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美帝给苏联的军事援助真的很关键吗?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美国(通常被称作“美帝”)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下的援助,无疑是关键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然而,对于其“关键性”的程度,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主要集中在“援助是否是苏联取胜的唯一因素”或者“苏联是否能够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获胜”等问题上。

但总的来说,援助对于苏联巩固其防御、维持战争机器运转、以及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讲述美国援助的具体内容、规模、影响以及它为何说是“关键的”:

一、 援助的背景与形式:

起初的犹豫与转变: 在卫国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对苏联的态度是复杂的。虽然丘吉尔迅速表示支持苏联,但美国国内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疑虑,并且罗斯福总统最初更倾向于保持中立。然而,随着德国闪击苏联,苏联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国认识到如果苏联倒下,轴心国将能够集中力量对付西方盟国,这对美国自身的安全将是巨大的威胁。
租借法案的实施: 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该法案允许美国向那些“对其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武器、弹药、飞机、坦克、车辆、物资等,而这些国家可以延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偿还。最初该法案主要针对英国,但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也被纳入了租借法案的受益国。
援助的实质: 美国的援助并非免费午餐,但对苏联来说,其形式和条件都极为优惠。大部分援助被记录为“未偿还贷款”或“租赁”,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许多物资的性质使得追讨变得困难。

二、 援助的具体内容与规模:

美国租借法案下的援助是多方面的,其规模巨大:

1. 军事装备:
飞机: 苏联收到了约1.5万架飞机,包括战斗机(如P39“飞蛇”、P40“战斧”)、轰炸机(如B25“米切尔”)、运输机等。虽然苏联自行生产的飞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美制飞机在某些技术性能上,特别是高空作战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P39“飞蛇”在苏联空军中的表现非常出色,许多苏联王牌飞行员驾驶该机取得了辉煌战绩。
坦克和装甲车辆: 苏联接收了约1.9万辆坦克和装甲车。虽然苏联的T34坦克是其陆军的骄傲,但美制的M3“李”式坦克和M4“谢尔曼”坦克也为苏联陆军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尤其是在战争初期苏联坦克损失惨重的情况下。
车辆: 这是美国援助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部分之一。苏联共收到约40万辆卡车、吉普车和各种特种车辆。这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运转至关重要,因为苏联的工业生产虽然强大,但在制造卡车等民用及军用运输工具方面存在瓶颈。正是这些美国卡车,极大地提高了苏军的机动性,使得武器装备和物资能够快速有效地运往前线,也支持了后勤保障和大规模作战的展开。例如,苏联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卡车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美国卡车填补了这一空白。
舰船: 苏联收到了200多艘舰船,包括驱逐舰、潜艇、扫雷舰等。虽然苏联海军规模庞大,但这些舰船提升了苏联海军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北方航道和波罗的海等海域。
火炮和弹药: 苏联接收了大量的火炮、迫击炮以及数亿发炮弹。这对于弥补苏联在某些类型的火炮生产上的不足以及维持持续的炮战至关重要。

2. 战略物资:
有色金属: 如铝(用于制造飞机)、铜(用于电线、弹药)等。苏联在这些稀有金属的国内产量上存在短板,美国的援助确保了其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燃料: 如汽油和航空燃料。这对于保持陆海空三军的机动性至关重要。
食品: 大量罐头食品、猪肉、面粉等。这为苏联士兵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补充,尤其是在后勤压力巨大的时期。
工业原料和设备: 包括各种机械设备、生产工具、轮胎等。这些援助帮助苏联维持和扩大其国内军工生产能力。

三、 援助的关键性体现在:

1. 弥补苏联生产能力的短板: 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的工业损失,许多工厂被德军占领或炸毁。虽然苏联工业在战争期间展现出了惊人的恢复能力和生产效率,但某些关键物资和装备的生产仍然面临瓶颈。美国的援助填补了这些空缺,确保了前线部队能够获得持续的弹药和装备补充。

2. 提高后勤和机动能力: 如前所述,美国的卡车援助对苏联军队的机动性和后勤保障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它使得苏联军队能够执行更快速、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例如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强大的后勤能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3. 支援战略空运和海运: 通过美国提供的运输机和舰船,苏联能够进行关键的战略空运,将部队和物资运往遥远的地区,也加强了北方航道的运输能力,确保了盟军援助物资的及时送达。

4. 维持大规模作战的消耗: 卫国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消耗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双方投入了天文数字的弹药和装备。美国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分担了苏联的生产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源生产其最具优势的武器(如T34坦克),同时又能补充其他关键领域的不足。

5. 经济支持和技术转移: 除了直接的军事装备,美国的援助也包括工业原料和设备,这间接支持了苏联的经济和军工生产。虽然直接的技术转移并不多,但某些装备和生产技术也可能对苏联的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四、 对苏联取胜的贡献评估:

普遍的共识: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虽然苏联凭借其人民的英勇抵抗、战略决策和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战胜德国的关键,但美国的租借法案援助是不可或缺的。
“雪中送炭”的意义: 在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特别是19411942年,美国的援助对苏联稳定战线、维持作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法量化的影响: 除了具体的物资数量,美国援助对士气、战争的持续性以及战略配合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联的视角: 斯大林本人曾多次表示对美国援助的感谢,并承认其对苏联的贡献。

五、 存在的争议与补充:

苏联自身生产的更重要性: 一些观点认为,苏联自身的坦克(T34、KV系列)、飞机(IL2攻击机)以及强大的炮兵和步兵的生产能力才是苏联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认为,如果苏联没有这些自主生产的武器,即使有更多的美国援助,也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
援助的比例: 虽然援助规模巨大,但与苏联庞大的军事消耗相比,某些类别的援助可能只占苏联自身生产或消耗的一小部分。例如,苏联自行生产了超过10万架飞机和近10万辆坦克,这远远超过了美国援助的数量。
援助的路线问题: 苏联接受的大部分援助是通过危险的北方航道(经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波斯走廊(经伊朗)运送的。这些路线经常受到德国的威胁,运输过程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总结来说: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的军事援助,在多个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直接提供了数量可观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弥补了苏联在某些关键领域(如重型卡车、有色金属、某些特种材料)的生产短板,显著提升了苏军的机动性和后勤能力,并为苏联维持大规模的消耗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虽然苏联凭借自身的军事实力、人民的牺牲和顽强的抵抗赢得了战争,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美国的租借法案援助,苏联赢得战争的难度将大大增加,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将其称为“关键的”援助是恰当的。它体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相互协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租界法案对苏联的援助效果介于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之间,所以才引发了这么大的争议。要说租借法案为什么不是雪中送炭,就得讲清楚二战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莫斯科反进攻)是苏德战争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莫斯科防御战役初期,苏军吸取前期战争经验,全面采用大纵深防御战术。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以三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共7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以及677架作战飞机进行掩护的国土防线。这也是二战期间反制德军闪击战效率最高的战术体系。

在传统的防御作战中,部队会被均匀分配在防线上,并以预备队支援。而一旦防线被突破且反击失败,部队就必须整个后撤以防止被钳击,比如法国在英军敦刻尔克跑路后,组织了新的索姆河防线。但很快被德军装甲部队多点突破,只能再次全线后撤。

而在大纵深防御中,防线的厚度被大大加深了,领土被视为相当廉价的可消耗资源。防御方的部队会被梯次布置在多条防线上,并且有计划地放弃领土后退,同时留有预备队进行局部反击。在防线上逐渐消耗对方的同时,压迫进攻方的后勤。当闪电战因为后勤压力被迫停止前进的时候,战场态势就会重新变成消耗战。


在整个莫斯科战役期间,苏军深度高达300公里的深度防御大大削弱了德军中央集群的突击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初期莫斯科防御作战的三个方面军全部都是“残兵败将”。布良斯克方面军,西部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的大部分兵力都来自于对前几次苏军大溃败后的重新编组,士气,装备都相当低落。尤其是空军装备,仅剩下开战前水平的25%,几乎被德军全面压制。

而与此同时,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实施的“台风战役”得到了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和航空兵部队的加强,德军最高统帅部用于莫斯科方向的军队共达75个师,至180万兵员,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具备了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但苏军也下定了决心,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莫斯科防御作战正式拉开帷幕。


1941年7月中央集团军群在明斯克战役中包围了大量苏军,在苏军数条战线上打开了一个大缺口,苏军无法及时填塞,因为没有任何预备队可供使用,西方面军被击溃。

1941年8月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损失惨重,莫斯科门户大开。但德军攻势在斯摩棱斯克防线被迟滞两个月,进入9月份。同时德军被迫消耗了24支战略预备队中的10个。德军开始直接攻击莫克斯防线。

但苏军的表现越来越好,最终在寒潮的帮助下,顶住了德军的闪击战。(寒潮对德军影响极大,德军因为缺乏低温耗材,低温设计,重装备大量瘫痪,并因为缺乏寒装,造成数十万规模的冻伤)与此同时,远东预备队及时抵达莫斯科战场,苏军集中110万人,58个师的预备队,发动莫斯科反击战,德军快速溃退。盛怒之下希特勒在1941年12月19日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解任。

可以说莫斯科反击战是二战第一个重大转折点,苏军第一次成功防御了德军的战役级攻势,并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随即苏军便开始春季攻势(但被德军虐得非常惨)。



在1941年末到1942年初这段最危急的时间,在西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两大主力作战部队被全歼,布良斯克方面军被重创,重工业东迁还没有及时恢复产生的期间。租借法案几乎没有帮到苏联,仅提供了16万吨物资,在苏军最缺乏的坦克装备上,仅有少量早期型M3这种坦克中的搞笑艺人通过北方港口进入苏联。租借法案并没有在苏联最危急的时刻对苏联起到那么大的帮助。


所以说租借法案并没有那么雪中送炭。


但与此同时,在整个苏德战争中,租借法案的援助力度也确实大得惊人


在整个二战期间,有超过14000架美国飞机(其中很多都是性能非常好的型号)44000辆轻型载具、375883辆重型货车、8071拖拉机和22800辆坦克和装甲车,还有3.5万多辆摩托车、7944门高炮、108293挺冲锋枪以及各类舰艇672艘被送入苏联。


除了直接的装备援助,物资中还包括苏联急缺的130713吨无烟火药、132237吨炸药、2,589,766吨钢材和26110吨铝、631017吨化学品,及时补充了苏联重工业短板,对维持苏联军工产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外,还有1541590条毛毯、331066升的酒精、15417000对军靴、106893吨棉花、2670000吨各类优质燃料(对苏军极其重要)以及4478000吨粮食(在夺回乌克兰产粮区前极其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物资的及时补充,苏军在42年初后任何一次重大挫折很有可能就会转化成苏军无法恢复的致命损失,导致苏军在漫长的消耗战中失血而死。可以说正是有了租借法案的持续输血才确立了苏军强大的战略优势。


比方说42年初后苏军冒失组织的春季攻势,连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及苏联南部附近发动全线进攻。由于苏军预备队的不足及德意志国防军的战术技巧导致在热泽夫附近产生了巨大的伤亡。即勒热夫重点防御战。


1942年1月8日—4月30日的第一次熱澤夫-維亞濟馬进攻战役;蘇军投入1,059,200人进攻,阵亡272,320人、受伤504,569人。
1942年7月30日—8月23日的第一次熱澤夫-瑟切夫卡进攻战役;蘇军投入345,100人进攻,阵亡51,482人、受伤142,201人。
1942年11月24日—12月16日的第二次熱澤夫-瑟切夫卡进攻战役(行動代號為火星行動);蘇军投入140萬人进攻,阵亡260,000人、受伤500,000人。


每次翻阅苏德战争,总是会为那触目惊心的伤亡和破坏颤栗,


越是了解战争对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残忍,才越是明白和平的难能可贵。


最后上张搞笑漫画吧(今日辱法1/1)

user avatar

美国对苏援助对苏联的胜利非常关键,因为美国援助物资补充的是苏联工业的短板,尽管绝对数量在对苏援助物资里几乎不值一提。

现代工业体系发展到1920年代之后,早就不是简单的钢铁铸锻造,而是精细金属加工、精细化工、提高工业设备对粗糙原料的耐受度等,往往在各种宏大叙事中根本不提的领域。

巴巴罗沙行动对苏联工业体系的破坏,就集中在这一领域:

由于工业布局和开发时间的原因,苏联的精细金属加工产业链都集中在东乌克兰地区,尽管苏联在开战后就展开了工业搬迁行动,但搬迁的都是生产工业成品的重工业领域,比如车辆、飞机制造部门,基础工业如炼铝、炼铁、石油制品等方面都留在了原地,更基础的特种金属矿则根本无法搬迁。因此苏联搬到后方的工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本工业原料如铁、铝等极端缺乏。

第二个问题,提炼初级原料的加工厂大多也被扔在了原地,这使得苏联即使设法从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开发出了品位较低的铁矿铝矿,也无法迅速变成工业用钢或精铝。这一问题直接导致苏联在战争第一年几乎无法生产加工过程较为复杂的成品,就连全力保障的T-34坦克,一度也出现了装甲厚度仅有20毫米、发动机工作故障频出的自用“猴版”,至于用胶合板造飞机都是大家熟知的。

第三个问题,苏联的工业生产程序有很大的问题,在流水线生产能力上,T-34坦克仅比德国豹式坦克的生产工时少1/4,但战斗力差距却有一半,因此提高生产效率也是一种战斗力,但对于当时刚刚进入工业国门槛的苏联来说,仅靠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去摸索和改进,在时间上是不可接受的。

美国援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第一,通过直接援助成品原料特别是稀有金属原料,保障苏联的工业体系可以运行。除了成品原料外,更直接供应大量金属加工制品、石油化工设备成品、炼钢炼铝设备成品等。这使苏联可以集中生产力生产坦克飞机等成品。比如美国每月向苏联运送一座50万吨炼钢设备,一年下来就是600万吨,完全可以保障苏联的战时用钢,而且这个速度“恰好”与苏联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吻合。

第二,除了卡车以外,美国还援助了大量轻工业品如布料、鞋子、纸张、玻璃制品、医疗用品、以及最关键的食品和无线电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承担了苏联95%以上的铁路、火车头和车厢的制造,全部按照苏联标准在美国造好运抵苏联,熟悉铁路标准的人都知道,苏联采用的是宽轨制。

第三,美国除了直接提供设备原料外,还同时输出了生产工艺,这对于苏联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比如石油制品的分离、钢铁铸造生产工艺等。

以上这些,在麦克米伦回忆录(谈判)、1947年美国国务院租借法案执行情况报告(执行)、以及苏联自己的战时工业成就(成果)中可以交叉验证,更有趣的是,某些生产与原料信息甚至能在德国方面获得反向验证(对比)。

user avatar

不关键

1941年英国援助的马蒂尔达和瓦伦丁坦克在莫斯科战役的防御阶段时投入实战的仅182辆。就质量而言,虽然瓦伦丁的战斗能力尚可但马蒂尔达比较差,这种坦克难以适应俄罗斯的寒冷天气而容易陷入雪中,机动能力差。相比之下瓦伦丁能够在机动能力上勉强达标,但装甲和火炮这两种战斗指标上就拉了。这两种坦克防护上比苏联轻型坦克强些但火力上远够不着苏联中型坦克的标准(两者口径仅为40mm,t-34和kv1均达到75mm级)[1]

而机动车辆方面,@托卡马克之冠以及其他一些人一直是靠拿生产量和进口量对比来说明苏联在这方面上是如何依赖租借法案。让我们听起来好像三分之二的卡车完全是由美国提供的。然而是事实怎样的呢?事实是在1941年6月22日时红军就有二十七万辆卡车作为存货,在战时接受的七十四万辆中有二十二万辆是从民用产业中征用,缴获六万辆并且通过租借法案接收了三十一万辆[2]

根据pluto在相关话题下贴的表[3],1941年全年的卡车损失量为15.9万,所以至少有7万开战前就拥有的卡车保留到了1942年。因此战前拥有的车辆不能被“因为全部损失了,所以后期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否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对1943年的卡车拥有量减去当年租借法案提供的9万辆卡车了解到就算没有租借法案,苏联的卡车自产量也能够维持苏军四十七万的拥有量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也许会通过放弃历史上类似的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夏季攻势而专注于执行库图佐夫与鲁缅采夫行动。在1944年,也许苏军不会发起如此频繁的夏季攻势而专注于消灭中央集团军群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参考

  1. ^ 见 Soviet Lend-Lease Tanks of World War II
  2. ^ https://fat-yankey.livejournal.com/32078.html
  3.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962741/answer/144456511
user avatar

公允的说,还是挺关键的,主要是火车和卡车这块,战争期间,苏联工业由于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和大规模向坦克生产倾斜,汽车和机车工业受到极度压缩。

火车方面,根据《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的蒸汽机车如下,1941年生产了708辆,1942年生产了9辆,1943年生产了43辆,1944年生产了32辆,1945年生产了8辆。

内燃机车方面,1941年生产5辆,1942年生产1辆,1943到1945年这三年是0。

电气机车方面,1941年生产6辆,1942年到1945年这四年是0。

在整个1942-1945年间,苏联铁路车厢的总产量为1087节。

美国经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蒸汽机车共1900辆,内燃机车68辆,铁路车厢11075节。

苏联在战争期间汽车产量约20.5万辆左右。

美国经租借法案共向苏联提供了42.7万辆汽车,其中载重卡车约为35.6万辆

除了大名鼎鼎的斯蒂庞克US6卡车(后来苏联的吉斯150和中国的老解放本质上都是斯蒂庞克US6的仿制品)外,还有雪佛兰G7100和G7107(喀秋莎火箭炮就大量使用这两种卡车做运载车,当然也有用斯蒂庞克的),以及福特-马蒙·夏灵顿HH6-COE4卡车。

东线战场的壮丽炮火,离不开美国人的澎湃动力。

另外,美国在战争期间向苏联提供了一亿五千万双军靴,几乎相当于给全体苏联人一人发一双。

美国人在大量援助其它国家的同时,还制造了遮天蔽日的机群,恢宏庞大的舰队,馒头造的比T34系列还多,还有余力给士兵们发丝袜巧克力罐头当嫖资,可口可乐公司可以获得几乎无限量的供应白糖,就连其它国家的卷烟纸也是美国人提供的。

什么叫天朝上国啊(战术后仰)。

user avatar

对美国来说,很关键。

因为英联邦获得了307.53亿美元的援助,占总额的大约63%。但拿了更多援助的英国人,既没有攻克柏林,也没有提前开辟西线,甚至在诺曼底战役后,英国依旧不能独立扛起西线,西线还要靠美军出兵帮忙打。

苏联获得援助资总价值达111.41亿美元,约占租借援助总额的22.7%。苏联拿了22.7%的援助,就能杀进柏林,你说关不关键?

对美国来说不仅关键,而且性价比非常值。美国要是把对英苏的援助换过来,西线还没诺曼底登陆,德国就战败了。苏联还能提前开辟对日战线,美国的原子弹还没研制出来,东京就被毛子给提前攻克了,还送裕仁全家去见尼古拉二世一家。

user avatar

不谢邀,先说结论,军事援助很重要,但是否关键完全取决于后世评价者的屁股如何

毕竟吃了保底4倍于苏联军事援助的英国,顺便米利坚亲自下场的西线战场打的吃力不讨好,靠着复杂而耗费巨大的“战略轰炸”做出的贡献和东线制造的巨大而复杂的战争机器需求对德国工业机器的削弱是相辅相成的


我得先得罪邀请我的这位一个 @尼基塔

大清洗之前和大清洗之后的苏联在战争面前完全是两个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以至于我把大清洗前的苏联军队叫红军,大清洗后的苏联军队只敢叫苏军。一群互相怀疑和陷入困惑的人,即使武器再先进,也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有些人用坦克类型和兵役制度骂图哈切夫斯基,马后炮得不行。事实证明,斯大林及其亲信伏罗希洛夫、梅赫利斯、夏坚科等人更不行,哪里有他们哪里就有失败。卫国战争中涌现出的杰出将帅全都是深受图哈切夫斯基影响的新人,没有一个人对30年代的那场大清洗表示过一点好感。
某些人用图哈切夫斯基的治军路线来解释苏军在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和日苏冲突中的失败和问题,简直恬不知耻!如果这些战争都在图哈切夫斯基他们还活着的时候进行,他们这样解释也许还有一定道理,而图哈切夫斯基他们都死了,而且都死了好长时间,还把这些烂事往他们头上推,为了洗白大清洗已经恶心到这种程度了吗?对此,我问一句:为什么那些被斯大林清洗的红军指挥员在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中表现出色呢?


作者:尼基塔
链接:zhihu.com/question/44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真知道您在说什么东西吗?

这样吧,您说“涌现的杰出将校全是受图哈切夫斯基影响的新人”,我多的也不说,那我正好就图哈切夫斯基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来驳斥一下您这句话里的说法吧

首先大清洗是否真的清理了许多有经验的军人与士兵?

答案是有的,这毋庸置疑,不论他们的国内战争经验是否真的适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必须承认,伤亡与损害已经造成。

但是我们这里需要先回忆几个东西,来说明为什么认定大清洗如果要把锅扔斯头上,那么图也难逃其责:

先上一则图哈切夫斯基的自供书,看看他指出的人有些啥(姑且不论其内对他的指控真实性),接下来我们有必要看看他准备拉下水的“亲密战友”有些谁

身兼“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工农红军装备部长”、“国防副人民委员”、“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部长”的“红色拿破仑”,在第一份认罪文件里抛去里面“罪责”的真实性不谈(毕竟我也认为他可能是被冤枉的),这份认罪文件里至少是确认了一件事——这位“红色拿破仑”知道自己这个叫“费尔德曼”的部下,而且确认他干过什么事。

先不说害了自己性命——毕竟费尔德曼是举报他的人,我们看看费尔德曼在这位“红色拿破仑”被抓起来之前干了些啥

如前所述,在干部管理局期间,费尔德曼干了些啥?身为局长我可不认为这份报告此公并未过目过,那么我就姑且先订个“利于清洗”的指控给他,而且很难跑得掉

你认为这就完了吗?接着往下看

“О.У.”(特别登记)后缀啊,说这两个字母那我可就不困了,毕竟大清洗里死里逃生的名将可没几个不带这个标签的

我听说对图哈切夫斯基的指控辩解中,有声称“卫国战争中涌现出的杰出将帅全都是深受图哈切夫斯基影响的新人,没有一个人对30年代的那场大清洗表示过一点好感”为他脱罪。

那么我也需要指明,正如指责斯大林“在大清洗之中任用叶戈达、叶若夫的‘二叶’带来的残酷清洗”是斯大林无法逃离的罪名(这两位还一度让斯大林自己都上了枪毙名单),那么“在大清洗前,任用费尔德曼,粗暴处理了许多‘非我同僚’的将军”是不是也是负有责任?


先这样,后面的接下来再说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需要详实的史料与公正的立场。

尤其是回答斯大林是否具有足够军事指挥能力,是否具有足够的军事组织能力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立场。

user avatar

美国:我援助谁谁赢。

国民党:那我怎么跪了

美国:我亲自下场打肯定能赢。

阿富汗南越:那我怎么跪了

美国:我这次亲自下场外叫一大帮小弟,一波平A过去肯定赢。

韩国:那我怎么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美国(通常被称作“美帝”)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下的援助,无疑是关键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然而,对于其“关键性”的程度,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主要集中在“援助是否是苏联取胜的唯一因素”或者“.............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美援助: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线,是一场规模空前、残酷无比的较量,苏联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战争中,来自盟友——英国和美国的援助,其作用究竟有多大,是犹如寒冬中的炉火,温暖人心,还是如同盛夏的冰饮,增添些许凉爽?这个问题.............
  • 回答
    在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苏联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称谓)期间,苏联空军(ВВС,VVS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并非隶属于陆军的一个兵种,而是独立于陆军的,拥有独立的指挥体系和编制。这一点是理解苏联在战争中军事运作的关键。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
  • 回答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并没有将伊尔2攻击机上那台强大的AM38发动机用于制造战斗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了技术、生产、战略定位以及资源分配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现实状况。首先,我们得认识到AM38发动机的核心定位与设计初衷。AM38(以及其后续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
  • 回答
    提起苏联在二战中的那段历史,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加上“伟大的”这个前缀,称之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伟大”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承载着太多沉重的意义、巨大的牺牲和不屈的抗争。要理解它为何伟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段历史的方方面面。首先,这是国家存亡的生死决战。当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苏联在卫国战争后经历了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而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虽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但并未出现如此戏剧性的性别比例扭曲。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因素入手:一、战争的性质与烈度: 苏联卫国战争: 这是一场极端残酷、全民皆兵、全民受难的战争。纳粹德国的目标是灭绝.............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和带有一定偏见的概括,但它也确实触及了苏军在战争中一些显著的特点和代价。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其背后真实反映的内容,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 产生“人海战术”说法的背景与侧面反映.............
  • 回答
    关于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前后的作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激烈讨论的焦点。要全面理解他的角色,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卫国战争前:奠定基础,但埋下隐患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在苏联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战略规划,也有微观的政治.............
  • 回答
    讲述苏联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的书籍,想要达到“全景式”的介绍,需要涵盖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起因、双方的战略部署、关键战役的进程与影响,到战争对苏联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造成的深远改变,乃至战后的历史反思和文化传承。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景式著作,往往需要作者具.............
  • 回答
    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这种观点忽视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提供的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确是苏联战争努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初.............
  • 回答
    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和用词选择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本质与命名: “苏德战争” (SinoGerman War):这是历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对1941年至1945年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发生的战争的中性、客观描.............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说起豫湘桂会战,那真是一场让国人扼腕叹息的痛。如果非要找个苏联卫国战争的对应,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也就是1941年秋冬到1942年初那段时间,德军席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路势如破竹,直逼莫斯科的那个阶段。你想啊,豫湘桂会战,咱们是倾全国之力,投入了大量兵力,装备也算当时国军的.............
  • 回答
    要说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宣传“注水”有多严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问题。战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宣传则是这门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一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中。苏联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但同时,这份极致也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夸大和失真。首先,我们要理解宣传的本质。在战争.............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早期的步枪短缺,绝不是“有点”,而是灾难性的。想想看,一个拥有庞大人口、誓言要保卫祖国的国家,却连最基本的武器都发不下去,士兵们只能赤手空拳地冲向装备精良的德军,那种绝望感,简直能把人逼疯。短缺的严峻程度:触目惊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苏军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步枪是步兵的“生命线”,没.............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走出大清洗阴影并涌现出众多优秀指挥员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泪、坚韧与智慧的史诗。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国家生存的严峻考验,更是对斯大林时代留下的伤痕的一次深刻疗愈与超越。大清洗的创伤:血与火的洗礼前夜的空虚要理解苏联如何在战争中走出大清洗的阴影,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场清洗带来的巨大破坏。1930.............
  • 回答
    苏联后期干部老龄化现象确实非常严重,而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的巨大人员损失,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牺牲,无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 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战争创伤是根源性的、深刻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卫国战争对苏联青年.............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