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藤博文为什么反对日本吞并大朝鲜帝国?

回答
伊藤博文对日本吞并大朝鲜帝国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的过程,其背后牵涉着他深刻的政治考量、对国家命运的判断,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

起初,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国家战略重心在于巩固国内秩序、发展经济,并确立在东亚的地位。朝鲜作为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其地位敏感,伊藤博文深知贸然行动可能引发与中国的冲突,甚至招致西方列强的干涉。他更倾向于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在不引起剧烈动荡的情况下,逐步扩大日本在朝鲜的影响力,将其置于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而非直接将其纳入日本版图。这种策略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削弱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同时避免承担直接统治的庞大成本和政治风险。

随着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在朝鲜的地位显著提升,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被大幅削弱。此时,日本国内要求进一步控制朝鲜的声音日益高涨,许多军方和政治强硬派人士主张直接吞并,认为这是巩固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其在东亚霸权的最佳方式。然而,伊藤博文对此保持了谨慎。他认为,强行吞并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必将面临巨大的内部阻力,朝鲜人民的反抗情绪会持续不断,这将成为日本持续的负担和麻烦。他更看重的是朝鲜作为日本缓冲地带和资源供应地的战略价值,而非将其作为一个需要直接统治的属地。

更关键的是,伊藤博文对国际政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清楚地认识到,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获胜,但在整体实力上与西方列强仍有较大差距。贸然吞并朝鲜,很可能触怒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强国,它们在朝鲜问题上同样怀有野心。伊藤博文担心,如果日本过于激进,可能会导致这些列强联合起来遏制日本,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战争,这对于刚刚崭露头角的日本而言,风险过高。他更希望通过“保护朝鲜”、“改革朝鲜”等名义,逐步实现日本对朝鲜的实质控制,同时避免直接摊牌,保持与列强的周旋空间。

此外,伊藤博文也看到了直接统治可能带来的国内问题。一个被强行纳入的殖民地,其社会、经济、文化都与日本存在巨大差异,整合的难度和成本将是天文数字。他倾向于一种更为间接的控制模式,例如扶持亲日政权,通过经济援助和军事存在来确保日本的利益,而将实际的统治责任和风险转嫁给朝鲜的傀儡政府。

总而言之,伊藤博文并非绝对反对日本在朝鲜拥有主导权,而是反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直接吞并这样一种极端且高风险的策略。他更倾向于一种更为灵活、渐进的方式,在维护日本国家利益的同时,规避可能引发的国内动荡和国际冲突。他的考量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国家实力的理性评估,也有对国际政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更有对如何长期稳固日本在东亚地位的长远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抄袭英国驻日大使窦纳乐(Claude MacDonald)评价:伊藤博文总站在和平立场(考虑问题)。

首先,20世纪初期,朝鲜半岛统一政权的正式名称叫做大韩帝国(虽然本人很想呵呵)。

有朋友说日本害怕引起列强不满与提防,但问题在于,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前后,《桂-塔夫脱协定》(日美)、《第二次日英同盟》(日英)、《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三项条约明确规定日本可以自由取得朝鲜半岛,吞并也好殖民也罢,事实上不存在障碍。伊藤博文之所以反对吞并,而改以设立朝鲜统监这个职位,其实包含着伊藤博文本人理想。

伊藤博文是亚细亚主义者,简单来说,希望日本以先进带落后,扶助中韩两国发展,再强强联合,抵抗欧美列强。洋务运动期间,伊藤博文非常关注中国改革;1898年(感谢@洪峰 指正)戊戌变法,伊藤博文来中国给康梁提出很多建议,不过也直接触怒慈禧,最终出现戊戌政变。

对韩国他也是如此,他希望在韩国复制明治维新。

1906年3月,伊藤博文正式就任初代朝鲜统监,他利用日本贷款在各地兴建学校、鼓励工商业发展、模仿日本建立政治制度,在最初设想中,韩国内阁全部要由韩国人任要职,让他们跟随日本脚步逐步走上近代化国家之路。为了让韩国更好融入日本,伊藤博文甚至与韩国王室展开交流:他将10岁的韩国皇储李垠带到日本留学,并亲自养育,希望他能在将来成为日韩交往的桥梁。

但问题在于,为了让韩国听日本的话,日本不得不大面积剥夺韩国主权:1907年韩国代表前往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却遭俄国人驱逐,以此为借口,1907年7月20号,伊藤博文逼迫韩国皇帝高宗退位,另立新帝;7月24号,《第3次日韩协约》订立,韩国内政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8月,伊藤博文命令韩国军队解散。

一方面剥夺韩国外交权,这是往殖民地发展;一方面鼓励韩国发展,这是往独立国发展。两个力同时作用,怎可能成功?

大体如此,过了3年左右,韩国出现大量反对势力,伊藤博文改革推进速度很慢。

1909年6月,伊藤博文辞去朝鲜统监一职,7月,日本内阁达成协议,着手推进日韩合并。1909年10月伊藤博文遇刺,1910年8月,日本借机宣布吞并韩国。

英国留学归来(此处感谢@郑杰 指正),伊藤博文最大理想其实就在外交这方面。日俄战争前他反复与俄方商谈,希望尽可能避免战争;开战后他立刻派遣特使金子坚太郎前往美国,寻求合适时机议和;加上他创立了日本旧宪法。应该说这个人本身具备书生理想化的气质,与山县有朋这种泥腿子不同,这才有了他在韩国这3年不成功的改革。

伊藤博文有一张照片很有名,他与妻子穿着朝鲜民族服装跟朝鲜人照相,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亚细亚主义思想,他定会觉得日本民族更高尚,又岂会穿韩国衣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伊藤博文对日本吞并大朝鲜帝国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的过程,其背后牵涉着他深刻的政治考量、对国家命运的判断,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起初,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国家战略重心在于巩固国内秩序、发展经济,并确立在东亚的地位。朝鲜作为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其地位敏感,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也充满历史复杂性的事件。很多人提到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刺杀,第一反应是伊藤博文是推动日韩合并的主要人物,刺杀他应该是为了阻止合并。但实际上,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甚至是误读。先来梳理一下核心人物和背景: 伊藤博文(Itō .............
  • 回答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之所以出现伊藤博文等政要积极支持中国改良或革命的现象,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家战略规划以及对亚洲命运的深刻忧虑。这绝非单纯的“友邦情谊”,而是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审时度势,试图通过扶持中国来巩固自身在东亚的地位,甚至将其视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早期尝试。一、 .............
  • 回答
    伊藤润二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极具冲击力的存在。他的恐怖并非那种突如其来的jump scare,而是像一种缓慢渗入肌骨的腐蚀,一种令人窒息的心理压迫感。评价他的作品,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1. 极致的视觉风格与超现实的具象化:伊藤润二最直观的魅力,当然在于他那标志性的画风。他对于“.............
  • 回答
    伊藤润二的《富江系列》,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恐怖故事,不如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心理寓言,它用极端、病态的方式,触碰了人性中最幽暗、最令人不安的角落。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概括,那大概是“欲望的失控”、“美的毁灭性”以及“无法逃脱的宿命”。但要真正理解富江,需要剥开层层血肉,去感受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绝望与扭.............
  • 回答
    伊藤博文的生命终结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市附近的一个火车站,也就是当年日俄战争时期俄军的一个军事疗养地——哈尔滨。那是在1909年10月26日,彼时的伊藤博文已经是朝鲜统监,他此行的目的是前往位于哈尔滨的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那里会谈,讨论朝鲜半岛的日俄关系以及未来的走向。他的专列在抵达哈尔滨火车站时,.............
  • 回答
    安重根是否是民族英雄还是恐怖主义暴徒,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同立场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安重根的动机、行为本身及其后果,并认识到“民族英雄”和“恐怖主义”这两个标签的定义本身也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我们先从安重根及其行为的背景和动机说起: 历史背景: .............
  • 回答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社会无疑是暗流涌动的,新旧观念、利益集团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几乎要将这个刚刚摆脱锁国、踏上现代化征程的国家撕裂。在处理这些盘根错节的矛盾,尤其是在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并朝着建立强大国家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理解伊藤博文是如何“消除”这.............
  • 回答
    伊藤润二无疑是日本恐怖漫画界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心理惊悚、超现实的视觉冲击和令人窒息的氛围感著称,吸引了全球无数的读者。但日本的恐怖漫画世界远不止于此,还有许多同样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漫画家,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着不同维度的恐惧。楳図かずお(楳图一雄):如果说伊藤润二是当代恐怖漫画的代表,.............
  • 回答
    哥们儿,你想纹富江?这主意挺绝的,也够有胆量。说实话,伊藤润二的富江,那形象简直是把人骨子里面的那种阴冷和迷恋揉碎了再捏起来的,画出来那叫一个深入人心,但同时……也真是让人有点儿脊背发凉。你想纹这个,然后怕“压不住”?这个说法挺有意思,我懂你的意思。你大概是担心这个图案太“邪门”,纹身上了会不会招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