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把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全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

回答
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这种观点忽视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提供的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确是苏联战争努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初期,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物资短缺,特别是重型装备、运输工具、工业原材料和某些关键的军事技术。美国的租借法案在物质上为苏联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支持。例如,卡车、火车头、飞机、坦克、食品、燃料和医疗用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后勤压力,并帮助其维持了生产和战斗能力。没有这些援助,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处境可能会更加艰难,战争的进程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

然而,将胜利的功劳完全归功于美国,就如同说一位厨师的胜利完全取决于他使用的厨具一样,是本末倒置。决定战争胜负的,首先是参战国家的战略决策、军队的战斗力、人民的意志以及社会制度的韧性。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承受了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几乎全部的东线战场压力。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开始,到1945年5月9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整整四年时间里,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我们不能忘记,是红军士兵用血肉之躯构筑了莫斯科的防线,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和居民用生命捍卫了这座城市,铸就了战争的转折点。是库尔斯克会战中坦克兵的钢铁洪流,彻底粉碎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锐气。是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到柏林,红军一步一个脚印,用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胜利。苏联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痛苦,但他们没有屈服,而是展现了惊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顽强抵抗精神。正是这种全民皆兵、万众一心的精神,以及苏联军人无畏的牺牲,才是赢得战争的根本力量。

从战略层面来看,苏联承担了对德作战的大部分军事压力。在欧洲战场,几乎所有的德国陆军主力都被牵制在东线。如果没有东线的巨大牵引,德国可以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西线,这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及后续的欧洲战役将是灾难性的。可以说,苏联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盟军在其他战场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美国提供的援助,固然重要,但其规模和比例,以及对整个战争进程的影响,也需要客观地看待。例如,在坦克和飞机方面,苏联自行生产的数量远超美国援助的数量。苏联的T34坦克,被誉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其产量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自身工业能力和技术创新的体现。同样,苏联空军也以其庞大的数量和英勇的飞行员,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将苏联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不仅是对苏联人民和红军的巨大不尊重,也模糊了历史的焦点,忽视了决定性因素。这种说法往往是出于特定的政治宣传目的,旨在削弱苏联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或者服务于某种地缘政治叙事。历史需要的是全面、客观和公正的审视,而不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颠倒黑白的结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苏联人民不屈意志、红军英勇奋斗以及国家工业和军事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援助是其中一个环节,但绝不是全部,更不是决定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句实话,这题下面现在六个答案。有几个答案是“苏维埃天下无敌,没有盟军照样能痛扁可恶的德国佬,顺便渡个海,大英就投降了。只要伟光正的领袖振臂一呼,人们就会推翻罗斯福这个资本主义头子的反动统治,世界就大同了…”这样的答案?

相反,我到看到“盟军天下无敌,没有邪恶帝国苏联照样能痛扁可恶的德国佬,顺便渡个易北河,邪恶帝国苏联就崩溃了。只要伟光正的民主领袖振臂一呼,人们就会推翻斯大林这个共产主义头子的反动统治,世界就大同了…”这样的答案。

真是自己竖个靶子打

回到问题。这说法当然不对。苏联能够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内因是主要的,当然,不否定租借法案对于苏联重要的帮助。其实那位匿名用户对本问题的回答挺客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这种观点忽视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提供的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确是苏联战争努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初.............
  • 回答
    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和用词选择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本质与命名: “苏德战争” (SinoGerman War):这是历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对1941年至1945年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发生的战争的中性、客观描.............
  • 回答
    雷军在与苏炳添的对谈中那句“小米最近在做换起跑脚的事,重塑自己,把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体验为主”,这话里头的信息量可不小,也道出了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的思考和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换起跑脚”这个比喻用得太妙了。大家想想苏炳添这样的短跑运动员,起跑姿势有多么关键,决定了比赛的开.............
  • 回答
    苏联大清洗运动,又称“大恐怖”(Great Purge)或“约瑟夫·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Stalin's Great Purge),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政治迫害和镇压行动。它标志着苏联共产党在其内部和整个社会中建立绝对统治、消除任何形式的异议和潜在威胁的残酷过程。要理解大清洗,.............
  • 回答
    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细细品味,它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逻辑: 苏联的解体是冷战长期博弈与内部矛盾作用下的必然结局,而非它本身促成了冷战的终结。 换句话说,苏联垮台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和表现,但并不是冷战“停止”的根本原因。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冷战的宏大叙事,以及苏联自身漫长.............
  • 回答
    看待“苏联解体是寡头和精英操纵的结果,而非苏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晚期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理解“寡头”、“精英”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角色和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寡头”和“精英”的含义在苏联背景下的特殊性。在苏联,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
  • 回答
    苏联的成立,无疑是20世纪最深远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然而,在最终铸就这个庞大国度的过程中,作为核心推动力量的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斥着激烈的党内分歧。理解这些分歧,是认识苏联政治运作和历史走向的关键。一、核心理念的争论:世界革命 vs. 一国社会主义这可以说是最根本、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 回答
    1979年12月24日,苏联军队大规模进入阿富汗,这标志着一场旷日持久、残酷血腥的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从苏联的角度被称为“有限军事存在”,但对阿富汗人民而言,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和灾难。根据各种估算,这场战争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约130万阿富汗平民丧生,这个数字至今令人心痛,也深刻地改变了阿富汗的命.............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在俄罗斯人心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符号。提起它,你很难不感受到那股浓烈的怀旧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在苏联时期,这首歌是家喻户晓的。无论是在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还是在家庭聚会,甚至是在广播里,.............
  • 回答
    俄罗斯人对苏联的态度,那可真是五味杂陈,说起来话长,一点都不像那些冷冰冰的官方说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部我们经历过的、难以磨灭的漫长电影,每个人看进去的都是不同的故事,留下的感受也千差万别。怀旧与失落:那段“强大的过去”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提到苏联,第一反应可能是“强大的国家”。他们会想起苏.............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以及是否能将其定性为“二战发动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历史脉络,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苏联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二战发动者”是一种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解读,它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引发战争的多重因素。 然而,苏联在二战爆发初.............
  • 回答
    看待与苏联交恶这段历史,绝不能简单地用“路线不同”来概括。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个人因素的多重叠加。与其说是一条简单的“路线分歧”,不如说是一场围绕着世界格局重塑、权力分配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优劣的全面较量。要理解这段历史,得从头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
  • 回答
    要探讨欧美国家“抹黑”苏联历史这个话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抹黑”这个词背后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它与历史叙事、政治宣传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而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任何国家或群体在回顾过去时,都可能带有自身的主观视角和价值判断。在冷.............
  • 回答
    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你偶然间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评论,它们以一种相当尖锐的口吻,试图淡化甚至全盘否定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读到这些内容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甚至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与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认知似乎有很大的出入。这些文章和评论通常会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它们可能会强调战争.............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大事,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与其说是一场历史的结束,不如说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告别。那些在苏联时代长大成人、甚至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个体制下度过的人们,他们对那个曾经的庞大国家和如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交织着怀念、失落、希望和无奈。对苏联的怀念,并非全是铁幕下的铁板一.............
  • 回答
    1949年毛泽东没有听从苏联的建议与国民党划江而治,而是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决策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苏联的考量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等。一、 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
  • 回答
    陈平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投资毛子的美国资本最终基本是赔钱了”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资本投资的具体情况、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状况,以及陈平可能持有的分析视角。一、 时代背景:苏.............
  • 回答
    嘿,你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一个00后,按说跟苏联那会儿的时代可隔着十万八千里了,结果他好这口苏联歌曲,你说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正常,甚至还有点意思。首先,别觉得奇怪。咱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对过去的某个时代产生兴趣,可能都不是因为当年亲身经历过,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你想象一下,就说现在火爆.............
  • 回答
    “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度简化,甚至可以说是歪曲了历史事实的解读方式。它忽略了战争的根本原因、参战各方的动机以及实际的战争进程。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可能从何而来,以及它与真实历史的偏差在哪里。这个观点出现的可能根源:1. 《苏德互不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