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人类文明中是怎样的角色?

回答
苏联,这个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占据了极其醒目位置的国家,其扮演的角色是复杂而多维的,如同一个巨型棱镜,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投射出权力斗争的阴影。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的,而是人类文明探索自身可能性的一场宏大且充满争议的实验。

要理解苏联的角色,我们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和俄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推翻了腐朽的沙皇统治,更重要的是,它打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蓝图——共产主义。这个蓝图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当时饱受资本主义世界不平等、贫富差距和殖民主义困扰的人们眼中,苏联的出现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一个摆脱苦难的希望。

因此,苏联在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理想主义的试验田和全球左翼运动的灯塔。它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组织社会的方式,一种基于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模式。无数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和受压迫民族被苏联的革命口号和最初的成就所吸引。

在早期,苏联确实在迅速工业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短短几十年内,一个落后的农业帝国变成了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工业强国,并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将人类送入太空,这无疑是人类智慧和集体力量的体现。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苏联自身的实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普适性叙事,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考虑社会福利、工人权利等问题,从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社会改革的进程。

苏联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在于它解放和赋权了被压迫的民族。在苏联的框架下,曾经被沙皇俄国压迫的各个民族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和发展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机会。尽管这种“解放”并非没有代价,也存在着民族压迫的阴影,但与过去相比,它无疑为许多民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改变了世界殖民地的版图和国际力量的格局。

然而,理想的实现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苏联的实践很快就暴露了其固有的缺陷。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共产主义,苏联采用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严酷的经济控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了个人崇拜的泛滥和官僚主义的滋生。为了维护政权和所谓的“纯洁性”,苏联历史上出现了大清洗等残酷的政治迫害,无数无辜的生命被剥夺,这是苏联文明角色中最黑暗的一面,也是对人权和自由最严重的践踏。

在经济层面,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最终未能跟上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步伐。虽然初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长期的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问题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停滞不前,最终导致了经济的衰败。苏联模式未能提供持续的经济活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这是它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深刻的是,苏联的实践也成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它证明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在现实操作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权力不受制约的危险性。苏联的兴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革命的道路、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政治制度的设计。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社会变革,都必须在尊重人性和个体自由的前提下进行。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抗。在这场“和平”的战争中,两国都在科技、军事和太空探索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客观上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对抗也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制造了无数的代理人战争和地区冲突,给全球带来了持续的不稳定和危险。

总而言之,苏联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就像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实验。它提出了对不平等和压迫的深刻反思,并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它在激发全球左翼思潮、推动社会改革、解放被压迫民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科技和军事成就也令人瞩目。但同时,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政治压迫、人权践踏和经济上的僵化。

苏联的出现和消亡,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复杂性。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秩序、集体与个体的重要思考。它的故事,至今仍在警示和启发着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更公正、更繁荣、更人道的文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问题如此,我的答案:就算只考量二战贡献一项,苏联都不可能被称为人类文明耻辱。

因为二战当中苏联是绝对最大的功臣,其功绩远高于英法。

举个例子,整个二战期间中国阵亡1800万人,德国和日本作为主要战争发起国阵亡人数分别为800万和290万。

此外美国阵亡约38万,英国40万,法国30万。

而苏联的数字是2600万以上,外加3300万的人民受伤。

六千多万人死的死伤的伤,在欧洲大陆上硬是把德国人拖进泥潭,这种功绩可不是被吹上天的英法能比的。

更别说其中一个早早投降,要不是戴高乐去了英国继续斗争,法国有没有资格拿下五常都两说。



不要被一些美剧或者电影给洗脑了,好像苏联又蠢又坏。

一个敢在对立时期邀请欧美国家将领观看自己钢铁洪流踏平欧洲演习的国度;

一个能让美国战战兢兢多少年的国家;

一个分裂后继承部分衣钵的俄罗斯现在都敢跟美国掀桌子的国家,

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嘛?

你现在看到的很多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经过加工的,不信你仔细看看历史资料了解一下切尔诺贝利泄露时苏联人的整体表现,再看看日本福岛时整体表现,就知道美剧有多扯了。



话说回来,就算有人大放厥词给苏联定调为人类之耻,起码我们是不能说这句话的。

虽然后期有纷争有摩擦,但是苏联当年真的给予了我们最大限度的帮助,那些援助人员真的是把我们当亲兄弟对待,甚至最后都用解体警示了我们。

做人不能忘本,就好比谁都能说温格不好,阿森纳的球迷不行。

user avatar

又一次文明实验

user avatar

把地球比作一船沙丁鱼的话,苏联大概就是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里的那条鲇鱼。

有苏联在,无论是东亚还是欧美都拼了命搞科研抓教育提福利。是苏联先搞了卫星、载人航天、行星探测、空间站这些项目,才激发西方做出更好的项目超过对手;是苏联针锋相对的升级喷气式战斗机、主战坦克、弹道导弹核潜艇这些军事设备,西方也才十几年一换代的更新各种武器设备;是苏联在全球输出意识形态,才逼迫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工人福利。

如果按照冷战的升级节奏(十几年就换一代),2020年的美国应该是F22战斗机、福特级航母、海狼级核潜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这一批工程产物都要退居二线,就像今天的F15战斗机群一样,换更先进的一代服役才对。

我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是前一阵英国人的科研成果又一次鞭打了咱的神经:

上周的新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科学家在金星的大气层中检测到了磷化氢的[1]存在,他们本计划用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ames Webb Telescope)的光谱数据,左等右等,一拖再拖,美帝就是不发射这个太空望远镜,他们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两个地面大型望远镜的数据测光谱。

这种事情天文爱好者看着就一肚子火。

换了冷战时期哪有这么多幺蛾子事儿?美帝K-11间谍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原型)的下一代留一颗给NASA用,英国科学家早就把更好的数据源拿到手了,还轮得等老久去用什么地面望远镜的数据?

这十几年来,老美重返月球和上火星的计划喊了多少年了?说要搞环绕月球的空间站,说要搞载人登火星,结果跟加州高铁、悉尼新轻轨、柏林新机场一样一拖再拖,上一任总统喊,这一任总统说,可能下一届上台还要讲。要是有当年苏联人给科罗廖夫那种水平的大牛带着在后面紧追不舍,他们哪里敢这么年复一年的拖下去?

参考

  1. ^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刚刚清除了一个发射的主要障碍 https://www.inverse.com/science/james-webb-crucial-test-before-launch
user avatar

我们都知道列宁有一句名言:

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24万忠诚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

显然,列宁对苏维埃政权的存续也没有抱之以太高的预期。在他眼里维持几十年就足够自豪了。但注意,这是列宁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局势已经平稳下来的情况下说的。而在1918年1月24日,列宁在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曾经说过另外一番话:

同志们!俄国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政府成立已经2个月零15天了。我应该代表人民委员会向你们报告它在这段时期的工作。
2个月零15天,这比以前那个统治过全国,或者说统治过剥削者和资本家的工人政权——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的巴黎工人政权存在的时间多了5天

比巴黎公社多了5天——仅仅这一点,列宁就很感慨了。

1918年1月,当时的俄国是什么情况?

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乌克兰独立,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而在此之前,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以及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也已经先后宣布成立。这些新成立的共和国都没有以苏维埃作为政权形式,亦不认可布尔什维克政权。

白俄罗斯拉达中的白俄罗斯民族主义分子以及多夫布尔·穆斯尼茨基的波兰军团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布尔什维克的叛乱。

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谈判陷入僵局,德方代表马克斯·霍夫曼将军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向托洛茨基领导的代表团提出了同盟国苛刻的和平条件。

以齐赫泽、饶尔丹尼亚为首的孟什维克控制了已经事实上脱离俄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的外高加索人民委员会,并与布尔什维克相对立。

仇视布尔什维克的科尔尼洛夫、阿列克谢耶夫和卡列金三巨头以及萨文科夫、克拉斯诺夫等成立了顿河军政府以及所谓的“志愿军”,在南俄地区加紧进行反苏维埃活动。

而我们都知道,1918年1月仅仅是一个开始——1918年2月,同盟国军队发起“拳击行动”,侵占波罗的海地区,波罗的海三国先后成立了敌视苏维埃的独立政权;1918年3月,苛刻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得到签署,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1918年5月,捷克战俘团发动叛乱;1918年6月,社会革命党控制的萨马拉立宪会议成立;1918年7月,社会革命党人在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同时发动叛乱;1918年8月,乌里茨基和列宁在同一天遭遇社会革命党人的暗杀……至于先后在1918年秋和1919年春威胁莫斯科的邓尼金和高尔察克,汹汹而来的英法美日帝国主义干涉军,以及派兵大举进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毕苏茨基,显然更比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凶险百倍。

在了解了当时整个俄国混乱不堪、布尔什维克危机四伏的处境之后,今人或许更能理解彼时身在彼得格勒的列宁为什么会感慨于布尔什维克政权两个月零十五天的存续时间——已经够多了。无产阶级在巴黎直接掌握政权两个月已经足够令无数革命者感到震撼并积极思考,更何况是两个月零十五天?而且,相较于只需要应对梯也尔和俾斯麦的巴黎公社,布尔什维克的敌人更为凶狠,情况也更加复杂。在1918年1月那个时间点上,谁知道布尔什维克政权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短命的巴黎公社?谁知道布尔什维克政权会不会受迫于内外压力最终“在伟大的失败中消散”?

曾经有人感叹:倘若十月革命之后的工农兵政权在短时间内崩溃了,没有接下来七十余年的历史,或许共产主义至今仍然是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在法国大革命前,最保守的老顽固也不敢公开反对启蒙原则,相当数量倾心于新理念的贵族对启蒙思想家也颇为尊敬;但在大革命之后,本来赞成启蒙原则的人都被断头台上的淋漓鲜血以及共和国政府强硬的革命输出吓破了胆,反动的封建君主们趁此机会动辄将共和国解释为混乱和无序的代言词,并利用人们对秩序和稳定的向往明目张胆地拒绝社会变革。与之同理,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的白卫军对社会主义的攻击,其大部分事实依据都是1920年苏维埃政权逐渐稳定后、特别是斯大林掌握最高权力后的黑历史,以致于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印象仅仅停留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蓝帽子。

但我还是认为,列宁和他的同志们在国内战争中的胜利是有其伟大历史意义的——如果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真的在内部的反革命叛乱和外部的帝国主义干涉的双重夹击下崩溃,那么苏俄就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匈牙利苏维埃、斯洛伐克苏维埃(而且这些苏维埃政权内部也有不少资产阶级民主派,并不完全由无产阶级政党掌握)一样,成为一战结束前后诸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苏维埃政权之一。其历史地位至多与巴黎公社齐平而不可能更高。而苏俄以及之后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列宁能够成为比肩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就在于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革命胜利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证明了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不是反动分子口中的“乌合之众”,社会主义者也不是如今新沙俄所污蔑的“不切实际的狂想家”,相反这些人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掌握政权,并在掌政期间促使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令人瞩目的程度发展,乃至有能力彻底击败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军事侵略者。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公有制和普遍劳动的伟大构想,无产阶级意识在1848年的革命浪潮中逐渐觉醒,巴黎公社首次证明无产者有能力夺取政权。而在苏维埃制度在全俄范围内建立起来之前,没人知道无产阶级真正完全接管了一个国家(而且是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的统治权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预料到社会主义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类的生活,更没有人意识到继续革命的重要性——毕竟苏联成为一个纯粹意义的国家而非建立之初的社会主义联盟、最终在1991年土崩瓦解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无产阶级并不是夺取了政权就一劳永逸。苏联存在过之后,纵使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诸多令人难以容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最顽固的反动派都必须用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和公正来予以掩饰。即便是特朗普这样彻彻底底的独夫,也必须在表面上对最广泛意义的“人民”予以严肃的致意。

无产阶级有能力砸烂一个旧世界——1848、1871、1918的历史已经让资产阶级意识到这一点。但无产阶级是否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社会主义是否真的是一条有吸引力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就是布尔什维克以及他们所建立的苏联的历史使命。这个任务确实没有彻底完成,但他们已经进行了足够多的实践,留下了足够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固然,对社会主义的攻击来源于1920年之后的苏联发展历程。但社会主义(哪怕是之后的畸形工人国家和社会帝国主义)有机会来到人间、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优越性——从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工业化、最广泛的革命输出到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全民普选宪法、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伟大步伐——恰恰也是在1920年之后。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只有三次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第一次是巴黎人改变了全法国,让住在六边形大地上的人认识到了“法国”不是波旁王朝的私产,逼着萨特不得不承认,要与狗头人共治天下,也不得不承认如果真来到战场,狗头人的士气不会比萨特底下,一群狗头人从萨丁王国,到哈布斯堡与普鲁士,再到寒冬坐镇的莫斯科。狗头人也可以学得求生得道之术。而这次革命之后,多少皇冠落地,脐带腐朽,有些萨特怀念旧时代,却不仔细想想,为何好兵帅克会被写出来呢?

第二次是十月革命炮响,逼着萨特承认自己也只是一员普通狗头人,同工同住,大家在第一次五年计划的满天星图中,看见的是自己和自己国家的美好未来,无论是迈向工业化的穷苦,还是反抗法西斯的血与泪,狗头人们不曾失去信念,他们最大的燃烧了自己,也明白这个萨特的世界留下自己的位置是多么的困难,所以为了下一代狗头也有灯塔照路,曾经法国革命时期,只属于欧洲上层沙龙上的高等科学,在浩瀚的东欧大地上传承发扬,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配套不曾停息的五年计划,可以说一代代狗头人在修灯塔的路上倒下,但他们是幸福的倒下,因为会有同事在继续事业,会有后人记得他们的奉献,更重要的是,灯塔不仅照亮了自己人,也照亮了很多同一个信仰的狗头人,甚至逼得很多仇敌,也得假模假样的修起灯塔。

第三次我自不必多说,各位都是三次的造物。

我只是感慨,灯塔明明是一代代先贤修出来的,怎么现在灯塔就成了,那群萨特用来做仪式的宝塔呢。

萨特的灯塔从来不是为了照亮狗头,只是为了比狗头人自己修的灯塔更亮来蛊惑狗头人。

换句话说,其实萨特需要的不是灯塔,还是星巴克图标上的那只塞壬。

user avatar

已经定性了。所以没有必要再议论了。

user avatar

不扯那些虚的,就说句大实话,

苏联是中国触底反弹的垫脚石。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坠入深渊,

列强蚕食鲸吞,军阀天天混战。


幸亏有了苏联,先后扶植国共,

打垮了关东军,帮助中国统一。


一五六项工程,帮中国工业化,

短短几年时间,工业门类齐全。


手把手肩并肩,扶上马送一程,

空前绝后孤例,史上再无此事。


虽然后来翻脸,但苏联仍有用,

苏美两超争霸,中国从中渔利。


中国帮美抗苏,美国援助中国,

先是四三方案,后是中美蜜月。


拿到各种技术,化工行业跃进,

粮食迅速增产,人民不再挨饿。


可惜苏联崩溃,如果坚持几年,

中国能从美国,讹到更多援助。


苏联崩溃以后,军工人才外流,

靠着双引方案,中国军工赶超。


种花发芽时候,苏联过来浇水,

种花长叶时候,苏联化作肥料。


真是天佑中华,有苏联做垫脚,

中国止跌回升,走向伟大复兴。

user avatar

区区一个苏联也敢妄称人类文明的耻辱,你是不把大美利坚放在眼里吗?

苏联不过是选举失败之后兵变起家,美利坚可是把原住民杀进保留地起家的。

苏联的开国领袖不过是有间谍嫌疑,美利坚的开国领袖那是货真价实的奴隶主。

苏联不过整个毒气征粮队而已,美利坚可是贩卖奴隶在种植园里摘棉花。

苏联搞个大清洗还得编个借口,美利坚那是直接纵马踩老兵。

苏联士兵强奸个妇女还要被政委枪毙,美利坚大兵在景明楼爽完了啥事没有。

区区弱鸡苏联,何德何能敢在美利坚面前自称人类文明的耻辱。


评论区里说围美救苏的是来搞笑的吗?苏联都死透了,哪有抢救死人的?倒是一帮围清救美、围明救美的,都很活跃嘛。

说拿现代道德标准要求18世美国的,现在可是21世纪,你家美国照样把黑人当街跪死,顶层人物照样淫辱幼女然后杀人灭口,照样关中国领馆然后提前一小时踹后门。你*不代表所有人*,揣着**装什么**。我这还没拿新冠疫情说事儿呢。


user avatar

我之所以懒得和其他高赞答案一样围美救苏是因为我觉得这样没意思,苏联的确干了很多缺德事,其他高赞答案也论证了美国干的缺德事相较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既然苏联自己标榜要解放全人类,那我觉得她就没必要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比烂。有些人就追着那点陈芝麻烂谷子否认苏联,就好像80、90年代一个青年因为调戏了妇女就被判处流氓罪死刑一样。我觉得真的没意思。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由几千年后的人来回答(如果人类能够延续到几千年后没有灭绝的话),那时候直接受益于和受害于苏联的人都已经死了,只有苏联开创的制度可能会间接影响当时的人,人们的评价一定会非常客观。就像秦始皇和隋炀帝一开始被人们认为是暴君,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直接被秦始皇和隋炀帝迫害的人都死掉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使得后世受益,虽然骂他们的人还是不少,但是他们的评价反而能够有所上升,反而更加客观了。

苏联不是人类文明的耻辱,相反,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苏联的评价会越来越高。

有人说过:苏联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社会实验。我觉得这个表述非常正确。还有人说:苏联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实验失败了。这一点我就不能同意了。这些说实验失败的人,他们没有搞明白实验和试验的区别。实验是你不知道实验结果,需要你通过实验得到结果进而推导出结论,而试验是你有一个预判,如果试验结果符合理论预期,那就是成功了,反之就是失败了。在苏联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验之中,我们观察到了实验结果,得出了实验结论,那就不能算是失败。

苏联之前,从来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过,人们从来都不知道社会主义该怎么搞,无产阶级该怎样执政,所有的一切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把理论转化为了实践,只有实践了,总结了经验,我们才能知道社会主义该怎么搞。共产主义总归是要实现的,社会主义道路总归是要有人探索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苏联也算不上是人类文明的耻辱。

但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旅程,人类不太可能第一次展开探索共产主义道路的实验就能达成预期目标,爱迪生也是实验了1600次才找到了正确的灯丝材料的。列宁对此就有清醒地认识,他曾经说过:“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这些在自己的地区、各自行使警察权的封建领主,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13万忠诚的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可见,列宁对苏联“坚持几十年”这一事实是有一定的预判的。即使苏联最后解体了,他也不能算是耻辱。

其实,把苏联比作一场实验并不是很准确,进行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苏联自身算是一个实验组,但是这个实验缺乏一个初始条件和苏联一模一样的对照组。苏联这么大的国家全世界都没几个,找一个和苏联所有条件都一模一样的对照组就更不可能了,总不可能去平行宇宙去找吧。再者,人类对于社会学实验往往慎之又慎,因为这可能会对实验参与者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曾经有个老师,搞了一个“集权只需五天”的社会实验,把一个高中班级在短短五天内转化成了一个极权社会,学生们在实验结束后普遍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社会学实验往往难以实施,国家级的社会学实验更加难以展开。苏联这个不太标准的实验反而显得更加珍贵,这就更不能算是耻辱了。

不过,既然苏联是一次实验,那么苏联人民就要有成为实验小白鼠的觉悟,实验小白鼠的下场通常是怎样的,大家都清楚。我在前面说过,社会学实验可能会对实验者产生负面的效应,“集权只需五天”这个实验就使得学生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国家级的苏联这个实验带来的负面效应必然是前者的数百倍数千倍。苏联解体后作为实验小白鼠的苏联人民必然要承受各种乱象,正是因为他们当了实验小白鼠,替我们踩了雷,他们更加值得全人类尊敬。

苏联这个实验是伟大的,苏联人民更是伟大的,他们怎么能算是人类文明的耻辱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这个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占据了极其醒目位置的国家,其扮演的角色是复杂而多维的,如同一个巨型棱镜,折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投射出权力斗争的阴影。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的,而是人类文明探索自身可能性的一场宏大且充满争议的实验。要理解苏联的角色,我们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191.............
  • 回答
    “苏联是人类文明之光吗?”这个问题,一旦抛出,便足以在人群中激起千层浪,点燃无数的讨论与思辨。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复杂命题,需要我们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耐心和审慎,去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去体察那段波澜壮阔又矛盾重重的岁月。要说它是“文明之光”,首先要看到它在特定历.............
  • 回答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一书名在现有的学术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某部苏联时期著作的误译、误记或误解。根据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推测该书可能涉及以下主题: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利益与全球人类利益的统一性,或者探讨苏联模式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容、.............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它对人类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影响。如果单单聚焦于“坏处”,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地缘政治的动荡与地区冲突的加剧: 国家边界的模糊与民族冲突的爆发: 苏联解体导致了15个新的独立国家诞生,这些国家的边界划分往往是人为的.............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目前人类已知威力最强的核弹,也就是沙皇炸弹(RDS220),那个号称拥有五千万吨TNT当量的庞然大物,放到苏联当年那个号称“地球之耳”的科拉超深孔里,然后在那个深度引爆。这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级想象,其影响之深远,甚至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首先,让我们先来了.............
  • 回答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堪称杰出,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它成功地与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另一极,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内部.............
  • 回答
    苏联在二十世纪末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塑造着世界格局。从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这场巨变的积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尽管其过程伴随着阵痛与挑战。首先,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终结为思想解放创造了空间。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又称“大恐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和复杂的部分,其规模和残酷程度至今仍令人心惊。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录的碎片化、官方数字的模糊处理以及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估算的巨大范围。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场浩劫。官方记录与实际数字的差距苏.............
  • 回答
    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既有 一些值得肯定的早期努力和理论基础,但更多的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整体而言,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是 “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在其后期,由于经济压力和官僚主义的阻碍,环境问.............
  •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
  •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
  • 回答
    在三代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苏联在战斗机发展道路上,似乎固执地选择了双发布局,而鲜有单发型号的影子。这背后可不是什么“不愿沾染”的“高冷”,而是深层次的技术、战略以及工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回到当时苏联对战斗机的基本定位和需求。苏联的空战哲学,或者说战略思想,.............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苏联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可以说是一段既辉煌又充满遗憾的历史。它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充满了国家意志的驱动、军事需求的牵引,以及在意识形态壁垒下的独特探索。早期起步与辉煌:通信先行,军事驱动在电子信息技术萌芽的早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苏联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列昂尼.............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苏联的别名:一段历史的缩影提起苏联,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横跨欧亚大陆、在20世纪呼风唤雨的庞大帝国。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画卷中,苏联也曾有过许多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简称,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简便,更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政治诉求甚至民间情感的折射。而当人们提到“俄罗斯”,它又是否能完全等同于那个曾经.............
  • 回答
    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系统性地、大规模地进行过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土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背景,以及“土改”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含义。苏联在阿富汗的背景:并非为了“解放”土地首先,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1989年)的核心原因,是出于其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对阿富汗内部.............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