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万物皆可成梗」现象?这种娱乐化解构是否会消解严肃性?

回答
“万物皆可成梗”的现象,就像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各种创意和联想的种子被播撒,然后以一种病毒式的方式生长、蔓延,最终“收割”出无数新鲜的梗。这背后,其实是当代社会文化、技术进步以及个体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为何“万物皆可成梗”?

1.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共振: 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极其宝贵。梗,尤其是那些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梗,就像是信息洪流中的一个个“亮点”或者“记忆锚点”,能够迅速抓住人的眼球,并且容易被记住、被分享。当一个事件、一个说法,如果不能以某种“梗”的形式出现,可能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所以,“梗化”本身就成了一种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策略。

2. 技术赋能与传播裂变: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是“万物皆可成梗”最直接的推手。
低门槛的创作工具: 各种P图软件、短视频剪辑工具、表情包制作器,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以前大家觉得制造一个有趣的段子需要很高的文采,但现在,一张截图配上几句话,一个简单的动作加上字幕,就可以成为一个梗。
即时互动与反馈: 社交平台提供了即时的评论、点赞、转发功能。一个梗的好坏,会立刻得到大量用户的反馈,好的梗会迅速被放大,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算法的助推: 平台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内容,一旦某个梗开始流行,算法会进一步将它推送给更多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形成“滚雪球”效应。
跨平台传播: 梗不会局限于一个平台,它会从微博扩散到抖音,再到B站、微信群,甚至是线下。这种跨平台的传播能力,让“万物皆可成梗”成为可能。

3. 集体创造与社群认同: “梗”很多时候并非单一个人创造,而是经过社群的二次创作、三次创作,逐渐演变和完善的。
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事件发生后,网友们会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去模仿、去恶搞,最终提炼出一个大家都能理解和参与的“梗”。
社群归属感: 理解和使用某个梗,本身就是一种社群身份的认同。如果你能get到某个梗,就说明你属于这个“圈子”,和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这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和归属感。

4. 情绪宣泄与现实折射: 梗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情绪的一种投射和宣泄方式。
解构压力: 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尴尬、无奈,用一种幽默、戏谑的方式去“梗化”,能够起到一种情绪疏导的作用,让人们感到轻松一些。
表达观点: 有些梗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价,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搞笑,但背后可能蕴含着对某些问题的讽刺和反思。

5. 文化消费的“快餐化”: 当代文化消费越来越趋向于“快餐化”,人们需要的是即时满足、容易消化的内容。梗恰好符合了这一特点,它短小精悍,能够快速传递信息和情绪,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需求。

这种娱乐化解构是否会消解严肃性?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是,但并非全然如此,并且存在辩证关系”。

消解严肃性的方面:

消解事件本身的意义: 当一个严肃的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甚至是科学概念被过度“梗化”,其原本的深刻内涵、价值意义可能会被稀释甚至遗忘。例如,一些历史悲剧或者严肃的社会问题,如果仅仅被当作段子和笑料来消费,那么人们可能很难再对其产生应有的敬畏感和反思。
降低认知门槛,但也可能带来认知偏差: 梗的流行往往简化了复杂的事物,这降低了人们接触和了解它们的门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片面化、失真的认知。比如,一些复杂的技术概念被简化成一个笑话,用户可能只记住了笑话,而忽略了其科学的严谨性。
“梗”成为“挡箭牌”: 有时,人们用“我只是在玩梗”作为借口,逃避对内容背后责任的承担。当言论或行为触碰了道德底线或法律红线时,搬出“梗”来,似乎就能将自己置身事外,这无疑是对严肃原则的挑战。
情感麻木与道德滑坡: 当一切都可以被戏谑,当悲剧也可以被消费,人们对真正需要严肃对待的事物可能会产生情感上的麻木。长期处于这种娱乐化解构的环境中,一些人可能会逐渐模糊了严肃与玩笑的界限,导致道德判断的模糊。

并非全然消解,甚至可能带来积极影响的方面:

“梗”是一种再解读和再传播的媒介: 很多时候,梗化的过程是对严肃内容的“二次创作”,它可以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严肃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群体。例如,一些历史知识、科学原理,通过趣味化的梗,更容易走进大众视野。
激发兴趣,引导深入了解: 某个梗的流行,可能会勾起一部分人对它背后原本严肃内容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从这个角度看,梗反而是严肃内容传播的“引子”。
“解构”并非“摧毁”,而是“重塑”: 娱乐化的解构,有时也是一种对既有观念的挑战和审视。通过戏谑和反讽,人们能够从新的角度审视旧的观念、制度或权威,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动力。它允许我们以更轻松的方式参与到严肃话题的讨论中。
“梗”的生命周期与严肃性的边界: 许多梗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它们一旦流行过时,可能会被新的梗取代。而那些真正具有深刻内涵的严肃内容,其价值并不会因为一次娱乐化的传播而永久消失。关键在于,人们能否在享受梗带来的乐趣之后,还能回归到对事物本身的严肃思考。

总结来说,

“万物皆可成梗”是当下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情绪和文化需求的折射。这种娱乐化解构是一把双刃剑:

它确实存在消解严肃性的风险, 尤其是在对待历史、伦理、重大事件等领域时,过度戏谑可能导致意义的淡化和责任的逃避。
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激发兴趣,促进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对严肃议题的讨论和反思。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运用“梗”。如果只是将其视为短暂的娱乐,那么严肃性可能就此消解;但如果能将其视为一种跨越边界的沟通桥梁,在娱乐中保持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尊重,那么“梗”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文化现象。这需要创作者的责任感,也需要受众的辨别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既要拥抱这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创造,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娱乐与严肃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种信息爆炸环境之下,快速识别“谁是自己人”的途径。

通常来说的话,如果你和张三同时会对“耗子尾汁”这个梗起反应,那么大概率你们可以被归纳到“自己人”行列当中。

事实上,正因为是区分“自己人”,才很容易构成一种信息茧房,如标题所言的“广泛讨论”。

这些梗真的“广泛”吗?还是说仅仅在经常上网冲浪的那波GGMM当中很广泛,而又因为他们发言频率多、嗓门大,因此形成了“广泛”的错觉?

毕竟如果你们回家问问父母,他们可能压根不知道谁是马保国,无法理解什么叫废话体,打工人。

我之前有个理念叫做“互联网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网络发声渠道集中在发达地区,由大体生活环境相似的年轻人掌控,这种共性造成了他们很容易造梗,并且通过高频网络互动产生“广泛应用”的错觉。

而不少主流媒体的微博运营,评论员等,同样来自于这一群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媒体似乎每天关注“玩梗”的热情比关注乡村振兴还要高。

(例如一家媒体招聘,可以想象最终录取的都是有条件在北京生活的人,而且他们将会优先被安排在接近于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的岗位)

所以,并不是什么“万物皆可成梗”,而是互联网的少数派下意识忽略了其他声音存在而已。

这个问题可比“娱乐化解构是否会消解严肃性”严重多了。

user avatar

这就是“后现代性”啊!

解释这个现象前,我先解释几个名词,别怪我掉书袋啊!解释清楚,不就是避免了“玩梗谜语人”这样的无效沟通了嘛?我担保不是故弄玄虚!

1、 意符(signifier):

符号学概念,它和“意指(signified)”组成一组对偶概念,例如“打”这个词汇,汉字“打”本身,是一个意符,而它抽象指代的动作“打”是意指。这一组对偶概念,组成“符号”Sign,代表一定的“意义”。如果你了解编程,指针和指针指向的类型变量的一组对偶是一个好比喻。

2、漂浮意符/空意符(Floating signifier)

顾名思义,空意符就是没有意指或者意指不明的“意符”

A signifier without a specific signified (see sign). Also known as an ‘empty signifier’, it is a signifier that absorbs rather than emits meaning. For example, Fredric Jameson suggests that the shark in the Jaws series of films is an empty signifier because it is susceptible to multiple and even contradictory interpretations, suggesting that it does not have a specific meaning itself, but functions primarily as a vehicle for absorbing meanings that viewers want to impose upon it.

漂浮意符不产生“意义”,相反它吞噬意义。Fredric Jameson举例说明,《大白鲨》系列电影中的主角鲨鱼就是一个漂浮意符,因为它很容易被附会上各种(甚至相互冲突)的象征意义,所以它本身没有意义,而作为一种“意义的载体”,让它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目的随意加以利用。比如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流行文化中,很多经典的形象和IP,在经历了各种商业化揉搓之后,它最初带有的身份和文化意义都在各种版本中消耗殆尽。IP和形象本身就成了一个可以随意指向的指针。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辛普森一家,这个IP诞生之初带有鲜明的讽刺和解构新自由主义追捧的“核心家庭”概念的文化特征。但是在20几季的迭代中,这些身份特征被模糊殆尽。现在辛普森就成为了一个商业符号,用来卖周边。更多分析,参见下面的视频:

The Simpsons and the Death of Parody

与此类似的形象还有“米老鼠”,它的形象迭代更久,“它曾是一个极端种族主义的卡通形象,后来打过纳粹,后来有变成了大团圆的象征”,在接近一个世纪的迭代中,它变成了一个没有固定性格的角色,它只是一个有名的符号,可以用来象征任何事物。

当然,还有最近非常火爆的形象瑞克和莫蒂。这个形象自己的设定“荒诞主义”已经在传播过程中被消耗掉了,而成为了卖周边的符号,购买这些周边的消费者大多数用穿Rick&Morty的T恤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至于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思想”?这不重要,可以是任意的。

3、谐拟和仿制拼贴 Parody and Pastiche

谐拟是针对一种风格的刻意模仿,但是模仿风格本身不是内核,而是为了喜剧效果,这种喜剧效果常常是用以放大针对模仿对象的讽刺/批判效果。而仿制拼贴就完全只有模仿这个部分,而没有任何的内核表达,是空意符。

Pastiche is, like parody, the imitation of a peculiar or unique, idiosyncratic style, the wearing of a linguistic mask, speech in a dead language. But it is a neutral practice of such mimicry, without any of parody's ulterior motives, amputated of the satiric impulse, devoid of laughter and of any conviction that alongside the abnormal tongue you have momentarily borrowed, some healthy linguistic normality still exists. Pastiche is thus a blank parody. -----Fredric Jameson

举个例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对商业电影《无极》以及当时的新闻节目播报风格,广告风格的谐拟。谐拟的目的是讽刺商业片大杂烩式的制作,剧情无脑且一团乱麻随心所欲,选角无意义堆明星,视觉风格怎么浮夸怎么来。目前B站上的各种什么《鸡汤来了》《华强买瓜》《杰哥》的排列组合鬼畜,还有各种留言板,评论区,弹幕,朋友圈文案中的玩梗废话式发言,都是仿制拼贴。没有内核的玩梗,只是排列组合现存笑料,核心目的不是表达任何“意义”,而是流量和求赞

《辛普森一家》早期也是谐拟,谐拟的对象是美国完美的“核心家庭情景喜剧”,目的是批判躲在“核心家庭价值观”背后的新自由主义。但是千禧年后被粉丝称为“僵尸辛普森”的10几季,就成了前10季(1989-1999)的仿制拼贴--没有实际意义的单纯模仿。

4、 观察与结论

喜剧都是用轻松笔触写就的严肃哲学工作。

仿制拼贴的盛行是网络后现代的必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原创,都能言之有物,但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而网络平台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大多数人又有着明显的人云亦云的羊群倾向,“玩梗”给了普通人自己很深刻的幻觉。他们不停的在弹幕和评论区抱着“只要来的早,傻子也能上热评”的觉悟,不停重复这他们不是特别明白的漂浮意符,这些意符用来意指什么可以随意由使用者指定。

这种群体行为非常符合平台的商业逻辑,塑造一个有影响力的漂浮意符,可以任意的被平台所用,用来指挥用户,用来产生商业价值,而僵尸一般重复这些“梗”的观众们,就是最好的扬声器。

一拍即合。

5、会不会消解严肃性?

这个提问有语病,消解什么的严肃性?但是我回答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我暂且认为是“消解讨论,交流,以及文化产品/服务的严肃性”。另外,单纯的玩梗就是机械地引用,是pastiche ,算不得是解构。

会,但是无所谓。后现代的互联网本身就不是严肃讨论问题的地方,或者说严肃的内容容易被边缘化。但是再怎么样,严肃的讨论和内容都有其土壤,你真心追求,别人玩梗的时候你不跟风,看见玩梗内容跳过就是,去该看的地方看。

这个问题是官方提的,你们是平台,平台更加爱推仿制拼贴还是言之有物的内容,你们恐怕比我清楚。早期的各种吞噬意义的“知乎体”也是Floating signifier,平台不也一直或明或暗地推吗?

如果你们希望作为互联网上严肃内容生产的倡导者和推广者,怎么做你们也比我清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