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北上和纳粹德国会师瓜分苏联,那么会怎么样呢?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

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区蠢蠢欲动,但受限于资源和美国的石油禁运,国内的鹰派力量日益增长,认为与西方国家开战已是不可避免,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方向。

第一步:战略协同与西伯利亚的召唤

如果日本选择北上,而不是向南进攻,意味着它放弃了太平洋的扩张,也等于回避了与美国的直接冲突。那么,它最有可能的目标是什么?自然是苏联的远东地区。

想象一下,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的同时,日本也在中国东北(当时是伪满洲国)集结重兵,并向苏联提出一个“诱人”的合作条件:共同夹击苏联,瓜分其广袤的领土。日本可以承诺将其部分占领的中国地区交给苏联作为“补偿”,或者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比如提供战略物资、牵制苏军等。

对当时深陷泥潭的苏联而言,后方的威胁是极其致命的。如果日本陆军主力真的从远东压境,哪怕只是有限的进攻,都会迫使斯大林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回防。这无疑会给德国在东线战场创造巨大的机会,甚至可能让苏联在德军攻势下迅速崩溃。

第二步:东西夹击下的苏联命运

西线: 德国的闪电战如果能得到苏联东线压力减轻的配合,其推进速度和效果将会大大增强。苏联可能无法像历史中那样,凭借广阔的国土和严寒天气,以及动员来自远东的兵力来稳住战线。莫斯科、列宁格勒甚至斯大林格勒的命运都可能被改写。如果莫斯科陷落,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指挥体系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东线(如果日本真的开战): 日本关东军可是苏联的眼中钉,其兵力雄厚,装备精良。一旦开战,日本会集中力量攻打符拉迪沃斯托克,切断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基地,并试图吞并西伯利亚的铁路动脉。苏联在中苏边境和日本海方向的防线将不堪重负。

第三步:世界格局的重塑

这个场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苏联的结局: 如果苏联在东西两线的夹击下崩溃,它的命运将会是悲惨的。可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成为两国的附庸领土。或者,内部可能出现分裂,形成几个由轴心国控制的傀儡政权。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
美国的角色: 如果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参战理由会非常薄弱。虽然美国经济和军工实力强大,但它并不直接受到德国的威胁。美国可能会继续在欧洲战场上支持英国,但失去太平洋战场的理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介入程度和方式都会发生改变。美国可能会继续维持其孤立主义倾向,或者更专注于自身经济和国内事务。
德国的地位: 如果苏联被迅速击败,德国将成为欧洲无可争议的霸主,并且能够全力应对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海上封锁和潜在的登陆作战。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和极权统治可能会在欧洲大陆得以更长时间的延续和实施。
日本的“胜利”与代价: 日本虽然能从苏联身上获得一些领土和资源,但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放弃了太平洋的扩张,意味着它失去了成为亚洲霸主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真正机会。而且,它将成为与德国结盟的二流角色,无法真正挑战美国在太平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日本并没有解决其最根本的资源短缺问题,其经济仍然依赖进口,一旦德国战败,日本的处境将非常尴尬。
原子弹的阴影: 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美国开发原子弹的动力和紧迫性可能会降低。即使开发出来,其使用的目标和时机也可能发生改变。全球核时代的开启和冷战的形成,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潜藏的危机与变数:

当然,这一切也不是绝对的。即使日本北上,苏联也不是一个轻易能被击垮的对手。斯大林虽然残暴,但在动员和组织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苏联庞大的人口、广阔的领土以及对本土作战的韧性,都可能成为日本和德国的噩梦。

而且,日本和德国的合作本身就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两个国家都有着强烈的扩张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一旦瓜分苏联的利益,围绕着新的边界和影响力范围,它们之间也很容易爆发冲突。日本同样会觊觎远东的资源,而德国则会希望其盟友在欧洲战场上给予更多支持,这种利益分配的矛盾,最终可能导致联盟的破裂。

结论:一个更黑暗的欧洲,一个沉默的太平洋

总而言之,如果当年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北上与德国瓜分苏联,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在纳粹铁蹄下更加黑暗的欧洲,一个苏联不复存在的欧亚大陆,一个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行动迟缓的时代。日本虽然可能在表面上获得了一些领土上的“胜利”,但其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都将受到严重限制,甚至可能面临着被德国边缘化的风险。而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更加漫长和残酷的战争阴影下的时代,甚至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悲剧性转折点。这真是细思极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本来就是这么想的啊

奈何诺门罕吃瘪了……

最搞笑的是日军在诺门罕用了生化武器,用一大堆烈性传染病病毒细菌战,结果没毒到苏联人,反而把没沟通好的自己人给毒死了……

不知道那些中了自己人放的病毒死掉的日军死前是怎么想的……

user avatar

宝贝,西伯利亚当时没石油,日本北上,你指望同样缺油的纳粹从万里之后给他变出石油么?

咱们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小知识,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日本的能源结构是这样的:80% 的石油来自美国,10% 的石油来自东印度群岛,只有 7% 左右的石油可以自给。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从 918 开始折腾到 40 年,找到能替代美国的石油生产地了么?

没有。

不仅石油高度依赖美国,铁和各种军需物资都严重依赖美国,甚至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美国人提供的这些物资,日本这侵华战争就根本打不起来。

1937 年美国对日出口总值为 2.89 亿美元,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这四项战略物资就达 1,42 亿美元,约占二分之一。以石油一项而论,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份额,1937 年占 80%,1939 年占 85%。[1]
据统计,1937-1938 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军需品占其军需品总进口额的 55%。1937 年,美对日废钢铁的出口量是 1931 年的 40 倍之多。[2]
(1937、1938 年日本)从美国输入铁合金为 77.53% 和 82.71%,铜的比例高达 95.18% 和 90.89%,煤油及其产品为 6.271% 和 65.57%,汽车及零件为 9.241% 和 64%,飞机及零件为 70.19% 和 7.692%,金属工作母机为 69.53% 和 67.09%。[3]

这就是二战中最讽刺的地方,美国人是日本人在二战前期最主要石油来源国,而且没有之一。日本人觉得不能任由老美这么掐着自己的脖子,于是 1934 年出台了《石油工业法》表示要加强本国石油产业建设,效果……一般吧;然后 37 年又搞了个《合成油法案》,表示要开动大日本帝国先进之科技手段以煤改油,效果……更一般。

考虑到 1937 年日本的财政收入才 47 亿日元,而以当时的汇率来看大概 3 日元可以折合 1 美元,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年日美之间几亿美元的进口额意味着什么。

而更倒霉的是虽然侵华战争开始以后日军进展极其顺利,然而中国是个贫穷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而工业建设又是个耗时巨大、烧钱极多的活儿……所以日本人十分郁闷地发现自己这仗是越打越大,然而钱却都进了美国人的兜。

这就是为什么 37 年日本人在扬子江上炸了美国船,罗斯福把这事按下去的原因之一——顺便一提,日本人为了平事掏出来了 2214007.36 刀,1937 年的两百万美元啊……日本人在占领区甚至搞了一次「抵制美货」的闹剧,然而美国人对此并不在意:有本事你抵制我的石油啊?

美国国内群众此时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已经是十分强烈了,甚至有几百名学生代表参与了焚烧日本丝绸的行动。等到了 1938 年美国政府觉得实在不能再这么容忍日本人了!必须上点手段了!

于是政府向上百家工厂写信:建议不要跟日本人做生意。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道义禁运」

6 月 11 日,赫尔在记者招待上公开谴贵对和平居民的空袭轰炸,随后他写给美国 148 家注册出口飞机和飞机部件的厂家,表示:政府强烈反对把飞机和航空设备出售给世界上任何对和平居民进行轰炸的国家。[4]

道义禁运的效果极其明显,立竿见影,日本人 37 年从美国进口的飞机及部件达到 248.4 万美元,38 年为 1745.4 万美元,增长了 7 倍。

这么拖拖拖一直拖到 39 年重庆轰炸,美国人民一看艾玛这太惨了,咱们真的不能再卖给日本人石油了,罗斯福表示那不成啊,你不卖给他石油了他狗急跳墙去打英荷东印度群岛怎么办?为了避免战争扩大咱们还是继续做生意吧……

为什么罗斯福对东南亚这么关心呢?

原因有三:

一是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还很严重(虽然在迅速扭转之中),大家都认为一战是邪恶的资本家篡夺政府打的不义之战,咱们美利坚工业力天下第一,为啥不能静静地看着他们打个你死我活咱们就卖军火赚钱?

二是美国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前其基本战略构想都是先欧后亚,为此牺牲一点中国利益根本不是事;

三是东南亚乃是天然橡胶的重要产地,而美国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没有之一,手头却没有靠谱的天然橡胶产地,对东南亚的橡胶高度依赖。

可尴尬的问题在于你想继续跟日本人做生意,日本人……

没钱了。

日本之所以能在侵华战争初期进展迅速,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军队跟政府都为此准备多年,攒到一起之后爆发了一波。从战后复盘来看,日本国力在 1937 年达到巅峰水平,然后就开始滑落:

这里咱们需要简单讲一下日本奇葩的产业结构。

正常国家的一二产业是相互补充的:我第一产业提供原料,第二产业加工原料,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慢慢爬工业科技树,最后再进行反哺。

可问题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拿到了大清朝的巨额赔款,又获得了朝鲜、满洲与台湾这三个殖民地,这让日本得以在不对社会基础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情况下上马军事工业。最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

1.日本的基本盘是寄生地主制,生产关系极度落后,普通农民负担着极为沉重的地租,阶级矛盾十分严重。

2.由于第一点的存在,所以日本国内存在着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日本的轻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非常发达。

3.甲午战争后获得的大量赔款使得日本得以建立起与其国力不匹配的发达军工业,但却缺乏相应的制造业基础,大量工业母机必须依赖进口。

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第 1 部门装备第 2 部门不同,在一战前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中,第 1 部门不仅无法为第 2 部门提供必要的装备,就连其自身的装备也要依赖于海外进口。[5]

所以你说日本军工业强不强?

挺强的。

但是这种「强」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强」,是有依赖性的强。废钢铁要进口,工业母机要进口,橡胶要进口,石油那更不用说了,必须进口。所以日本想爆产能,就必须扩大进口,爆的越多进口的越多……

关键在于当时做国际贸易要的是真金白银。

你日本在占领区发行军票,行!在国内超发货币,没问题!可你想买我美国人的石油和机器,想买我东南亚的大米和橡胶,对不起,拿黄金英镑美元来!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硬通货去哪搞?

抢中国人的?没毛病!可中国当时是个农业国,比日本还穷啊!

搞进出口贸易?

这个靠谱,二战前日本最大的外汇来源是咱们上边提到的纺织品贸易,再加上一点生丝。日本人自己说得好:

(生丝是)凭借日本的土地与日本人民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纯粹日本产品出口世界市场的几乎唯一的商品。[6]

可是纺织业是个劳动密集产业,侵华战争扩大之后日本的人力资源迅速见底,大量生产能力转向军工业,军工产业大发展的后果就是进口物资要向军用物资倾斜,1937 年 9 月,日本政府实施「等级临时措施法」,限制棉花羊毛等产品进口——人手又不足,产能又不够,原料也没有了,你咋办?

所以说论持久战里说得好啊:

user avatar

二战前期,德日的侵略行为,有点像在破坏英法传统势力范围

而德日好像被美国驱赶引诱的野狼,一路向英法殖民地疯狂前进,当这个世界几乎所有英法势力范围都被德日侵占差不多的时候,美国出手了。

二战前的世界已经被英法占的差不多了,美国要想取得这些殖民地,必须直接和英法开战,这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还有可能被英法勾结苏日德全面围攻。

所以美国的逻辑就是让两只疯狗过去先抢,让英法和德日互掐,自己坐取渔翁之利。

所以二战前期,德国、日本、苏联同时获得美国大量援助。

德国从美国获得数百亿美元贷款,数百家军工企业和美国企业合作。

日本从1931年开始,从美国获得数十亿美元对我国东北进行开发,美国同时向日本出口大量钢铁,石油。

1941年之前,日军在我国的所有飞机、军舰、坦克、大炮所用金属大部分来自于美国,驱动军舰、飞机、坦克、汽车的石油也来自于美国。

苏联从1924年开始接受美国贷款和技术援助,斯大林自己承认苏联一五二五计划里大部分工业设施,都是美国贷款和技术援助下建立起来的。

看看整个二战,其实就是大英帝国拆解史,就是驱虎吞狼的过程。美国坐在道义的快车上,等到英国奄奄一息,德苏互掐到最后一丝力气,日本在亚洲已经进无可进的时候。

美国终于出兵,全世界欢呼救世主的到来,德日像两条被用完的疯狗,美国替代英国成为世界宗主。

再看看1941年前日本,日本每一次扩大军事侵略,美国都会迫于英国压力,嘴上喊禁运,可是出口金属、石油又扩大。

这就好像每次限购,大家以为房价会跌,可是限购条件加码一次,就是房价升高的诱因,越限越高。

1941年之前美国对日本的每次小制裁,都是出口成倍增加,同时商品价格猛涨数倍。

一样的商品因为制裁,反而价格直接翻倍。日本就等于一个拼命赚钱还高利贷的疯狗,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利息增长的速度。

很多人都说日本是迫于资源的压力,才去对东南亚动手。

大家其实要换个概念,日本是被美国一环扣一环的经济策略,被逼到东南亚去的。

东南亚那里大部分是英法的老巢,日本一直不停的被美国挤干赚到的每一分钱,日本就像一个毒瘾、赌瘾同时发作的疯子,它要石油钢铁维持军事实力,但是自己每次军事扩张的后果就是耗光了体力,但是经济成果都被美国拿走。

日本就像被高利贷逼债的人,眼前是马上要还的债,美国就是那个放债人,日本想不到明天,日本门口就是催债的放贷人。

北上苏联那是几年以后的事,门口的美国不停的榨干自己战争成果,就是眼前的问题解决不了,日本军队马上失去战争潜力。

所以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用这个角度想,一切都迎刃而解。

那就是日本受够了,日本不能在被美国压榨了,偷袭珍珠港日本主要目的是想给美国一个颜色瞧瞧。

因为之前五年,美国表现出无限容忍,日本在华扩大战争,美国口头警告,但是出口价格翻倍,美国进攻东南亚,美国制裁,但是出口增加,产品涨价。

打珍珠港,就是因为之前的美国表现十分市侩,就是一切为了钱,坚决不打仗。

罗斯福成功的麻痹了日本,美国国内不叫孤立主义,而是扩张无用论。因为美国在一战没有占到便宜,所以很多人不想发动战争,罗斯福成功的利用了日本的冲动。

所以日本就像输红眼的赌徒,他要捅美国一刀,然后和美国谈判。之前日俄战争,日本孤注一掷打掉了俄罗斯在东北亚的战争力量,获得巨大收益,然后又举国之力打掉了中国的北洋水师,又一次赌赢,必须要明白日本的路径依赖,现在打珍珠港,其实就是路径,这个路径就是之前日俄战争,甲午海战带来的巨大战争红利。

日俄战争打赢后,俄罗斯表现的是无力插手东北亚,中国打输甲午海战直接服软,而美国在日本眼里就是一个和俄罗斯与日本相同的老大帝国,美国这个帝国充满市侩。

日本设想其实简单的要命,我把你海上力量都给打光了,你都没有拳头了,就该好好做生意了,商人不能太贪婪。日本真的恨死美国了,每一次中国战场获得的经济利益,转眼就被美国提高石油钢铁价格而榨干,所以必须要打一下美国,日本在赌。

我们回到1941年的牌桌上,美国当时就是表现的软弱,欧洲战场打成那个样子,美国表现就是到处做生意,给英国卖军火,给德国卖了好久东西了,意大利也卖,日本也卖,表现就是市侩商人,对付这种贪婪的商人,日本人觉得美国应该没啥战斗力。

可美国不是要做商人,美国要做世界的老板,美国等到就是出兵的借口,一切都在美国计划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连蒋介石这样的弱鸡政府都窃听到了,并且送往美国,美国好像没有任何反应。

换个角度,中国都能窃听到这种情报,美国那个强大情报网怎么可能不知道。

所有的一切早在美国对德日苏的贷款援助就开始了,一切都如美国所愿。

日本从一开始就被美国通用经济手段所控制,它没有机会去苏联,因为美国这个巨大的机器时刻碾压日本,不允许它有进行长期战争的储备,它的命运就按照美国的脚本前进,一条疯狗而已。

日本偷袭珍珠港,原因就是这么简单,被美国榨干了所有战争红利,他要像日俄战争和甲午海战那样,把美国远东之手切掉,同时还能获得东南亚石油,为什么不打,而且日本太恨那个不听压榨日本的商人美国了。

user avatar

到1941年底,日军总兵力240万,但是其中30万是海军,陆军只有210万,还要刨掉驻扎守卫本土的40万。在中国的只有170万兵力,其中关内的南方军和华北驻屯军95万,关外的关东军75万。

苏德战争德国都干到莫斯科城下了,苏联远东军区的兵力一直都保持在135万左右,就在理查德·佐尔格向苏慈宗提供了今年内日军不会进攻苏联的绝密情报后,也只抽了25万兵力去增援欧洲前线,远东军区兵力最少的时候也有110余万,火炮则保持在1万门以上,坦克保持在2000辆以上,飞机保持在4000架以上,舰艇不少于100艘。

日本那至少要准备两百万以上的兵力才有机会吃掉苏联远东军区。所以那会就是把在中国的驻军全抽去也不够啊。

还有就是空间换时间,中国战场上的空间日军都换不过来了,兵力都分散的稀碎。侵华日军都不敢离开铁路线200公里之外。一个西伯利亚他不是更换不过来嘛,那么大的地盘,就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在那撑着,莫斯科到海参崴9200公里的铁路线,他守的过来么?老毛子一个反扑,任何一个点上炸座桥,炸塌一个隧道。后勤怎么办?没有后手,前方的小鬼子就得扑街!在这种地域作战,还是高寒冻土地带,就是美国佬那种后勤实力拉过来怕是都头疼吧?更何况是日本?再多的兵一撒进西伯利亚也就不剩几个了。

user avatar

谢邀,苏联人即便在1941年底莫斯科保卫战最危急的时期还在远东地区保留了134万兵力,四千架飞机,上万门火炮,这是什么概念?

侵华日军在华投入最大兵力是230万(1941年12月以前达到顶峰),那时候日军在华面对的是五百万国民党军队,和已经能打百团大战的敌后武装(以及上百万的民兵组织)。要是去打苏联,首先要用最起码四十个甲种师团的兵力(一百万以上)这意味着即便整个关东军倾巢而出也要从相持正酣的中国战场抽调十几个精锐师团。

进攻苏联会带来日本在中国敌后战场绷不住,正面战场对国军吃紧,美国会进一步卡死日本的原油和橡胶等制品,日本也没有任何多余的兵力去抢东南亚丰富的有色金属和橡胶资源。那就意味着日本的战争机器将越来越难开动。

而且如果那些小矬子受不了1941年西伯利亚的冬天,运气不好的话会全部白给在西伯利亚,大规模被俘之后苏维埃就有更多的人在西伯利亚砍柴挖煤了,他们甚至会被苏联拉到苏德前线当志愿兵(炮灰)。

综上来说,日本人要是41年进攻苏联,估计42年就要投降。不是日本人看不明白应该夹击苏联,而是他真的有心无力了。

user avatar

苏联就算不抵抗,等本子啃着苔藓爬到莫斯科的时候,别说二战了,柏林危机都结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如果当年日军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把那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主力,一股脑儿地压向中国战场,那整个二战的格局,尤其是亚洲战场,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可能会是怎么一番景象。首先,得明白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战略考量。日军当时是想通过“斩首行动”来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戳破那个巨大的经济泡沫,时光的长河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轨迹。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变化,更是关于一个国家和其国民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如果没有戳破泡沫:失控的繁荣,潜在的危机首先,最直接的后果是,日本的经济会继续处于一种“高烧”状态。房地产价格和股市指数将可能在短时间内继续.............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假设,不如说是对那段历史最深刻的拷问。如果当年没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日本海军,没有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中国是否会被日本灭国?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全局。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美国介入的连锁反.............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张学良当初面对关东军的侵略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积极抵抗,并成功保住了东北,那么日后日本是否还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以及其扩张野心的根源。日本的扩张逻辑: .............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庞大,也极具争议。如果单纯地问“会不会更好过”,答案很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权衡和无法预知的连锁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如果当年没有那个名叫苏联的国家存在,地球会是怎样的景象。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意味着没有冷战。这绝对是最大的改变。冷.............
  • 回答
    如果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东北与台湾后就停止侵略,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思考价值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演其可能的影响:一、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日本帝国的巩固与扩张的边界: 日本会建立起一个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包括满洲、部分内蒙古地区)和台湾为核心的庞.............
  • 回答
    想当年,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土改”,这画面,啧啧,简直太复杂了,绝不是简单的“分田到户”就能概括的。咱就一点点掰扯,把那些可能发生的事儿,描绘得细致点。首先,得明白日本人搞“土改”的目的。他们可不是抱着解放农民的理想来的。他们的核心诉求,一是确保占领区的稳定,二是最大限度地攫取中国的资源,特.............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经济不受美国制裁,其发展轨迹确实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要详细勾勒出这个假设下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内在动力、全球经济环境以及美国制裁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初期,特别是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高.............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选择入侵印度而非中国,那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这不仅仅是战场地点的改变,更是地缘政治、战略目标以及最终结果的巨大分歧。一、 日本的战略考量与目标转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当年的核心战略目标。他们想要的是“大东亚共荣圈”,一个由日本主导的、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亚洲新秩序。中国,由于其庞大.............
  • 回答
    看《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确实能让人对那段历史产生很多思考,尤其是关于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参战的逻辑链。你提出的“如果当年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就不会插手”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回溯一点,看看当时美国和日本之间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石原莞尔那个“以战养战”的计划,要是真在日本关东军里推行开了,并且成功了,那历史这盘棋的走向,怕是要被搅得面目全非。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日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石原的设想,核心在于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不完全依赖日本本土的支持,而是通过掠夺和控制资源来维持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复杂性的设想。在不考虑核武器,并且假设日本“侵华成功”这个前提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它与美国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如果”,它忽略了历史的诸多关键因素和日本侵华战争的实际困难。但既然是探讨,我们就尽量围绕这个假定的“日本侵华成功”来推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如果元朝当年成功征服了日本,那么朱元璋是否会收复日本,这背后牵扯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元朝的统治方式、朱元璋的个人野心和政治策略,以及当时日本的状况。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元朝当年为何没能成功征服日本。元朝,特别是忽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道德、伦理以及战争行为的复杂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来试着抽丝剥茧,看看“为救国人而杀日本人”是否构成杀业,以及其中的种种细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杀业”这个概念。在很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杀业”通常指的是无故杀生,或者出于恶意、贪婪、仇恨等负面情绪而剥夺他人的生命。它强调的是杀戮.............
  • 回答
    二战胜利后,如果日本被中美英苏四大国分区占领,其历史轨迹和如今的模样,将会与我们所知的现实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调整,而是一个牵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甚至国际关系的巨变。一、 占领格局与初期影响:首先设想一下可能的分区方式。最直接的划分可能是按照地理位置: 美国: 考虑到其在太平.............
  • 回答
    话说曹操当年若有今日这般“脑洞大开”的念头,想将日本的幕府制度搬来中原,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足以颠覆我们对三国历史的一切认知。要仔细掰扯,这可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细细捋一捋。一、曹操的“幕府之思”:为何会有此奇想?首先,咱们得揣摩一下,是什么让曹操动了搞“幕府”的念头。别说三国时期了,就算放到.............
  • 回答
    如果中国房价像日本当年那样下跌71%,这将是一个极其剧烈且影响深远的经济和社会事件。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可能产生的后果: 一、 经济层面 1. 金融系统崩溃与资产负债表危机 银行体系的致命打击: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银行信贷最主要的抵押品。房价大幅下跌71%意味着绝大多数抵押物价值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