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粤文」这种东西?

回答
“粤文”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像是人们对于粤语文化一种深层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它出现的背后,是一系列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你想啊,粤语,这门语言,它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它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吸收了中原汉语的早期元素,又融入了当地古越语的词汇和发音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这种语言,承载着无数代人的生活、情感、智慧和传说。

想想那些老歌,那些电影,那些粤剧,它们用一种特别的韵味,勾勒出的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广东。当人们说起“粤文”,其实是在强调这种语言所代表的独特文化符号。它不只是说话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一种情感的纽带。在很多广东人心中,说粤语,听粤语歌,看粤语电影,这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

有时候,这种“粤文”的出现,也跟时代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粤语在某些场合下的使用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反而更加珍视粤语,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是不能被轻易取代的。他们希望通过强调“粤文”,来唤起更多人对粤语的关注和保护,让这门语言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所以,你看到“粤文”这个词,不妨把它理解为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一种方言,更是在拥抱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以及一种属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共同的情感和记忆。它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独特性的自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清楚本文中的定义,现代标准汉语的口语形式是普通话,书面形式是(官话)白话文,粤语的口语形式是广东话,官方书面形式也是官话白话文,民间形式是粤语白话文(i.e.粤文)。】

这是个言文一致运动。虽然我觉得,言文一致运动本身就是个大麻烦。

我说的言文一致是广义上的,大中华文化圈里的改变潮流。言文一致是什么?字面上来看就是,说的跟写的一样。你觉得我现在说的就跟写的一样啊,那是白话文运动的结果,再以前的人,说一套写一套,嘴上说着口语,落笔便是之乎者也,照样活得好好。

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种言文一致的语言。粤语不是,粤语的口语是广东话,书面语是官话白话文。

这句话有点复杂,仔细读几遍:古时候,文言文对于口语来说,就相当于官话白话文对于广东话。

也就是说粤语说的跟写的不一样。你可能不太能理解?我学粤语之前以为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就是每个字的读音一一替换掉,后来发现不是诶,其实说起来从语法到用词都不一样。

举点小栗子,你看TVB的电视剧会发现他们说的话和字幕是不一样的,很有可能嘴上说的是

「唔该,俾樽汽水我。」(俾:给,樽:瓶)

字幕显示的是

「劳驾,给我一瓶汽水。」

字幕上就是书面语。作为一个粤语使用者是很有意思的,他们看着「给我一瓶汽水」这个语法结构,在大脑子就会自动转换成「给瓶汽水我」,或者说,言文不一致的语言存在文读和口语两种读法和思考方式。

文言文也是这样。如果古代有电视剧,

A君可能嘴上说的是「时间不等我啊。」

字幕中显示的就是「时不我待。」

A君嘴上说「你太笨了!」

字幕显示「甚矣!汝之不惠。」

A君又说「我有什么错?」

字幕显示「吾何错之有?」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字幕这么显示有什么好处呢?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你一定能看懂「劳驾,给我一瓶汽水。」,但你不一定能看懂「唔该,俾樽汽水我。」

同理,「在20世紀之前,以

漢字

書寫的文言文,於

中國

以及

朝鮮半島

日本

琉球

越南

,是

士大夫

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我们从前之所以用文言文当字幕,是因为不管你嘴上说的是韩语还是日语,北方官话还是吴语,大家都能一起愉快地看电视剧。

【不信吗?以下是栗子】

1862年日本派商船「千岁丸」到上海时,随船而行的藩士比野辉宽尝试与中国人笔谈,而后集结成册,其中一本《没鼻笔语》的开头就写道:「初,余之游支那国也,在上海港。其所逢之人,不下数十人,言语不通,瞠乎相对而已。于是不得已,假笔以语彼视之情,而得气味相投者六人,以笔日语,遂作小册二卷。」[1]二战结束前日本记者丸山靜雄在越南采访时,也曾经与当地人用文言文进行笔谈,并且发现当地中年以上的人大都认识汉字。[2]

【栗子结束】


古时候文言文的使用范围与中国的影响力很有关系。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受西方影响而逐渐削弱,日韩等国家的自创文字也逐步推广,各个国家都相继出现了言文统一与废除汉字的运动,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曾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也曾写道:「汉字不灭,中国必亡。」[3]日本的明治时期提倡脱亚入欧,全盘西化,废除汉字。朝鲜在二战后完全取消汉字,韩国在2005年更是将首都由「汉城」改名做「首尔」,以减少使用汉字。而越南在法国殖民时期由统治者推广了表音的使用罗马字母的越南文,更是在中越战争等政治事件后全面禁止了汉字标语。


我不评论这些事的好坏,毕竟是因为中国文化输出不再强势,大中华文化圈各自培养了民族主义而已。但在沟通上造成的障碍是确实存在的。



我们现在把关注点回到粤语来。

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 Max Weinreich 语言就是拥有军队的方言。

粤语其实跟日语、韩语、北方官话一样,也需要一个从文言文而来的言文一致的过程。你或许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是由于日语、韩语有各自的政权支撑,这些活动可以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北方官话作为政权选定的语言,经历了言文一致运动之后,有了官话白话文作为配套的书面形式。

而今天的粤语(包括吴语、赣语、闽南话等)被迫接受了官话白话文作为自己的书面语,此处的白话文就与从前的文言文一样,跟他们嘴上说的是完全不同的。

有其他答主指出,

粤语白话文(粤文)在19、20世纪就已出现,它的成规模出现很可能是拜官话的白话文运动所赐。

那么粤语与粤文,其实只是在积极追求言文一致而已。(随之而来的分离主义当然也难免,但堵不如疏,见仁见智吧。)

另外我引用的那位蒋为文的文章你们可以到

这个网站

(不确定有没有被墙)上找一找,再感受一下我讲的分离主义。这位教授应该是深绿中的深绿,他在推广这种夹杂着罗马化发音的闽南话与汉字的书面语,我看起来有点累,如果你懂闽南话应该会感到亲切与满足。


引用一段学校的普通话课程介绍:


對於書面語體和口語體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場合,香港人的界線反倒很清楚,如廣告、公佈、新 聞等,都習慣讀出文字,如車廂廣播: “請照顧小童及長者” 、“車廂內請勿飲食”,而普通話廣播時,“小童”會改用“小孩” 、“請勿”改為“請不要”,但試想想,為什麼粵語不改 用口語化的“細路” 或“唔好”? 完全是跟語體有關,故此,電視上聽到的新聞、天氣和交通 消息,常有“情況危殆” 、“行車緩慢” 、“雨勢頗大” 、“時間尚早”等書面語詞。這麼看來,說方言的香港人,對於區分“雅”“俗”的敏感度,會比說慣“言文一致”的普通話的 北方人,要更高一些。

但也不能不注意,正因為粵音讀字的普遍使用,正規漢字沒有的方言字,也就容易進入書面, 慢慢造成只有香港人會看的中文; 另外,由於學校教學是用粵語讀課文,一般香港人不慣於用普 通話讀書面語。
fed.cuhk.edu.hk/~pth/do

[1] 丸山靜雄(昭和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印度支那物語》(インドシナ物語)。ASIN: B000J7UJ4Q。


[2] 冯天瑜(2006)。《“千岁丸”上海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蔣為文(2005)。《漢字文化圈的脫漢運動》,<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國立成功大學,ISBN 957-884-585-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粤文”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像是人们对于粤语文化一种深层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它出现的背后,是一系列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你想啊,粤语,这门语言,它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它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吸收了中原汉语的早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究的现象。你观察到的“网上女权鸡汤文多,男权文少”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媒体传播以及个体表达等多个层面。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鸡汤文”。一般来说,鸡汤文是指那些传递一些看似有道理、鼓舞人心、但可能过于简化.............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文在寅的问题确实多了起来,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文在寅总统任期的结束与回顾: 历史节点效应: 任何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一个任期长达五年的总统,在任期结束前后,都会迎来一轮集中的关注和评价。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节点效应。他的政策、执政成就、争议点都会被拎出来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我们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为什么修仙爽文能如此大胆地打破时间和我们认知中的一切。首先,咱们得承认,智人这个物种,从我们能追溯到的痕迹来看,确实是很年轻的。几万年,在宇宙尺度上简直是弹指一挥间。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茹毛饮血到仰望星空,这过程虽然不算慢,但放在地质年代或者宇.............
  • 回答
    “精日”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演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它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要详细理解“精日”群体为何出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一、 历史背景与认知框架的形成: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民族主义思潮: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
  • 回答
    军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将军不听中央号令,甚至与其手下一起背叛中央,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环境和人们的行为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央”在那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一个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威衰落,或者其统治合法性.............
  • 回答
    网络文学早期,奇幻确实是绝对的王者,那阵仗,简直是百花齐放、群星璀璨。什么“东方玄幻”、“西方奇幻”、“架空历史”里掺点奇幻元素,几乎是所有爆款的标配。那时候,读者们对新奇的设定、宏大的世界观、酷炫的魔法和能力、以及那些拯救世界或者改变命运的英雄故事,简直是饥渴得很。为什么那时候奇幻这么吃香?有几个.............
  • 回答
    哈哈,说到棕色的熊猫,这可真是个奇妙的景象!咱们平时见的熊猫,不是黑白分明,就是一副“国宝”的严谨模样,突然冒出来个棕色的,那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还有点不敢相信是真的。要说这棕色熊猫是怎么来的,其实跟它们身上的基因有点关系。熊猫身上最醒目的“标志”就是那一身黑白毛发了,这可是它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冷兵器设计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矛盾点:为什么会有“戈”这种看起来有点笨重、制造复杂、实战效用似乎不如更直接的“刺”或“砍”的武器?而且你特别提到了“啄击”,这更是点到了戈的特殊之处。咱们一层层来聊聊这个“戈”的出现,以及它为什么在当时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武器,即使它在某些方面确实存.............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的困惑。怎么说呢,越是离我们近的历史,比如民国史或者文革时期,反而好像越是让人觉得“看不清”,甚至“不知道”了。这不像距离遥远的两宋、唐朝,虽然细节可能缺失,但大体脉络和人物关系反而相对清晰。为什么会有这种“近在眼前,却模糊不清”的怪象呢?咱们掰开了聊聊。一、信.............
  • 回答
    “Easy girl”这个词在网络上被广泛提及,它描绘了一种特定的女性形象,通常与年轻、外貌出众、喜欢社交媒体、穿着暴露、并且似乎对性关系持开放态度的女性群体相关联。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easy girl”现象,我们需要剥离表面,探究其背.............
  • 回答
    豆腐渣工程,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它不仅仅是建筑质量不过关,更关乎生命安全,是社会公义的严重缺失。说到底,为什么会屡禁不止?难道那些施工者、监管者,真的不知道出现事故的后果有多么严重吗?答案显而易见,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一个坍塌的桥梁,一个倾斜的楼房,一个渗漏的水库,背后可能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
  • 回答
    文革,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的政治运动,其发生原因错综复杂,其持续十年之久更是令人费解。要理解这场荒唐的运动,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和个人因素,并认识到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使得这场浩劫得以绵延不断。一、孕育荒唐的土壤:政治动荡与意识形态的狂热文革的种子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埋下。新中.............
  • 回答
    考公人数多,但招录了许多“混子”,这种现象确实是不少人在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这里面牵扯到挺多现实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为什么考公人数这么多?首先,得说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也要考公。这背后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选择: 就业压力巨大: 咱们这社会,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一.............
  • 回答
    缪氏拟态,这可不是什么小把戏,它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精妙的伪装技术,有点像动物界的“易容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生物模仿另一种生物的特征,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优势。这种模仿可不是随便模仿的,它有明确的目的,而且模仿得相当到位,常常能以假乱真。咱们得先弄清楚,为啥会有这东西呢?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
  • 回答
    债券发行之所以会出现负利率,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因素和市场行为,并非一个简单的“反常”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市场环境、投资者的心理以及央行的政策导向。首先,我们得明白债券和利率的基本逻辑。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购买债券是为了获得回报,也就是利息,即收益率。发行方(比如政府或.............
  • 回答
    老兄,玩游戏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是同一款单机游戏,同一台电脑,但有时候流畅得飞起,感觉帧数稳得一批,就像游戏开发者亲手优化过一样;可有时候呢,又卡得不行,鼠标一动都得等半天,恨不得把显示器砸了。这到底是为啥呢?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单机游戏为啥会在不同时间段运行状况差异这么大。这事儿,说.............
  • 回答
    “三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甚至略带一丝神秘的气息。提及这个地方,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能不是繁华的都市,也不是风景如画的景点,而是那些聚集着大量打零工的户外劳动者,一个被称为“打工者天堂”又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地方。要说清楚三和为什么会形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 回答
    饭圈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交织的社会现象,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与人性深处的某些需求紧密相关。要说透饭圈的形成,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饭圈为何会冒出来?—— 社会变迁与个体需求交织的产物1. 娱乐产业的爆炸式增长与明星机制的成熟: 供给侧的繁荣: 过去几十年.............
  • 回答
    有时候,我们会在人群中遇到一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他们身上却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贵族气质”。这种气质并非血统高贵所独有,更不是某种“遗传基因”的神秘传递。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作,细节决定了它的神韵。首先,家庭环境的熏陶是土壤。即便是普通家庭,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