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现象严重到什么地步?原因为何?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

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有步枪,步兵就等于被阉割了。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天甚至几周,很多苏军部队的状况是这样的:

一人持枪,全班掩护: 这是最常见也最令人心酸的场景。一个步枪班,可能只有一两支步枪,其余的士兵要么拿着手榴弹,要么就是空着手,指望前面持枪的战友能打退敌人,自己则在后面提供火力掩护,或者干脆是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想象一下,敌人坦克和机枪在咆哮,而你的武器只有一支步枪,而且还得轮流用!
“猎枪”部队: 有些部队甚至连步枪都凑不齐,只能发给士兵们一些猎枪。虽然猎枪也能打响,但它的射程、精度和威力,跟德军的步枪、冲锋枪根本没法比,基本就是聊胜于无。
临时拼凑,五花八门: 苏军不得不从全国各地搜刮一切能用的武器。仓库里积压的旧式步枪、甚至民兵手中缴获的武器都被紧急调上前线。这导致一个部队里可能同时出现几种不同型号的步枪,弹药也必须严格区分,后勤保障变得极其困难。
赤手空拳的冲锋: 最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单位在最初的混乱中,完全没有任何步枪可以发放。士兵们只能依靠手中的刺刀、工兵铲、甚至是砖块和棍棒,去迎击德军的飞机、坦克和机关枪。这种英勇的牺牲,更多的是一种悲壮的绝望。

这种短缺不只影响了新组建的部队,即便是那些已经在战斗中遭受损失、需要补充兵员的部队,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武器匮乏。很多部队的满编率和装备率都低得可怜。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短缺?原因分析,错综复杂

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步枪短缺的原因,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1. 战略误判与备战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对希特勒的信任与绥靖幻想: 斯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尽管收到无数情报显示德国正在集结军队,但他仍然对希特勒抱有幻想,甚至认为苏联的军事实力能让德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种严重的战略误判,直接导致了苏联对战争的准备是消极的,甚至是缺乏紧迫感的。
“闪电战”理论的束缚与误导: 苏联军事理论深受古斯塔夫·冯·沙霍夫(Gustav von Schakhoff)等人的“决定性战役”思想影响,他们认为未来的战争会以高强度、短时间的战斗结束。这导致苏联军事工业的规划,更多地是为一场有限的、短期的冲突做准备,而非一场全面、持久的消耗战。
军工生产的落后与改造: 虽然苏联在战前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建设,但整体上,其工业基础仍然不如德国,尤其是在精密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方面。战前对军工生产的改造和升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大规模、野蛮的消耗战的可能性。

2. “大清洗”的破坏性影响:
军事领导层的削弱: 斯大林在大清洗期间,为了巩固个人权力,对红军的领导层进行了残酷的清洗。许多经验丰富、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员、军工厂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都被逮捕、处决或流放。这导致了军队指挥上的混乱,军事工业的领导能力和技术决策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新上任的领导层往往缺乏经验,或者因为恐惧而不敢大胆决策,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技术人才的流失: 不仅是高级军官,很多在军工领域有专长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也未能幸免于“大清洗”。这无疑是抽走了军工生产的“血液”,进一步削弱了生产能力。

3. 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与混乱:
战略欺骗的成功: 德国巴巴罗萨计划的成功发动,以及早期苏军的巨大损失,直接摧毁了苏军大量的装备和物资储备。数百万的苏军士兵被俘、被歼灭,无数的武器弹药也随之丢失。这导致了前线部队的补给线几乎被完全切断,即使国内还有一些武器,也无法及时运往前线。
工厂被毁,转移困难: 战争爆发后,大量位于西部边境地区的军工厂,在德军的闪电攻势下,要么被摧毁,要么来不及撤离。虽然苏联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工厂向东部迁移,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耗时的工作,尤其是在战火纷飞、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很多设备在迁移过程中就被损坏或遗失。新建立的工厂也需要时间来恢复生产。

4. 军工生产的转型与瓶颈:
兵种武器的倾斜: 在战前,苏联的军事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兵种武器倾斜。例如,坦克和火炮的生产可能得到了优先保证,而对基础的步兵武器的生产和储备,可能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生产效率与技术问题: 即使有厂房和工人,许多军工厂的生产能力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技术工人不足、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生产设备老化或未经现代化改造等。

5. 后勤补给的瘫痪:
交通系统的破坏: 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在战争初期遭到德军的重点打击,导致后勤运输线频繁中断。即使有生产出来的武器,也无法有效地运往前线。
管理混乱: 在战争初期巨大的混乱中,后勤管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和协调不畅的问题。

总结来说,苏联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是一场由战略误判、政治清洗、战争初期的惨重损失以及生产和后勤的内在脆弱性共同造成的“完美风暴”。 尽管后来苏联展现出了惊人的战争潜力,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顽强的抵抗扭转了战局,但战争初期的武器短缺,无疑让苏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无数年轻的生命因此白白牺牲,他们用血肉之躯去填补武器装备上的巨大鸿沟。这种短暂但致命的“空窗期”,是苏联在整个战争历程中一个难以磨灭的伤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步枪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苏联的军工体系正在转产, 留心的话会发现, 苏联在开战前装备的主要步枪是莫辛纳甘, 苏军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步枪已经落后于火力时代了, 计划替代其的STV40半自动步枪刚刚开始少批量生产, 工厂正在为大量生产STV40改建生产线. 同时STV40在前线的反响并不好, 因此边修改边生产也是产量提不上去的原因

到了战争爆发后, 前线的大量损失导致军队对枪支的需求剧增, 生产过程复杂的STV40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这才有PPsh和PPs.

另外一点制约枪支生产的关键因素是枪支所需要的原材料提炼基地东乌克兰地区丧失, 苏联已经没有多余的金属加工刀具来生产重要的枪管部件, 这个问题在1942年夏天得到改善. 生产材料的缺乏不仅影响了步兵武器, 连航空武器也大受影响, 新生产的战斗机甚至连机枪都没有, 不得不从前线使用的飞机上拆下武器来满足新飞机的需求, 波克雷什金还专门抱怨过此事, 拆机枪发生在7月基辅合围战之前, 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储备根本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生产的要求. 生产材料短缺同时也影响了炮兵的生产: 战争早期苏军几乎不生产大口径身管炮, 只生产迫击炮和火箭炮, 也是因为后两者无须经过镗炮管这道工序 , 甚至连反坦克炮的生产都无法保证, 苏军在援助谈判中要求西方每月提供2万门(应为300门,为保持上下文理解,不修改)反坦克炮, 甚至为了保障这些反坦克炮的运输可以暂缓其他物资的运输

关于储备武器, 苏军大量储备武器始于二战结束后, 沙俄时代的武器生产本来就严重不足, 而战前的苏联工业化也不理想, 加上正在改装, 因此可储备武器相对并不多, 在改变西部边境事件之后, 大量储备武器被前移到国境线300公里内的缓冲地域, 在德军入侵后这些地区迅速沦陷, 也就无法供后来者使用. 相对于国境线地区的部队, 储备武器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以至于那个小说<未列入名册>里的要塞在实际中坚持了1个多月才投降. 所以那个著名的笑话, 苏联给越南人送去的枪械是老式枪械, 严格来说并不是恶心人, 而是苏军确实是将这些老式武器作为战略储备武器来保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关于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前后的作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激烈讨论的焦点。要全面理解他的角色,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卫国战争前:奠定基础,但埋下隐患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在苏联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战略规划,也有微观的政治.............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走出大清洗阴影并涌现出众多优秀指挥员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泪、坚韧与智慧的史诗。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国家生存的严峻考验,更是对斯大林时代留下的伤痕的一次深刻疗愈与超越。大清洗的创伤:血与火的洗礼前夜的空虚要理解苏联如何在战争中走出大清洗的阴影,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场清洗带来的巨大破坏。1930.............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美国(通常被称作“美帝”)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下的援助,无疑是关键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然而,对于其“关键性”的程度,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主要集中在“援助是否是苏联取胜的唯一因素”或者“.............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美援助: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线,是一场规模空前、残酷无比的较量,苏联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战争中,来自盟友——英国和美国的援助,其作用究竟有多大,是犹如寒冬中的炉火,温暖人心,还是如同盛夏的冰饮,增添些许凉爽?这个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
  • 回答
    提起苏联在二战中的那段历史,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加上“伟大的”这个前缀,称之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伟大”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承载着太多沉重的意义、巨大的牺牲和不屈的抗争。要理解它为何伟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段历史的方方面面。首先,这是国家存亡的生死决战。当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苏联在卫国战争后经历了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而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虽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但并未出现如此戏剧性的性别比例扭曲。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因素入手:一、战争的性质与烈度: 苏联卫国战争: 这是一场极端残酷、全民皆兵、全民受难的战争。纳粹德国的目标是灭绝.............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和带有一定偏见的概括,但它也确实触及了苏军在战争中一些显著的特点和代价。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其背后真实反映的内容,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 产生“人海战术”说法的背景与侧面反映.............
  • 回答
    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这种观点忽视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提供的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确是苏联战争努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初.............
  • 回答
    讲述苏联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的书籍,想要达到“全景式”的介绍,需要涵盖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起因、双方的战略部署、关键战役的进程与影响,到战争对苏联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造成的深远改变,乃至战后的历史反思和文化传承。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景式著作,往往需要作者具.............
  • 回答
    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和用词选择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本质与命名: “苏德战争” (SinoGerman War):这是历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对1941年至1945年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发生的战争的中性、客观描.............
  • 回答
    说起豫湘桂会战,那真是一场让国人扼腕叹息的痛。如果非要找个苏联卫国战争的对应,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也就是1941年秋冬到1942年初那段时间,德军席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莫斯科的那个阶段。你想啊,豫湘桂会战,咱们是倾全国之力,投入了大量兵力,装备也算当时国军的.............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要说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宣传“注水”有多严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问题。战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宣传则是这门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苏联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但同时,这份极致也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夸大和失真。首先,我们要理解宣传的本质。在战争.............
  • 回答
    在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苏联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称谓)期间,苏联空军(ВВС,VVS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并非隶属于陆军的一个兵种,而是独立于陆军的,拥有独立的指挥体系和编制。这一点是理解苏联在战争中军事运作的关键。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
  • 回答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并没有将伊尔2攻击机上那台强大的AM38发动机用于制造战斗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了技术、生产、战略定位以及资源分配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现实状况。首先,我们得认识到AM38发动机的核心定位与设计初衷。AM38(以及其后续改.............
  • 回答
    苏联后期干部老龄化现象确实非常严重,而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的巨大人员损失,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牺牲,无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 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战争创伤是根源性的、深刻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卫国战争对苏联青年.............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