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语各方言之间差别是否被夸大了?

回答
吴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别,这个问题嘛,确实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说它“被夸大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片面。更准确地说,是“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候人们对这些差别的感受和表述,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某些方面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或者说,在强调它们差异的时候,没有充分顾及到它们内在的共性。”

咱们得一步一步来捋清楚。

首先,得承认,吴语确实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方言分支。跟汉语其他主要方言(比如官话、粤语、闽语)比起来,吴语内部的差异,从语音到词汇,再到语法,都算得上是相当可观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从上海话,到苏州话,再到杭州话、宁波话、温州话,甚至还有更小的地域单位,比如绍兴话、台州话、湖州话、常州话等等。这些地方,即便地理距离不算特别远,它们说起话来,有时候初听之下,会让人觉得“这还是同一种方言吗?”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语音系统: 这是最直观的,也是吴语内部差异最明显的部分。
声母方面: 比如,有些吴语方言里有翘舌音(zh, ch, sh),有些则完全没有,全是平舌音(z, c, s)。这一下子就能区分出一大片。再比如,有的方言保留了古汉语中的浊音,读起来有声带振动的“浊流”,有的则完全是清音。连送气不送气,声母的组合,都很不一样。
韵母方面: 吴语的韵母系统本就复杂,再加上各地的演变,差别就更大了。比如,有些方言有鼻韵尾(m, n, ng),有些就没有;有的有单元韵,有的有双元韵、三元韵。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韵母发音,比如“a”和“o”,“i”和“ü”的发音,在不同地方也能听出明显的区别。
声调方面: 吴语的声调数量,普遍比普通话要多。普通话是四个声调加一个轻声,而很多吴语方言有五个,甚至六个或七个声调(包括入声)。而且,这些声调的组合和走势,不同方言之间差别很大。特别是入声,在一些方言里保留得很好,成为区分字词的重要依据,在另一些方言里则已经消失或合并到其他声调里了。
入声: 说到入声,这是吴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但即使在吴语内部,入声的保存情况也不同。有些方言的入声调非常清晰,是其声调系统的独立部分;有些方言的入声则已经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声调融合,或者只在特定情况下出现。这就像一个家族,有些人保留了祖传的习惯,有些人则随着时代有所改变。

词汇: 吴语的词汇量非常丰富,而且很多词汇是吴语的“特产”,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或者意思不同。
基础词汇: 比如“吃饭”不说“吃饭”,说“喫饭”(qia fan),“怎么”不说“怎么”,说“哪能”(ne neng),“不”不说“不”,说“勿”(vei)或者“毋”(ng)。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例子。
独特词汇: 除了这些基础的,还有很多更具地方特色的词汇,比如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等。这些词汇的来源和演变也不尽相同,使得不同地区的吴语听起来在用词上也有相当的距离感。

语法: 虽然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稳定,但吴语内部在一些语法现象上也有差异。
语序: 比如一些形容词、副词的语序,或者动宾结构的处理方式,不同方言可能略有不同。
虚词: 一些助词、介词的使用,也会有地域性的差异。

那么,“被夸大了”这个说法,又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

1. “吴语”这个标签的统称: 当我们说“吴语”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指一个非常大的方言谱系。就像说“欧洲人”,你不能期望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希腊人说话一模一样。但同时,我们也会承认他们都属于“欧洲人”这个大概念。同样,“吴语”作为一个语言学上的分支,它确实有其共同的根源和内在的联系。

2. “不连贯性”的误解: 有时候,我们听到不同吴语方言的录音或视频时,如果听得不熟悉,可能会觉得它们彼此之间没有“连贯性”。但这更多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这些方言的整体了解,并且往往只接触到差异最明显的部分。但实际上,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很多语音现象在不同方言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对应关系。比如,一个在上海话里是“zh”的声母,在某些吴语方言里可能变成了“z”,而这背后是有语音演变的规律可循的。

3. 对比的基准: 如果我们将吴语内部各方言的差异,与普通话(一种官话方言)与吴语方言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那吴语内部的差异,可能显得相对小一些。但如果将吴语内部两点之间(比如苏州和温州)的差异,与普通话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那么吴语内部的差异感会更强。人们往往是出于特定目的或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比较,所以感受会有所不同。

4. 研究的侧重点: 语言学研究为了清晰地界定和分析,常常会突出方言的差异性,以揭示其演变规律和特点。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容易让人聚焦于“不同点”,而相对忽略“相同点”。

所以,我的看法是: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相当显著的。 这种显著性是吴语作为一个方言分支的固有特征,也是其历史演变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被夸大了”,因为这些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影响着人们的交流和方言的认同感。你让一个温州人去听上海话,或者让一个上海人去听温州话,他很可能需要一些学习和适应才能听懂大部分内容,甚至很多都听不懂,这说明差别的确存在。

但同时,它们也共享着一个共同的“吴语”根源。 它们在语音系统上(比如声调的总体特点、某些特有的韵母或声母现象)、在基础词汇上(很多常见的吴语词汇在不同吴语方言中都能找到类似或对应的形式)、在语法结构上,都表现出比与其他大方言(如官话、粤语)之间的共性要多得多。正是这些共性,使得语言学家能够将其归类为“吴语”这一大家族。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同一个乐队的乐手,他们演奏的乐器不同(比如吉他手和鼓手),演奏的曲目风格也可能略有差异,音色也不同。但他们都在同一个乐队里,演奏的是同一首乐曲的变奏,或者在同一个音乐风格下进行创作。你不能因为他们的乐器和音色不同,就说他们“差别太大了,根本不是一个乐队”。但同时,你也不能忽视他们音色和节奏上的细微差别,这些差别恰恰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因此,与其说“被夸大了”,不如说,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吴语内部的差异性与共性。这就像研究一个大家族,你既要看到家族成员之间在外貌、性格、职业上的不同,也要看到他们身上共同流淌的血脉、继承的家风、共同的文化记忆。

简而言之,吴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是真实的、显著的,但也是有其内在联系和共性的。理解这一点,才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家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琢磨差别而开发出来的鉴别与体会的能力却被低估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作为主流吴语最北部的方言(之一)常州话的使用者,我大概对能懂度的问题有一些发言权。

首先我认为完全不适应能听懂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因为各地语音关系对应和词汇都有些不同,是需要时间熟悉的。这点和汉语语素长度比较短冗余度低也有关系(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是维语yaxshimusiz哈语jaqsymysyz互相听起来应该不难理解,但是如果只有ja/ya那就不好说了)。

我觉得完全不用适应,第一回听立刻能听懂的方言,大概有宜兴话,江阴话,溧阳话,金坛(本地)话,丹阳东乡话,上海话。

稍加适应能懂的有苏州各县,嘉兴,湖州,杭州,靖江。比较神奇的是无锡话真的没那么好懂,适应难度甚至略微高于苏州话。当然熟悉了无锡腔调调后基本全懂没啥问题。绍兴宁波一带的也不算难懂。

台州可能适应时间要长些,而且需要一定的有意识学习,不过如果有朋友愿意练习听懂不是难事。

温州话和浙江西南部山区那些吴语不经学习光靠听是不可能听会的。学一点以后会发现其实还是蛮多共通处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