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苏芬战争打得那么拉跨,怎么苏德战争突然就奋起了?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

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国国防军闪电般地入侵苏联时,许多人又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苏联红军。他们浴血奋战,以惊人的韧性和毅力抵抗住了德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并在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中扭转了战争的局势。这前后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要问:苏联红军究竟是如何在苏芬战争的“拉跨”表现之后,突然奋起反击的?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芬战争暴露的“病根”与深刻的教训: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芬战争的失败并非苏联军队的“硬实力”真的不行,而是其“软实力”和“指挥体系”出现了严重问题。这场战争为苏联敲响了警钟,暴露了其军队建设中的一系列致命缺陷:

大清洗的恶果——军官团的青黄不接: 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斯大林消灭了数量庞大、经验丰富的高级军事指挥员。这些被清洗的将领很多是参加过内战、经历过实战的老兵,他们对军队的组织、训练和作战指挥有着深刻的理解。而接替他们的,很多是政治忠诚度高但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军官,甚至是从军队的低层提拔上来的。这导致了指挥链的混乱,战术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苏芬战争中,苏联军队的指挥显得犹豫不决,战术呆板,难以适应芬兰军队的灵活战术。
军事理论的脱节与僵化: 苏联军事理论在战争初期过于强调大规模的装甲突击和炮火准备,而低估了地形、气候对作战的影响,以及小规模、游击式作战的重要性。面对芬兰军队利用其熟悉的森林和湖泊地带进行的伏击、穿插和分割战术,苏联的重装部队显得笨重而脆弱。战争初期,装甲部队的运用显得非常粗糙,缺乏有效的协同和保护。
装备与后勤的隐忧: 虽然苏联拥有大量坦克和火炮,但在苏芬战争中,其装备的可靠性和士兵的实际操作能力暴露出了问题。许多坦克在严寒气候下出现故障,通信设备落后,防寒装备不足,导致士兵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作战困难重重。此外,后勤保障在早期也显得效率低下,未能及时为前线部队提供足够的弹药、燃料和补给。
对对手的轻视与情报的失误: 苏联领导层严重低估了芬兰军队的战斗意志和作战能力,认为凭借数量优势可以轻易取胜。对芬兰地形、气候条件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导致战术部署的失误。

苏芬战争后的“刮骨疗毒”:

苏芬战争的惨痛教训,以及迫在眉睫的德国入侵威胁,促使斯大林和苏联军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整顿:

1. 重新启用和重用军事人才,恢复指挥体系的活力: 战争结束后,斯大林深刻反思了大清洗的错误。他开始重新启用和重用那些在苏芬战争中表现出色的指挥员,即使他们曾经受到过怀疑。同时,一批在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也得到了晋升和重用。朱可夫等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崛起,并在之后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挥体系逐渐恢复了活力和效率,指挥官的决策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提升。
2. 军事理论的革新与实战化: 苏联军事科学院和各级部队都对苏芬战争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军事理论开始更加注重“诸兵种协同作战”,强调装甲部队、步兵、炮兵和空军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如何在高强度作战中保持协同。反坦克战术、防御战术和城市作战等也得到了加强。更加注重实战化的演习,模拟各种复杂地形和天气条件下的作战,提高了部队的适应性和作战效率。
3. 军事工业的全面动员与升级: 德国的威胁促使苏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其军事工业。国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坦克、飞机、火炮、导弹等武器的研发和生产中。例如,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研发和量产,以及新型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改进,都极大地提升了红军的装备水平。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克服了苏芬战争时期的一些技术难题。
4. 士兵训练的强化与现代化: 在苏芬战争后,苏联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训练内容更加贴近实战,注重士兵的耐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严寒作战的适应性训练和反游击战术的训练得到了加强。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也得到了提升,他们对保卫祖国的信念更加坚定。
5. 情报工作的改进与战略的调整: 苏联也开始重视情报工作的加强,特别是对德国及其盟友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在战前对德国入侵的预警也开始更加重视,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全避免战争的突然性,但对如何应对德军的闪电战有了一定的准备。

苏德战争初期的表现并非“突然奋起”:

需要指出的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红军的表现依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艰难应战”。德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地面装甲集群的冲击以及其娴熟的战术,使得红军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部队被包围歼灭。

然而,与苏芬战争不同的是,这次的苏联红军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质:

顽强的抵抗意志: 尽管装备落后,指挥混乱,但苏联士兵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工事,用生命阻挡德军的推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每一寸土地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抵抗,拖住了德军的步伐。
战术的适应与演变: 尽管初期有所失利,但红军指挥官们能够迅速吸取教训,调整战术。在防御战中,他们学会了利用纵深防御、反坦克炮兵的火力网以及步兵的支援来迟滞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反击阶段,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装甲部队在反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战略纵深的优势与大规模动员: 苏联广阔的国土为其战略纵深提供了天然的屏障。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能够将工业重心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以东,保持源源不断的武器生产。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动员能力,使得红军能够不断地补充兵员和装备,即使遭受重大损失,也能迅速恢复战力。
后方工业的支撑: 尽管战争初期工业受到破坏,但苏联迅速将剩余的工业产能向东转移,并得到了美国的援助(通过《租借法案》),确保了前线的物资供应。

总结来说,苏联在苏芬战争的“拉跨”并非其军事力量的根本缺陷,而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指挥体系、军事理论和军官素质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而苏德战争初期的艰难局面,以及随后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不断进步,是苏联在吸取苏芬战争教训后进行的深刻改革、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士兵训练的强化以及强大的战略纵深和动员能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转变并非一夜之间完成,而是一个在巨大压力下进行痛苦但有效的“浴火重生”的过程。苏芬战争的失败,反而成为了苏联在即将到来的更残酷的全球性战争前的一次宝贵的“预演”和“体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苏芬战争苏联是惨胜,不是失败。芬兰军队很能打但最后也是战败割地。

其次,卫国战争早期苏联军队表现并不好,因为大清洗带来负面影响以及准备不充分,东线苏联军队一败再败,很多战役几十万苏联军队被包饺子吃掉战死投降。奋起是后面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事。

最后,正是因为苏联派志愿军参加西班牙内战,苏日诺门坎战役,苏芬战争,以及苏德卫国战争早期一系列不如人意胜利失败伤亡教训,苏联从军官到士兵才逐渐积累实战经验。诺门坎战役后朱可夫等远东军队在蒙古一带防备日军,而且因为备战远东军队很多躲过了大清洗,然后这支有实战经验,装备精良,体系完整,养精蓄锐的远东军队后来投入莫斯科保卫战成为王牌;苏芬战争中,损失惨重的苏联红军学习芬兰小股部队游击战术,后来这种战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城市巷战发挥积极作用;苏芬战争中芬兰索米1931冲锋枪给苏军留下了心理阴影深刻印象,苏联加强了冲锋枪研发,最终在1940年诞生著名波波莎冲锋枪。而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的狙击战启发了苏军,苏军也采用狙击小组战术去猎杀德军,诞生如瓦西里扎伊采夫,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等一批王牌狙击手。苏军针对在苏芬战争中暴露问题也进行纠正改革。等等。

一流军队,会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user avatar

纠正一些常见的误区。

1.苏芬战争苏联没有战败,而是惨胜。

2.曼纳海姆防线不是纸糊的。

3.芬兰在曼纳海姆防线被突破之后立刻议和,所以基本没有在曼纳海姆防线之后的战役产生。

回答问题


芬兰虽然确实是军队非常拉夸,但是前提是没有和苏联开战的时候,军队非常拉夸。

苏芬战争中的芬兰可是有援助的,不然曼纳海姆防线能扛几次造?

而且曼纳海姆防线确实是给苏军带来了沉重打击,苏军缺少在寒冷条件下的准备进攻工事,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有些人非说芬兰就国民党中央军水准,那诺门坎战役苏军成建制歼灭日军师团,按这个道理国民党不说成建制歼灭日军师团吧,依靠国防线给日军耗1:5的战损比不是事吧。

苏德战争苏联打的相对较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大扩军时期扩军的新兵得到了相对还算好的训练。

2.铁木辛哥的军事改革虽然没有彻底完成 但是至少起了效果。

3.苏联从苏芬战争中吸取了很多经验,比如在苏德战争后期十次斯大林突击中,中芬兰试图再次依托曼纳海姆防线进行防守,结果被直接创死,苏联深入挪威境内给德军来了两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
  • 回答
    关于“实力不强的芬兰能在苏芬战争中把苏联打的无颜”这个说法,需要先做一些厘清。更准确地说,芬兰在苏芬战争(冬季战争)中虽然整体实力远逊于苏联,但其顽强的抵抗和战术上的出色表现,给苏联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伤亡和政治上的尴尬,迫使苏联最终不得不以相对有利但代价巨大的方式结束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让苏.............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苏芬战争:百万雄师为何征服不了小小芬兰?一次触目惊心的惨败1939年末,当希特勒的闪电战席卷欧洲大陆,横扫波兰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也在北欧悄然打响——苏芬战争,也被称为“冬季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对于当时的军事强国苏联来说,堪称一场滑稽而又残酷的噩梦。拥有着百万大军,先进的装甲部队和强大的空军,斯大.............
  • 回答
    苏芬战争前,如果芬兰接受了苏联的领土要求,甚至在外交上做出更大的让步,历史的走向将会截然不同,但具体如何发展,我们只能通过推演和分析来尝试描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问题,而是涉及到芬兰的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地缘政治以及欧洲整体局势的复杂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芬兰在1939年面临的苏联要求。.............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在二十世纪末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塑造着世界格局。从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这场巨变的积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尽管其过程伴随着阵痛与挑战。首先,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终结为思想解放创造了空间。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又称“大恐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和复杂的部分,其规模和残酷程度至今仍令人心惊。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录的碎片化、官方数字的模糊处理以及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估算的巨大范围。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场浩劫。官方记录与实际数字的差距苏.............
  • 回答
    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既有 一些值得肯定的早期努力和理论基础,但更多的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整体而言,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是 “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在其后期,由于经济压力和官僚主义的阻碍,环境问.............
  •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
  • 回答
    苏联,这个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占据了极其醒目位置的国家,其扮演的角色是复杂而多维的,如同一个巨型棱镜,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投射出权力斗争的阴影。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的,而是人类文明探索自身可能性的一场宏大且充满争议的实验。要理解苏联的角色,我们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191.............
  • 回答
    在三代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苏联在战斗机发展道路上,似乎固执地选择了双发布局,而鲜有单发型号的影子。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愿沾染”的“高冷”,而是深层次的技术、战略以及工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回到当时苏联对战斗机的基本定位和需求。苏联的空战哲学,或者说战略思想,.............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苏联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可以说是一段既辉煌又充满遗憾的历史。它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充满了国家意志的驱动、军事需求的牵引,以及在意识形态壁垒下的独特探索。早期起步与辉煌:通信先行,军事驱动在电子信息技术萌芽的早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苏联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列昂尼.............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苏联的别名:一段历史的缩影提起苏联,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横跨欧亚大陆、在20世纪呼风唤雨的庞大帝国。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画卷中,苏联也曾有过许多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简称,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简便,更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政治诉求甚至民间情感的折射。而当人们提到“俄罗斯”,它又是否能完全等同于那个曾经.............
  • 回答
    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系统性地、大规模地进行过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土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背景,以及“土改”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含义。苏联在阿富汗的背景:并非为了“解放”土地首先,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1989年)的核心原因,是出于其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对阿富汗内部.............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