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张学良当年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中国后面的历史将会怎样?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前夕的东北局势

首先,我们得回到张学良“不放弃东北”这个假设发生的时间点。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当时,驻守东北的张学良部约有近20万军队,装备相对精良,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部署在关内,驻守东北的部队数量和战斗力并不足以抗衡日军的强大攻势。

更关键的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正忙于“剿共”大业,对日方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张学良在军事行动上受到了很大的掣肘。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张学良当时接到的命令是“相机行事”,并未获得中央政府在军事上全面支持的明确指示,而且也担心国内战乱未平,与日本全面开战会加速中国的分裂和灭亡。

假设一:张学良坚守东北,并与日军“死磕到底”

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顾一切,下令东北各部与日军“死磕到底”,那么历史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走向:

1. 短期内的局部胜利与惨烈代价:
初期抵抗的可能: 张学良的军队,尤其是一些训练有素的东北军部队,在某些区域,如沈阳、长春、锦州等地,是有可能对日军的初期进攻造成一定的阻碍,甚至取得一些局部的胜利。例如,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展开运动战。
代价的巨大: 然而,由于日军在兵力、武器装备(尤其是空军和炮兵)上的绝对优势,以及东北军内部可能存在的指挥和协同问题,这种抵抗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极其惨烈的消耗战。东北的城市和乡村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将难以估量。东北的工业和经济基础也可能在早期就被日军摧毁。
战略上的被动: 即使张学良的部队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但缺乏后勤支援和外援的情况下,长期“死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日军很可能通过包围、分割、渗透等战术,逐步吞噬东北的抵抗力量。

2. 国际社会反应的变化:
国际关注度的提升: 张学良的坚决抵抗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的关注。这可能会促使当时的国际联盟更快地采取行动,对日本施加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外交斡旋的可能: 如果中国能展现出坚决抵抗的决心,国际联盟可能会加大调停的力度,要求日本撤兵。但当时的国际联盟在应对侵略方面,其效力本身就受到质疑,且英美等国在远东的利益考量也比较复杂,能否迫使日本退兵仍是未知数。
军事援助的到来? 这是最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中国的抵抗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同情,并且日本的侵略行为对某些国家的利益构成威胁,理论上可能会有有限的军事或物资援助。但这种援助能否及时、大规模地到来,以及能否改变整体战局,都存在很大的疑问。

3. 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
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 张学良的抵抗可能会迫使蒋介石政府改变“不抵抗”政策,转而支持抗战。但这种支持的力度和方向,以及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组织全国力量,仍是变数。
共产党和地方势力的反应: 中国共产党可能会以此为契机,呼吁全国抗日,并可能利用东北的抗战形势来发展自身力量。其他地方军阀是否会响应,以及他们对东北抗战的态度,也会影响整体局势。
国家的分裂风险: 如果中央政府无法有效支持东北的抵抗,甚至将其视为消耗内部力量的“地方冲突”,那么东北很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其抗战成果难以整合到全国抗战体系中。

4. “满洲国”的成立及其影响:
日军可能加速“建国”: 即使张学良抵抗,日军强大的军事优势也可能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大部分地区。为了合法化其占领,日军很可能仍然会扶植“满洲国”。
伪政权的性质: 这种情况下,“满洲国”的建立或许会伴随着更激烈的冲突,但其最终建立的可能性依然很高。而一旦“满洲国”成立,就意味着东北的合法主权将面临严峻挑战,后续的抗日斗争将更加复杂。

假设二:张学良“死磕到底”的长期战略

如果张学良不是进行短期的正面抵抗,而是采取更具战略性的“死磕到底”,比如:

1. 化整为零,展开长期游击战争:
山区、林区的利用: 张学良的东北军可以利用东北广阔的山区和林区,化整为零,建立根据地,展开长期游击战。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日军的力量和资源。
民众基础: 如果能争取到东北民众的支持,这将会是游击战成功的关键。东北人民对家园的感情,以及他们本身的坚韧,为游击战提供了土壤。
“东北抗联”模式的提前和扩大: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早期模式,但如果由正规军转化,其组织性和军事素质可能会更高。

2. 与国民政府、共产党形成协同作战:
国内抗日统一战线: 如果张学良的抵抗能够促进国共合作,形成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那么抗战的局面将会更加有利。东北战场可以成为消耗日军主力,牵制其南下的关键点。
“先安内后攘外”政策的挑战: 张学良的行动,将是对国民政府“先安内后攘外”政策最直接的挑战。如果蒋介石政府不能迅速调整策略,那么可能面临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巨大压力。

3. 国际舆论的巨大推动:
道德制高点: 持续的、有组织的抵抗将使中国在国际道义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对日本的制裁压力: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制裁可能会更早、更严厉。例如,可能限制日本的石油和金属进口,这对日本的战争机器将是沉重打击。

对中国后续历史的可能影响(基于假设一和假设二的结合推演):

抗战进程的改变:
更早的全面抗战: 如果张学良的抵抗促使国民政府更快地进行全国动员,那么中国的全面抗战可能会提前爆发,或者说,抗战的起始点和烈度会有所不同。
东北成为抗战的战略支点: 东北可能不再是日军的“后方”,而是消耗日军精锐力量的正面战场。这会大大减轻正面战场其他战区的压力,可能改变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的战略部署。
日本战略的调整: 日本在全面侵华前,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外交困境和军事上的顾虑。日本是否还能如此迅速地推进其侵略计划,或者在早期就陷入泥潭,改变其战略重心,都存在可能性。

国民政府的命运:
统一与分裂的十字路口: 如果国民政府能够有效回应并支持东北抗战,那么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凝聚力会大大增强,有可能巩固其统治。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内部权力结构的剧烈动荡,甚至分裂。
对剿共政策的影响: 如果国家力量被大规模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那么“剿共”的重心可能会被削弱,共产党在正面战场之外发展壮大的空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共产党的力量发展:
更多的战略机会: 如果东北成为主要的抗日战场,共产党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在敌后战场发展,例如,可以更深入地介入东北的抗日斗争,扩大其影响力。
国共合作的模式: 东北的局势变化,很可能迫使国共两党在更早的阶段形成更紧密的合作,或者在某些问题上产生新的分歧。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赢得国际尊重的加速: 如果中国能以更顽强的姿态抵御侵略,尤其是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那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可能会更快地提升。
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 更加有力的抗战表现,可能有助于中国在战后获得更重要的国际地位,例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这些地位的获得或许会更早或更稳固。

东北的命运:
人民的苦难与民族精神的升华: 无论哪种情况,东北人民都将承受巨大的苦难。但如果能实现有效的抵抗,无论是正面还是游击战,都将极大地激发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斗志。
光复东北的道路: 如果东北能够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即使最终未能完全独立抵御,也可能为后续的抗日战争积累更多有利条件,使得光复东北的道路更加清晰。

总结:

如果张学良当年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中国将更早、更激烈地卷入一场全面的抗日战争,东北将成为日本侵略初期最顽强的抵抗区域,但同时也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这种坚决的抵抗,很可能加速国民政府调整其对外政策,促进更早的全国抗战动员。它也会为共产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合作契机。在国际上,中国的抗争将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可能加速对日本的国际制裁。

然而,这种“死磕”能否改变日本侵略的最终进程,甚至彻底阻止其占领东北,是极难预测的。日本强大的军事机器和当时的国际环境都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渺茫。但可以肯定的是,张学良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死磕到底”,都将极大地改变中国近代史的轨迹,尤其是在抗战的爆发时间和烈度上。它将使得中国的民族抗争史更加悲壮,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大的国际尊重和更快的国家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当然,历史的进程是无数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事件的改变,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其最终走向难以完全预料。我们只能基于历史的逻辑进行合理的推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想死磕,他手下军队可不一定想死磕。九一八时东北军精锐都在平津一带,留在东北的精锐不多。况且他只是九一八当下没有抵抗,后来还是组织了抵抗的,东北义勇军很多都是留在东北的部队,也收到了张学良的支持。等到日本人占领东北全境时,撤回来的东北军还有20万左右。剩下十几万其实都损失/投降/溃散在了东北。

还有当时的形势是张学良主政华北+东北,而华北的部队除了他自己的东北军精锐,其他的都是刚刚名义上接受中央领导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部队,这些人不过一年前还在和蒋介石打生打死。张学良的东北军精锐实际上是奉命监视这些收编的部队的,如果他把精锐调去死磕,你觉得他会不会信任这些部队能在后面做他的后盾而不是捅他一刀

user avatar

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如果张学良敢抵抗,战局一开,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寻求美英西方国家调停。一位英国外交官对顾维钧说:你们起码打一下嘛!你们不打,别人很难替你们说话。

历史不存在假设。张学良一枪不放率部撤到关内,不管什么理由,他是愧对国家、民族和东北父老乡亲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