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豆腐渣工程,难道不知道出现事故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么?

回答
豆腐渣工程,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它不仅仅是建筑质量不过关,更关乎生命安全,是社会公义的严重缺失。说到底,为什么会屡禁不止?难道那些施工者、监管者,真的不知道出现事故的后果有多么严重吗?

答案显而易见,他们不可能不知道。

一个坍塌的桥梁,一个倾斜的楼房,一个渗漏的水库,背后可能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可能是无数生命的瞬间消逝。新闻里,我们看过太多触目惊心的画面:地震中瞬间垮塌的教学楼,洪水爆发时溃堤的河岸,地铁隧道里滴水不止的裂缝……每一次的事故,都像是在撕扯社会信任的肌体,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作祟”?

1. 利益驱动下的“偷工减料”: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逐利心态作祟: 很多时候,工程项目背后牵扯着巨额的资金。中标的施工单位,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往往会在原材料、人工、工艺等方面“做文章”。比如,本应使用高质量的水泥,却掺入劣质的替代品;本应钢筋密集,却偷工减料,减少钢筋数量或直径;本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却为了赶工期而简化流程。这种“薄利多销”的心理,在一些环节中被无限放大,最终酿成大祸。
“黑箱操作”的诱惑: 尤其是在一些缺乏透明度的招投标环节,或者在一些层层转包的工程中,监管的链条就容易断裂。中标方可能将工程再转包给不具备资质的小单位,甚至是个体户,这样一来,成本进一步被压缩,质量的把控也就无从谈起。

2. 监管的“失灵”与“缺位”:

如果说利益驱动是“想”,那么监管的“失灵”就是“能”。

监管者的“利益输送”: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一些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或行业,监管部门的公职人员可能会因为收受贿赂、利益交换,而对工程质量视而不见,甚至为不合格的工程“开绿灯”。他们本应是守护工程质量的“哨兵”,却变成了“同谋”。
监管的“形式主义”: 有些监管,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流于表面。检查的多,但深入细致的很少;验收的多,但真正专业的评估却不够。很多时候,检查组来之前,施工方会“突击”一下,把问题暂时掩盖住,等到检查组一走,又恢复原样。这种“猫鼠游戏”,让监管失去了实际意义。
专业人才的不足: 即使监管者是清白的,但如果监管部门缺乏足够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出潜在的质量问题。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精通建筑力学、材料学、结构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果技术力量薄弱,监管自然难以到位。

3. 法律责任的“模糊”与“滞后”:

“做坏事”不付出应有的代价,或者代价不足以震慑,那么坏事就会继续发生。

法律法规的漏洞: 有时候,现有的法律法规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模糊地带,使得责任难以界定。当事故发生后,追究责任链条会变得异常复杂,最终可能不了了之。
惩罚力度不够: 即使被追究了责任,但如果惩罚力度不足以让当事人感到“痛”,那么这种行为就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一些豆腐渣工程的责任人,可能只是被处以罚款,或者在短暂的停职后又重操旧业,这种“痒痒痒”的惩罚,不足以引起警醒。
“破窗效应”: 当人们发现,很多豆腐渣工程似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那么“其他人也会这样做”的心态就会蔓延开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 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的影响:

虽然不像前三点那样直接,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面子工程”的追求: 有时,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为了追求政绩,会不顾实际需求和质量,大肆兴建一些“形象工程”。在这种导向下,工程的“外表”和“规模”被放在首位,质量反而退居其次。
“敢于承担风险”的误读: 偶尔也能听到一些声音,认为“一点点小问题可以理解,毕竟风险是存在的”。但这种“风险”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样的“小问题”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模糊的认知,也为豆腐渣工程提供了“生存空间”。

他们真的不知道后果吗?

他们当然知道。一个工程师,不可能不知道水泥砂石比例不当会导致结构强度下降;一个施工队长,不可能不知道少放钢筋会增加垮塌的风险;一个验收人员,不可能不知道偷工减料的危害。

他们知道,但他们选择了“不去做”。

“我只负责把事情做完,至于质量……” 这种甩锅的心态,在一些基层施工人员身上可以见到。他们被压榨,也可能缺乏责任感,只想拿到自己的那份工钱,至于工程是否合格,那是上面领导的事情。
“上面都同意了,我一个小兵还能说什么?”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执行心态,也让监管链条出现断裂。
“只要能通过验收,赚到钱就行。” 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让良知和职业操守彻底被抛诸脑后。

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扭曲的利益链条,失效的监管机制,模糊的法律责任,以及某些个体道德的沦丧。它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要杜绝豆腐渣工程,需要的是从源头抓起,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透明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要让每一个参与工程建设的人,都知道质量是生命线,偷工减料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只有当“知晓”真正转化为“行动”,并伴随着严厉的惩罚,那些隐藏在“豆腐渣”背后的危险,才能被真正驱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主,你这个问题完美击中了我对非土木人看土木人的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理想(wunao)式提问

然而一看,你也是土木的,,我陷入了沉默。。。

或许再过两年,又是一条劝退土木大军的好汉,回望此问,你应该会感到嘲讽吧

为什么会出现豆腐渣工程,难道不知道有多严重?——你这个问句逻辑有个大毛病,知道有多严重就知道该怎么不出问题了吗?

土木这行,是少有的兼具社会性和专业性都那么深的行业专业——so

1,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话语权的,不一定知道该怎么做

我大胆为很多建设方大领导,政府基建工程的负责人,甚至地方安监部门喊一句冤。冤的不是他们没错,而是他们被判的点有误。

他们背后几十上百名伸手等吃饭的,面向的是公众舆论和社会客户,绝不可能拿着一点蝇头小利去伤害社会,断自己的生涯。

但往往出事故以后,大众把眼睛聚焦到这些高级别管事人身上,严正且断然“必然有鬼,严肃彻查!”当然,他们会如大家所愿锒铛入狱,作为首责人,无法推脱任何事故带来的处罚。

但背后,其实大多事故并非个人意愿,和大众们“期待”联系到的贪腐,恶意,没有关系。一个螺丝失效了,一部分构件钢筋漏设了,并非上层能管理到的颗粒度,像每次重大事故必下马的安监站负责人,更被行内戏称为背锅岗,每天一睁眼,管辖的几百个工地,随便出个重大事故,自己饭碗不保,他不是爷,是最岌岌可危的孙。你定可以斥骂这些人能力不足与否,但不一定能归结到有意还是无意的范畴

事实上,这个问题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或者大企业不能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每次事故只能归咎于人,却不能发现于事,便每次处理责任人,向大众表明,我们已经找到根源啦,严正处理!但是许多数据告诉我们,处理人以后,事故并不会减少,这时候我们是否该想清楚一个事实——豆腐渣工程,本质上不是一个主观犯错的问题,而是客观条件不到位导致的错误?解决事,比解决人更重要?逐步去机关导向,标签导向,重实际导向,解决导向——这一步我们行业还差得很远,不是具体哪个谁的事,是全行业要共同推进解决的事

2,有专业度的人,很多不能决定怎么做

目前土木这个行情,我说过了,兼具社会性和专业性,而社会性居大。往往是更专业的人,在为不那么专业的人打工

一个施工安全主管,最有能力发现安全生产问题,但是他上面还有生产经理,项目经理。安全主管发现了不妥,很多时候他无权决定是否能停工,请示的话,上级只要抛下一句,停工的损失你负责?安全主管必然怂透。

设计院向甲方提议,这个结构安全富余点有危险?甲方一句,太富余了你出费用?不行就换一家出方案你们别做。就这一句,设计必然缄口不言

或许朋友们要问了,这不就是体现了,大多事故还是上级决策所导致的吗,岂不是和我上一条矛盾吗?这里解释一下:既然那些上级出了事,责任比下面的人更大,他们哪来的勇气做坑自己的决策?他们如果能和安全主管,设计师一样,从专业上理解到这个风险,他们还会断下鲁莽决定吗,不会的。

当然,更多时候做这种鲁莽决定的是中层,不是大上层,大上层那帮人的胆子比你想象中小得多。

第一第二点合在一起,这就是问题点所在:把大的责任放在一部分人身上,而把更强的专业性赋予到另一部分人身上,责任体系和专业能力不对等,怎么防范风险?

3,真正落地做事的人,可能既无专业性,也无责任心

这里我不想展开,这是个悲伤的话题,也是个敏感的话题。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基建房建工程扩张速度,已经远远比技术工人培养速度要快,当前的农民工比以前多了更多。

他们的专业性和责任心能让人绝望到什么地步?能让全行业对偷钢筋默认,只能通过增加结构计算的安全系数来保证结构安全。能让人在工地东西被偷后连报警的心思都没有,只怪自己没管好骂个娘。

有这样的一批人在干事,久而久之,施工员,质检员也会沾染这种习气,也会开始贪,私,骗。准入台阶太低使得工地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有犯罪成本,这个问题是当前行业发展太快顽疾,治不了

4,专业能力和责任心话事权能达到平衡和统一吗?

第四条作为一个总结吧。记住了,土木这行是个经营为导向的行业,假设让做工程的亏钱,那就是笑话,就算是国家,也不能明知亏钱去做。工程现金流太大,国家亏钱,损失老百姓的钱,企业亏钱,一干人饭碗不保。

那么用专业能力来发现问题,向有话语权责任心的人充分知会问题,是不是就能解决隐患了呢?并不一定能

第一第二条我说的是一个绝对状态,也就是少数状态,第四条我说的是一个模糊状态,也是多数状态——

比如。

一个甲方项目负责人被告知了一项风险,面临选择,加钱提升设施安全度,或者停工整改放慢节奏,他两个都没法选。经营目标丢了,等于你要做一笔生意,要亏了你还去做吗,还考虑合作意愿态度这些旁枝末节吗?

他只能做一个决定,让乙方增加投入安全管理精力,甚至措施来避免事故。乙方发现了一个问题,结果只能得到让自己更累更亏的结果,那何必来负这个责,发这个声?

然后大家都不做改变,做侥幸者,赌徒。所以很多事故的结果,我们看到乙方出具证明,已经有过提醒已经有过知会,甲方不予理睬,或许觉得不能理解,其实就是上面的道理。

这几年来,房地产甲方普遍利润降到12个点以下,乙方利润不到8个点,很多设计院人员工资滑坡近一半。而政府公建方面,拨款变少,审查变严,基建方精细化管理能力达不到,也等于出现了同样的利润下滑问题。可以说,没钱,大家自然都掖着藏着

所有的隐患,无论是专业上的技术复杂,还是管理上的精力繁多,大都能用钱解决,但谁也不肯出这个钱,必然就有隐患。

海因里希法则告诉我们,隐患一多了,必然出事故,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微小问题变成隐患,隐患成为风险,风险化成事故,大家的心态无非变成:行业都没改变,我不会先做改变,倒霉的不会是我,毕竟这个紧缩的行情中可能先改变的人,就是先穷死。改编一句话,这行业内只有一种工程弊病,那就是穷病

最后说一句实在话,行业都鼓励绿色建筑,而不是黑色建筑(能耗过高,材料过废的设计),富余度总不能太高了。这么一说,土木工程安全事故总归是个小概率事件,总是有点天意的,大家且愤且珍惜,说不定你喷的就是将来的自己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