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那么垂涎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后,占领并控制住东北后,为什么把东北还给中国?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占领并控制东北,随后又将其归还中国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与其说苏联“垂涎”东北,不如说它在那片土地上有其战略利益和历史渊源。要理解为何最终归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脉络和各方诉求。

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在东北的行动并非完全出于“占领”的意图,而是与其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布局和战后利益分配密切相关。

苏联参与东北的背景:

对日作战的战略需要: 二战后期,随着欧洲战场的胜利,同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一直在敦促苏联对日宣战。苏联与日本在远东地区有着长期的地缘政治矛盾和领土争端。出兵东北是配合盟军行动,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战略步骤。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在8月9日开始对盘踞在中国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对日战争的代价与权利: 苏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数十万士兵的伤亡,并且在历史上,日本曾侵占过沙俄和苏联的领土(例如海参崴、黑瞎子岛等,尽管这些后来都成了争议领土)。苏联认为,在战胜日本后,有权利获得一定的战利品和战略保障。
海参崴及太平洋出海口的战略考量: 对苏联而言,远东地区,特别是能够自由进出的太平洋港口,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的统治使得苏联在太平洋的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战胜日本,控制东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困境。
历史因素与民族情感: 历史上,沙俄曾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和利益。虽然苏联官方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反帝国主义的立场,但对远东地缘政治的关注从未减弱。

苏联在东北的实际控制与影响:

苏联红军在击溃关东军后,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并开始了军事管制。在此期间,苏联确实在东北进行了大量的物资搜集、设备拆卸和运输。这被很多中国学者和民众视为一种“掠夺”。这种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弥补战争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其在东北的军事和经济存在。

在军事和政治上,苏联也在东北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它允许并协助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向中共军队移交了大量日械装备,为中共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并非说苏联是无私的,而是其战略利益与支持中共的诉求在当时高度契合。

为何最终将东北归还中国?

尽管苏联在东北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存在和经济影响力,但最终将东北完整归还给中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国际政治格局与战略考量:
《雅尔塔协定》的约束: 在战前及战争期间,《雅尔塔协定》明确了战后中国东北的地位。其中规定,日本在满洲(中国东北)的权益应归还给中国,而苏联在恢复海参崴的权利方面可以获得一些补偿(例如对旅大港的租借权等)。苏联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履行这一协定的精神,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带有自身的战略考量。
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压力: 中国是同盟国的重要成员,也是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苏联在战后过度扩张,尤其是在中国东北这样的战略要地。如果苏联长期占领或分割东北,将会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引发新的冲突。美国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施加了影响,要求其尊重中国的主权。
避免直接冲突: 虽然苏联是战胜国,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竞争也已初现端倪。公开、长久地占领中国领土,可能会被西方国家视为侵略行为,从而引发更广泛的国际纠纷,不利于苏联的整体战略布局。

2. 维护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的主权诉求: 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对自己的领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要求。尽管中国内战正在进行,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都在争取东北的主导权,但任何国家公开吞并中国领土都将面临巨大的道义和政治压力。
“友好同盟”的包装: 在表面上,苏联需要维护其作为“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的形象,并与中国建立“友好同盟”关系。长期占领东北与这种形象不符。苏联更希望通过影响和控制中国,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不是直接统治。
支持中共的长期利益: 苏联之所以在中国东北如此活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取得内战的胜利。一个由中共领导的中国,对苏联而言,无疑比一个由国民党领导的、更倾向于美国的中国更有利于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发展。因此,在确保了中共在东北的根基后,将主权归还给中国(即使是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中国)符合苏联的长期战略目标。

3. “战利品”与“战略收益”的转化:
拆卸工厂并非永久占有: 苏联从东北拆卸了大量工业设备,这确实是对中国工业基础的损失,但这种行为的目标是将苏联的战争损失“补偿”回来,同时削弱日本在东北的经济基础,并非是建立永久的殖民统治。一旦战争结束,这种“补偿”的目的基本达到。
旅大港和铁路权益: 相较于直接统治或割让土地,苏联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了旅大港的共同防御和租借权,以及中长铁路的共同经营权等。这些权益,在苏联看来,比直接控制整个东北更具战略价值,并且能够以一种“合法”的方式维护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同时避免了直接占领带来的政治风险。这些特权在1950年代被苏联陆续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结来说,苏联在东北的行动是其参与二战、保障自身远东战略利益的体现。而最终将其归还给中国,则是在国际政治压力、维护与中国(尤其是即将执政的中共)的战略关系、以及实现其在东北的战略目标(例如通过控制港口和铁路等间接影响)的多重考量下做出的决策。它并非完全出于无私的援助,而是对自身战略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的结果。苏联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占领带来的国际负面影响,同时在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上,看到了更符合其长远利益的战略伙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令人费解啊,继承了沙俄对土地十分贪婪这个特点的苏联,竟然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了?他不把东北还给中国,以中国当时的实力好像也要不回来啊!
user avatar
很令人费解啊,继承了沙俄对土地十分贪婪这个特点的苏联,竟然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了?他不把东北还给中国,以中国当时的实力好像也要不回来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占领并控制东北,随后又将其归还中国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与其说苏联“垂涎”东北,不如说它在那片土地上有其战略利益和历史渊源。要理解为何最终归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脉络和各方诉求。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在东北的行动并.............
  • 回答
    苏联,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其军事工业的强大、科技的飞跃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巅峰时期,至今仍令人侧目。然而,在它轰然倒塌后,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却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与苏联时期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到二战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41年冒险进攻苏联,德国统一欧洲并建立新帝国的前景确实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核心要素:1. 德国的战略重心与资源状况: 希特勒的终极目标: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Leb.............
  • 回答
    要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最终落入了苏联手里,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由美国主导的占领,那如今的日本,估计会是另一副截然不同的模样。别的不说,光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甚至是国家对外姿态,恐怕都会是现在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样子。首先,咱们得聊聊这政治上的大变动。美国占领下的日本,被强力推行了民主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通往奴役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政府权力过度膨胀,最终走向极权主义和奴役。那么,为什么苏联曾经那么强大,这似乎与哈耶克的论断有些矛盾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苏联歌曲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甚至穿越时空依然被许多人认为“好听”,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一系列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因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好听”标签,深入苏联那个特殊的时代。首先,情感的深度与普遍性是苏联歌曲打动人心的基石。苏联歌曲很多时候是为那个时代的特定情感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苏联的讨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你提出的“苏联粉”这个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网友在观看历史叙事时,会有的那种情感投射和价值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苏联表现出“喜爱”或者说“推崇”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
  • 回答
    苏联古巴导弹危机若升级到那一步,结果绝非“无敌”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将世界拖入一场无法想象的毁灭性灾难。我们不妨抽丝剥茧,详细梳理一下这场假设性的升级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巴导弹危机本身就是人类史上最接近核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其目标是遏制美国对古巴的侵略,.............
  • 回答
    要理解前苏联为何如此看重“缓冲区”,我们得跳出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深入探究其背后驱动的战略思维和现实考量。这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更是关于生存、安全和帝国延续的根本性问题。历史的阴影:来自西方的千年恐惧首先,前苏联(以及之前的俄罗斯帝国)有着长达千年的、来自西方的战略压力和入侵史。从蒙古人的铁骑,到.............
  • 回答
    你提到苏联坦克“脆弱”且容易被美国战斗机炸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武器性能上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苏联坦克就一定比美国坦克脆弱,或者说它们都被美国战斗机“轻易”炸毁。首先,我们得明确你说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坦克的性能和空对地攻击能力在不同年代是天差地别的。冷战初期(二战.............
  • 回答
    苏联工业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好奇为何后来会陷入依赖石油出口的困境,如今的俄罗斯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这条道路。要拆解这个现象,得从苏联时期的特殊体制说起,再到解体后的剧变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轨迹。苏联工业的基石:计划经济与军事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工业的强大并非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基于一种.............
  • 回答
    假设苏联至今仍然存在,那么其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苏联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历史经验,并结合我们对当前疫情控制的认知来进行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的解体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和遗留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存续的苏联”对疫情的反.............
  • 回答
    如果苏联当年没有解体,那么今天的苏军军服和单兵装备,很可能与现在我们看到的俄军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时也会保留一些历史的痕迹和发展的脉络。要想象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拆解: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继承性”是必然的: 即便苏联不解体,它也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军事现代化的问题。许多后来被俄军采纳的.............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为何中国的军歌在激昂程度和感染力上,似乎不如苏联的军歌那样深入人心,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理念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历史语境与情感基石的不同 苏联军歌:革命的召唤与战争的烙印 苏联的军歌诞生于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和血与.............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当年华约国家,乃至中国,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无疑将彻底改写世界的格局,历史的走向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炸弹,激起的涟漪将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意味着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甚.............
  •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