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这个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因为很多人心里苏联就是等于俄罗斯,或者说俄罗斯主宰了苏联....这种观点很片面。
其实这个问题就好比说为什么苏联不把许多地方划给俄罗斯一样,为什么苏联要叫苏联不叫苏俄,为什么苏联时代整体布局不全在俄罗斯
苏维埃俄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俄国只是苏联加盟国之一,也是最大的加盟国。但是苏联并不是处处考虑俄罗斯最大利益。比如领土来说: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就“中招”多次内乱,哈萨克斯坦则选择迁都也是为了镇住斯拉夫人势力)
以上两个图感受下↑
即使苏联拿下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后却依然保留了其疆域,而将俄罗斯波罗的海出海口完全困死在东侧。
而且如果没有苏芬战争,维堡等地属芬兰。如果苏芬战争苏联大胜,维堡等地则会归属新建立的苏维埃芬兰。
俄罗斯帝国在亚历山大三世后开始俄罗斯化,加深了俄国底层对于日耳曼裔沙皇的不满,同时也激化了芬兰大公国的不满
虽然波罗的海沿岸俄国还有加里宁格勒作为一枚楔子,但是这里甚至不连接白俄罗斯,在苏联时代仅是作为监视连接波兰、立陶宛等地的苏瓦乌基走廊存在。
东普鲁士部分变成了加里宁格勒,但是划分德国领土的最大赢家确是波兰,波兰获得了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东普鲁士等地的大部...
东普鲁士地区的克莱佩达(立陶宛最大港口)、格但斯克(波兰北部最大城市)等大城市并不属于俄罗斯。
……………………
很多国家的领土完全就是继承至前宗主国,前宗主国的设计也是他们现今领土的“法律”渊源,印度统一靠英国,亚美尼亚没统一俄国背锅。
俄罗斯帝国时代俄国海军的重要出海口也是重要的军港商港诸如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尼古拉耶夫、塔林、里加全部在苏联而不在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独立后海上地缘是极差的。
赫鲁晓夫可是一个超级大国领导人,他的决策不可能没有考虑,不可能只是明面上的一个“俄乌合并300周年”,要知道
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和沙皇合作促成“俄乌联合”时,“乌克兰”连沿海和西乌克兰都没有,这时候赫梅利尼茨基这个哥萨克领袖也无法号令全部。(此时的赫梅利尼茨基哥萨克酋长国主要范围在左岸乌克兰)
1939年苏联夺取西乌克兰后,时任乌克兰dang 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奉命“改造”西乌克兰。赫鲁晓夫是一个资深“乌克兰—俄国通”
其实就很清晰了,赫鲁晓夫也是希望利用东部南部和克里米亚传统“俄罗斯化地方”来扼制乌克兰地方主义。
这也造成了乌克兰今天的离心,苏联的把戏。即
苏联的想法就是到处掺杂来扼制地方分离主义,这个有效吗?有效。
不过很多人
同样的其余各国也一样。
可见苏联的这样政策还是有效,如果不是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后来的“强硬”,可能苏联真的会被保留。乌克兰最支持保留苏联的支持率就来自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敖德萨、尼古拉耶夫、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后来的乌克兰独立公投,这个地方也是支持率相对低的区域)
例外就是在波罗的海三国和土库曼斯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有近1/5的俄裔,没有发生过太大的骚乱,原因极其简单:这边待遇好......土库曼斯坦由于采取了较为封闭的政策和解体前后的平稳交替(苏共土库曼dang部直接开会改名为土库曼minzhu dang ,即今天的土库曼执政党)也未发生太多事情。
乌克兰本质上就是太穷了,所以事情多。
作为通用语言推行的俄语实际上也在地方加盟共和国内部作为了一种制衡工具,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依然作为了少数族裔的交流语言。
而俄罗斯现在的形势就是在波罗的海、黑海都是被封锁的,而被封锁就是苏联时代布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苏联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建立之初真正有理想有信念的国家(尽管一些制度政策很不合理),后来苏联变为红色帝国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实际上也丢掉了这样的信念,加速了苏联解体。比如俄罗斯领导人不再支持苏联,苏维埃俄罗斯是苏联直接掌控的加盟共和国,没有最高苏维埃和第一shu ji 直到苏联解体前夕。
苏联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其最高领导人中就能体现,或者说不完全以俄罗斯为中心,
解体前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态度,使得苏联局势快速急转,希望保留联盟的中亚国家、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也转向,而最后希望保留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及其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于12月16日宣布独立。
苏联对于斯拉夫人的态度就是:
拉拢俄罗斯人同时并扶持乌克兰人在东斯拉夫人内部搞平衡,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作为稳定的工具。苏联当局十分重视乌克兰和乌克兰出身的人(至今俄罗斯也有大量乌克兰血统的名人高官)。
戈尔巴乔夫末期也一度扶持乌克兰领导人伊瓦什科(明确其为副总shuji )来抗衡叶利钦。
值得一提的是本身“乌克兰”民族主义概念更多的是近现代在俄国与德奥等国争锋中推动的的,用来削弱俄罗斯,此前多用“小俄罗斯”,俄国和乌克兰地方的融合促成了东斯拉夫人的联合变成了强大的帝国。
德奥的推波助澜:
在1890年,奥匈帝国的国务会议上,两名加里西亚代表公开宣言表示他们不是俄罗斯人,不是малоросс,而是“乌克兰人”。5年后的1895年,在加里西亚会议正式出现了乌克兰党团。(加里西亚就是西乌克兰附近的地区)
也就是说,“乌克兰人”这一词第一次正式被公开提出是在奥匈帝国。之后一战爆发,德国参谋本部和奥匈即将合作推广这些民族分化概念,藉以打击和瓦解俄罗斯。
在奥匈地界扶持了大量乌克兰人用来分化俄国,这招也十分见效。
而后苏联也是有意无意加速识别,也是为了分化俄罗斯族,借此来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尽管采取了多重的识别,但是乌克兰俄罗斯族群的联系依然是十分深的。(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至今没有和俄罗斯断交,仅仅是降为代办关关
苏联时代出生在乌克兰或者乌克兰裔的大佬就有:
今天的乌克兰裔依然对于俄罗斯影响很大。
今天俄罗斯和乌克兰足球界因为这个问题闹得很厉害,比如乌克兰拒绝征召在俄踢球的乌克兰球员,欧足联也定下了“俄乌回避”。乌克兰有这个底气则是因为在苏联时代乌克兰球员就是苏联国家队大户,甚至高于俄罗斯。
中亚虽然在“去斯拉夫化”,但是斯拉夫人确实还是很有体育水平,大大提升了中亚国家的国家知名度
仔细说的话,就说现在的...
...............
其他一些名人:
.......
很多“斯基”和波兰—立陶宛有关,“琴科”“连科”“丘克”等则和乌克兰有关
一些人说西方有一个谚语就是
实际上这句话更多的是网友的谚语,就俄罗斯国家发展而言,包括基辅罗斯、苏联等在内,囊括覆盖诸如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的意志思想更多。
德意志裔(或者说日耳曼裔)俄罗斯人数量和名气也很大,就不一一罗列了,比如东正教莫斯科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波罗的海沿岸德意志人)。
现在的俄罗斯也很会利用这些族群关系,比如俄罗斯现在的交通部长迪特里希就是一个德意志人,同时俄罗斯重金“引进”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为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总裁....这些人事安排对于俄德促进“北溪2”项目有相当大影响。
俄罗斯帝国虽然是“俄罗斯”,但是其斯拉夫化直到19世纪下半期才开始,此前宫廷语言礼仪都是西欧尤其是法国那套,俄罗斯帝国的俄罗斯化在亚历山大三世大规模开始,后来在一战期间达到顶峰。(比如改圣彼得堡为彼得格勒)
俄罗斯帝国真正的俄罗斯化包括开始进行对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同化并大力推行周边俄罗斯化也是此时开启。
一个统一团结的东斯拉夫部族太强大了,俄罗斯一旦和乌克兰一条心白俄罗斯也会加入,东斯拉夫三族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帝国,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很大,所以需要防范,今天也是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美国一定要打“乌克兰牌”。
基辅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重要城市,罗斯受洗使得东斯拉夫人进入了基督教文明,而后无论是“第三罗马”“双头鹰”等俄国国家象征也就奠定。共同的记忆太多使得乌克兰基本上不可能“去俄”。
历史上没有一个客家族,哪怕这个客家族即将被人为识别出来,并且已经预备申报。
历史上有一个“穿青人”,哪怕这个穿青人明文记载着自己是明朝军户的后裔,也没有用处。
客家族说着漢语支系,到北京当官,可能朝廷要配一个翻译还要帮助其学习南京官话才能胜任朝廷要职。但是除非党争互相诋毁开除漢籍,否则没人会怀疑客家男儿会无端勾结后金暴力入关,千百年来,他们就是那么直接的默认为漢人。
直到某些砖家高呼:怎么可能某些省份没有少数民族呢? 于是强行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交界处拉出客家人,大张旗鼓的宣布:经过海算专精,显然你们应该是少数民族。虽然你们占漢族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但是经过慎重考虑,今天还得除你漢籍。
一群祖宗写着漢族、自我认同为漢族、海外当了华侨还念着中国的人,差点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少数民族。
“什么叫民族识别啊?”(战术后仰)
到了最后关键时刻,还是要人紧急拍板:这不是瞎胡闹吗? 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漢人,自己还能不清楚了? 于是客家族方案无疾而终,宣告砖家的民族识别无用。
穿青人又是一群牛人,在民族识别的末期,因为眼馋某些不宜公开的好处,在历史文献、文化组成、血统来源完全清晰的情况下,眨眼间他们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族。速度之快以至于让其他明代屯堡驻军后裔跟不上步伐,只能眼瞅着他们吃肉,自己汤都喝不上。
“大家都是奉大明皇帝的命令来这里建设祖国的,怎么你小子突然就加起分来了?难道是你小子把后金引入关的?”在其他屯堡人无语的神情下,在某些部门和稀泥处理的方案下,居然创新般想出“既然不能直接写某个民族,那就写个穿青人好了”
既然你有奶喝,那我特么到底要不要也整点奶呢? 奶对娃儿重要,还是漢人身份对娃儿重要呢? 村里最老的老顽固也得掂量一下。
话题再回到苏联,乌克兰帮在苏联上层那不是小角色,那是能通过行政命令从俄罗斯割让克里米亚到乌克兰的狠角色。
那是能在加盟共和国个个平等的口号下,把乌克兰建设成苏联重工业中心、科研中心、主要军火生产地的核心加盟国的。你现在要乌克兰帮自我识别为俄罗斯族,放弃从俄罗斯族身上吸血的做法,转而和俄罗斯族一起承担转移支付。
你信不信乌克兰农夫能用鞋跟敲爆提议案人员的头?
现在我问你,在苏联那种体制下,何苦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一起陪着吃苦呢? 都是东斯拉夫人,互相放一条生路吧,说不定日后留一线,还有个合并的幻想呢。
中文维基百科的“小俄罗斯”词条页面已经由 @Yiting0608 先生修正了,内容与俄语页面基本一致,大家可以移步Wiki进一步了解一下“小俄罗斯”一词在东欧历史中的演变。
————————————————————————
因为乌克兰族、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到了苏联时代本来就已经演化成了完全不同的民族。
实名反对最高赞 @酱油瓶 的回答中,关于乌克兰民族问题的错误认知。她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完全来自维基百科和自己的臆想。鉴于她关闭了自己答案的评论区,因此我单独开一个回答来反驳她的论述。
为了证明专业性,我先贴一个自己的回答,这并不是我本人账号,我本人账号暂时被封禁中(因为采取了某种扎波罗热哥萨克式的行为)。
我也先上自己的结论:
第一,该答主关于乌克兰民族问题的阐述(以及她之前的另一条回答也是,那个回答尤甚)几乎完全粘贴复制了维基百科上“小俄罗斯”这一词条的中文页面的部分内容,有条件的各位可以自行查阅。虽然维基百科一向较为严谨,但是在这一词条下的中文页面却几乎是完全在胡说八道,谬误百出。懂俄语的诸位可以查看一下这个词条的俄语页面,可以发现俄语页面的内容与中文页面完全不同,既详实又充分引用了许多历史学家的观点。我将在阐述时顺带把俄语页面(以及其他相关词条)的部分内容翻译过来以供诸位比较。
第二,这个答主复制维基百科的错误内容,只是为了来阐述这么一个观点: 乌克兰民族是近代晚期而非早些时候(比如中世纪晚期)才开始形成的,是更多地受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发展而形成的。虽然人造民族也并非完全不存在之物,然而一个拥有四千余万人口以及占主体地位的共和国的庞大民族是决不可能是人为划分出来的。乌克兰民族的历史与俄罗斯几乎同样(相对)悠久。虽然乌克兰国家在当今较为没落,不代表某些非专业人士可以(也许尽管只是出于无知而无意地)对其民族的历史进行歪曲。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答主的原文:
在1890年,奥匈帝国的国务会议上,两名加里西亚代表公开宣言表示他们不是俄罗斯人,不是малоросс,而是“乌克兰人”。5年后的1895年,在加里西亚会议正式出现了乌克兰党团。(加里西亚就是西乌克兰附近的地区)
也就是说,“乌克兰人”这一词第一次正式被公开提出是在奥匈帝国。之后一战爆发,德国参谋本部和奥匈即将合作推广这些民族分化概念,藉以打击和瓦解俄罗斯。
这段话完全出自维基百科,前一段是史料,后一段则是对此做出的结论。如果单从史料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加利西亚代表的确自称乌克兰人。但是“乌克兰人”这个词就是从奥匈帝国开始的吗?我们来看看俄语“乌克兰人”词条中关于这一词的早期历史是怎么说的:
В ранний период своего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от середины XIV до середины XV века), в деловом языке канцелярии великих князей литовских — западнорусском письменном языке — для обозначения пограничных со Степью земель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слово «украина», а местных жителей называют «украинниками», или «людьми украинными». В то время понятие «Украина» могло распространяться и на юг Великого княжества Литовского в целом. В письме от 1500 года к крымскому хану Менгли-Герею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 литовский называет «нашими украинами» Киевскую, Волынскую и Подольскую земли, в привилее 1539 года на сооружение замка в Киевском Полесье (далеко от границ с «Диким Полем») мотивируется пользой таких замков «на Украине».
这段话在原词条页面有几个文献链接,我就不贴了,只是翻译一下: 在十四世纪中期至十五世纪中期,立陶宛大公国的办公厅所使用的公文语言——西南罗斯书面语——为了指代与大草原接壤的地带,使用了“乌克兰”(украина)一词,而当地人民则被称为украинниками或者людьми украинными。(注:这两个词都是“乌克兰人”,只不过前者是给乌克兰加上了后缀ник表示人,后者则是用乌克兰一词的形容词形式去修饰человек——人。)那个时候,“乌克兰”的概念可以扩展到整个立陶宛大公国的南部地区。在1500年立陶宛大公致克里木可汗明里· 格莱伊的信中把基辅、沃伦、波多利的土地称为“我们的乌克兰”,他在关于基辅沼泽地带的军事要塞的委任状中也称这些要塞“在乌克兰”。
由此可见,“乌克兰”一词和指代当地居民的“乌克兰人”并非近代才有,在立陶宛大公国的年代已经成为了官方用词。而此时俄罗斯尚未被莫斯科大公国统一。即使莫斯科大公国升格为俄罗斯沙皇国之后,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扩张至乌克兰地区。换句话说,两部分基辅罗斯的后裔(毕竟那个年代还没有民族概念)早已平行发展了数百年。虽然那时的“乌克兰”更多地是一个地理名词而非民族概念,但是数百年的彼此隔绝时间足以让这两部分人群分化成两个不同的民族。“乌克兰”这个名词毫无疑问在这几百年间逐渐从单一地理概念演化成了族群概念。这个问题过于庞大,不展开叙述了。值得一提的是扎波罗热哥萨克在这其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于是当俄罗斯扩张至乌克兰左岸时,俄罗斯人面对的完全是和他们语言、习俗乃至各种文化都不同的一群人。虽然说乌克兰的民族主义的确是在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地区开始出现,但是如果没有此前联邦时代扎波罗热哥萨克的一系列行为所打下的“乌克兰人认同”作为民族基础,那么民族主义也无法在乌克兰人作为独立民族的基础上兴起。打个比方,如果说德奥煽动起来的乌克兰的民族主义相当于火焰,那么此前乌克兰的全部历史就是支持火焰燃烧的柴堆。乌克兰人自己的历史决定了乌克兰人是独立民族,而绝非外部影响。
有些人以为,只要把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识别成一个民族,就不会造成苏联崩溃后的俄白乌分裂了。这是错误的,因为那时即便不是这种分裂法,指不定也有别的分裂法。
先不说血统文化语言的问题,假设这三个民族血统文化语言都是一样的,那么它们就一定不会分裂了吗?此言差矣。比如你是一家公司CEO,公司业绩差了,你公司里面有些小股东也会想散伙,这难道是因为想散伙的那帮人和你不是一个民族的吗?这难道是因为他们和你血统不一样文化不一样语言不通吗?
但凡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公司没肉吃了,里面的股东高管自然就会千方百计的想从你这里独立出去,想散伙。小到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国家,跟着老大没肉吃了就想散伙的原理都是适用的。
至于什么民族血统文化语言,那只是想散伙单干的时候的借口,假如你想从公司分出去单干,你会对别人说你是因为“这垃圾公司带着我吃不了肉,老子不干了要自己去单干”才离开的吗?即便你就是因为吃不到肉才想单飞,但你也不能明面上这样说,因为你一旦这样说,市面上的人都会把你当成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以后你做生意就难了。
于是你就得找些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我家里有老婆孩子等着我养,我坚持不下去了”;再比如“我手里有个好项目,但是风险太高不想连累原来的伙伴”,再比如“我不能让我手底下的这些员工没法养家糊口,我得为他们谋一条生路”之类的话。
加盟共和国从苏联独立就属于这最后的一种情况,寡头大资本打着“我是为了xxx民族的利益”而分了家,但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有肉吃而已。
公司业绩差了,总会有人想散伙的,苏联坚持不下去了,下面的人也想散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有些人就总是把握不清主次,总觉得股东高管要散伙是真的因为家里有事,要照顾他的兄弟员工之类的原因。这些原因有没有可能让一个股东或高管退出公司呢?的确有可能,但是它们最多只能让让寥寥几人退出公司,绝不可能让大把大把的人同时退出公司。唯一能使得大把大把的人都想退出公司的,只有可能是公司肉给得太少了。
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你看看英格兰和苏格兰,祖上都不是同源的,还打了无数次架血海深仇,但是怎么就是能在殖民时期走在一起呢?还不是因为有肉吃,那现在苏格兰怎么又天天想着闹独立呢?还不是因为大英帝国不行了呀。
右翼民族主义最大问题就是,总想当然的稿民族合并,而且总觉得自己能合并成功。
中国东北人和潮汕人一个民族,那是因为最初就是一个汉人,只不过发展路径不同,地理隔阂区别了一些习惯而已。而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只能叫做同源,很早就成为不同民族了,你让一纸命令就规定大家合民族,谁理你?民族的划分本质就是认同感,不认同,你怎么命令有什么用?
尤其乌克兰人,本身内部就出现信仰不同,要不是后来沙俄瓜分波兰,将西乌克兰完全纳入版图,否则假以时日,乌克兰人再分成两个民族一点不稀奇。
沙俄对民族问题,一向是有用的办法都用,能武力的武力镇压,能羁縻的羁縻管理,教育中是大俄罗斯主义,但问题是这些民族就是客观存在的,你一个封建统治者,只要没有完全肉体消灭的本事,就得认同。
到了1912,十月革命前五年,慈父在总结当时俄国的民族主义倾向时候,点名的就有
犹太人中锡安主义的加强,波兰的沙文主义的增长,鞑靼人中的大伊斯兰主义,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中民族主义的加强,没有教养的人反犹太主义的共同倾向,——这一切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其中,乌克兰人是被专门点名的,上面说的波兰沙文主义也历来影响一部分乌克兰人。
所以,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压根不是一个民族人,只不过溯源的话,最早确实一家。但这世上最早一家后来分开才是正常情况,谁说一千多年前一个祖宗现在就得一个民族?信仰、习俗、语言都逐渐有了不同后,分开是必然的。
正因为沙俄民族众多,且许多独立倾向都非常严重,所以在建立苏联后,列宁斯大林才逐步摸索出后来的方面,即承认民族不同现状,但是用阶级高于民族的叙事方式,保持国家的统一及中央集权。
这个政策是科学的,接受现实的。相比之下,认为一纸命令就能让民族自动融合,那是异想天开。
尤其是右翼民族主义者,包括皇汉皇俄这些,现在电脑前拍脑袋想的主意,沙俄当年都实操过,你敢狠的沙皇比你还狠,你想忽悠的沙皇比你还威逼利诱,事实证明,即便最优秀的沙皇,也只是维持住这些民族,至于融合,就想多了。
当然,最后说一下,即便一个民族,与分裂与否也关系不大。像克里米亚,本身俄族人绝对多数,但当年苏联解体时候,克里米亚的公投,依然超过一半要求留乌克兰的(因为当年乌克兰生活比俄罗斯好)。影响人认同感的原因很多,民族只是相对不最重要的因素。
作为中国人,这点感受应该更深。就不说历史上分裂情况了。就说现在,台湾众多台独的民族身份认同也是汉族,这不妨碍希望独立。
所以苏联后面的解体与否,与主要三民族能否融合没什么关系。当年苏联解体前夕,真正最不想解体的,反倒是中亚五兄弟。
上海人和河南人同属汉族,他们受到的待遇一样吗?
先问个问题,为什么知乎键政会觉得自己比列导师更聪明呢?
苏联为什么不把东斯拉夫三支识别成一个民族?
是因为苏联立国的基础就是从这三个民族各自的革命胜利。
如果不承认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那苏联根本就组不起来,俄国的解体会提前七十年发生。
首先要区分几个概念:
俄罗斯帝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指苏维埃俄国 1917-1922)
(指苏维埃俄罗斯加盟共和国1922-1991)
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乌克兰)
白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白罗斯)
实际上,不要把俄罗斯帝国帝国当做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帝国,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很晚近。
沙俄帝国的组成更像是变种的奥匈帝国,国内是一个大俄罗斯人为主体,波兰人、立陶宛人、利沃尼亚人、乌克兰(小俄罗斯)人、白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等等等等组成的传统帝国。
这里不讨论其他民族,只说俄乌白。
实际上乌克兰人和白罗斯人的分化已经在沙俄期间就是既成事实了。
《静静的顿河》里面不止一次提到了“霍霍儿”庄稼佬,说的就是和大俄罗斯农奴不同的乌克兰自耕农。
民族这个东西不是你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民族就是什么民族了,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民族你才是什么民族。
站在主人公一个哥萨克人的角度来看,大俄罗斯人和小俄罗斯人已然分化。换言之,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不一样。只不过这个区别相比于帝国内的俄罗斯人和波兰人差异小一点罢了。
等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接续是临时政府被推翻,十月革命开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维埃俄国)建立。
实质上这个时候旧俄罗斯帝国已经解体。帝国内部各个民族在分别进行革命。有的胜利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有的失败了(波罗的海三国、波兰、芬兰)。
十月革命是苏维埃俄国的革命,不是苏联的革命。苏联是个共和国联盟,除了苏维埃俄国之外还有别人。
苏维埃俄国的继承是未来苏联内部的苏维埃俄罗斯加盟共和国,这个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国名仍然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而不是后来的苏联。
为什么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没被纳入苏联?
很简单,苏维埃波兰和苏维埃芬兰没来及加入苏联就被被本地的白军消灭了。
列宁想不想完全保留俄罗斯帝国的领土?
他当然想,但是他发现做不到。因为民族主义的思潮已经出现,乌克兰人、白罗斯人等等民族都有了自己的民族认同。
那么只能以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一个纽带,连接起来旧帝国不同的民族,然后组成一个新的联邦,最大程度保留旧帝国的残骸。
communism是作为连接俄罗斯旧帝国不同民族最后纽带,为这个体系多续了七十年命。
所以现在说当时为什么不识别成一个民族,是搞反了因果关系。是先有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分别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后各个民族的苏维埃共和国组成联盟才有了苏联。
不是在帝俄的基础上完全保留,然后捏造出不同的民族。
列斯这号人似乎从来没否认过乌克兰与白罗斯民族存在的正当性,在1917年以前就没少抨击过当局和其他政党不尊重乌白民族独立性的沙文做派,在1917以后对乌白民族主义者的宣传战中一般都会给后者加上“布尔乔亚分子”的帽子,以声张自己作为代表乌白大众利益的各民族团结政权的“正义性”,绕一圈下来克里姆林宫再搬起帝制时代“三个俄罗斯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俄罗斯”这套黄历除了落人口实以外没有其他效果。
白罗斯情况我不太清楚。但一些老资历的乌克兰裔布党党员在苏联成立后一直热衷于推进本土化和与大俄沙文主义作斗争,Skrypnyk这号参加过十月革命的人回苏乌政府任职时多用西乌移民推进本土化,甚至都造成过在乌的俄裔儿童没俄语学校上的情况(这也是后来联共中央批他强制乌化俄裔的论据)。苏乌官员向莫斯科索要有大量乌裔定居的非苏乌领土、向苏俄境内的乌裔定居点派遣乌克兰教师发送乌语出版物、建议清洗大俄沙文主义者,像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瑞特》的作者)这类生长在乌克兰但对乌克兰民族主义有抵触情绪的俄裔作家都成了苏乌的批判对象。本土化环境下的种种实践无疑推动了乌克兰民族(在建国领域以外)的独立,联共中央自我标榜为各民族团结友谊的缔造者,乌白作为独立民族的事实越发明晰,帝俄时代的识别法注定要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因为俄罗斯帝国没有这样做到啊,反而是急着拿泛斯拉夫主义口号去吃巴尔干了。
苏联在民族政策上的一系列在当代中国看起来很谜的举措,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补帝国的欠债罢了。
因为在沙皇残酷屠杀哥萨克,残酷屠杀基辅牧首区正教徒、东仪天主教徒、雅各派基督徒、犹太教徒等所有非莫斯科牧首区正教徒的东斯拉夫人都时候,从没想过他们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
中国境内汉族各个民系同属一个民系不是“识别”出来的,是因为中国境内的汉族各个民系相信自己都属于“汉族”这个共同体。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区别也不是苏联“识别”出来的,而是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自的民族意识在苏联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沙俄崩溃以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一度在乱军之中杀出过一片天。在这种背景下,宣称乌克兰人是俄罗斯人,或者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是同一民族,有什么区别?都是没有人会相信的废话罢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可以同属于东斯拉夫人,可以同属于罗斯人,可以同属于沙皇俄国臣民,可以同属于苏联公民,但是唯独不能宣称一个乌克兰是俄罗斯,或者俄罗斯是乌克兰。
请问为什么捷克斯洛伐克不把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识别为一个民族?为什么南斯拉夫不把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识别为同一个民族?为什么纳粹德国不把占领区的波兰人和德意志人识别为同一个民族?西班牙为什么不把加泰罗尼亚人和卡斯蒂利亚人识别为一个民族?英国为什么不把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识别为一个民族?没有意义啊,你说是那就是了?过去某些国家在国内推行主体民族沙文主义,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地位,动用各种手段压迫少数民族,有意义吗?ETA,IRA,都用暴力宣告了不服从。把乌克兰,特别是长期受波兰和奥地利统治的那部分乌克兰识别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只会制造更多班杰拉和彼得留拉。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团结最紧密的时候,是1943年用血肉保卫苏维埃祖国的时候,1944年向德国侵略者全面反攻的时候,1945年向柏林进军的时候。
题主想说的是为什么苏联没有做民族融合和同化吧,其实做了而且是相当成功的。比如苏联时期成功的把中亚几个斯坦国、蒙古同化了,到现在中亚斯坦国还通行俄语、西里尔字母,蒙古也把自己的文字放弃,实行了西里尔字母。如果苏联没有解体,估计蒙古已经说俄语了。
至于为什么没有把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同化掉,其实是因为这些民族本身在苏联内就是强势民族(地理位置、经济、工业、文化等都是苏联内部最强的一个等级),强势地位的民族被劣势地位的民族同化是非常困难的,当苏联强大的时候,他们会留在大家庭里面,一旦苏联衰弱,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大家庭拖累他们,反而更加强化自己与大家庭其他成员的不同。苏联末期,最早独立的国家就是这些民族(包括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而中亚斯坦国都是被动独立的。南斯拉夫的历史其实也是一样的,解体后率先独立的就是强势民族和地区。
类似的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比如湾湾、港港。因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之前一直比大陆强,他们就不断的强化自我,区分与大陆母体的差异,即使他们的主体都是汉族,反而比大陆的民族自治区更强化自我,反对融合。
原因很简单,因为本来在俄人的话语体系中,乌克兰和白鲁塞就是另外一个民族。
在讨论之前,需要先认知一点,欧洲关于民族划分的根本要素主要是两个,一是语言,二是宗教。语言是第一要素,最好能是一种语言,再不济也得是相近的,然后证明该民族语言是你主体民族语言的方言。然后是宗教,如果语言相同,宗教不同也会分化成不同的民族认知,类似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
回到现实的历史线,自两次瓜分波兰结束,就是1815年之后,俄国有非常充足的时间把信仰东正教的乌克兰人和白鲁塞尼亚人同化。但是,注意,这只是信仰东正教的乌克兰人和白鲁塞,还有将近40%信仰东仪天主教的乌克兰人(德意志人称之为鲁塞尼亚人)生活在奥属的加利西亚。
俄国以斯拉夫文化母国自居,作为斯拉夫保护者,俄国知识分子热衷于炮制泛斯拉夫主义的同时,也必须唤醒奥属波兰及加利西亚境内的鲁塞尼亚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成为俄国保护该地区斯拉夫人乃至直接宣称诸上地区的口实。
故而在民族同化运动(泛xxx主义)与民族独立运动最为兴盛的19世纪,俄国并没有完成对境内白鲁塞和乌克兰人的同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俄国主流文化圈有意无意保留了鲁塞尼亚这一文化标签(某种意义上,乌克兰民族主义也是俄国宣传机构炮制),意在坐实自身斯拉夫兄弟会盟主的身份。
致使进入20世纪时,俄国人只是将乌克兰人,白鲁塞尼亚人视为兄弟民族,而不是同一民族。
对比苏联斯拉夫三兄弟,就会更加感慨朱元璋的伟大。
明初恢复中华,同样是南人北人分开几百年,互相歧视不满,而朱元璋自己就是南方起家北伐统一中国的。朱元璋却没有区分南人北人,一视同仁,甚至对北人更照顾,明朝科举,分南北榜,北方竟然比南方更容易考取。制度也没有刻意区分南人北人,于是明代重新弥合了南北差异。再次一体。
要是朱元璋时代像苏联那样搞,完全可以甄别出党项人(李自成的出身地区),汉人(辽金统治下的汉人),宋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色目人(明代军队很多鞑官都是色目人,信老回教,儒穆合流做的很好),鞑靼人(满桂祖先是蒙古人,但不介绍根本不知道也想不到,同样他保卫祖国赤胆忠心,最后殉国)。
然而朱元璋没有那么先进的思想,于是明代中国,把境内百姓归我华夏融为一族,成就了今天的汉族!
对比多么鲜明。这也能体现出我们历代祖先的伟大明智
因为就像任何建筑都脱离不了它的地基一样,任何政权都是在它的前朝的基础下运行的。苏联把东斯拉夫罗斯民族分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族和他的前朝脱离不了关系。中国汉族始终是一个整体也和他的前朝脱不了关系。
苏联的前朝是什么呢?其实不是沙俄,沙俄早在二月革命的炮火中已经垮台,苏联真正的前朝,真正的地基是这么一群国家。
右边一大串国家就是在沙皇俄国和俄国临时政府垮台后在原沙俄版图上建立的一大群国家。沙俄实际上和苏联一样,也解体了。而且解体的更彻底更悲惨。沙俄灭亡后在沙俄土地上兴起了无数个政权。其中乌克兰建立了乌克兰国,也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里保尔仇恨的,天天咒骂的“彼得留拉匪帮”。彼得留拉是乌克兰国大拉达的领导人,在当时乌克兰民族主义兴起,彼得留拉是乌克兰民族代表。
而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样,在沙俄解体之后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甚至成立了白俄罗斯大拉达国(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这个共和国虽然早在1919年就被红军推翻,却异常坚挺。一直撑到今天还在美国有流亡政府,活得比苏联还要长久。
维基百科 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政府词条
因此苏联刚刚建国就面临着这么一个局面,周边民族民族主义兴起,就连罗斯人内部,基辅罗斯国的三个分支也分崩离析。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主义高涨。苏联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了阶级叙事代替民族叙事的方法。一方面承认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民族有差别。承认乌克兰白俄罗斯两民族的存在。而另一方面,苏联却强调阶级认同要大于民族认同,所有民族的无产阶级穷人都是一家人,都要团结在一起消灭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剥削阶级。布尔什维克通过这个理由重新把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捆在了一起,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可以这么说,统一的大俄罗斯和大俄罗斯民族早就解体了,早就灭亡了。早在沙俄灭亡就已经结束了。是布尔什维克巧妙的用阶级叙事的方法,让大俄罗斯和泛斯拉夫主义又续了几十年。
而汉族的情况相反,民国虽然是乱世,但至少汉族内部并没有分裂。民国的确有桂军,湘军,川军,鄂军,粤军,晋军,西北军,东北军。但是这些军阀头头名义上都是中华民国的官员。是中华民国的“股东”。他们有斗争也有合作。比如桂系和蒋介石中央系似乎水火不容。桂系的黄绍鸿和白崇禧却先后担任蒋政权的浙江省长与国防部长。汉族始终是一个整体,没有出现过罗斯民族内部四分五裂,乌克兰国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苏维埃政权并立的状况。福建的“中华共和国”也是昙花一现。其目的也不是为了福建汉人独立,而是为了反蒋。
而抗日战争更增强了汉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抗战使得中国的民族叙事大于阶级叙事。汉民族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被左派右派一致认同。这个时候即使是汉人左派也认为民族第一,应该国共合作,共御外寇。汉人无产阶级应该和汉人地主资本家合作,对付日本侵略。抗战时期为了团结汉人的地主,TG甚至放弃了土地革命政策,只要求地主“减租减息”。这是初中历史课本都有的知识点。
因此共和国的地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民国军阀混战并没有损害汉人统一的基础,而且汉人内部经过抗战的磨炼已经高度团结。这个时候像苏联一样用阶级叙事代替民族叙事,被迫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民族的存在已经毫无意义了。这就像你的手本来就是健全的,你为什么要因为羡慕别的残疾人的假肢好看,把你的手砍了再装一个假肢呢?有这么傻的人吗?苏联这样是迫不得已,我们何苦如此。
我也不得不说一句,汉民族比俄罗斯民族伟大,明白在危机之时团结。二战的中国虽然不如二战的苏联,但打得比一战的俄国好。二战中团结一致的汉族和中华民族的英姿,比一战之中苏联内战中沙俄诸民族自相残杀的丑态好得多。二战苏联的不同民族的无产阶级大团结的确令人怀念,但这个苏联梦最终还是破灭了。俄罗斯民族终究不如汉族。
因此,想明白为什么苏联会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族并不困难,看看它的前朝就明白了。
你看看布尔什维克早期核心人物就能发现,列宁(卡尔梅克人),捷尔任斯基(波兰人),托洛茨基(犹太人),斯大林(格鲁吉亚人)、斯维尔德洛夫(犹太人)、季诺维也夫(犹太人)、加米涅夫(犹太人),他们没有一个是俄罗斯族,反而都来自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受害者。事实上,真正的俄罗斯人很难接受早期布尔什维克激进的反民族,或者说超民族主张,而沙俄时期受迫害最多的犹太人反而能感同身受,这导致了早期布尔什维克中犹太人异乎寻常的高比例。
作为大俄罗斯主义受害最深的群体,他们想建立的国家还能把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俄罗斯族都合并,这不是笑话吗?至于想把这几个族合一的人什么样,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反面。不要说乌克兰,白军甚至连波兰都不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