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白俄罗斯不像西乌克兰一样有亲西方倾向?

回答
关于“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在亲西方倾向上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社会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历史背景的差异:

首先,这两个“西部”地区在历史上就属于不同的政治实体,而这些实体又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地缘政治定位。

西乌克兰(Galicia, Volhynia等): 长期以来,这片土地大部分属于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奥匈帝国虽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其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相对发达的官僚体系和一定的自治权力,为当地的民族意识觉醒和政治参与提供了空间。在奥匈帝国时期,这里形成了相对较强的民族精英,对西方政治思想、民主制度和民族自决理念的接触也更为直接和早期。此外,天主教(尤其是希腊礼天主教会)在这里的深厚根基,也与罗马天主教为主导的欧洲西方存在文化上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短暂经历了波兰、苏联等政权的统治,但这种早期的西方影响并没有完全被抹去。在苏联时期,西乌克兰也是相对而言,思想更活跃,对苏联体制的抵触更明显的地区之一。

西白俄罗斯(Polesia, Grodno, Brest等): 这片土地的历史归属则更为复杂,长期处于波兰立陶宛联邦、沙皇俄国、波兰第二共和国以及苏联等政权之间。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片地区大部分被纳入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相对于奥匈帝国,政治体制更为集权,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传播有更强的压制。虽然也有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但整体而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政治组织的形成,其力度和深度都与西乌克兰存在差异。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白俄罗斯曾被波兰第二共和国统治。在此期间,虽然也受到波兰(一个西方盟友)的影响,但波兰的统治也伴随着一定的民族压迫政策(针对白俄罗斯少数民族),这使得当地白俄罗斯人对波兰的“亲西方”属性可能持有复杂的感情。

苏联时期,西白俄罗斯被纳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的强大宣传机器、意识形态控制以及对历史叙事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地居民的认知。苏联强调其进步性和反法西斯立场,并将西方(特别是美国、西欧)描绘成剥削和敌对的资本主义阵营。这种长期的意识形态灌输,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几代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地缘政治和国家认同的塑造:

乌克兰的独立进程: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其近现代的建国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斗争,包括对抗俄罗斯帝国、波兰,以及后来的苏联。这种长期的争取独立的斗争,本身就包含了对外部势力(包括苏联/俄罗斯)的排斥,以及对外部支持(包括西方)的渴望。2014年欧洲广场革命(Maidan Revolution)就是这种亲西方倾向和摆脱俄罗斯影响的集中体现。西乌克兰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选民在总统选举中也更倾向于支持亲西方政党。

白俄罗斯的独立和国家认同: 白俄罗斯于1991年独立,但其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与乌克兰有所不同。独立后,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卢卡申科选择了一条与俄罗斯紧密联盟的道路,并在经济、政治和安全上高度依赖俄罗斯。这种“回归”俄罗斯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俄罗斯社会的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与乌克兰相比,白俄罗斯缺乏一场大规模、将国家推向西方阵营的“革命”式事件。虽然也有反对派和抗议活动,但它们未能颠覆现有的亲俄政治路线。

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宗教: 如前所述,西乌克兰在宗教上以希腊礼天主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为主,这与中欧和西欧的宗教传统有更紧密的联系。而白俄罗斯,尤其是其东部和中部地区,东正教是主流,而东正教与俄罗斯东正教会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这种宗教上的差异,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认同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文化和语言: 乌克兰语在西乌克兰的地位相对稳固,并且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虽然俄罗斯语也在使用,但乌克兰语作为民族语言的推广和保护,是其亲西方和独立的重要标志。在白俄罗斯,俄语的影响力更大,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和官方领域。白俄罗斯语的使用和推广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使得一些人更容易接受与俄罗斯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苏联遗产的“继承”:

“亲俄”叙事: 在苏联解体后,虽然所有前加盟共和国都获得了独立,但苏联时期形成的“亲俄”叙事在白俄罗斯更为显著。这不仅体现在官方层面,也体现在部分民众的认知中。许多白俄罗斯人将苏联时期视为一段具有怀旧色彩的“美好时光”,或者认为俄罗斯是其天然的盟友和保护者。这种认知,自然会削弱其亲西方的动力。

经济联系: 白俄罗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也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联盟关系。

总结来看,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在亲西方倾向上的差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缘经济等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1. 历史发展路径不同: 西乌克兰曾长期受奥匈帝国影响,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更早启蒙;而西白俄罗斯则更深地嵌入了沙俄和苏联体系,受到更集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塑造。
2. 独立斗争和国家建构的差异: 乌克兰争取独立的斗争更具对抗性,并伴随了强烈的反俄(或反苏)情绪,这为亲西方转型奠定了基础;白俄罗斯的独立过程相对温和,且独立后选择了与俄罗斯紧密联盟的道路。
3. 文化和宗教根基的微小差异: 虽然都有斯拉夫文化根源,但西乌克兰的天主教传统和乌克兰语的地位,使其在文化上更易与西方产生共鸣。
4. 苏联遗产的长期影响: 白俄罗斯在官方叙事和部分民众认知中,对苏联和俄罗斯的正面评价以及依赖心理更为突出,这直接削弱了其亲西方动力。

正因为这些多层面的因素,使得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在面对东西方选择时,展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性。理解这些差异,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亲俄”或“亲西”标签,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处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因为白俄罗斯地区在波兰立陶宛联邦被彻底瓜分后完全为帝俄政府占有;而乌克兰地区则长期分属不同的政治实体,且东、西乌克兰族的认同非常撕裂。

当然,目前白俄罗斯是因为还处于卢卡申科总统治理之下,卢卡申科总统的内政外交策略还算有成效,因而许多问题被掩盖,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但如果卢卡申科总统被其他人替代,那么谁也不知道西白俄罗斯会不会就是另一个西乌克兰。




确切地说,包括西白俄罗斯在内的白俄罗斯地区在波兰立陶宛联邦被完全瓜分后完全属于帝俄占有。在1921年3月18日波兰第二共和国与苏联方面在今拉脱维亚里加签订《里加条约》,而后西白俄罗斯才属于波兰第二共和国实际管控,东、西白俄罗斯开始分离。






不过到1939年波兰因为德国、苏联和斯洛伐克国瓜分而灭亡时,西白俄罗斯再次被苏联实际控制。当年西白俄罗斯和苏维埃别洛露西亚合并,1945年以后西白俄罗斯属于苏维埃白俄罗斯。苏联解体后,西白俄罗斯随着白俄罗斯独立。也就是说:东、西白俄罗斯分属不同政治实体的时间只持续了18年。




但西乌克兰地区则不然。在18世纪晚期,沃里尼亚(沃伦)地区被划给了俄国,而加利西亚被划给了奥匈帝国。尤其是加利西亚地区,在二战全面爆发前从来没有被沙俄、苏俄和苏联统治过。即使从1939年苏联占领东波兰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算,乌克兰族世居地区中只有52年时间是完全处于同一政治实体中的。


辅助理解1:

一些大佬提到过“如果不是波兰立陶宛对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了长期统治,世界上很可能根本不会有所谓的“白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当然,一些证据则表明,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分化了,而波立联邦的统治使得后两者和俄罗斯族的差异“更加明显”。

实际上在当时的东欧地区,一般认为“说什么语言”和民族属性并没有必然关系,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内就更是如此。你也知道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作为波罗的语族的语言,不同于属于斯拉夫语支的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在这种文化差异相对较大的国家,需要有一种联结彼此的纽带,将讲不同语言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宗教就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内部联结各族的纽带。

在当时的波立联邦统治时期,绝大多数白俄罗斯族和众多的右岸乌克兰族逐渐改信东仪天主教会。由于这种宗教“是为波兰-立陶宛王国所建”,且其教会语言是波兰语,在灿烂的波兰文化面前,各个民族的上层人士和城镇居民开始逐步波兰化。而农民波兰化的进程则相对缓慢。

但是在波兰被俄普奥瓜分期间,这些情况出现了变化。白俄罗斯族的传统世居地完全为帝俄占据,很大一部分乌克兰族的世居地也为帝俄占据。帝俄政府对信奉东仪天主教的人民实施了屠杀、排挤和强制同化政策。

1830—1831年的波兰十一月起义失败后,沙俄政府对前波立联邦中的白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进一步实施了有针对性地分化和同化政策。到1839年,帝俄政府把东仪天主教会并入东正教会。在19世纪40年代,帝俄政府当局将东正教定为国教,并宣布其他宗教为非法。

1861年帝俄政府推行农奴制改革,这切断了波兰立陶宛地主阶级的力量源泉。到1863年波兰各族大起义失败以后,波兰文和白俄罗斯文在帝俄境内受到了禁止。由于白俄罗斯族世居地完全被沙俄控制,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白俄罗斯族几乎逃脱不了俄化的命运。

但也有一些白俄罗斯族神职人员及教众迁移到了奥属波兰(加利西亚地区),另外一些拒绝承认东正教会的司铎和信徒则以秘密的方式继续顽强地信仰天主教。到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虽声称给予民众宗教自由权,但却拒绝了部分白俄罗斯族“再次融入天主教”的请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也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但东仪天主教徒在白俄罗斯族中已经不再占多数(1795年时这个数据是4/5)。


辅助理解2:

而当波立联邦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遭遇瓜分时,俄国取得了右岸乌克兰的领土。据说,当时乌克兰右岸被沙俄划分为沃伦省、波多里亚省和基辅省,当时总人口中有80%为操乌克兰语的农民,另外1/10的人口是波兰贵族,还有1/10的人口为犹太人。

1830年起义后,沙皇俄国当局剥夺了大部分波兰贵族的特权,这迫使许多大地主逃离,而留下的小贵族地位一落千丈,一些人被同化到了乌克兰族的海洋里。一些观点认为,波兰族大地主的逃离象征着波兰势力在俄占波兰地区的退出。

到1839年,俄占波兰的右岸乌克兰地区的东仪天主教会很大程度上被俄国东正教同化吸收了。帝俄境内的右岸乌克兰族被分化为东正教徒(大部分)和罗马天主教(小部分)。可以说,到此为止,帝俄境内的东仪天主教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不过不知何故,俄占波兰地区的东仪天主教会还没有完全消失,至少在1875年之前是如此。东仪天主教会在俄占波兰的沃里尼亚(沃伦)地区的霍尔姆主教辖区得以幸存。在这些地区,信仰东仪天主教的地主更认同信仰罗马天主教的波兰贵族,而不是信仰东正教的农民或俄国人。但俄罗斯帝国在1875年将东仪天主教会(希腊天主教)完全驱逐出境。

而在奥属波兰(加利西亚地区)则很不一样。在最初的时代,奥匈帝国的民族政策更加谨慎,他们仍然任用信仰天主教的波兰立陶宛贵族阶层来统治乌克兰族人民。

但奥匈帝国随后在奥属波兰推行了包括土地改革、宗教改革和兵役政策在内的多项改革。虽然最初土地改革几乎没有改善众多乌克兰农民的境况,但是奥匈帝国的宗教改革却逐渐取得了成功,乌克兰族东仪天主教的地位得以巩固。东仪天主教会(希腊天主教会)逐渐成为奥属波兰(加利西亚地区)乌克兰族的民族信仰。

在19世纪的奥属波兰(加利西亚地区),差不多在1795—1848年间,奥匈帝国政府支持希腊天主教逐渐抛弃了波兰语。同时在19世纪最后的“三分之一”时间里,数百所乌克兰语学校在当地得以建立。而且当地乌克兰族强化了己身与帝俄的联系,这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和西斯拉夫人的不同,他们的民族意识逐渐从“波兰人”中剥离了出来。

后来奥匈帝国又打击了那些亲俄人士,使其无法在当地立足。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奥属波兰(加利西亚地区)的乌克兰族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波兰族和俄罗斯族的民族意识,而这种民族意识逐渐固定下来了。

一战后奥匈帝国、帝俄和德国崩溃,波兰、立陶宛等国复国,奥属波兰地区(加利西亚地区)逐渐并入了波兰第二共和国。1931年的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的史坦尼斯拉维夫省(属于加利西亚地区)的一百万余乌克兰族几乎都信仰希腊礼天主教,据说“登记为东正教的人数则不足一千”。

下列图片反映了某些时期乌克兰面积变化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在亲西方倾向上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社会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历史背景的差异:首先,这两个“西部”地区在历史上就属于不同的政治实体,而这些实体又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地缘政治定位。 西乌克兰(Gali.............
  • 回答
    俄罗斯人口发展缓慢,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像咱们这边可以靠着各种政策和经济发展快速拉升。要想明白这其中的门道,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俄罗斯在某些方面确实面临着人口挑战。过去几十年,俄罗斯的人口经历了不小的波动,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一度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虽然现在情况有所好转,但要恢复.............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美国能否“让俄罗斯经济毁灭”以及为何不“早用”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是否有能力让俄罗斯经济“毁灭”?这里的“毁灭”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词语,通常意味着经济体系的彻底崩溃、瘫痪,例如生产停滞、金融市场失灵、货币价值急剧下跌等。美国确实拥有强大的经济制裁能力.............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改名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涉及国家利益、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考量,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与其说中国“认可”韩国的改名诉求,不如说中国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对韩国方面提出的某些名称变更保持了审慎的态度,或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回应。而对于白俄罗斯,其诉求的性质和提出的背景也与韩国存在显著差.............
  • 回答
    苏联为什么没把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识别成一个民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且充满政治考量的民族政策,而非单纯的基于民族语言或文化上的高度同源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的建构过程以及其统治者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在历史上确实同.............
  • 回答
    俄罗斯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并未选择进攻利沃夫(Lviv)以切断乌克兰的外援,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利沃夫的战略价值有限 地理位置:利沃夫位于乌克兰西部,靠近波兰边境,是乌克兰与波兰、斯洛伐克的交界点。但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经.............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没有完全切断乌克兰的电力系统,背后涉及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人道主义以及地缘战略等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军事层面的考量: 战略目标与有效性评估: 俄罗斯最初的目标可能是通过打击关键基础设施来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制造社会混乱,迫使乌克兰政府屈服。然而,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安全认知以及俄罗斯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俄罗斯之所以选择乌克兰而非直接与北约接壤的国家制造缓冲区,主要是因为:1. 直接进攻北约成员国的成本和风险过高: 军事实力悬殊: 尽管俄罗斯是军事大国,但北约是一个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其整体军.............
  • 回答
    俄罗斯不加入欧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俄罗斯未加入欧盟的原因:1.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深刻隔阂: 帝国遗产与主权观念: 俄罗斯拥有漫长的帝国历史,其国家认同与主权是其民族叙事的核心。加入一个由多个主权国家组成的超国家联盟,对俄罗.............
  • 回答
    俄罗斯不加入北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深厚的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对国际秩序的看法。简单来说,俄罗斯从未被正式邀请加入北约,并且长期以来将北约的扩张视为对其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因此从未主动申请加入,并且极力反对北约的进一步东扩。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 回答
    俄罗斯在坦克升级策略上倾向于优先升级T72系列,而不是更先进的T80或T64系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T72系列的庞大保有量和生产基础: 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T72系列自诞生以来,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俄罗斯时期,其产量都远超T64和T80。这是因为T72最初的设.............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关于俄罗斯直接使用核武器结束俄乌战争的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毁灭性的设想,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际法以及人类存续等诸多层面的考量。简单直接地给出“为什么不”的答案,并不能充分展现这个问题的深度和潜在后果。让我们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首先,核武器的使用并非一个简单的“.............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在俄乌冲突中不首先动用核武器,是一个涉及多重复杂因素的战略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为”可以解释。这背后交织着国际政治的严酷现实、核武器本身的特殊属性以及俄罗斯自身战略目标的多重制约。首先,从国际政治的宏观层面来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尤其是核武器,一旦被激活,其后果是无法预测且极其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头说起。苏联解体那会儿,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刚刚独立,正忙着给自己国家收拾局面、确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克里米亚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摆在首要位置。首先,我们要明白克里米亚在苏联时期是如何被划归乌克兰的。这事儿得追溯到1954年,当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将克里米亚.............
  • 回答
    中国大飞机C919能否真正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以及俄罗斯为何不制造类似的大飞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复杂的航空工业、技术、经济、政治及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C919能否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答案是:有潜力,但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难以撼动波音和空客的绝对主导地位,但长期来看,.............
  • 回答
    俄罗斯对北约的担忧和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博弈中复杂的战略选择,涉及安全、地缘、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安全焦虑1. 战略威胁的感知 地理接近性: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波兰的军事部署,距离俄罗斯仅.............
  • 回答
    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对乌克兰东部(东乌)的军事行动和战略意图,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际因素等角度,详细分析俄罗斯为何在东乌未能完全“守住”或“收手”,并探讨其战略考量。 一、历史背景:东乌的“俄罗斯化”与分离主义1.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与顿巴斯冲突 .............
  • 回答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迟迟未尽快结束战争,涉及多重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地缘战略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1. 政治与权力巩固 普京的长期战略目标: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介入并非仅限于短期军事行动,而是基于对“俄罗斯世界”(Rossiyskaya Svyata)的维护。普京在2014年.............
  • 回答
    俄罗斯没有按照美国的剧本攻打乌克兰,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剧本”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关切以及双方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美国的剧本”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说法,背后可能包含了多种解读: 美国希望看到一个主权独立且西方化的乌克兰: 这是美国.............
  • 回答
    要说俄罗斯“完全不担心”芯片制造和光刻机的问题,这恐怕不太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俄罗斯在这些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一直在尝试采取各种方式来应对,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策略和考量。核心问题:技术壁垒与地缘政治双重压力俄罗斯在高端芯片制造和光刻机技术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短板。这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