪一座最坚固、最难被攻克,这并非是一个简单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坚固”和“难攻克”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维度:城墙的物理高度、厚度,防御工事的设计,守军的顽强程度,甚至时代背景下的攻城技术和战略。然而,如果非要选择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