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航空航天待遇不好,但国家在航空航天技术上依然取得飞速发展?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
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相关。例如,中国提出的“航天梦”和“探月计划”,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俄罗斯的“联盟号”航天器等,都是国家层面的长期战略目标。这些目标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和人才储备,即使短期内待遇不高,但国家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科研成果的荣誉感来吸引人才。

2. 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环境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一旦成功,其技术突破会带来深远影响。例如,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均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国家通过设立国家实验室(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重大专项(如“973计划”“863计划”)等,为科研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即使个人收入有限,但国家层面的资源倾斜能弥补个体待遇的不足。

3. 人才储备与培养体系
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如博士、硕士,以及跨学科背景的工程师、物理学家等。国家通过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和企业(如航天科技集团)构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确保人才供给。尽管工作强度大,但国家通过学术荣誉、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如国际宇航联合会奖项)等,提升职业认同感。



二、技术积累与跨学科协作: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
1. 技术瓶颈的突破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材料科学(如高温合金)、电子工程(如卫星通信)、计算机科学(如飞行控制系统)等多学科融合。例如,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月球车、歼20战斗机的隐身技术,均需要突破材料、能源、计算等领域的极限。国家通过集中资源攻克技术瓶颈,即使个人待遇不高,但技术突破带来的国家竞争力提升是长期回报。

2.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包括发动机、卫星、导航系统、材料、软件等。例如,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需要与通信、电力、机械等多个行业合作。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如“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政策,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技术突破的合力。

3.实在的科研环境与团队精神
航空航天领域的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如航天器的研制需要数百名工程师、科学家合作。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能够抵消个人待遇的不足。例如,中国“天宫空间站”建设过程中,全国数万名科研人员参与,这种集体成就的荣誉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三、国际竞争与市场机制:技术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1. 国际竞争倒逼技术进步
航空航天技术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国际竞争(如中美在太空探索、导弹技术、卫星通信领域的竞争)会推动国家加速技术突破。例如,美国SpaceX的商业航天模式,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如蓝箭航天)的崛起,均源于国际竞争的压力。

2. 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益
航空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如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国家创造了经济效益。例如,中国的“北斗”系统不仅用于军事,还服务于农业、交通、灾害预警等领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市场准入)鼓励企业创新,形成“技术突破—经济效益—国家投入”的良性循环。

3. 国际合作与技术共享
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国际合作。例如,中国与欧洲合作的“伽利略”卫星项目,与美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等,通过技术共享和联合研发,加速技术进步。这种国际合作模式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提升了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四、社会观念与职业认同:技术发展的精神内驱力
1. 国家荣誉感与使命感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相关。例如,中国“两弹一星”工程、探月工程等,被视为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这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能够激励科研人员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新。

2. 技术成果的长期价值
航空航天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数十年积累,但其影响是长期的。例如,中国的“长征”火箭技术不仅用于航天,还支持了全球卫星通信、气象观测等,这些技术的长期价值远超过短期待遇。

3. 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尊重
虽然待遇可能不如金融、互联网行业,但社会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尊重程度较高。例如,中国航天员、航天工程师在公众中的形象,往往被视为国家的“科技先锋”,这种社会认可度能够吸引人才加入。



五、现实案例分析: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启示
1. “嫦娥”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从2007年首次探月到2020年“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经历了多次技术突破。尽管科研人员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较低,但国家通过“探月工程”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以及“嫦娥”工程的里程碑意义,极大提升了科研人员的成就感。

2. “天宫”空间站建设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需要数万名科研人员协作,涉及材料、电子、机械、软件等多个领域。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国家通过“空间站”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如邀请国际科学家参与实验),以及技术突破后的国家荣誉感,激励了科研团队。

3. 歼20战斗机研发
中国歼20战斗机的研制需要突破隐身技术、气动设计、材料科学等瓶颈。尽管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但国家通过“歼20”项目的技术突破,提升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总结:技术发展的多维支撑
航空航天领域待遇不高,但国家技术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
国家战略的长期投入:国家通过政策、资金、人才规划推动技术突破;
技术瓶颈的系统性突破:跨学科协作、产业链协同、国际合作;
国际竞争与市场机制:倒逼技术进步,提升经济效益;
社会认同与使命感:国家荣誉感、技术成果的长期价值;
科研人员的集体精神:团队协作、集体成就的荣誉感。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不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在某个公司做Training,主讲是美国某个航空发动机生产公司的总工程师。

他吐槽的也是他们团队工资太低。我们猜了几次他的工资,都猜高了。如果他没说谎的话,他的收入可能还没有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小高管高(不是高管,是小高管)。

但是为什么他不跳槽呢?因为一旦跳槽就会触发一堆竞业协议和保密协议,基本上他之后20,30年都只能到麦当劳做汉堡了。而且监督他的是FBI和CIA。

苏霍伊设计局,米高扬设计局工程师卖惨的段子随手一搜就是。

这就是为啥马斯克搞Space X,轻轻松松就拉拢了一群行业顶尖的人才。风投资本家给的钱跟NASA给的,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应该是神舟13号马上要发射吧,我这个很久之前写好的回答突然收到一堆赞。我这里只是想说在每个国家,航空航天从业者的待遇都跟他们技能的稀缺性,他们的工作强度不成正比。发展的快慢其实与待遇关系不大。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聪明啊。只要大致能吃饱,就可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至于其他原因,都不是最重要的。核心还是中国人太聪明了。

user avatar

作为曾经航天人,我得回答一波。

首先待遇不好的结论是不准确的。航天人那么多,里面的待遇自然也千差万别。如果算平均工资,绝对比城市平均工资高,请问,这叫待遇不好?如果你非要和互联网比待遇那是自取其辱。

其次,航天技术并没有飞速发展,相对中国的其他工业和产业,航天的发展只能说中规中矩。航天工业的发展是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地位的。相对来讲,中国基建世界第一,互联网全世界都抄袭中国的地位,航天发展真不算快的。航天发展就像是我国国民飞速发展的个人资产一样,主要来源是随着经济增长飞速上涨的房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那些行业不是飞速发展?

最后,你的问题包含一个非常有问题的前提,那就是待遇不好取得不了成绩,或者说只有待遇上去了才能出成绩中国的大事情都不是在待遇好的时候干出来的,比如两弹一星,比如弹道导弹,比如抗美援朝。请问你怎么解释这个呢?市场经济教会我们,价格是撬动市场最有利的武器,但是相对人类几千年历史,市场经历才几百年,干事情不一定需要价格撬动。在航天取得进步的归因上,待遇甚至排不进前三。在管理课上,待遇只是必要条件,绝对不是主要条件。

以上,你的问题,前提有问题,结论也不那么牢靠,隐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是值得警惕。希望能帮到你以后问出好问题。

user avatar

动员型发展模式的历史惯性而已。

问这个问题的大概不知道之前大院的待遇有多好,不说航天、核这种要害行业,就算是铁路和军队的普通技术兵种(比如老陆的)高等级(正师/正厅到副军)大院那在00年之前待遇差不多是全国前0.5%到0.25%的水平。

所以说这个待遇不好,指的是00年,特别是10年之后,从可世袭、超国民的待遇,普通化了而已。

但是这段时间招募的人才至今才刚开始退休。比如1980年的本科生,我们按1962年1月1日出生算,而且航天口男性居多,退休以60岁计算,那就是2022年80级的本科生才刚刚开始退休。


然后说动员型体制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均质单位。人在动员型体制下,不是人,是用来管理的基本均质单位。说的容易理解一点,就是把先把人平均化。就像帝2里的农民一样,不管你造多少个,每个农民的建筑速度和资源采集速度是完全一样的。人当然有长短有短板,但是在进行生产组织的时候,取一个均值。一类劳动力取一个均值。

所谓大锅饭,冗员的基础在这里。动员型体制强调目标的实现大于一切,本身就是风险厌恶的。

第二是部门壁垒、集中领导、一长制。

各部门只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也只有分管和总负责人才有权接触到完整的信息。

所以决策是由领导层做出,非领导层只需要贯彻领导层的决定即可。

然后这个领导层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因为动员型体制下,科研组织是按照军队组织思想进行的,即从方面军到步兵班,建制从宏观到微观,是一应俱全的。从方面军司令员到班长,也都是一应俱全的。

所以在军队会强调“军事纪律”,在科研和生产中强调“工作纪律”。

所以这就产生了具体和抽象的两个领导层:前者指在领导岗位上的具体人,后者泛指整个金字塔组织模式中的做决策的人。

第三是动员型体制的保障是通过货币+实物实现的。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货币是钱,实物是指标或者拨付的物资。

指标可以有很多种,比如住房指标,户口指标,就医指标,入学指标。


所以你说的航天口待遇差,其实主要是航天口仍然处于动员型发展模式中,但外部给航天口配套的动员型发展模式已经game over了,产生了偏差。

但是这也不是会继续的,这两年强调再分配,指标拨付(而不是之前盛行的市场化保障)又复兴了。比如隔壁问题就是北京落户为什么这么难,100分以下根本落不了户等等。这个时候,只要动一动条子,有没有票子其实都无所谓了。赏你一个北京户口就是赏你一百万,政策允许单位自建集资房了,就等于赏你五百万,给你解决对口非菜学位,一个就是50万,两个就是一百万。这个时候你再说BAT一年给你50万总包比航天口滋润多了,连续12-14年的总包加起来才相当于四个指标。

而且,最关键的还有一点,就是公发的集资房产权是单位的,不能加名。管理上,一般不允许卖,但是子女可继承居住权。这是制度性保障,根本不怕拳师打拳或者翟欣欣之类的毒配偶。很多理工男反动员型发展模式,但直到被毒配偶盛行虐死了之后都不一定能念起这种制度性保障的好来。

前两天三胎家庭直接选房的新闻想必都看到了吧,以后这种按名单保障的事情会越来越多。美国人越施压,这种苗头复兴的就越快。在太平洋东岸也是如此。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喜欢中美之间搞冷战了,爽啊!

user avatar

为什么互联网研发人员待遇这么好,但是国家所有app还是停留在黄赌毒丝袜大长腿推荐上?

说白了,科技发展就和人待遇没半毛钱关系,该来都回来的。

user avatar

有媒体就新书《蹦极》与中国前驻赞比亚大使杨优明进行访谈,其中一段话我认为放在这个问题下算作一个回答。

杨大使:外交官有光鲜的一面,也有艰苦的一面,但这艰苦的一面圈外人不了解,这部小说打开了圈内圈外沟通的渠道,“无论是外交前辈还是新生代外交官都很兴奋。就像你憋了很多话,一直没有途径说出来,现在终于说出来了。”

杨大使: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大家都下海挣钱去了。公务员队伍当中,也有相当一批人下海去挣钱,外交部也有下海的。

在那个时候,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也不能强求他们留下。即使强求留下的话,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我在想“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其实本质就是牺牲精神。牺牲精神从何而来,我想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如果你连对国家的忠诚都没有,那肯定不会有牺牲精神,也就不配当外交官。因为你很有可能跑到别人那里去。

好的外交官,必定是对国家忠诚的外交官。有了这一条,你会自觉地遵守纪律,你才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你才能做到任何诱惑不会上当,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包括孤独。

user avatar

我就问一句,知乎这帮大厂码农,有几个能在35岁到40岁之间不被裁员的。

我们现在看到35岁还是p7的简历,根本连面试资格都不给。扪心问问,有几个人敢拍胸脯说自己35前肯定能升p8?

也别说赚的多,就算深圳给你一年100w,税后到手70w,你得不吃不喝多少年才凑够首付,一个月3w以上月供,你确定能在接下来30年内持续稳定这个收入?

各种单位在二三四线城市,年薪8w的可能房价才5k,年薪15w的可能才房价1w,配合当地的人才政策,三年付个首付,老婆孩子热炕头不好吗?

真要在北上广卷,卷到35岁,无精少精死精,做试管都生不出孩子,为资本家和房东捐献一辈子吗?

user avatar

1.航空航天的待遇超过我国绝大多数人,至今依然属于大多数体制外的人难以企及的。

2.有时候待遇相对不好,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也是一种优势,不然要是搞航空航天的收入和投行看齐,人力成本可太高了。

user avatar

恰巧,我们这有不少商业航天的企业。这些企业里面不少人是从五院出来的。也恰巧,有些业务能知道对方的收入。

我们接触到的从五院出来的人,年龄基本上在35-40岁之间,年收入基本上在40-50之间。没接触到特别牛逼的人,可能特别牛的人不出来闯荡。

那为什么要出来呢?因为五院的“流程”太过繁琐,太反人类,呆的不舒服。

35-40,年收入40-50在北京和那些互联网大厂相比可能确实一般般。但是,人家收入并不低啊。。

所以,你说的待遇不好,这个论据并不成立。

user avatar

知乎没有人受过洛克希德的毒打呗……

平平都是工科博士,去谷歌起薪180Kusd,去波音给你120kusd算你运气好,去洛马雷神诺格更低,亨廷顿英格尔斯更惨。

美国航空航天,其实相比于互联网,工资和讨饭差不多。至于和高贵的商法医——快别提了。麻醉医生中位数薪水是航空航天想都不敢想的。

美国航空航天不一样牛逼?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影响。美国高超音速一直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洛马工资比谷歌低太多的锅……

user avatar

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是被航空航天人用血汗给浇出来的。

中国几大航空航天大学,里面读飞行器制造、飞行器设计这些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家庭条件谈不上好,父母见识可能不是很广,填专业前对行业前景不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航空航天听起来很高大上,科技含量很高,读这个专业将来肯定有饭吃,再加上一些媒体的宣传,于是便填报了航空航天的相关专业。

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课程难度又高,专业性又强,辛辛苦苦读了4年书出来之后,发现校园招聘就那么几家单位,要不去各种制造厂造飞机造火箭,更好点儿就去隔壁航空公司修飞机,反正都是干着蓝领的活儿。想要像计算机、金融专业的学生一样坐办公室,还得读到硕士、博士才有资格。

等到进了航空航天的相关单位后,大部分人都拿着吃不撑饿不死的工资,每天就盯着那么一小块工艺技术进行琢磨,一天天的过下来后,你会发现连槽都没得跳。想要不辜负自己辛苦读了那么多书,还从事相关专业,发现只能跳槽去兄弟单位,可是兄弟单位和现在的单位也是半斤八两;如果想要狠心换个行业,那么等于是从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都是白学了,你舍得自己之前所付出的成本吗?

可以说,一旦选择了航空航天相关专业,大部分人根本跳不出这个坑,只要不是会立马被饿死,那么只能一条道的走到死,被动的推动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因无它,就是专业性太强,就业市场太小,实在没有其他去处。

顺便说下,航空航天院校中,真正从事飞行器设计制造相关专业的学生反而是鄙视链的底层,上一层基本上是机械、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再上一层则是空乘专业(培养空姐),最上一层则是飞行学员。

以上也仅仅是个人对于航空从业人员的一些观察和认知,想法都是源自于身边人的故事,如有纰漏,请诸位读者当个人的呓语笑话,无非博君一笑尔。

——————————————————

其实,对于航空航天业的人来说,可能待遇不是那么的差。但是对于很多高水平人才来说,选择航空航天业的机会成本非常的高;而想要换个赛道,沉没成本又非常的高。

至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什么,懂点项目管理的人都应该知晓。机会成本可以衡量你的选择是不是最优之选;沉没成本衡量你无法回收的成本。

user avatar

有一点因素。得益于中国特殊的航空航天直供教育体系。西工大擅长航空,哈工大擅长航天。此外还有南航北航等专门的航空航天大学。这些学校每年都会招收和培养大量的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每年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体系供应大量人才。虽然航空航天待遇不好,但是能跑掉的学生不是太多,你高估了大多数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专门搜了下美国。没有发现专门隶属于NASA的学校。虽然美国也会有宇航工程这样的专业。但没有查到美国专门的航空航天大学。

只查到普渡大学被誉为“美国航空航天之母”,这方面欢迎懂的人补充。

user avatar

了解一点点,说几句吧。

1、工资确实不高,不少人在那里胡搅蛮缠说什么“也不低”,确实不低,不过也不高,尤其是大家又不会跟电子工厂的厂弟相比,只会跟自己的同学相比,而且是跟收入高的比,人之常情嘛,航天系统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较要强的那部分,大部分人不那么随遇而安,尤其刚毕业那会儿的工资,一比那不就崩溃了嘛。


所以进化出一些策略来,比如两口子都是航天院的,女的留下,男的出去,这样好处多多,家里有一根稳定的柱子,另一根去赚钱,可攻可守,所以很多部门女性特别多,女性有女性明显的好处,最起码的一点,细心和责任心平均值比男性平均值要高一些,所以航天院的结构其实非常稳。


冒死说一句,女性在冒险、放权方面的均值应该是低于男性的,放权这事很重要,领导不放权最后往往自己啥都管,烦扰下边的人微操,最后啥都管不好,女领导一般不太行(这句是冒死说的)。女性智商什么的没啥问题,尤其是名校毕业的女性,均值不低于于男性,除了生了孩子总想回去看孩子。这也是很多高级技术岗,有很多女性,那个真是硬打出来的,不存在说你是女的偏袒你。但是管理岗女性要少的多,并不是什么职场歧视或者别的,就是不太适合,可以说放权是当领导最重要的事。


2、有不少高手走了,又不是全部走了。很多高手去了航天院如鱼得水呢,人家就喜欢全身心投入工作,其他的根本什么都不想,这类人其实是科研最需要的。这类人在航天体系里一般混的不太差,毕竟各级领导都饱受业绩压力的折磨,碰到顶级高手没有不提拔的道理,反正提拔了他,也是给自己干活,并不冲突。航天院的大神也都是真大神,这些技术骨干收入非常高,可能大家没想到,而且有地位,同学聚会中间的座位都给他留着,大家甚至跟别人聊“我有一个朋友”的时候,经常提到这类人,甚至跟自己的孩子聊起来,也希望ta成为那样一个人。


航天院天才很多(真正意义上那种天才,普通人跟他们隔着不可逾越鸿沟那种,不是普通的记性好考试厉害那些考试狂魔),这些人如果去大厂工资能翻好几倍,但是他们依旧愿意在院里呆着,一方面是体制对这种人也很好;


另一方面就是地位和使命感本身也是激励,这是外边给不了的。还有一部分“老航天”,他父母就是干这行的,他从小每次说出“我爸妈是造火箭的”就感觉周围人眼光都变了,他继续去做这个也就没啥奇怪了。我认识一个哥们从航天院下海发了财,而且是大财,他老婆继续呆在航天院,按理说不划算,但就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也希望能留在航天群里,小孩从小就是航天人,他们这个群体从外界看是有光晕的,这本身也是激励。那句话咋说来着,“来生投胎有钱人,再做一次航天魂”。


有人说外行领导内行,这种确实有时候很害事,不过大部分外行都知道自己是外行,尤其航天领域,自己懂不懂当然心里有数,瞎指挥容易出事最后自己还得担责,所以策略也得跟着进化。这些外行到了一个岗位,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团队里最懂的人,让他来管技术,自己管人事、风险、经费什么的,天天找这个懂的人问进展就行了。毕竟外行要升职,这几乎是唯一路径。外行瞎掺和最后出问题的行业,往往是那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行的行业,而且风险不太大的行业,觉得自己能行就会轻视专业人士,我有同学在气象部门,说感觉很好,领导是个外行,啥也不懂,也不掺和,甚至也听不懂他们在聊啥,也不听,只关心结果,大家反而很轻松。他们反倒讨厌那种啥都要掺和下的科班上去的技术型领导。


补充一句,有人说为啥体制内我勤勤恳恳最后成了老黄牛,他们却能升上去呢?次要原因是领导风格问题,主要原因是你的那个工作有没有难度,难度太高的话,领导都得指望你,那自然会惯着你,对你的激励可不就上来了嘛,如果你那个职位本身难度不大,只是繁琐,那可能领导确实不太觉得有啥必要给你额外激励。


3、最后航天院形成一个少数天才带着一个高学历责任心强脑子好的团队,咱们不说是不是最牛团队,反正这种团队完虐绝大部分团队。


再多说几句,国家整体还是很想给这些人好待遇的,看下就知道,从建国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聊这事,也尽力在改善,一直以来他们绝对是比体制内其他人强的多,就好像有人看《功勋》,说国家为啥给于敏他们的条件不弄好一些?好不好主要是对比出来的,当时其他人没法看,所以于敏他们的待遇还是要跟同时代相比,一比就发现依旧是很优待了。

user avatar

今天看到我学校公众号上介绍了好几个和神舟十三号有关的航天系统的校友,其中最年轻的也是1995届入学的,真是越老越吃香。

看来年轻人不吃香的原因,就是你们还不够老。

user avatar

待遇跟发展速度是两回事。

我们国家制造业整体待遇都不算特别好,但不妨碍我们现在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造大国,并依然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换句话说,这种从事实业甚至航空航天事业过程中散发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民族自豪感,根本就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天能和美国对抗,并敢于和美国对抗的中流砥柱。

这些人是真正的工匠,真正的大国工匠,所以你再把待遇砍上35%,加班量增加45%,进一步降本增效,宣传情怀灌输价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不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大的飞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