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张学良当初积极抵抗关东军,没有丢掉东北,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日后日本是否还会全面侵华??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张学良当初面对关东军的侵略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积极抵抗,并成功保住了东北,那么日后日本是否还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以及其扩张野心的根源。

日本的扩张逻辑:

资源渴求: 20世纪初的日本,工业化进程飞速,对煤炭、铁矿石、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渴求日益强烈。中国东北,尤其是“满蒙地区”,被日本视为解决资源瓶颈的理想之地,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
政治军事集团的野心: 日本的陆军,尤其是关东军,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其扩张主义野心是促成侵华的关键因素。他们将吞并中国东北视为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其在东亚建立霸权的关键棋子。
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 日本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大东亚共荣圈”等意识形态的宣传,为对外扩张提供了思想上的合法性。他们认为日本是亚洲的领导者,有责任“解放”亚洲,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而中国是其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步骤。
对中国虚弱的判断: 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一个内部四分五裂、政局不稳的国家,认为中国无力有效抵抗日本的侵略。这种判断也助长了其冒险的野心。

张学良“不抵抗政策”的影响: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虽然是蒋介石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策略的一部分,但在客观上,这无疑是给日本侵略者喂了“投名状”。

提供了“合法性”的借口: 日本关东军正是以“保护日本在满洲的权益”为名,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然后借此为契机全面侵占东北。如果张学良进行了坚决抵抗,哪怕规模不大,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日本制造事端的“合法性”,或至少会增加其侵略的难度和成本。
打消了日本的顾虑: “不抵抗”让日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中央政府在东北的控制力有限,且地方实力派并不具备强大的抵抗意愿和能力,这无疑消除了日本全面入侵东北前的许多顾虑。
为日本后续行动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占领东北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让他们看到了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为日后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积累了经验。

假设张学良积极抵抗,东北是否还能保住?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抵抗不一定等于胜利。

东北军的实力: 当时东北军拥有数十万兵力,装备也相对现代化,但其内部存在派系林立、军纪不严、士气低落等问题。在面对训练有素、战斗意志高昂且占有军事优势的日本关东军时,能否有效抵抗,存在很大的变数。
外部支援: 如果张学良积极抵抗,他可能会寻求国民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支援。但当时国民政府自身难保,财政困难,且受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思维束缚,能否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援是未知数。国际社会方面,英美等国虽然对日本的扩张有所警惕,但出于绥靖政策和自身利益考虑,不太可能直接出兵干预。
抵抗的规模和效果: 即使张学良进行了抵抗,其规模可能也无法完全阻止日军的推进,但即使是局部的、顽强的抵抗,也可能对日本的计划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消耗,并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舆论关注。

那么,日本是否还会全面侵华?

即使张学良成功保住了东北,日本全面侵华的可能性依然非常大,但其时间表和具体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日本对华战略的长期性: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战略,它并非仅仅针对东北。即使没有“九一八事变”,日本也可能会寻找其他借口,在其他时间、以其他方式来实现其侵略中国的目标。东北只是其“大陆政策”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其他地区的问题: 中国当时存在着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等问题,这些都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眼中“可乘之机”。日本可以利用中国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逐步蚕食。
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驱动: 只要日本国内主导性的政治力量是军国主义,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就不会改变。东北的资源和战略地位对日本的重要性,也使得他们不可能轻易放弃对中国的胃口。
抵抗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张学良的抵抗导致了大规模的冲突,反而可能促使日本更快地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中国,并可能在某些方面采取更激进的手段。

可能的替代情景:

如果张学良积极抵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暂时阻止了关东军的全面推进,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局部冲突升级: 日军可能会采取更直接、更血腥的手段来压制抵抗,但代价会更高。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内部的反日情绪进一步高涨,更容易形成全国性的反抗力量。
2. 日本寻找其他借口: 如果东北的抵抗使得“九一八”模式难以奏效,日本可能会转向中国其他地区,例如利用华北的局部动荡,制造“华北自治”等事件,以达到分化和控制中国的目的。
3. 国际干预的增加(可能性较低): 更加激烈的冲突和中国的抵抗,可能会促使国际社会,尤其是英美,在外交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但这是否能转化为实质性的军事干预,依然存疑。
4. 国民政府的反应: 如果张学良的抵抗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挡日军,可能会改变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更早地进行全国性的抗战动员。

总结来说:

张学良当初积极抵抗关东军,极有可能改变“九一八事变”的进程,甚至可能暂时保住东北,但很难从根本上阻止日本全面侵华的野心。 日本的侵华战争是其长期国家战略和内部军国主义驱动的必然结果,而非仅仅是“九一八事变”的催化。

积极抵抗 会让日本的侵略计划变得更加困难,增加其成本,并可能在国际上引起更大的关注。
但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日本国内的战略意图和力量对比, 日本就如同饥饿的野兽,即便东北这块肥肉暂时难以吞下,它也会寻找其他的猎物,最终将目光投向整个中国。

可以想象,如果张学良当时选择了血战到底,虽然结果难料,但至少能够避免“不抵抗”带来的民族屈辱感,并且可能以一种更主动的姿态,拉开全国抗战的序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对后来的抗战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只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这些假设中,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中国人民抗争的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当年张学良带领东北军拼死抵抗,最后可能会输,但日本人也绝不会赢的那么轻松,历史可能会完全改变。

当时关东军有三十万人,关东军在东北只有2万人,如果东北军拼死抵抗,光靠关东军其实是吃不下整个东北的,更何况东北军在关外苦心经营20年,张家根基不浅,我们又是本土作战,一旦东北全民动员,关东军要想迅速占领东北绝对是痴心妄想,如果关东军三到六个月内靠自己解决不了东北军,无法控制关外,损失惨重需要从朝鲜或日本本土派出大量部队增员,东北战势就会陷入胶着,国民政府虽然软弱无能,但也不至于撒手不管作壁上观,毕竟东北已经易帜,本身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且无比重要的一部分,谁敢轻易言弃?谁敢背负卖国贼的骂名?所以国民政府再弱鸡也肯定会调兵遣将北上支援,这样一场小范围的战役就会演变成中日国战,由于日本侵略在先,中国是卫国战争,道义也站在中国一边,这时是战是和这个棘手的问题就回到了日本政府手中,1931年中国固然没有做好跟日本摊牌的准备,但那时的日本其实也没做好跟中国全面开战的准备,而且国际社会也有可能干预,变数还是很多的,日本不能不三思。

(插一句:九一八,日本当时也面临巨大的麻烦,需要转移矛盾;关东军自告奋勇,一个“猪突”,以极少量兵力拿下了整个东北,鼓舞了日本国内的激进势力;日本国内“好战派”一下子摁不住了,反战内阁也随后倒台,中日也就越来越不可收拾了)

更何况如果东北军全力抵抗,让日本人认识到中国虽弱,但要征服则极为不易,以日本人吃软怕硬的秉性,多半是要重新制定战略的,东北这一战奠定几年甚至十年的和平也不是不可能。

而如果击退关东军,保住东北,固然惨胜,对中国来说也是极大的胜利,不仅可以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也可以统一认识,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再报任何不切实际之幻想,而日本必不甘心于失败,迟早会卷土重来,有强敌在侧,也会成为激发全民奋发图强之斗志,即使十年之后,战事再起,抗战的最终胜利也终将属于我们!

所以,一直都挺瞧不起张学良的,观其一生,做一风流贵公子足矣,声色犬马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而让其统帅三军、主政一方,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他即没有那个抱负,也没有那个能力,更缺少一份决断和勇气,关键时刻掉链子,一遇大事就糊涂,在涉及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上,以一己之私葬送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说其是民族罪人,不为过!要是没有后面的西安事变,妥妥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古有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近有张学良不抵抗痛失东北,悲乎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张学良当初面对关东军的侵略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积极抵抗,并成功保住了东北,那么日后日本是否还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以及其扩张野心的根源。日本的扩张逻辑: .............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回答
    《亮剑》原著中,李云龙和张白鹿的这段情感纠葛,如果按照故事的走向,他们真的走到了一起,这恐怕会让整个故事的基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李云龙的最终结局也会因此而截然不同。首先,从感情基础来看,李云龙的性格是什么样的?那是一种粗犷、直率、充满野性,但又渴望被理解、被温暖的男人。张白鹿呢?她是那种有文化.............
  • 回答
    章泽天的“奶茶妹妹”形象深入人心,那张侧身微笑、手捧奶茶的照片,无疑是她人生轨迹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这张照片从未被拍下或公开,章泽天的人生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推测。首先,她仍然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或许不会有那样惊人的曝光度。 当时的章泽天,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就是.............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张三丰当年在少林寺后能否独自攻破金刚伏魔圈?这是一个武侠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推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倚天屠龙记》原著的设定、张三丰本身的武功境界以及金刚伏魔圈的特性来分析。一、 金刚伏魔圈的威力与特性首先,我们要明确金刚伏魔圈的强大之处。在原著中,金刚伏魔圈是少林寺.............
  • 回答
    张稀哲和武磊,这两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足球年轻一代的希望。提起他们,绕不开“一时瑜亮”的说法。刚出道那会儿,俩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都被认为是未来中国足球的中流砥柱。但时过境迁,如今武磊已经在西甲站稳脚跟,成为国家队的头号射手,而张稀哲虽然依旧是国安的重要球员,但曾经的光芒似乎有些暗淡,被外.............
  • 回答
    张昆玮在豆瓣征婚中未提及银屑病史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一段关系建立之初,信息披露的边界与责任。从信息公开的角度来说,张昆玮的行为属于“未完全告知”。在一段关系,尤其是以婚姻为目的的关系里,双方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分享自己的信息,包括个人情况、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健康状况,尤.............
  • 回答
    张桂梅校长反对当全职太太,这个话题触及了许多当下社会非常敏感的神经,也反映了她在投身教育、特别是关注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深刻思考。要理解她的立场,不能仅仅停留在“不鼓励”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她所处的环境、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她所倡导的价值。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张桂梅校长的背景。她是一位在云南深山中创办了华坪女.............
  • 回答
    张国立转发冯小刚宣传手机2的微博,并配文“做人要厚道”,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很多的解读和讨论,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声音就是,这似乎是在替崔永元当年鸣不平。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捋一捋,看看这几位人物之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要说的是冯小刚的《手机》系列电影。第一部《手机》上映于2003年,是.............
  • 回答
    唐山、汶川、玉树,这三个地名,对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些灾难的中国人心底都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它们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无数人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伤痛。当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以相声演员身份广为人知的张云雷,在演出中将这些灾难作为段子来调侃时,其引发的舆论风暴,尤其是来自这些地区的普通民众的反应,是复杂而深刻.............
  • 回答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动了当下社会对于“青年”群体以及企业如何与青年群体沟通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张军的职业身份和言论的语境来看: 公关总监的职责: 张军作为腾讯公关总监,他的工作核心是塑造腾讯的企业形象,管理外部沟通,尤其是在面对公众、媒.............
  • 回答
    说到秋·张这个角色,在《哈利·波特》系列里,她绝对是个颇有争议的存在。很多人对她又爱又恨,或者说,对她的感情很复杂。我个人觉得,秋·张这个角色,就像是青春期里那种美好又带着点遗憾的初恋,很真实,也折射出了一些人性的复杂和成长中的迷茫。首先,得承认,秋·张的出场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身上带着一股.............
  • 回答
    张桂梅校长反对女生做全职太太的观点,以及“受教育女性当全职太太是否是浪费”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议题,涉及到个人选择、社会价值、教育的意义、性别平等、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张桂梅校长反对女生做全职太太的观点解读张桂梅校长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帮助贫困地区女.............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话说当年武当山上,张翠山夫妇之死,无疑是那段恩怨纠葛中最令人扼腕的一笔。若要细究如何能挽救他们的性命,实则是一个涉及江湖恩怨、门派立场、个人抉择的复杂命题。张三丰张真人作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德高望重,深谙世事,他若要改变这一悲剧的发生,并非易事,但若能做出更细致入微的应对,或许能避开那最惨烈的一幕。.............
  • 回答
    张哲瀚事件无疑给品牌方敲响了警钟,让大家重新审视了艺人选择的风险。不到半年时间,一个备受瞩目的“当红流量”沦为“被封杀”,其背后暴露出的艺人风险管理问题,对于品牌方来说,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品牌在选择艺人时,如何避雷,避免重蹈覆辙,需要一个系统化、全方位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看艺人的颜值、人气和业务能力,.............
  • 回答
    在都美竹、张丹三之后,魏雨欣再次公开与吴亦凡的聊天及转账记录,并且用“当勇敢的那一个人”作为标题,这无疑是事件又一次的升级和新的发展。要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之前的背景: 都美竹的爆料是导火索。 她最先站出来,以极其详尽的叙述和证据链,揭露了吴亦凡涉嫌诱.............
  • 回答
    《当家主母》:于正式古装偶像剧的“老瓶装新酒”还是“故技重施”?于正,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一块抛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总能激起一圈圈涟漪,或赞赏,或争议。他导演、编剧的《当家主母》,集结了蒋勤勤、张慧雯、杨蓉这样实力与颜值并存的演员,一开播便自带话题度。那么,这部剧究竟是于正的一次“老瓶装新酒”,在传统题材.............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一开始听到的时候,不少人都会有点意外,甚至觉得“不值当”。毕竟,张昆玮的履历太亮眼了:从信息学奥赛拿到 NOI 金牌,再到直升清华大学姚班,这几乎是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尖的学霸配置。毕业后,更是直接拿到了 Google 的 offer,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起点。结果呢?人家直接把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