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广东粤语区人讲起粤语感觉理所应当,而类似山东人山西人讲起方言就感觉很土?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挺复杂的。要说“理所应当”和“土”这种感觉,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经济实力以及大众传播媒体共同塑造出来的。

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1. 经济与文化影响力:谁是“主流”?

粤语区: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种经济实力带来了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
香港的辐射: 香港作为曾经的“东方好莱坞”,其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粤语歌)、明星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席卷了整个亚洲,当然也包括中国内地。这些文化产品用粤语演唱、对白,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粤语因此被赋予了时尚、前沿、有活力的标签。
商业活力: 广东的商业文化浓厚,粤语是商业交流、市场运作的重要载体。这种与经济繁荣紧密相连的语种,自然会被赋予一种“实用”、“有能力”的色彩。
“北上”与“南下”的视角: 当我们从全国视角看,粤语区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使得粤语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正面”的符号。它被认为是“与国际接轨”、“有品味”的代表,自然就不容易被贴上“土”的标签。

山东、山西等北方地区: 相对而言,山东、山西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文化输出的广度、影响力上,与广东相比,可能在近几十年内显得略有逊色。
缺乏强劲的文化输出: 虽然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但它们未能像香港粤语文化那样,形成广泛的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流行文化潮流。
北方方言的“语境”: 北方方言,特别是像山东、山西这样地域性非常强的方言,其“土”的感觉,有时候可能来自于它们与大众媒体上“标准普通话”的对比。当一个地方方言很少出现在电视、电影、网络剧等主流传播渠道,并且这些渠道以普通话为主导时,人们对这些方言的认知就容易被固化在“家乡”、“乡土”的语境里。

2. 大众传播媒体的角色:谁在“发声”?

粤语的“可见性”: 过去几十年来,粤语在媒体上的“可见性”非常高。
港剧、港片: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无数经典的港剧和港片,让观众对粤语及其文化产生了天然的熟悉感和好感。
粤语歌曲: 粤语流行音乐曾经是华语乐坛的主流之一,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都是粤语。
电视节目: 广东本地的电视台(如当时的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制作了大量优秀的节目,这些节目很多都是粤语播出,并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北方方言的“隐形”: 相较之下,山东话、山西话等北方方言,在全国性的主流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要低得多。
普通话的“制霸”: 国家的推广政策以及电视、电影、广播等行业出于“全国覆盖”的考虑,绝大多数节目都是普通话。这使得非普通话的方言在这些平台上“隐形”了。
误读与刻板印象: 当一个方言在公众视野中很少出现,人们对它的认知就容易受到一些零散的、有时是负面的信息影响,例如某些小品、相声中对一些北方口音的模仿(即使是善意的),也可能在无形中加深了“土”的刻板印象。

3. “理所应当”的另一种解读:自信与认同

历史与地域自信: 广东地区,特别是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粤语承载了这种历史和文化,是当地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足够强大,并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其使用者自然会感到一种自信,认为使用自己的语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土”的负面联想: 相反,当一个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使用者可能因为担心被视为“土”、“不够国际化”、“不够先进”,而产生一种“被审视”的心理,甚至在潜意识里回避使用,或者觉得使用方言“不合时宜”。

4. 语言本身与“土”的关联(这部分是比较微妙的)

语音特点: 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特点。比如,粤语的声调比较丰富,有些听起来可能更“抑扬顿挫”,这可能与某些人对“洋气”或“有腔调”的感知有关。而某些北方方言的一些发音方式,在不熟悉的人听来,可能就容易被归类为“粗犷”或“朴实”,进而与“土”联系起来。但这更多是主观感受,而非语言本身的优劣。
词汇与表达: 粤语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在一些人看来是“雅致”,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古老”,与“土”的联想有时也只有一线之隔。

总结一下:

广东粤语区的人讲粤语感觉“理所应当”,主要是因为粤语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香港的文化输出,以及广东自身的经济活力,拥有了强大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影响力。它被塑造成了时尚、有活力、有经济实力的象征。

而山东、山西等北方方言,由于在全国主流媒体的可见度较低,缺乏像粤语那样强大的文化输出,并且在公众认知中可能更多地与“乡土”语境联系在一起,因此容易被贴上“土”的标签。

这种“土”与“不土”的区分,很大程度上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大众媒体的塑造以及社会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时代发展,各个地区都在努力传承和发扬自己的语言文化,未来这种认知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判断语言“标准”与否的准绳是否被多数人掌握。

普通话在官话区是强势语言,官话区内非普通话方言因为跟普通话相近,非方言区的人会用普通话的标准来判定你的方言准不准确——“你的方言跟普通话有偏差,就是‘不标准’的,不说标准的普通话说明这个人受教育程度低,进而说明‘土’。”

类似的,标准广州话在粤语区也是强势语言(请不要纠结是语言还是方言,你把汉语理解为语族那汉语方言就都是语言,我就是语言方言随便用),粤语区内和广州话相似的广府片方言(客家方言也算一丢丢)也会给人一种不标准的感觉,就像官话区的年轻人说方言越来越靠近普通话一样,广府片的年轻人说方言也越来越贴近标准广州话,彼此彼此而已。

标准广州话因为和普通话差别太大,听起来完全就是两种语言,官话使用者无法用普通话的标准去判断广州话,再加上广州话背后有经济基础,大家就不会觉得土了,官话使用者可能会说广州话是“鸟语”,但很少会说广州话土——听都听不懂,也就无所谓土不土了。但是你要是在广州、香港说园洲话、博罗话、客家话、清远话这些跟广州话有相似之处的方言,就很容易产生“土”的感觉,因为别人在用标准广州话的标准来判断你的方言(我有一次当着一个2B香港同学的面跟我妈用家乡话讲电话,就被她嘲讽“土”了)。你要是说潮汕话就还好,因为潮汕话跟广东境内非潮汕方言的差别太大了,别人没有判断你语言是否标准的准绳。

想象一下,你在美国大街上讲带口音的英语,可能会别人会觉得你很土,可能你自己也觉得自己说话很土。但是你要是当着一群鬼佬的面讲自己的家乡话,就不这么觉得了,相比在国内,你在国外会更大胆地公开跟同乡使用家乡话聊天(前提是没有中国人),因为没人听得懂,判断标准与否的准绳只在你一个人手里。别人没有权利嘲讽你的语言,你自己就是标准,就是自豪的diversity。

以上讨论的“土”主要是来自方言和“标准语言”之间的偏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基础,如果别人能根据你的家乡话判断出你是哪里人,并且你家乡的经济不如标准语言区的时候,别人也会觉得土。

但还是希望人们能把这种鄙视链抛弃掉,人人都能自豪地、毫无顾忌的讲自己的家乡话,文化多样性啊才是坠好的!

user avatar

因为山东山西人讲方言大部分你都听得懂,但你会觉得音调很怪异,广东人讲粤语(当地人称白话)你完全听不懂,也无所谓怪异不怪异了。仅此而已。

当然还有客家话、潮汕话、闽南语,对于北方人来说跟听外语没有区别。你的意识根本就是懵逼状态的,绝对不会有能力评价这种方言发言到底土不土了,因为根本没有参考依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