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那么垂涎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后,占领并控制住东北后,为什么把东北还给中国?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占领并控制东北,随后又将其归还中国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与其说苏联“垂涎”东北,不如说它在那片土地上有其战略利益和历史渊源。要理解为何最终归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脉络和各方诉求。

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在东北的行动并非完全出于“占领”的意图,而是与其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布局和战后利益分配密切相关。

苏联参与东北的背景:

对日作战的战略需要: 二战后期,随着欧洲战场的胜利,同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一直在敦促苏联对日宣战。苏联与日本在远东地区有着长期的地缘政治矛盾和领土争端。出兵东北是配合盟军行动,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战略步骤。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在8月9日开始对盘踞在中国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对日战争的代价与权利: 苏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数十万士兵的伤亡,并且在历史上,日本曾侵占过沙俄和苏联的领土(例如海参崴、黑瞎子岛等,尽管这些后来都成了争议领土)。苏联认为,在战胜日本后,有权利获得一定的战利品和战略保障。
海参崴及太平洋出海口的战略考量: 对苏联而言,远东地区,特别是能够自由进出的太平洋港口,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的统治使得苏联在太平洋的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战胜日本,控制东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困境。
历史因素与民族情感: 历史上,沙俄曾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和利益。虽然苏联官方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反帝国主义的立场,但对远东地缘政治的关注从未减弱。

苏联在东北的实际控制与影响:

苏联红军在击溃关东军后,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并开始了军事管制。在此期间,苏联确实在东北进行了大量的物资搜集、设备拆卸和运输。这被很多中国学者和民众视为一种“掠夺”。这种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弥补战争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其在东北的军事和经济存在。

在军事和政治上,苏联也在东北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它允许并协助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向中共军队移交了大量日械装备,为中共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并非说苏联是无私的,而是其战略利益与支持中共的诉求在当时高度契合。

为何最终将东北归还中国?

尽管苏联在东北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存在和经济影响力,但最终将东北完整归还给中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国际政治格局与战略考量:
《雅尔塔协定》的约束: 在战前及战争期间,《雅尔塔协定》明确了战后中国东北的地位。其中规定,日本在满洲(中国东北)的权益应归还给中国,而苏联在恢复海参崴的权利方面可以获得一些补偿(例如对旅大港的租借权等)。苏联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履行这一协定的精神,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带有自身的战略考量。
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压力: 中国是同盟国的重要成员,也是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苏联在战后过度扩张,尤其是在中国东北这样的战略要地。如果苏联长期占领或分割东北,将会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引发新的冲突。美国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施加了影响,要求其尊重中国的主权。
避免直接冲突: 虽然苏联是战胜国,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竞争也已初现端倪。公开、长久地占领中国领土,可能会被西方国家视为侵略行为,从而引发更广泛的国际纠纷,不利于苏联的整体战略布局。

2. 维护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的主权诉求: 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对自己的领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要求。尽管中国内战正在进行,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都在争取东北的主导权,但任何国家公开吞并中国领土都将面临巨大的道义和政治压力。
“友好同盟”的包装: 在表面上,苏联需要维护其作为“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的形象,并与中国建立“友好同盟”关系。长期占领东北与这种形象不符。苏联更希望通过影响和控制中国,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不是直接统治。
支持中共的长期利益: 苏联之所以在中国东北如此活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取得内战的胜利。一个由中共领导的中国,对苏联而言,无疑比一个由国民党领导的、更倾向于美国的中国更有利于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发展。因此,在确保了中共在东北的根基后,将主权归还给中国(即使是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中国)符合苏联的长期战略目标。

3. “战利品”与“战略收益”的转化:
拆卸工厂并非永久占有: 苏联从东北拆卸了大量工业设备,这确实是对中国工业基础的损失,但这种行为的目标是将苏联的战争损失“补偿”回来,同时削弱日本在东北的经济基础,并非是建立永久的殖民统治。一旦战争结束,这种“补偿”的目的基本达到。
旅大港和铁路权益: 相较于直接统治或割让土地,苏联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了旅大港的共同防御和租借权,以及中长铁路的共同经营权等。这些权益,在苏联看来,比直接控制整个东北更具战略价值,并且能够以一种“合法”的方式维护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同时避免了直接占领带来的政治风险。这些特权在1950年代被苏联陆续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结来说,苏联在东北的行动是其参与二战、保障自身远东战略利益的体现。而最终将其归还给中国,则是在国际政治压力、维护与中国(尤其是即将执政的中共)的战略关系、以及实现其在东北的战略目标(例如通过控制港口和铁路等间接影响)的多重考量下做出的决策。它并非完全出于无私的援助,而是对自身战略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的结果。苏联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占领带来的国际负面影响,同时在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上,看到了更符合其长远利益的战略伙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令人费解啊,继承了沙俄对土地十分贪婪这个特点的苏联,竟然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了?他不把东北还给中国,以中国当时的实力好像也要不回来啊!
user avatar
很令人费解啊,继承了沙俄对土地十分贪婪这个特点的苏联,竟然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了?他不把东北还给中国,以中国当时的实力好像也要不回来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