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为什么不用伊尔2发动机AM38去造战斗机?

回答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并没有将伊尔2攻击机上那台强大的AM38发动机用于制造战斗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了技术、生产、战略定位以及资源分配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现实状况。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AM38发动机的核心定位与设计初衷。AM38(以及其后续改进型AM38F)是为伊尔2“斯图莫维克”攻击机量身打造的。伊尔2是一款重型攻击机,其设计理念是低空突击、携带大量炸弹和火箭弹,对敌方地面部队进行毁灭性打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AM38被设计成了一台大功率、高扭矩、可靠性极高的发动机。它的输出功率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能够支撑起伊尔2沉重的载荷,并在相对较低的高度提供足够的推力来完成攻击任务。

然而,将这样一台发动机用于战斗机,存在着几个关键的瓶颈:

1. 发动机的特性与战斗机需求的适配性:

功率输出曲线与高空性能: AM38的设计偏向于中低空的高扭矩输出,这对于需要执行地面攻击任务的伊尔2来说至关重要。但战斗机,尤其是那些需要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往往需要在更高的高度上作战。许多战斗机发动机的设计更注重在高空时的功率输出和响应速度,这与AM38的特性可能存在差异。虽然AM38F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高空性能,但它仍然不是为高空缠斗设计的最佳选择。
体积与重量: 为了输出强大的动力,AM38的体积和重量都相对较大。将这样一台“重炮”安装到一架需要灵活机动性的战斗机上,会对飞机的整体气动布局、重心以及机动性能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战斗机的设计需要精益求精,每一个部件的重量和体积都必须经过严格权衡,以保证其敏捷性和速度。
散热系统: 大功率发动机需要强大的散热系统。为AM38设计的散热系统是针对伊尔2的飞行剖面和机身结构优化过的。如果强行移植到一架战斗机上,可能需要重新设计或大幅修改散热系统,这会增加复杂性和重量,并可能影响战斗机的气动外形。

2. 技术成熟度与制造成本的权衡:

AM38的生产是为伊尔2服务的: AM38发动机的生产线和技术工艺都是围绕着伊尔2展开的。这意味着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苏联航空工业的首要任务是将尽可能多的伊尔2推向战场。将AM38的生产能力,或者甚至说将发动机本身重新设计以适配战斗机,会分散宝贵的生产资源和技术力量。
战争时期的资源极度紧张: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面临着空前的工业生产压力。工厂被疏散,原材料供应困难,劳动力短缺。在这样的条件下,重新调整生产线来制造一款基于全新设计(即使是基于现有发动机的改动)的战斗机,其成本和所需时间都是巨大的。相比之下,继续稳定生产已经证明是高效的伊尔2及其发动机,能够更快地为前线提供急需的支援。
技术风险: 即使理论上可行,将AM38用于战斗机也存在技术风险。新的设计可能需要大量的试飞和改进,这在战争时期是难以承受的。苏联当时更倾向于在成熟的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3. 战略定位与飞机类型的发展:

伊尔2的成功与重要性: 伊尔2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攻击机之一。它在苏军地面进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优先保障伊尔2的生产,并不断改进其性能(例如推出带后座炮手的伊尔2M)是当时苏联空军的首要任务。
苏联战斗机的发展方向: 苏联当时已经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战斗机,例如拉格系列(LaGG3, La5, La7)和米格系列(MiG3, MiG9)。这些战斗机使用不同的发动机,如M105系列(后来改进为VK105, VK107等)和AM35A(用于米格3)。这些发动机在设计上更侧重于战斗机的性能需求,例如高空性能、爬升率和机动性。即使AM38有足够的功率,但如果它的其他特性不适合战斗机的任务剖面,强行使用意义也不大。
专用发动机的优势: 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往往需要高度的专属性。为攻击机设计的发动机,其扭矩特性和低空输出可能更优,但为战斗机设计的发动机则更注重高空性能、响应速度和减重。即使是同一家发动机制造商,也会为不同类型的飞机开发不同的发动机型号,以最大化飞机性能。

4. 现有替代方案的存在:

米库林发动机的成功: 在战斗机领域,米库林设计局的AM系列发动机(如AM35A用于米格3,以及后来AM39和AM42等)已经在战斗机上得到了成功应用。虽然AM38功率更大,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战斗机的唯一或最佳选择。
克里莫夫发动机的迭代: 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系列发动机(基于法国的HispanoSuiza发动机许可)也为苏联战斗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且在不断改进中。例如,VK105和后来的VK107都证明了它们在高空和机动性方面的优秀表现。

总结来说,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没有用AM38发动机去造战斗机,并非是因为AM38不够强大,而是因为:

AM38的设计理念和特性更适合重型攻击机伊尔2,而非追求高空性能和灵活性的战斗机。
发动机的体积、重量和散热系统可能不适合安装在大多数战斗机平台上,强行移植会带来技术和设计上的巨大挑战。
战争时期资源极度紧张,苏联航空工业优先保障了产量巨大且战术作用显著的伊尔2的生产和改进。
将AM38用于战斗机会分散生产和技术力量,并且存在不确定的技术风险。
苏联当时已经有了一系列适用于战斗机的成熟且正在不断改进的发动机(如米库林和克里莫夫的系列发动机),能够满足战斗机的需求。

因此,从技术可行性、经济成本、资源分配和战略需求等多个维度来看,将AM38发动机用于制造战斗机,在卫国战争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并非一个明智或可行的选择。苏联的航空工业当时采取的是一种务实且聚焦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成熟型号的优势,以应对严峻的战争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SH82它不香么?



为什么不用AM38首先来看米库林发动机的一些特性

米库林发动机的功率曲线

我们可以发现,相比克里莫夫发动机,米库林发动机虽然排量、功率更大,但是它的汽缸压缩比更低,转速更低,而质量更大。

并且米库林发动机的每个型号发展基本上就是维持原转速(AM42除外),降低压缩比——维持原气缸容积和排量不变的前提下自然是在发动机活塞头上做文章,通过提升增压和增加燃油来提高输出扭矩提升功率。这样还会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即发动机能够适应较低辛烷值的汽油(当然实际使用的汽油标号还需要结合增压器的进气压力而定,但这反过来也说明低压比发动机有更大的增压潜力可挖)。

大扭矩可以使用更大直径的螺旋桨来提升推进效率,那么显而易见这种设计是针对轰炸机,强击机(可以安装尺寸较大的结实的起落架,从而安装更大直径的螺旋桨)进行的优化。战斗机,特别是苏军前线战斗机需要适应野战机场的场务条件,不适合配用大直径螺旋桨,而需要更高转速扭矩较小的发动机。另一方面,较重的发动机质量也会影响飞机的纵向稳定性。

但这些问题在截击机上并不严重,要地防空的截击机可以使用场务条件更好的后方机场,所以截击机上安装米库林发动机的尝试是一直存在的。MIG-3有换装AM-38的计划,并且这一替换发动机的改装可以在原发动机支架上直接安装新发动机。MIG-3停产后也搞过I-220I-225等试验机。使用AM-42TK的I-225拥有相当不错的性能,但此时苏联已经不需要这样一种截击机了(44年开始研制TR1涡喷发动机,45年已经做出样机,同时缴获了大量德国BWM003和JUMO004发动机及图纸,此时苏联已经确定发展喷气式战斗机),也就没有投产的必要。

哔乎航空历史发明家神论:

”最大平飞速度下降了13-25千米“

什么时候试飞时飞出的数据就能成为通常使用条件下能飞出的数据了?现代航空产品也不能保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提供天顶星科技。

“AM-42才一级增压。”

AM-42TK:喵喵喵?我没装辅助增压?

"还有散热问题"

PLAF的IL-10:劳资服役20多年没这毛病,别乱碰瓷。(大排量低压比液冷发动机容易过热?你乎“航空史砖家“常识之烂难以想象)

”再加上那么重“

米库林:你让质/功比0.61的DB603情何以堪?还是说我把AM42的压缩比从AM35的7一路下调到5.5是因为我放弃了治疗?

AM-42TK:又无视低压比的增压潜力了?


只看功率不看扭矩?低转速大扭矩对减少发动机磨损和提升螺旋桨效率的优势无视了?(这些优势对战斗机引擎有没有意义先不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并没有将伊尔2攻击机上那台强大的AM38发动机用于制造战斗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了技术、生产、战略定位以及资源分配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现实状况。首先,我们得认识到AM38发动机的核心定位与设计初衷。AM38(以及其后续改.............
  • 回答
    在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苏联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称谓)期间,苏联空军(ВВС,VVS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并非隶属于陆军的一个兵种,而是独立于陆军的,拥有独立的指挥体系和编制。这一点是理解苏联在战争中军事运作的关键。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美援助: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线,是一场规模空前、残酷无比的较量,苏联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战争中,来自盟友——英国和美国的援助,其作用究竟有多大,是犹如寒冬中的炉火,温暖人心,还是如同盛夏的冰饮,增添些许凉爽?这个问题.............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美国(通常被称作“美帝”)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下的援助,无疑是关键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然而,对于其“关键性”的程度,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主要集中在“援助是否是苏联取胜的唯一因素”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和带有一定偏见的概括,但它也确实触及了苏军在战争中一些显著的特点和代价。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其背后真实反映的内容,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 产生“人海战术”说法的背景与侧面反映.............
  • 回答
    俄罗斯在2021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阅兵式上,普京总统的致辞中“仇俄情绪的人不容宽恕”这一表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细节。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俄罗斯当前内外政策的逻辑、历史叙事的构建以及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以及对这些细节的详细解读:1. 语境与时间点: 时间节点的重.............
  • 回答
    要说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宣传“注水”有多严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问题。战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宣传则是这门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苏联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但同时,这份极致也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夸大和失真。首先,我们要理解宣传的本质。在战争.............
  • 回答
    关于美援在苏德战争(即苏联所称的卫国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将其视为“无关紧要”或“决定性因素”都未免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援的存在及其规模。美国的援助主要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进行,这一法案最.............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关于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前后的作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激烈讨论的焦点。要全面理解他的角色,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卫国战争前:奠定基础,但埋下隐患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在苏联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战略规划,也有微观的政治.............
  • 回答
    提起苏联在二战中的那段历史,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加上“伟大的”这个前缀,称之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伟大”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承载着太多沉重的意义、巨大的牺牲和不屈的抗争。要理解它为何伟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段历史的方方面面。首先,这是国家存亡的生死决战。当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
  • 回答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绝非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的构建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思考。这场战争,以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塑造了现代俄罗斯,其纪念意义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铭记巨大的牺牲与历史创伤:首先,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即苏德战争)给苏联(包.............
  • 回答
    《伟大的卫国战争》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具有分量,但也同样充满争议的作品。说它“伟大”,首先在于它试图以一种相对系统和宏大的视角,来梳理和呈现那段惨烈辉煌的历程。从制作层面讲,它集合了大量苏联时期的影像资料,包括珍贵的战地摄影、宣传片片段,以及一些后期的采访和回忆录,这些都构成了它最扎实的.............
  • 回答
    提起《伟大的卫国战争》这部纪录片,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片段,而那些掷地有声、饱含深情的台词,更是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我还清晰地记得,当画面展现出战争初期苏联军队的狼狈撤退,许多战士面对压倒性的德军攻势,在绝望中依然迸发出的那种不屈意志。一位老兵在回忆起那些艰难岁月时,用沙哑却异.............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苏联在卫国战争后经历了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而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虽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但并未出现如此戏剧性的性别比例扭曲。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因素入手:一、战争的性质与烈度: 苏联卫国战争: 这是一场极端残酷、全民皆兵、全民受难的战争。纳粹德国的目标是灭绝.............
  • 回答
    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这种观点忽视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提供的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确是苏联战争努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初.............
  • 回答
    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和用词选择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本质与命名: “苏德战争” (SinoGerman War):这是历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对1941年至1945年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发生的战争的中性、客观描.............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