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一统朝代很难处理外族(秦、晋唐,渭水之盟、宋、明)?反而分裂的时候是暴打外族(战国、三国)?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指代的是一些强大的、有组织的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他们往往具备灵活的骑兵优势,并且在边境地区形成了成熟的军事力量。例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而战国和三国时期,“外族”的概念更为模糊,更多时候指的是与中原王朝在地理上相邻,但军事组织和规模相对较小的部族,或者是一些尚未完全纳入华夏文明体系的边疆民族。

为什么大一统王朝处理外族时“难”?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

1. “一统”带来的战略负担和内部矛盾:
庞大的疆域和漫长的边境线: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疆域往往比分裂时期要辽阔得多。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兵力来守卫漫长的边境线,抵御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秦朝统一后,需要面对北方的匈奴;唐朝虽然强盛,但也需要应对西部的突厥、吐蕃等。这种分散的压力,让集中力量应对单一威胁变得困难。
统一的成本和内部消化:大一统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耗费巨大的工程。在统一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和镇压,这会极大地消耗国力。一旦统一,朝廷的首要任务往往是稳定国内局势,消化新纳入的土地和人口,建立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在这个内部整合时期,对外用兵就可能显得力不从心,或者需要更加谨慎。
“大一统”的心理预期:一旦成为大一统王朝,人们对其的期望也变得更高。任何一次边境的失利,都可能被放大,成为对王朝权威的挑战。而对于外族来说,他们可能只需要一次成功的边境劫掠或一次成功的战役,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和威望。这种不对等的期望,使得大一统王朝在处理外族问题时,往往处于一种被动防守的姿态。

2. 外族骑兵的优势与中原王朝的应对:
机动性和冲击力:游牧民族的骑兵是他们最锋利的武器。他们擅长快速的突袭、迂回包抄和集中冲击,这在中原王朝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体系中,常常能够造成巨大的杀伤。大一统王朝虽然也拥有骑兵,但在规模、训练和战术灵活性上,有时难以完全克制游牧骑兵的优势。
“以战养战”的模式:游牧民族往往能够依靠边境地区的劫掠来维持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形成一种“以战养战”的循环。这使得他们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损失,并且有动力持续进行骚扰。而大一统王朝需要依靠中央财政的支持,一旦边境战争长期化,财政压力就会非常大,不利于持久战。

3. 政治和经济的制约:
官僚体系的僵化:随着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官僚体系也可能变得庞大和僵化。这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递、决策的效率以及资源的调配。在应对突发性的边境危机时,这种僵化可能成为巨大的障碍。
经济发展与军事投入的矛盾:大一统王朝通常也追求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为了维护国内的稳定,可能需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建设而非军事扩张上。尤其是在经历过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和平,朝廷也倾向于休养生息。而对外用兵,特别是大规模的边境战争,往往会加重赋税,影响民生,从而引发内部矛盾。
“渭水之盟”和宋朝的例子:像渭水之盟和宋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相对的和平,但为了避免与强大的辽、金、元等民族发生大规模冲突,付出了大量的岁币,并且在军事制度上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重文轻武,导致军事实力相对较弱。这并非说宋朝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其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下,做出了当时认为最有利的选择。

为什么分裂的时候反而能“暴打”外族?

这同样有其内在逻辑:

1. 目标更加集中,战略更具灵活性:
单一的敌人和明确的战场:在分裂时期,例如战国或三国,虽然存在多个政权,但对外族作战时,往往是一个政权集中力量应对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外族威胁。例如,战国时期的赵国曾大破匈奴,秦国在北击匈奴方面也取得过一些成就。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主要目标是蜀汉统一,但其军事行动也包含了对羌族等外族的羁縻和防御。这种目标集中,使得其军事战略可以更加精炼和有效。
没有包袱的“轻装上阵”:分裂时期的政权,虽然内部竞争激烈,但在对外族问题上,没有大一统王朝那样庞大的疆域、漫长的边境和沉重的内部整合负担。他们可以更灵活地调动资源,进行更具冒险性的军事行动。

2. 军事制度和文化更侧重实战:
军事人才辈出:分裂时期,战乱频仍,为军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像赵国名将李牧、秦国名将白起等,都是在与外族的对抗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往往更贴近实战,更具创造性。
兵农合一或职业军人制度:一些分裂时期的政权,可能采取了更有效的军事动员和训练制度,例如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能够激励士兵奋勇杀敌。而一些边境地区的政权,可能更是直接建立在与外族长期对峙的基础上,其军事文化和制度更为适应边疆作战的需求。
“崇武”的文化氛围:在一些分裂时期,战争是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往往存在一种相对“崇武”的文化氛围,对于军事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可能高于和平时期。

3. 外族力量本身的阶段性:
尚未形成强大的统一体:很多时候,分裂时期面对的外族,可能尚未形成像汉末匈奴或唐末回纥那样强大的、统一的军事力量。他们可能更多是分散的部族,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在战略协调和长期作战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利用外族内部矛盾:分裂时期的政权,在面对外族时,也更善于利用外族的内部矛盾,通过分化瓦解、拉拢收买等手段,削弱其整体力量,从而取得战术上的优势。

举例说明:

战国时期赵国与匈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极大地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骑兵力量,成功抵御了北方匈奴的进攻,并收复了河套地区。这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战略目标下,通过军事改革取得的辉煌胜利。
三国时期诸葛亮与羌族:虽然诸葛亮的主要目标是北伐曹魏,但他也多次对西南的羌族等进行军事行动和安抚,维护了蜀汉的边境稳定。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如统一王朝的边境战争,但对于三国时期的蜀汉来说至关重要。
唐朝的强盛与后来的衰落:唐朝前期,特别是唐太宗时期,能够对东突厥、西突厥进行有效的打击,这得益于其政治清明、军事制度完善,以及对外族的战略清晰。但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损,无力再有效控制边疆,吐蕃、回纥等民族趁机崛起,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说明即使是强大的统一王朝,其能力也并非永恒不变。

总结一下, 大一统王朝在处理外族问题上的“难”,往往源于其“大”所带来的战略负担、内部消化需求以及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分裂时期之所以能在某些时候“暴打”外族,则是因为其目标更集中、战略更灵活、军事文化更适应实战,并且可能面对的外族力量本身也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当然,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大一统”和“分裂”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内外环境,都会影响王朝应对外族的能力。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大一统王朝的某些弊端,才导致了分裂的发生,而分裂时期又孕育出了能够有效抵御外族的强大力量。这就像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晋属于积重难返,诸胡内迁是历时百年的大势所趋,江统上徙戎论,觉得自己很聪明,司马炎又不是什么蠢货

齐万年,秃发树机能,前燕高祖,这些都是现成的例子啊,西晋也确实暴打他们

有办法吗,没有

就晋初北方诸州胡人占人口比例过半的形势,几百万胡人,是说迁就迁的?一动起来就是连锁反应,保持共存,维持相对安稳的平衡,已经是极限了

唐朝前期扩张的版图,是分裂时期可以碰瓷的?武周中睿玄回缩,四夷并起,也经常吊打外族

三国所谓吊打乌桓鲜卑,其实也悄咪咪的内迁,河套涌入大批胡人

而且真正的分裂期,是丘力居动不动入寇北方四州,公孙瓒且战且退,曹操北伐的时候,恰恰是快做到相对的统一,几乎拿下北方后,才决心北征,准备击灭袁家,顺便解决北胡势嚣的局面

诸葛亮死后,南中官吏都像小鸡仔一样被杀,吴国还好,贺齐诸葛恪乱杀山越,

至于五代十国,一个辽帝入汴足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外族时似乎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分裂的时期反而能打出漂亮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外族”的定义和当时的战略环境。在秦、晋、唐、宋、明时期,“外族”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战争动员能力的核心。战国时期诸侯国能动员出数十万兵力,而大一统朝代却难以做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和后世朝代的“国”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虽然彼此之间有统一的文化认同,但政治.............
  • 回答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位和影响在现代史学界受到广泛的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北宋并没有实现疆域上的大一统,现代史书教科书却常常将其与秦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并列,甚至在介绍中国历史进程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北宋历史的几个关.............
  • 回答
    武汉,这座江汉平原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的朝代更迭和割据政权的兴衰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座曾经孕育了辉煌楚文化的城市,却似乎与“大一统王朝的首都”或者“能够问鼎中原的割据政权”失之交臂。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地理、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点:疆域大小和“大一统”的内涵并非完全划等号。北宋和南朝宋,虽然国土面积相近,但其“大一统”的性质和历史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大一统”?简单来说,“大一统”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权拥有广阔的疆土,更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一个关键点。你提到的“秦晋隋元”作为从分裂割据走向大一统的朝代,这在很多历史叙述中是比较经典的说法。而宋朝为什么不被纳入其中,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朝代更迭的不同性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分裂割据到大一统”这个概念本身。这个说.............
  • 回答
    中国朝代更迭,服饰差异巨大,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说清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政治制度与礼仪规范的演变: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服饰在古代中国,从来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工具,更是 “明贵贱,辨等级,别婚姻.............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伊藤博文对日本吞并大朝鲜帝国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的过程,其背后牵涉着他深刻的政治考量、对国家命运的判断,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起初,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国家战略重心在于巩固国内秩序、发展经济,并确立在东亚的地位。朝鲜作为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其地位敏感,伊.............
  • 回答
    东汉时期,窦宪一族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其父窦融、兄窦勋皆为名臣。窦宪更是凭借其妹窦皇后之宠,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在位期间,窦宪积极北伐,大破匈奴,威震四方,为何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轻易地被赐死,似乎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窦宪崛起的背景.............
  • 回答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夹在中日两大文明的强力影响之下,这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融,也塑造了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关于朝鲜历史上为何未能出现像中国或日本那样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朝鲜.............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考虑到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之后的李承晚无意改变现状,所以恢复朝鲜王朝战后不太大可能了”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从而理解为何朝鲜王朝在战后复辟的可能性极低。首先,让我们聚焦“朝鲜贵族在三一运动中被杀”这一点。三一运动,作为1919年朝鲜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重大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辽朝和宋朝在对待武将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建国基础、统治模式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辽朝的特殊国情:骑马民族的天然制约与分封制度的独特应用首先,要理解辽朝为何不像宋朝那样“顾虑武将做大”,我们得回到辽朝的根本。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地说,大一统的中国在近代史上落后于分裂的西欧,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政治体制与治理模式的差异: 中国的大一统与集权主义: 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经济格局以及王朝命运的深层逻辑。咱们不妨抽丝剥茧,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明确,说“大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非绝对。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总有例外和变数,但从一个宏观的趋势来看,您观察到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什么盛世大一统王朝偏爱洛阳?盛世大一统王朝,顾名思义,它.............
  • 回答
    古埃及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实现了初步统一(如第一王朝的建立),但到公元前后(即罗马帝国时期)其综合实力与其他文明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以下从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经济模式、技术发展和外部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环境与自然屏障的局限性 尼罗河的双刃剑:古埃.............
  • 回答
    中世纪时期,教皇的权势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常常被形容为“一手遮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即使拥有如此巨大的宗教和(在某些时期)政治影响力,欧洲大陆却并未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而是呈现出分裂的局面。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大一统”这个词汇,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种深刻根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它像一条无形的河流,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乃至于对世界万物的理解。为何这一思想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其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我将试着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得从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