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卫国战争,如果莫斯科也失守了,苏联还有没有机会翻盘和赢得战争?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

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展开讲。

莫斯科失守的直接影响:战略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莫斯科在苏联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它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

政治与象征意义: 莫斯科不仅仅是苏联的首都,更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它的失陷,对苏联人民的士气会是毁灭性的打击。想象一下,如果国家的心脏被敌人占领,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抵抗意志都会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不仅仅是失去一座城市,而是失去了一种精神象征。
军事指挥中心: 虽然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开始考虑疏散和建立后备指挥部,但莫斯科依然是主要的军事指挥和协调中心。它的失守意味着指挥系统的混乱和效率的下降,对前线的部队调动、补给和战略部署都会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交通枢纽与工业基地: 莫斯科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全国各地。它的失守会严重阻碍铁路和公路运输,对部队的补给和人员的调动造成极大的困难。虽然苏联的工业分散在各地,但莫斯科周边也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重要的军事工厂,这些设施的损失也会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
西方盟友的信心: 对于西方盟友而言,莫斯科的失守无疑会让他们对苏联的抵抗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这可能导致援助的延迟甚至减少,进一步加剧苏联的困境。

苏联的“战略纵深”与“战争机器”:翻盘的希望所在

尽管莫斯科失守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苏联并非就此灭亡。我们不能忽略苏联拥有的一些关键优势,这些优势是它能够继续抵抗甚至最终翻盘的基础。

巨大的战略纵深: 这是苏联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苏联幅员辽阔,即使莫斯科陷落,广袤的乌拉尔以东地区仍然掌握在苏联手中。这里拥有大量的工厂、资源和人口。苏联的工业重心早已开始向东部转移,例如库兹巴斯煤炭工业区和乌拉尔地区的工业中心,这些地方可以继续生产武器弹药,为战争机器提供动力。
分散的工业与资源: 德国在入侵前就已经预测到苏联可能将工业向东转移,但苏联的工业分散化程度比德国预期的要高。即使莫斯科周边的部分工业被摧毁或占领,苏联仍然能够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继续生产坦克、飞机、火炮等关键武器。大规模的疏散计划,虽然困难重重,也为保全部分工业生产能力提供了可能。
庞大的人力资源: 苏联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其潜在的兵源依然非常充足。虽然训练新兵需要时间,但只要能够继续生产武器,就可以不断补充兵力,形成人海战术。
顽强的抵抗意志: 尽管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抵抗意志是毋庸置疑的。在斯大林的号召下,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许多士兵和平民也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在极端环境下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严寒的助力: 历史上,俄国和苏联在抵御外敌时,严冬往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莫斯科失守,并且战线继续向东推进,那么苏联军队和民众可以在自己熟悉且敌人不适应的环境中进行更加顽强的抵抗。消耗德军的实力,等待时机反击。

如果莫斯科失守,战争将如何演变?

设想一下,如果莫斯科在1941年末或1942年初真的失守,战争很可能进入一个更加残酷和漫长的阶段。

1. 指挥中心转移与战略调整: 最高统帅部将不得不彻底迁往后方更安全的地方,例如萨马拉(原名古比雪夫)或其他乌拉尔地区的城市。战略重心将完全放在保卫这些核心工业和人口区域上。防御战线将拉得更长,苏联将不得不采取更加被动的防御策略,利用广阔的纵深和严寒来消耗德军。
2. 工业转移与生产恢复: 苏联将倾尽全力将剩余的工业设备和人员向东转移,并加速在那里的生产能力。整个国家的资源将被集中用于战争,以换取兵器和弹药的生产。这会是一个异常艰难和缓慢的过程,但也是苏联能够继续战斗的关键。
3. 游击战与消耗战: 在莫斯科失守后,被占领区可能会出现更大规模的游击活动,进一步牵制德军的兵力。苏联会更加依赖这种消耗战术,通过每一次小规模的胜利来积累优势,等待德军的补给线被拉长、士气被消磨的时刻。
4. 西方援助的重要性激增: 在没有莫斯科这个象征性的支撑点后,苏联对西方盟友(特别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的依赖会更加明显。每一门火炮、每一辆卡车、每一架飞机,都将对苏联的抵抗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盟友的援助能够及时且大规模地送达,将是苏联翻盘的关键。
5. 战争的长期化与残酷化: 莫斯科的失守意味着战争将不再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而是演变成一场漫长的、在广阔地域上进行的消耗战。双方都将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德军的补给线将变得更加脆弱,而且要面对一个幅员辽阔、拥有潜在抵抗力量的国土。
6. 德国的战略困境: 即使占领了莫斯科,德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战略难题。他们的兵力需要守卫如此广阔的地域,而且苏联的工业潜力尚未被完全摧毁。严寒、分散的抵抗以及不断被消耗的兵力,都将成为德国的致命弱点。德国人也深知,占领莫斯科不等于赢得战争。

结论:一丝希望,但代价巨大

总而言之,如果莫斯科失守,苏联赢得卫国战争的机会 依然存在,但绝对不会像历史上那样相对“顺利”或“迅速”。苏联将面临比历史上更加严峻的考验。

翻盘的可能性: 主要寄托在苏联强大的战略纵深、分散的工业潜力、庞大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人民和军队不屈不挠的抵抗意志上。如果苏联能够成功地将工业向东转移并恢复生产,并且在广阔的国土上有效地组织抵抗和消耗德军,那么它就有可能等到德国的战争机器因为过度消耗、补给困难和士气低落而崩溃的那一天。西方盟友的援助也将是不可或缺的。
代价与性质的改变: 然而,如果莫斯科失守,战争的代价无疑会更加惨重。苏联将失去重要的政治象征和指挥中心,人民的士气会遭受重创,战争的进程也将被大大延长。战争的性质可能会从一场卫国战争转变为一场更加残酷、更加全民参与的生存之战。

可以想象,如果莫斯科失守,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更加极端的措施来动员全民抵抗,包括可能会更加严酷的政治压迫来维持内部稳定。战争的结局也可能更加难以预测,甚至可能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停战”或“分治”,而不是历史上的全面胜利。

所以,与其说“翻盘”,不如说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苏联依然保留着进行一场极其艰难、代价高昂且结果难以预料的长期抵抗的可能性。莫斯科的坚守,是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它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稳固了防线,并为苏联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如果失去这个基石,苏联的道路将会黑暗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硬要说一个概率的话,我觉得有20%概率苏联会被崩溃,这个可能都算是很高的概率了,但是,站在1941年底的时间维度上,可能OKW的头头们认为占领莫斯科导致苏联崩溃的概率会在七八成甚至更高。

莫斯科这座城市最大的意义,在我看来,在于其交通枢纽地位。下图我圈出了几个俄国当时西部重要的交通节点,由南到北依次是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斯大林格勒。可以看到,莫斯科位于俄国欧洲部分的最核心位置,联通南北东西。

所以,如果德军1941年占领莫斯科,最大的好处在于,苏军在前线实际上被分割成了南北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联通必须要再向东到弗拉德米尔-下诺夫哥罗德才行,这个大交通环线在今天也是成立的,因为俄国本身交通条件就非常差。

至于说到的什么工业中心之类的,苏联早在1941年6月末就开始了工业疏散计划,疏散不仅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也包括莫斯科,这些疏散重点集中在重工业部分,不能疏散的也已经进行了爆破,根据1942年4月的统计,为了防止德国占领克里米亚,苏军在克里米亚全面的工业破话成效达到了90%以上,基本彻底破坏了所有工业基础。

所以,占领莫斯科,对于苏联工业的打击程度非常小。

还有说法说到,苏军的物资储备可能因为莫斯科的失守而损耗巨大,导致苏军不给困难。如果刨去交通枢纽的问题的话,苏军单纯物资来看,一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前,都处于很紧张的状态,相当比例的战略物资,类似铝,橡胶,高质量合金等都非常缺乏,需要一定程度依靠西方的外援。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证明德国的覆灭不可避免后,西方才开始更加慷慨的援助,之前,哪怕莫斯科战役打赢了,英美的援助都算是斤斤计较(也许美国产能没发挥出来?)

最后,大家最津津乐道的斯大林政权因为莫斯科的陷落垮台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这么反过来想,为什么斯大林要搞“大清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也许是无辜的,也许路线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他们在1941年还活着,斯大林会不会在9月份就倒台了呢?图哈切夫斯基巨大的人气,会不会在白俄罗斯战役后就带兵反叛了呢?德军一直想找苏联内部的所谓反对派作为谈判备选,可是他们找不到了啊,为什么?因为这帮人38年前就被杀完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斯大林政权的倒台,缺乏内部的抵抗力,战争持续的时间只可能更久。

更何况,连对自己补给最有利的列宁格勒都拿不下来,德军还谈什么占领莫斯科?占领了能守得住么?无非是多了一个上百公里防区的突出部。

德军41年底面临的最要紧问题是,如何再重复边境战役6-10月的战术,大范围大批量消灭苏军有生力量。有个答案我记得写的很好,德军在41年最大的优势在于,批量消灭苏军,让其预备队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一个训练1个月就被拉上前线的士兵,你根本无法保证他的作战效力,最终的结果就是,车轮般的崩盘,几十万人几十万人的被消灭,彻底流血到干净。

但是我们会发现,从41年底开始,德军再也没有成功出现过大批量消灭苏军的例子,哪怕1942年下半年的蓝色方案,苏军脚底抹油,跑的贼快,德军只抓住了几个尾巴。后期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哪怕打的再惨烈,但是苏军各单位基干还在,打的基本空了,撤下去回血,不再像41年下半年那么惨烈。所以在老马看来,德军最后的机会就在布良斯克,没能彻底消灭莫斯科前面苏军重兵集团后,德军就被拉入了和苏军面对面换血的状态,这时候,拼的是谁血厚,而不是谁轻功好了。

综上,占领莫斯科,老马认为,德军大概只有最多20%的概率能结束战争,大概率,战争还会持续下去,德军更有可能在冬季撤离莫斯科突出部,重复历史上41年冬季的惨状。

最后,安利一下老马最近的两篇文章,肯定会把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期间的4个要塞战役写完:

1944夏的末日剪影(2):奥尔沙-风暴之角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1944夏的末日剪影(1):维帖布斯克-燃烧的要塞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user avatar

没有

苏联没有什么三纵三横的规划设计,所有铁路公路都以莫斯科为中心向外辐射,苏联几乎主要城市都有莫斯科火车站(苏联火车站是以前往方向命名的,比如斯摩棱斯克有一条通向莫斯科方铁路,那么斯摩棱斯克就有一座车站叫莫斯科站)

莫斯科失守且短时间内无法夺回,意味着除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远东的增援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外,苏联运输系统将被拦腰斩断,切分为三部分:孤悬敌后的列宁格勒,苏联中部和高加索

列宁格勒的“生命之路”将被切断,因为补给再也无法到达拉多加湖。真实历史上苏联不停的从拉多加湖向被围的列宁格勒输送粮食,撤离200余万平民,列宁格勒仍有85万人被活活饿死,要是没有了生命之路,列宁格勒能否坚持882天都将成谜。而一旦失守,德军就又获得了70万北方集团军群步兵—真实历史上他们在列宁格勒被拖住动弹不得

巴库的油田和经由伊朗送往苏联的美英物资将难以送往苏联中部地区,供给因莫斯科失守而向东疏散至乌拉尔的工业部门,乌拉尔地区承接的军工企业生产将受到极大影响,在拼工业实力的总体战中,这对苏联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更不要说莫斯科如果失守,意味着德国陆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没有被打破,同己方首都易手结合在一起,苏军的士气将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真实历史上莫斯科战役前,师级别的战斗苏联只赢了两场,军级,集团军级和方面军级战役全部以惨败告终,方面军级战斗队被全歼发生了三次)

斯大林在政府向东疏散至古比雪夫的时候没有撤离,坚持留在莫斯科,这不是作秀

而是因为他很清楚,二战是总体战不是1812俄法战争(拿破仑的战争目标是逼俄国跟英国断盟,回到大陆封锁体系里),莫斯科失手苏联就只能接受苦涩的和平,在停战谈判桌上,任由轴心国宰割了

user avatar

取决于德军伤亡。

1、德军伤亡100+w,苏军伤亡200w,即使莫斯科丢了苏联还能翻盘。因为德军兵力不足。

2、德军伤亡数十万,苏军伤亡几十万后放弃莫斯科,那么德军有一定概率获胜。

3、德军伤亡数十万后打下莫斯科,守卫莫斯科的百万苏军被围投降,那么苏联很难翻盘。

可现实情况是德军不仅没打下莫斯科,还损失了大几十万部队。后来又在斯大林格勒惨败,损失了更多的部队。偷袭苏联时有550w人,到1943年底东线只剩300w人了。

苏军也许能接受莫斯科的丢失,但德军一定接受不了大量的伤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说起豫湘桂会战,那真是一场让国人扼腕叹息的痛。如果非要找个苏联卫国战争的对应,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也就是1941年秋冬到1942年初那段时间,德军席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莫斯科的那个阶段。你想啊,豫湘桂会战,咱们是倾全国之力,投入了大量兵力,装备也算当时国军的.............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和带有一定偏见的概括,但它也确实触及了苏军在战争中一些显著的特点和代价。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其背后真实反映的内容,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 产生“人海战术”说法的背景与侧面反映.............
  • 回答
    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这种观点忽视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提供的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确是苏联战争努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初.............
  • 回答
    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和用词选择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本质与命名: “苏德战争” (SinoGerman War):这是历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对1941年至1945年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发生的战争的中性、客观描.............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走出大清洗阴影并涌现出众多优秀指挥员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泪、坚韧与智慧的史诗。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国家生存的严峻考验,更是对斯大林时代留下的伤痕的一次深刻疗愈与超越。大清洗的创伤:血与火的洗礼前夜的空虚要理解苏联如何在战争中走出大清洗的阴影,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场清洗带来的巨大破坏。1930.............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美国(通常被称作“美帝”)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下的援助,无疑是关键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然而,对于其“关键性”的程度,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主要集中在“援助是否是苏联取胜的唯一因素”或者“.............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美援助: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线,是一场规模空前、残酷无比的较量,苏联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战争中,来自盟友——英国和美国的援助,其作用究竟有多大,是犹如寒冬中的炉火,温暖人心,还是如同盛夏的冰饮,增添些许凉爽?这个问题.............
  • 回答
    提起苏联在二战中的那段历史,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加上“伟大的”这个前缀,称之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伟大”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承载着太多沉重的意义、巨大的牺牲和不屈的抗争。要理解它为何伟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段历史的方方面面。首先,这是国家存亡的生死决战。当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苏联在卫国战争后经历了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而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虽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但并未出现如此戏剧性的性别比例扭曲。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因素入手:一、战争的性质与烈度: 苏联卫国战争: 这是一场极端残酷、全民皆兵、全民受难的战争。纳粹德国的目标是灭绝.............
  • 回答
    关于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前后的作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激烈讨论的焦点。要全面理解他的角色,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卫国战争前:奠定基础,但埋下隐患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在苏联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战略规划,也有微观的政治.............
  • 回答
    讲述苏联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的书籍,想要达到“全景式”的介绍,需要涵盖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起因、双方的战略部署、关键战役的进程与影响,到战争对苏联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造成的深远改变,乃至战后的历史反思和文化传承。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景式著作,往往需要作者具.............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要说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宣传“注水”有多严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问题。战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宣传则是这门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苏联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但同时,这份极致也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夸大和失真。首先,我们要理解宣传的本质。在战争.............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在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苏联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称谓)期间,苏联空军(ВВС,VVS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并非隶属于陆军的一个兵种,而是独立于陆军的,拥有独立的指挥体系和编制。这一点是理解苏联在战争中军事运作的关键。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
  • 回答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并没有将伊尔2攻击机上那台强大的AM38发动机用于制造战斗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了技术、生产、战略定位以及资源分配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现实状况。首先,我们得认识到AM38发动机的核心定位与设计初衷。AM38(以及其后续改.............
  • 回答
    苏联后期干部老龄化现象确实非常严重,而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的巨大人员损失,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牺牲,无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 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战争创伤是根源性的、深刻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卫国战争对苏联青年.............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