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国灭楚能出80万大军?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

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迅速崛起。

土地的开垦与人口的激励: 秦国实行严苛但有效的耕战政策。商鞅变法鼓励垦荒,奖励耕织,并且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和劳动力的充足。同时,秦国对于生育也采取鼓励政策,加上战乱相对较少(前期),人口得以较快增长。
强大的经济基础: 随着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和赋税收入也水涨船高。稳定的经济基础是支撑庞大军队的物质保障。一个拥有丰富粮食储备和强大财力的国家,才能在长期战争中维持军队的供给。

二、 严苛高效的军事动员制度

秦国的军队之所以能如此庞大,关键在于其一套高效且极具压迫性的军事动员体系。

兵役制度的普及与义务化: 秦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而且服役的期限和强度都非常大。这种制度保证了秦国拥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不像其他国家可能还存在贵族免役、雇佣兵等情况,秦国的兵役几乎是覆盖了所有适龄男性。
军功爵位的激励: 秦国最核心的激励机制就是军功爵制。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功劳,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土地、奴隶和官职。这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热情和参战的动力,很多人为了改变命运,甘愿在战场上拼杀。
严酷的军法: 秦国军法以严酷著称。斩杀敌将、破城、斩首敌人数量都有明确的奖赏,而逃亡、溃败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株连家人。这种高压政策迫使士兵不得不向前,不敢退缩。
精锐的职业军官体系: 尽管底层士兵是义务兵,但秦国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他们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懂得指挥、谋略,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大规模的部队。

三、 灭楚战争的战略考量与时机选择

秦国灭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

“远交近攻”战略的深化: 在战国后期,韩国、赵国等都已经被秦国削弱或征服。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内部并不稳定,且在之前的战争中也遭受过打击。此时,秦国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对楚国的征伐符合“远交近攻”战略的逻辑,也是实现统一中国的必然步骤。
楚国的衰落: 楚国在战国后期,虽然地域辽阔,但内部政治腐败,宗法制度下的权力斗争激烈,加上长期的对外战争消耗,国力有所衰退。秦国抓住了楚国相对虚弱的时机发起进攻。
“倾国之战”的决心: 灭楚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关键一步,因此秦国对此战投入了巨大的决心和资源,将国力的绝大部分都倾斜到这场战争中。所谓“八十万大军”,往往是包括了前方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预备队以及沿途可能集结和动员的兵力,是对秦国能够动员的极限兵力的一次概括,也体现了秦国志在必得的决心。

四、 后勤保障能力的支撑

一支八十万的大军,其后勤保障是一个天文数字。秦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发达的交通网络: 秦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的修建。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能够保证粮草、兵器、物资等能够快速、大量地运往前线。
强大的后勤组织: 秦国拥有专门的后勤部门和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组织征粮、运输、储备等工作。
动员民力: 除了军队本身,秦国还会动员大量民力参与后勤保障,如民夫、车辆、船只等,形成一个庞大的保障体系。

五、 史料记载与宣传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八十万大军”的说法,很多是出自史书记载,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发卒往击秦,未至,而秦军已破赵军,赵歇走,秦并赵。”以及“发兵三十万。”在描述秦灭六国时,特别是大规模的战役,史书记载的数字往往是经过一定的夸大或者概括,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用以彰显秦国的强大国力以及其对手的渺小。

但无论如何,“八十万”这个数字,即使有夸大的成分,也充分说明了秦国在那个时期具备了动员极其庞大军队的能力,这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它反映了秦国数代君主在国家建设、制度创新、军事实力上的超凡成就,最终才得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

总而言之,秦国能够出八十万大军灭楚,是其长期以来政治清明(指制度上的高效而非民风)、经济发达、军事制度严苛且激励性强、战略眼光长远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强大的综合体现。这场战争,是秦国国力达到巅峰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军事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上后勤有

不算后勤绝对没有。

秦朝有没有八十万大军。

这个可以有。

但能否出动八十万大军灭楚。

这个真不行。

一个国家兵力的上限和国力与人口有关,但一个国家出兵上限和补给环境也有关系。

李广利远征大宛,出兵六万,后勤部队十八万,民夫无以数计。就这样,六万大军走一半就断补给了。只能靠屠城勒索过活。最终仅半数到达大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战国后期,秦国横扫六合,吞并天下,似乎已成定局。然而,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何曾经并驾齐驱的六国,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却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抵御这个日益强大的敌人?这其中固然有秦国自身强大的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各国自身的利益考量,以及战略上的.............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战国中后期,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奠定了强大的国力,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与之相对的是,东方六国虽然也曾经历过变法图强,但似乎都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彻底地学习秦国的变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不愿意学习”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变法绝非易事,更不是简单地照搬一套理论.............
  • 回答
    吾乃秦之民,生于斯,长于斯,视国如父,视民如兄弟。昔日,六国争霸,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耕战不辍,终成虎狼之国。然,吾国独抗天下,亦非易事。每闻战鼓雷动,心有戚戚焉。吾知,战士们浴血沙场,为的是家国安宁,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然,战火连天,亦伤及无辜,吞噬生.............
  • 回答
    公元前471年,正是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的开端,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较量。然而,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一股强大的力量——秦国——突然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么其他六国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呢?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当时各国的实力、地缘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排.............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力量消长宛如潮汐,而最终打破这种微妙均势、一统天下的,正是那来自西陲的秦国。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充满了政治博弈、军事改革和历史的必然。要说均势何时被打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来审视:一、商鞅变法:破局的起点虽然秦国从早期就展现出.............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与秦国之间,函谷关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么,为什么这些强大的东方国家,不干脆翻越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来个出其不意地突袭秦国腹地呢?这看似简单的战略构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我们得把“黄土高原”这个概念拉得更具体一些。.............
  • 回答
    秦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曾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晋、楚、齐并列为“春秋四强”。然而,当战国的大幕拉开,秦国似乎一度从舞台中央滑落,沦为了二流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春秋与战国时期,各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挑战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虽然激烈,但周天子的名义和礼乐制.............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口、经济、组织能力、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以及战争性质的变化。笼统地说“战国百万,明清十万”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或简化,但大体上反映了两个时代军队规模的显著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能动员“百万”大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如.............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拥有两块分开的地,即河西地区和河东地区,这是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兴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一系列重要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魏国“两分”格局的形成背景:要理解魏国为何拥有两块分开的地,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渊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名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分裂:催生军事才能的温床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03年)的核心特征是幕府将军的权威衰落,各地守护大名(原地方长官)纷纷割据,互相攻伐,形成了以地方大.............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