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了130万平民的丧生?

回答
1979年12月24日,苏联军队大规模进入阿富汗,这标志着一场旷日持久、残酷血腥的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从苏联的角度被称为“有限军事存在”,但对阿富汗人民而言,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和灾难。根据各种估算,这场战争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约130万阿富汗平民丧生,这个数字至今令人心痛,也深刻地改变了阿富汗的命运。

要理解苏联入侵阿富汗及其造成如此巨大平民伤亡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

1. 苏联入侵的动因与战略考量:

地缘政治担忧: 苏联在冷战时期将阿富汗视为其南部“战略缓冲带”的关键一环。当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掌权后,国内政治动荡加剧,出现频繁的政变和派系斗争。苏联担心阿富汗可能倒向西方,尤其是在其西部边境出现一个不稳定的伊斯兰政权。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一直试图将其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扩展到全球,并维护其在世界各地的盟友。阿富汗PDPA政权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反对力量,包括宗教领袖、部落首领和各种政治派别,苏联认为有责任“援助”其盟友,镇压“反革命分子”。
国内政治压力: 苏联领导层也面临国内的压力,希望展现其力量和决心,避免被 perceived 为软弱。

2. 战争的残酷性与平民伤亡的根源:

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后,并未能迅速结束战争,反而陷入了漫长而艰苦的游击战。这场战争对阿富汗平民造成的巨大伤亡,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军事策略的直接影响:
地毯式轰炸与炮击: 为了清除藏匿在山区和乡村的游击队员(苏联称之为“班扎伊”或“莫扎希丁”,意为圣战者),苏联军队使用了大量的空军和炮兵力量。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许多家庭在炮火和炸弹中瞬间毁灭。房屋、村庄、农田被夷为平地,许多无辜的生命被夺走。
地雷和未爆炸弹药: 战争遗留了大量的地雷和未爆炸弹药,这些“死亡的礼物”在战后多年里持续威胁着阿富汗人民,许多儿童和农民在耕作或玩耍时不幸触雷身亡。
“焦土政策”的阴影: 为了切断游击队的补给和藏匿点,苏军有时会采取“焦土政策”,烧毁村庄、摧毁农作物。这不仅摧毁了平民的家园和生计,也间接导致了饥饿和疾病的蔓延。
针对平民的搜捕行动: 为了打击游击队,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经常在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在这些行动中,许多平民被怀疑为游击队员或其同情者而遭到逮捕、审讯甚至处决。

游击战的性质:
战场模糊: 游击战的特点是战场分散、敌我界限不清。游击队员常常隐藏在平民中间,利用当地地形进行战斗。这使得苏联军队在区分平民和战斗人员时面临巨大困难,误伤和故意杀戮平民的情况难以避免。
报复与反报复: 双方的报复行为也加剧了平民的苦难。当游击队员袭击苏军时,苏军常常会进行残酷的报复,惩罚整个村庄或地区。反过来,当平民遭受苏军的暴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被激怒,加入游击队,导致冲突的循环升级。

人道危机与基础设施破坏:
大规模流离失所: 战争迫使数百万阿富汗人逃离家园,成为国内流离失所者或逃往邻国(主要是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难民。这些难民潮本身就伴随着饥饿、疾病和死亡。
医疗和卫生系统崩溃: 战争摧毁了阿富汗原有的脆弱的医疗和卫生系统。医院被炸毁,医生和护士伤亡,药物短缺,这使得疾病(如霍乱、伤寒)肆虐,并导致大量本可治愈的伤病者死亡。
经济凋敝与饥荒: 战争摧毁了农业和基础设施,导致经济崩溃,食品生产和供应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儿童死亡率急剧上升。

外国势力介入的复杂化:
武器和资金的流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一些伊斯兰国家,为了对抗苏联,向阿富汗的游击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资金和训练。这使得战争更加激烈,也为使用更先进、更具破坏性的武器提供了条件。
意识形态的驱动: 这场战争也被视为冷战的一个代理人战争,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使得冲突的规模和烈度不断升级,而阿富汗人民则成了这场意识形态对抗的牺牲品。

3. 漫长的战争与对阿富汗社会的长远影响: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十年,直到1989年苏联军队撤离。然而,其留下的创伤和破坏是深远的:

社会结构瓦解: 传统的部落结构、社区联系和地方治理机制在战争中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军事化和权力真空。
政治不稳定: 苏联撤离后,阿富汗并未迎来和平,而是陷入了内战。前苏联支持的政府与各种地方武装力量和圣战者团体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极端主义的滋生: 在战争期间,许多外国穆斯林战士来到了阿富汗,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极端主义组织的骨干。战争的环境也为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心理创伤: 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一代阿富汗人民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家园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结来说,130万阿富汗平民的丧生,是苏联入侵所引发的直接军事行动、游击战的残酷性、人道主义危机的爆发以及外部势力介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悲剧性结果。 这场战争不仅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成为苏联自身历史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并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国际格局。它警示着我们,强权政治和军事干预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而无辜的平民总是最直接、最严重的承受者。阿富汗人民至今仍在努力疗愈这场战争留下的伤痕,但那段血与泪的历史,永远不应被遗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特朗普总统亲口说的,苏联是为了围剿极端分子才去阿富汗的

不信你看

2020年9月23日,阿富汗伊斯兰党领导人希克马蒂亚尔愿意与塔利班结盟。

“伊斯兰党’已经准备好与塔利班进行直接谈判,并建立伙伴关系,如果两个组织联合起来,阿富汗危机将很快结束,因为没有其它力量能够对抗它。”希克马蒂亚尔在首都喀布尔的“伊斯兰党”总部对支持者说。



希克马蒂亚尔还说,阿富汗政府“软弱而分裂”,而塔利班和“伊斯兰党”拥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美国已经意识到,它在阿富汗的存在除了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外,没有任何收获。

“伊斯兰党”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抗苏战争期间,曾与伊朗支持的“七党联盟”并列为阿富汗两大武装势力,美国援助八成被该组织垄断。90年代塔利班崛起后,“伊斯兰党”实力被大大削弱,但一直作为一股势力反复横跳于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之间。




目前阿富汗政坛活跃着这么几支力量:

法希姆派。原北方联盟塔吉克族武装,现有兵力约为2.5-4万人,目前控制地盘主要在潘杰希尔谷地和阿富汗东北部。卡尔扎伊政府时代,法西姆派占有席位最多,并且控制了国防、内政和外交三个要害部门。

该派武装受俄罗斯、印度等国支持。前两任领袖马苏德和拉巴尼被塔利班暗杀后,由现任国防部长法希姆接任领袖。

哈利利派。哈扎拉族武装,人员约2500人,主要控制阿中部巴米扬一带。主要得到了伊朗支持,目前他们正忙着为伊朗充当雇佣军去叙利亚帮阿萨德打仗,然后定居那里。


伊斯梅尔派。有5000人左右,目前控制着以阿富汗西部赫拉特市为中心的 4 个省份,主要得到伊朗的支持。

此公原是阿富汗政府军军官。苏联入侵后他加入反苏游击队。1995年塔利班夺取了赫拉特,他亡命伊朗,两年后,他被塔利班逮捕并投入坎大哈的一座监狱。2000年3月他趁乱越狱率部重夺赫拉特。

杜斯塔姆派。目前杜斯塔姆控制着以马扎里沙里夫为中心的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都是他的支持者。此公以善变闻名,上世纪80年代在苏联扶持的阿富汗军队中迅速蹿红,被送到苏联接受军事训练。

后被提升为将军,获得阿富汗共和国英雄勋章。苏军1989年撤出阿富汗后,杜斯塔姆迅速转向,抛弃了纳吉布拉政权,1998年马扎里沙里夫被塔利班攻占之后,杜斯塔姆出逃国外,911后回归目前是阿富汗副总统。

除上述武装外,还有一些部落势力,他们包括:塔卢坎的达奥德·汗、巴格兰的穆斯塔法、果乌尔的伊布拉西姆等其他200多支武装。汽车司机如果从嘎德兹开往喀布尔,短短100多公里要过无数检查站,只有快到喀布尔30多公里处,才能进入政府辖区。

user avatar

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推翻其合法政府,以及周边某些国家和美国对伊斯兰主义部落武装的支持,乃至对原教旨主义者和极端分子的支持,共同将阿富汗带入了前所未有、万劫不复的深渊。

阿富汗不仅是帝国主义者的野心与炮灰的坟场,也是帝国主义者、原教旨主义者、恐怖主义者共同为几千万阿富汗人民创造的坟场。

这就是我的评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79年12月24日,苏联军队大规模进入阿富汗,这标志着一场旷日持久、残酷血腥的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从苏联的角度被称为“有限军事存在”,但对阿富汗人民而言,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和灾难。根据各种估算,这场战争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约130万阿富汗平民丧生,这个数字至今令人心痛,也深刻地改变了阿富汗的命.............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以及是否能将其定性为“二战发动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历史脉络,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苏联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二战发动者”是一种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解读,它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引发战争的多重因素。 然而,苏联在二战爆发初.............
  • 回答
    2018年,那一年中国商业地产的风向标——万达商业,经历了一场资本大戏。腾讯、苏宁、京东以及融创这几家响当当的名字,纷纷选择在此时入股万达商业,这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对未来商业格局的预判。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万达商业的处境。作为曾经的“商业地产巨头”,万达通过轻资产转型,.............
  • 回答
    苏联大清洗运动,又称“大恐怖”(Great Purge)或“约瑟夫·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Stalin's Great Purge),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政治迫害和镇压行动。它标志着苏联共产党在其内部和整个社会中建立绝对统治、消除任何形式的异议和潜在威胁的残酷过程。要理解大清洗,.............
  • 回答
    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细细品味,它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逻辑: 苏联的解体是冷战长期博弈与内部矛盾作用下的必然结局,而非它本身促成了冷战的终结。 换句话说,苏联垮台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和表现,但并不是冷战“停止”的根本原因。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冷战的宏大叙事,以及苏联自身漫长.............
  • 回答
    看待“苏联解体是寡头和精英操纵的结果,而非苏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晚期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理解“寡头”、“精英”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角色和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寡头”和“精英”的含义在苏联背景下的特殊性。在苏联,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
  • 回答
    苏联的成立,无疑是20世纪最深远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然而,在最终铸就这个庞大国度的过程中,作为核心推动力量的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斥着激烈的党内分歧。理解这些分歧,是认识苏联政治运作和历史走向的关键。一、核心理念的争论:世界革命 vs. 一国社会主义这可以说是最根本、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在俄罗斯人心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符号。提起它,你很难不感受到那股浓烈的怀旧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在苏联时期,这首歌是家喻户晓的。无论是在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还是在家庭聚会,甚至是在广播里,.............
  • 回答
    俄罗斯人对苏联的态度,那可真是五味杂陈,说起来话长,一点都不像那些冷冰冰的官方说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部我们经历过的、难以磨灭的漫长电影,每个人看进去的都是不同的故事,留下的感受也千差万别。怀旧与失落:那段“强大的过去”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提到苏联,第一反应可能是“强大的国家”。他们会想起苏.............
  • 回答
    看待与苏联交恶这段历史,绝不能简单地用“路线不同”来概括。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个人因素的多重叠加。与其说是一条简单的“路线分歧”,不如说是一场围绕着世界格局重塑、权力分配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优劣的全面较量。要理解这段历史,得从头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
  • 回答
    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美国援助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这种观点忽视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浴血奋战和巨大牺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提供的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确是苏联战争努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初.............
  • 回答
    要探讨欧美国家“抹黑”苏联历史这个话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抹黑”这个词背后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它与历史叙事、政治宣传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而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任何国家或群体在回顾过去时,都可能带有自身的主观视角和价值判断。在冷.............
  • 回答
    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你偶然间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评论,它们以一种相当尖锐的口吻,试图淡化甚至全盘否定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读到这些内容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甚至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与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认知似乎有很大的出入。这些文章和评论通常会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它们可能会强调战争.............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大事,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与其说是一场历史的结束,不如说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告别。那些在苏联时代长大成人、甚至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个体制下度过的人们,他们对那个曾经的庞大国家和如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交织着怀念、失落、希望和无奈。对苏联的怀念,并非全是铁幕下的铁板一.............
  • 回答
    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和用词选择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本质与命名: “苏德战争” (SinoGerman War):这是历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对1941年至1945年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发生的战争的中性、客观描.............
  • 回答
    陈平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投资毛子的美国资本最终基本是赔钱了”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资本投资的具体情况、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状况,以及陈平可能持有的分析视角。一、 时代背景:苏.............
  • 回答
    嘿,你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一个00后,按说跟苏联那会儿的时代可隔着十万八千里了,结果他好这口苏联歌曲,你说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正常,甚至还有点意思。首先,别觉得奇怪。咱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对过去的某个时代产生兴趣,可能都不是因为当年亲身经历过,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你想象一下,就说现在火爆.............
  • 回答
    “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度简化,甚至可以说是歪曲了历史事实的解读方式。它忽略了战争的根本原因、参战各方的动机以及实际的战争进程。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可能从何而来,以及它与真实历史的偏差在哪里。这个观点出现的可能根源:1. 《苏德互不侵.............
  • 回答
    俄罗斯运动员以“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OAR)身份,携带的是奥林匹克五环旗,而不是俄罗斯国旗,参加平昌冬奥会,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牵扯着政治、体育、国际关系以及历史等多重因素。事件背景:反兴奋剂斗争的“遗产”要理解这件事,首先得回顾一下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2014年索契冬奥会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