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像西工大,北航等工科高校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分数线那么高,高考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但是就业并不好?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直击了很多同学和家长的心窝子!西工大(西北工业大学)、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些名字一出来,很多人脑海里就自动关联上“高分”、“航空航天”、“国家栋梁”这些标签。分数线高是事实,但你说“就业并不好”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得承认,像西工大、北航这样的顶尖工科高校,在航空航天领域那是响当当的牌子。它们拥有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最前沿的研究项目,还有一批“国宝级”的教授,这些都是吸引最顶尖人才的磁石。你想啊,高考那么激烈的竞争,能被这些学校录取的,那绝对是“万里挑一”的尖子生,自带学霸光环。

为什么分数线这么高?原因很简单,就是“稀缺性”和“重要性”的叠加。

人才的稀缺性: 航空航天领域,特别是核心技术研发,对人才的要求极高。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扎实,更需要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极强的责任心。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所以供给相对有限。
国家战略的重要性: 航空航天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国家对这个领域投入巨大,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这种重视程度自然会体现在高校的资源投入和专业吸引力上,进而拉高了分数线。
学科的 prestigio 和历史积淀: 西工大和北航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学术声誉。很多技术领域的突破都离不开这些学校的研究成果。这种“品牌效应”和“名校情结”也会让很多考生趋之若鹜。
就业前景的“隐形承诺”: 虽然你说了“就业并不好”,但从长远来看,航空航天领域的就业前景,至少在国家层面是被寄予厚望的。很多考生和家长报考这些专业,是看到了它们在国家重点项目、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广阔天地。虽然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直接去“造大飞机”或者“搞航天发动机”,但这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是持续且重要的。

但是,你提到的“就业并不好”,这个点也非常关键,也说出了很多同学的实际感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

1. “就业好”的定义和期望值偏差:
期望过高: 很多学生和家长抱着“进了顶尖航空航天学校,毕业就能进核心研究所、大国企,手握高薪,前途光明”的想法。但现实是,即使是顶尖高校,也并非所有毕业生都能一步到位达到这样的预期。
“好工作”的定义模糊: 对于航空航天毕业生,“好工作”可能意味着进入国家院所、军工企业、大型航空发动机公司、飞机制造厂等。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转向其他与工程技术相关的领域,比如互联网、汽车、新能源等,这些领域的就业面更广,薪资也可能更高。如果家长和学生只盯着传统的“航空航天就业”狭窄定义,就会觉得“就业不好”。

2. 行业特性带来的挑战: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 航空航天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但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在毕业时已经不是最前沿的了。而企业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对具体技术细节和工程经验的要求,学校很难完全涵盖。
就业渠道的“小众性”: 尽管航空航天是一个重要领域,但它本质上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行业,不像互联网那样有海量的岗位需求。尤其是一些高度专业化、保密性强的岗位,对人的要求非常严格,招聘流程也更复杂,开放的社会招聘岗位相对较少,很多是定向委培或者内部推荐。
早期职业发展的“慢热”: 很多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岗位,需要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上手,承担重要任务。初入职场的薪资和职位可能并不像互联网行业那样“一步到位”,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这会让一些急性子的毕业生感到“就业不好”。
地域性限制: 航空航天产业的布局往往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城市和地区(如沈阳、西安、北京、上海、成都等),毕业生如果想在这些领域发展,可能需要离开家乡。

3. 毕业生自身因素:
学习态度和能力差异: 即使是顶尖名校,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主动性、钻研精神也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在校期间没有打好基础,或者对所学专业不够热爱,导致毕业时竞争力不足。
职业规划不清: 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仅仅是看中了学校的名气和分数线,对航空航天领域本身并不了解,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兴趣不符,或者对行业前景感到迷茫,自然影响了就业。
就业技能和软技能的欠缺: 除了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软技能同样重要。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也会影响就业。

4. 宏观经济和政策影响:
国家经济形势: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下行时期,一些项目的启动和投入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就业岗位。
产业政策调整: 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例如对军民融合、民用航空的扶持力度,都会对就业市场产生影响。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分数线高但“就业并不好”?

分数线高 是因为这些学校和专业在国家战略、人才稀缺性以及品牌声誉上的价值。
“就业并不好” 则更多是源于:
普遍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行业本身的“慢热”和“小众”特性;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的磨合期;
毕业生自身能力、态度和职业规划的问题。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报考医学院,分数线高的吓人,因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重要职业。但一个刚毕业的医学生,刚开始可能只是在基层医院做助理医生,待遇不高,工作辛苦,离成为“白衣天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说“医学院毕业就业不好”,也是片面的。

对于西工大、北航的航空航天专业来说,分数线高代表了你站在了行业的“起跑线”前列,但真正的“就业好”,需要你在大学期间持续努力,打牢基础,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它不是一条坦途,而是一条需要坚持和付出的专业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财富不是按分数分配的,跳出做题家思维吧。我明确告诉各位做题家,top3的浙大就拿毕业待遇这一块来说,多数专业会被浙警吊起来锤。看了一圈评论,我还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多数研究所硕博的待遇也完全不如二线城市的小条子。

user avatar

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结合自身家庭经济实力,弄清自己的真实爱好和情感心理需求,才能做出无悔的选择。高中毕业生基本不会明白自己真的喜欢什么,也无法触及一些世俗的东西,可是有些世俗(钱,女人,工作强度)的东西真的很重要。少看电视剧,电视剧反映不了真实生活,因为真实的都被禁播了,比如蜗居,盲山之类的。

我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省3000名左右,特长是英语很好,144,后面四六级不用准备轻松过,高考算不错的了,本科根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干了一年然后自学IT,搞计算机,从做银行外包开始,也搞了十年了。我当时的分数报计算机是妥妥的,高中脑残看了些军事连续剧,报了这种专业真是后悔莫及。

来了后才发现,90%都是农民二代,当然我也是,为什么,因为只有农民子女才眼界小,学这种专业,另外5%是航天二代,一到学校报道就去新加坡南洋理工以及什么国立大学了。

学校对贫困生还是很好的,当然,这点与航天航空无关。学校本身还是挺好的。985毕业这个标签是学校留给我的唯一遗产。

只是在China这种连IT从业人员都被人社部定义为农民工的情况下,从事航天更是没有前途,但是学计算机进入体制内是很容易的,学航天基本不可能。

当时大学就业最好待遇最高的专业是计算机,就凭毕业可以考公务员这点就可以秒杀航天。你们看看医院,税务,海关,government,全部都可以进,飞设门都没有,三不限没有什么好岗位,竞争也激烈。

计算机专业的几大好去处:公务员,医院信息科,银行科技部,人民银行,这些都是轻松的地方,也是招人非常多的地方,尤其是人民银行银监会,待遇虽然谈不上很好,但是每个地方都有人民银行,离家近,认识不少三本女学生(仰恩大学,闽江学院之类的)都考人民银行,相亲的时候高傲的很。

本科只能进厂,硕士也好不到哪里去,最糟糕的是这个专业考不了公务员。

我在偏僻的航空航天某厂短暂的呆过,那是十年前了,待遇只能说很一般,一年到手4万多吧,比不过当地的教师公务员,厂里面还是比较轻松的,也接触了不少a院a部的人,比厂里面累。从我呆1年来看,在京研究所研究院在发展上比其他中西部所的有很大优势。

我是从IT外包开始做起的,银行外包对人员要求不高,专科比比皆是,甚至有不少文科生,里面外包大部分加班很少,比如在光大银行做伪军的时候,周末都不用加班的,平时就是写代码,其实也没有啥创新,各大各大银行轮流转,同样的代码到处移植,就是没有尊严,银行校招都是正规计算机毕业的,女的比较多,她们是不会写代码的,也不做测试,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我们外包人员是没有尊严的,不能上网,上厕所还得和她们借门禁,好在周末也没有人加班。

同样做外包,在中信银行就很坑爹,因为当时中信银行IT部门的领导是华为过来,华为发明了工作量不饱和的概念,每周二四五晚上必须免费加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搞IT的人非常讨厌华为的原因,华为把行业风气搞的很糟糕,很多企业和他它学,但是又给不了它的待遇。学了狼性,没有狼的待遇。

干了两年外包,我就洗白了,没有人介意我是飞设专业了,当然我也跳槽不做外包了。

然后到了北京一家半外企性质的IT企业呆了三年,还是比较爽的,加班双倍,一个月最多加班32个小时,按小时算,如果是节假日,是三倍,一天一千多。

家里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且确实爱好航空航天也可以选择这个,但是得做好熬到博士的心理准备,而且工科的博士没有个5年别想毕业,选直博吧,失败了连硕士毕业证都没有。

另外男的学这个还得长得有点帅,不然不好找女朋友,因为,buaa,hit,nwpu,这些学校女生都很少,这些专业更是。大学同学还有还几个博士毕业后依然单身的。。。大学时的恋爱是真的恋爱,和毕业后那种相亲的恋爱完全不一样。

user avatar

这类专业有国家意志在里面,国家想投钱的时候待遇就会上涨,国家不管了就会自生自灭。

user avatar

投资市场上有一句永恒的真理叫做:市场永远都不会犯错!

如果你投资了一个项目,或者买了一个股票,长期不仅不涨,反而一直跌,那只能认栽,说明你投资失败了。

高考录取的学校与专业的分数也一样,分数永远都是一个学校或专业热门程度的最直观的反应,分数永远都不会说谎,分数越高,就说明学校或专业越受欢迎。

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个就业并不是很好的专业,分数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呢?

因为情怀也会在分数上有所体现,预期也会有所体现。

前者情怀相关的东西就不再多说了,千金难买人家乐意,人家就乐意用那么高的分数学一个就业很差的专业,你也管不着啊!

预期是最重要的体现,一个就业并不好的专业,录取分数很高,说明有足够多的人认为这个专业毕业后就业会很好,认为那些说就业不好的说法都是谣言,或者退一万步讲,即使就业不好,但是也有些人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信自己就是那个最终能混出来的人,坚信自己就是天选之子!

这也像极了投资市场,明明有些公司已经很多人知道是个烂公司,没啥前途了,但是你仍然扛不住人家股价天天上涨,每天都创新高。

说明有人觉得这公司不错,或者至少认为用比自己更傻的接盘侠,所以才会出现,公司很差,股价却一直很好的局面。

分数也一样,永远都是一个专业或学校受追捧程度的最直观体现,分数永远都不会犯错,就像市场永远都不会犯错一样!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存在与高考付出努力相对等的事情吗?

user avatar

这个,某个专业分数线高是因为历年报的人相对招生计划来说太多,导致大家认为这个专业的收人标准应该很高。

这跟所有其他资产价格的定价原理都一样。

你理解的为了高考付出那么多努力但是就业并不好,其实就如同一支估值几百倍PE的股票。问题在于抢筹的交易者脑子里在想啥,也许人家有一套超长线逻辑,但是你持股周期只有短短几个礼拜,当然跟人家耗不下去。

同样的,也可能大部分交易者出现了认知误差,过分高估了这个专业的价值。那么经过时间的洗礼,将来会出现杀估值的环节,让估值回归到合理水平。

我当年很想学飞行器设计,毕竟接力家里往下干轻车熟路,结果省招办一个电话打过来说被华西临床给录取了…我也很后悔啊,自此脱离了父母可以容易掌控的范围,活成了我爸妈一辈子都没想过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