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反而却被韩国人安重根刺杀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也充满历史复杂性的事件。很多人提到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刺杀,第一反应是伊藤博文是推动日韩合并的主要人物,刺杀他应该是为了阻止合并。但实际上,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甚至是误读。

先来梳理一下核心人物和背景:

伊藤博文(Itō Hirobumi): 日本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第一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也是推动日本近代化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推手之一。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本近代政治体制,包括明治宪法的制定。
安重根(An Junggeun): 朝鲜民族独立运动家,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认为伊藤博文是日本吞并朝鲜的罪魁祸首,是导致朝鲜民族苦难的根源。
日韩合并(Japan–Korea Annexation Treaty): 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将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日本长期以来在朝鲜半岛进行政治渗透、经济控制和军事干预的最终结果。

那么,伊藤博文究竟持什么立场?为什么会出现“反对日韩合并”的误读?

事实上,伊藤博文不仅不反对日韩合并,反而是推动日韩合并的“幕后推手”之一,而且是非常坚定的支持者。 他的目标是让日本在朝鲜半岛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并将其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然而,伊藤博文在具体策略上,可能比某些更加激进的日本官员(比如后来的韩国统监府总监)显得更为“老练”和“有策略”。他更倾向于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逐步蚕食朝鲜的主权,而不是立即进行粗暴的吞并。

你可以这样理解:

1. 分阶段控制: 伊藤博文认为,过早的直接吞并可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朝鲜人民的激烈抵抗,不利于日本的长远利益。他更主张先通过一系列条约(如《乙巳条约》)确立日本在朝鲜的保护国地位,将朝鲜的对外事务和内政部分关键领域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然后再徐图整体合并。这种方式能让日本在名义上保持一些“体面”,也为将来的全面控制打下基础。
2. 经济和政治渗透: 伊藤博文非常重视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影响力来控制朝鲜。他推动日本资本在朝鲜的扩张,扶持亲日派势力,削弱朝鲜王室和政府的独立性。
3. 强调“共同繁荣”的包装: 为了掩盖其侵略意图,伊藤博文可能会强调日本对朝鲜发展的“责任”和“援助”,甚至描绘“日韩一体”的蓝图,尽管这些都只是为了服务于日本的殖民目标。

所以,所谓“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很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的片面解读或者故意为之的宣传。他可能并不反对最终的合并,但可能在合并的时机、方式上持更谨慎或更具策略性的态度。与那些主张立刻采取高压手段的激进派相比,伊藤博文在处理朝鲜问题上可能显得“温和”一些,但这种“温和”只是手段上的差异,其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

安重根为何要刺杀伊藤博文?

正因为伊藤博文是日本在朝鲜半岛扩张政策的“总设计师”和“关键执行者”,他被视为日本殖民统治的“罪魁祸首”,安重根的行动正是为了狙击日本侵略朝鲜的行动,唤醒朝鲜人民的抗日意识,以及表达对日本吞并政策的强烈反抗。

在安重根的眼中,伊藤博文就是那个站在朝鲜民族脖子上的“主凶”。伊藤博文虽然可能在策略上显得“圆滑”,但他所代表的日本帝国主义正是侵占朝鲜、摧毁其主权的直接力量。

刺杀事件的经过:

事件发生在1909年10月26日,地点是当时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火车站。

1. 背景: 当时,伊藤博文作为日本天皇的特使,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参崴,与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会晤,商讨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瓜分事宜,这被认为是进一步巩固日本对朝鲜的统治,并为未来扩张铺平道路的重要一步。
2. 安重根的准备: 安重根得知伊藤博文将经过哈尔滨,便以此为契机,精心策划了一次刺杀行动。他相信,刺杀伊藤博文这样一个核心人物,能够给日本政府造成沉重打击,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唤醒更多人对朝鲜人民苦难的关注。
3. 行动发生: 当伊藤博文乘坐的列车抵达哈尔滨车站时,安重根早已埋伏在站台。伊藤博文下车接受欢迎仪式时,安重根冲上前去,用手中的勃朗宁手枪连续射击。
4. 结果: 伊藤博文身中数弹,当场死亡。安重根随后被捕。

为何这个事件会产生“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的误读?

这种误读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视角差异: 对于日本国内的政治派别来说,伊藤博文的策略可能在某些时候与更激进的派别存在分歧,但这并不等于他反对合并的整体方向。
宣传和叙事: 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受到叙事者的立场影响。朝鲜独立运动一方自然会将伊藤博文描绘成万恶不赦的侵略者,而他被刺杀则被视为正义的反抗。日本方面可能为了掩盖其侵略的野蛮性,或者为了塑造其国内政治人物形象,也可能进行某些解读。
对历史细节的疏忽: 很多普通民众了解历史是通过简化的叙述,容易被一些表面上的矛盾信息所迷惑。

总结一下: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史上“征韩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通过分阶段、有策略的方式来实现日本对朝鲜的完全控制,最终的目标就是包括吞并。他并非反对日韩合并,而是推行其吞并政策的关键推手。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正是因为他将伊藤博文视为日本侵略和吞并朝鲜的罪魁祸首,是为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而采取的激烈行动。这个刺杀事件,反而更加凸显了伊藤博文在推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中的关键角色。

将伊藤博文描绘成“反对日韩合并”的反面角色,是一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可能是由于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简化处理或错误的解读。安重根的行动,是响应了朝鲜人民对日本压迫的切肤之痛,而伊藤博文正是这种压迫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韩众十兆,吾见两男儿[1];殉卫肝应纳,椎秦气不衰;
山河枯泪眼,风雨闭灵旗;精卫千年恨,沉沉更语谁?
——梁启超《五律二十四首》

认为伊藤博文是“缓和派”甚至“反对日韩合并”,进而将安重根评价为“使日本政府内部的强硬派迅速达到了目的”甚至“害国”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事实是否是如此?

(该文中力赞我大清处置得当,没有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所“连累”,进而“遗日人以口实”;还宣称此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数被轻松化解的外交危机”)

伊藤博文的这一次访华,话要从1909年4月说起。

即将卸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当时在东京与外相小村寿太郎、首相桂太郎共同开会,商讨如何吞并韩国,最终三人得出结论:“在帝国政府与朝鲜间,依朝鲜任选之形式,缔结一项条约,实行并合。这虽为最妥当之方法,但假若出现不能依照此法予以实行的情况,则依照我一方之行为,由帝国政府向朝鲜发布并合宣言,而且不管采取其他何种方法 , 于实行并合之际,也要发诏敕宣布并合”。即不管韩国对合并是什么态度,日方都决计推行吞并策略。这一时间,要早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所以说,认为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最后加速了韩国灭亡,实际上是无稽之谈。

7月6日,日本内阁通过《朝鲜并合案》。用在日本也并不常见的词汇“并合”取代“合并”,据日方说法是为了“语气不太过激”。随后,伊藤博文前往哈尔滨,计划会见俄负责“东方事务”的财政大臣,取得俄国在韩国问题上的谅解。“(伊藤博文)会见(中俄)两国之有权势者向其说明,感到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得不把朝鲜名副其实地变为日本的领土的缘由。”(时任统监府外务部部长小坂贞雄)

然而,他还没有展开下一步计划,就在哈尔滨火车站被安重根刺杀。在这个过程里,伊藤博文是发起者、决策者,也是执行者。所以所谓的“伊藤博文反对日本吞并朝鲜”,纯属无稽之谈。有人用伊藤博文在朝鲜统监任上的几场“亲善”作秀来给他开脱,是做不到的。


至于某公众号在其撰文中号称“审判安重根表现出日本的司法独立”(这是原文),更是无稽之谈。

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件事的管辖权问题。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俄国“东清铁路附属地”内,一位朝鲜人刺杀日本人的案件,究竟谁有管辖权?

俄方在逮捕安重根后,发现安重根是韩国人,于是将其移交给日本。根据《中韩通商条约》,“韩国民人在中国者,如有犯法之事,韩国领事官按照韩国律例审办。”而韩国的外交和司法权利已经在伊藤博文炮制的《乙巳条约》中被日方“接管”,所以该案件才被移交给了日本。日方根据国内法,指定设在旅顺的“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1905年后,旅大成为日本租借地)管辖此案件。

看上去很有道理是吧?哈尔滨在中国,旅顺也在中国。日本司法独立独到中国领土上来,也算是近代史一大奇观。这算哪门子的“司法独立”?

其次,安重根的辩护律师。据《安应七历史》自述,海参崴的韩侨为安重根请了两位外国律师,还打算请一位韩国律师,但是检察官不许其辩护,只允许官方指定的两位日本律师为其辩护。

最后,安重根受到的优待。安重根在旅顺监狱里的待遇,确实堪称优待。每次提审,主审检察官会给他进口卷烟抽,监狱里有米饭、牛奶、水果等等。根据安重根自己的记载,这些是一位姓园木的韩语翻译官提供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日本人对这个刺杀了“明治宪法之父”的犯人如此敬佩呢?除了对韩国的同情和安重根的人格魅力(梁启超诗中谈及安重根受审,有“万人攒首看荆卿,从容对簿如平生”之语)之外,安重根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影响。安重根主张“东洋和平论”(这在20世纪初的东亚堪称显学,中日韩三国都有很多名人支持过),即东亚各国之间团结互助,共抗欧美。他历数伊藤博文的罪状,当中就有“现行日韩间竞争不息、杀戮不绝,然韩国以太平无事之样上欺天皇之罪”和“东洋和平破坏之罪”;在其著作中他也依然希望日本能够改弦易辙,恢复东亚各国的和平局面。

可惜,安重根的美好想法,还是错付给了一个恃强凌弱的帝国。

而这一切的前车之鉴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作为百年里走入东亚的“第四个大国”(白永瑞发明的概念,第一个明清,第二个日本,第三个美国),中国在将来应该带给东亚人民什么。

参考

  1. ^ 两男儿,指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和亡国之际上吊自杀的洪范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也充满历史复杂性的事件。很多人提到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刺杀,第一反应是伊藤博文是推动日韩合并的主要人物,刺杀他应该是为了阻止合并。但实际上,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甚至是误读。先来梳理一下核心人物和背景: 伊藤博文(Itō .............
  • 回答
    伊藤博文对日本吞并大朝鲜帝国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的过程,其背后牵涉着他深刻的政治考量、对国家命运的判断,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起初,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国家战略重心在于巩固国内秩序、发展经济,并确立在东亚的地位。朝鲜作为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其地位敏感,伊.............
  • 回答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之所以出现伊藤博文等政要积极支持中国改良或革命的现象,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家战略规划以及对亚洲命运的深刻忧虑。这绝非单纯的“友邦情谊”,而是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审时度势,试图通过扶持中国来巩固自身在东亚的地位,甚至将其视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早期尝试。一、 .............
  • 回答
    伊藤润二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极具冲击力的存在。他的恐怖并非那种突如其来的jump scare,而是像一种缓慢渗入肌骨的腐蚀,一种令人窒息的心理压迫感。评价他的作品,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1. 极致的视觉风格与超现实的具象化:伊藤润二最直观的魅力,当然在于他那标志性的画风。他对于“.............
  • 回答
    伊藤润二的《富江系列》,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恐怖故事,不如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心理寓言,它用极端、病态的方式,触碰了人性中最幽暗、最令人不安的角落。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概括,那大概是“欲望的失控”、“美的毁灭性”以及“无法逃脱的宿命”。但要真正理解富江,需要剥开层层血肉,去感受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绝望与扭.............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