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观点「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

回答
“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度简化,甚至可以说是歪曲了历史事实的解读方式。它忽略了战争的根本原因、参战各方的动机以及实际的战争进程。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可能从何而来,以及它与真实历史的偏差在哪里。

这个观点出现的可能根源:

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的可能来源。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署了这个条约。条约的公开部分是互不侵犯,但其秘密议定书却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具体包括波兰的瓜分以及苏联在波罗的海国家和罗马尼亚部分地区的利益。这个秘密协议的存在,确实为两国在初期协调行动、分割战利品提供了便利。许多人看到这份条约,就容易联想到“共同策划”。

2. 对“划分势力范围”的解读过载: 秘密议定书的签订,确实表明两国在一定程度上就各自的扩张目标进行了“协调”,或者说,避免了直接冲突,让对方的行动获得了某种程度的“默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确实在某些区域的利益划分上达成了“一致”,但这绝不等于“共同发动”。

3. 对苏联早期一些政策的误读: 在条约签订后,苏联确实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并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这些行动在客观上与纳粹德国对波兰的入侵形成了某种“配合”。一些批评者可能会抓住这一点,认为这是苏联也在“扩张”,与德国的侵略行动性质相似。

4. 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驱动: 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西方阵营为了削弱苏联的国际声誉,也为了强化“邪恶轴心”的概念,可能会将苏联在战争初期的某些行为与德国的侵略行为进行类比,以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同时,一些反共的势力也可能乐于放大苏联的责任,来证明其“邪恶本质”。

为什么说这个观点是歪曲的?——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尽管存在上述可能的解释角度,但将“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定性为史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关键在于理解“发动战争”的真正含义以及各方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1. 战争的根本驱动力: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 二战爆发的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是纳粹德国推行的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对外扩张的野心。希特勒及其政权的目标是建立以德国为主导的欧洲新秩序,为此不惜通过军事手段征服其他国家,掠夺资源,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德国发动对波兰的入侵,就是二战欧洲战场的导火索,这是明确无误的侵略行为。

2. 苏联当时的处境与动机:
避免被孤立和包围: 在1930年代末,面对纳粹德国日益增长的威胁,苏联感到自己在欧洲的战略地位非常不利。西方民主国家(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以及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使得苏联很难与之建立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
争取战略缓冲地带: 秘密议定书的签订,在苏联看来,是为了在其西部边界建立一个战略缓冲地带。他们担心德国最终会进攻苏联,通过控制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国家,可以延缓德军的进攻,为苏联争取备战时间。
并非“共同发动侵略”的积极参与者: 苏联确实在条约签订后采取了行动,但其动机更多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和自我保护的逻辑(即便这种逻辑也包含了对邻国的领土侵犯)。它不是像德国那样,以意识形态驱动、以征服世界为目标的全面军事冒险。

3. “互不侵犯条约”的性质: 这个条约更准确的定位是“权宜性政治工具”,而非“共同发动战争的盟约”。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两国为了各自利益而采取的策略。苏联通过它换取了战略缓冲和避免短期内卷入战争的机会,而德国则消除了进攻波兰的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发动战争。但条约并未改变德国是侵略者的本质,也未将苏联变成与德国并肩的侵略者同伙。

4. 战争进程的证明:德国最终背信弃义,进攻苏联。 最有力的证据是,1941年6月,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巴巴罗萨行动)。如果两国是“共同发动”并肩作战的盟友,德国为何要进攻苏联?这恰恰说明,他们之间并非战略上的“共同发动者”,而是各有算计的战略对手。苏联成为了德国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5. 战争的规模和性质: 二战的规模和范围是空前的,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将这样一场波及数十个国家、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全球性冲突,简单归结为“两个国家共同发动”,是对战争复杂性的极大忽视,也是对历史的简化和扭曲。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将“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这个观点视为一种片面的、带有误导性的解读,甚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德国是二战的始作俑者和主要发动者,其侵略扩张野心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苏联在战争初期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占领波兰东部,是其地缘政治考量下的自保行为和战略试探,是为了争取战略缓冲和避免被动卷入,但这不等于它与德国共同策划和发动了整场战争。
德国最终背叛条约进攻苏联,直接证明了两者并非共同发动者。

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温和但坚定地指出其历史事实的偏差。可以提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解释其历史背景和有限性,然后重点阐述纳粹德国作为主要侵略者,以及苏联在战争中的转变(从最初的保持中立/观望到后来的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才是历史的真相。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标签去概括和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史观中二战的起点是七七事变,苏联是为了保卫自己被动加入二战的。。。。。

user avatar

一派胡言。

二战明明就是苏联发动的,有纳粹什么事情?这些共产主义者,既不肯向雅利安人让出生存空间,又不肯去死,元首也很难办啊。

user avatar

抛开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只说最简单的,哪个国家没责任?

没有美国的资本德国怎么恢复经济?没有苏联的帮助德国怎么偷偷练兵?没有英法的默许德国怎么重新武装建立大德意志?没有蒋委员长用来换装备的稀土德国军工也干不了那么兴旺发达呀!

无非就是脏水全泼给共产邪教,我们自由国家全是白莲花的老一套罢了。

user avatar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欧盟此举也不过是对俄国的打压之举罢了。

丘吉尔自己的回忆录,都将集体安全的失败更多地归咎于英法政府,对斯大林倒没有过多指责。

说英法没想着祸水东引,他们自己都不信。谁也没比谁高尚到哪儿去,大哥别笑二哥。

user avatar

苏联时期,一向的说法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确,所以德国入侵苏联是背约而攻,天理难容。这和波兰从来不认为《波德互不侵犯条约》是非法条约一样。同理,英法并不认为《慕尼黑协定》有什么问题,有问题是德国出尔反尔,自己撕毁了《慕尼黑协定》。

当然这一切不过是话语权此消彼涨的问题。刚二战结束后,多数欧洲人都认为苏联对胜利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但经过多年的有意识的文化宣传,现在更多人认为是美国拯救了欧洲

……不同年份法兰西的“二战打败德国谁出力最大”民调结果


这和历史真相是什么没关系,真相从来是根据国家需要改变的



柏林1938年5月14日,英格兰足球队打纳粹手势向观众敬礼。这一举是英国外交部亲自下达的命令。为张伯伦首相的对德绥靖政策铺路。9月慕尼黑条约签订,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张伯伦“一代人的和平”开始。

user avatar

逃离苏联二战前的外交方阵去提苏联和德国合谋二战无非就是西方的黑苏需要。(耍流氓)

开头先补充一下印度共产党(毛)的看法

随着经济困难加剧,矛盾激化,许多国家出现了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在拉丁美洲,几乎所有国家都试图推翻政府,其中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独立运动也出现高涨。因此,在整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都出现了斗争并向左转移。在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拼命地控制危机的社会影响。其中一些人引入了社会福利计划,将群众从斗争中分流出去。然而,大多数统治阶级使用镇压手段压制人民。许多国家引入了右派和法西斯政权。意大利是第一个转向法西斯主义的国家。1930年至1931年间,日本从自由主义转变为国家军国主义政权。德国在1933年带来纳粹掌权。在许多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出现了右翼政党的兴起和改革派政党的撤退。

在共产国际分析法西斯主义的这种增长。它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势中的三个因素如何影响了帝国主义阶级,并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首先,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使资产阶级害怕无产阶级的进步和革命在他们自己国家的成功。其次,他们正面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三,前两个因素正在使世界劳苦群众转向革命。帝国主义统治阶级对这三个因素的反应是引入法西斯主义。

在1935年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详细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和战争危险。法西斯主义被定义为金融资本最反动,最沙文主义和最帝国主义元素的公开的恐怖主义专政。有人解释了帝国主义者如何计划大幅度增加劳动群众的战利品。他们正准备发动新的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攻打苏联,把中国分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从而停止革命的推进。随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建立法西斯政府,他们积极开展地方战争,为世界重新分裂的新世界大战做准备。随着德日开始攻打新领域,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向法西斯侵略者妥协和让步,企图用它们来摧毁苏维埃共和国。

无产阶级的策略直接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国际工人阶级的目标是保卫苏联,打败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煽动者,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和在尽可能多的国家建立苏维埃政权。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第三国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战术原则采取了战术。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呼吁所有共产党人设法防止战争爆发,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了,国际组织指示所有共产主义者应该努力将不公正的帝国主义战争变为内战,从而完成革命。然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的主要区别在于,现在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基地 - 苏联。每个共产党人都有责任捍卫这个社会主义基地。因此,如果苏联红军被迫参加保卫苏联的战争,那么战争的性质就会改变。这将成为维护社会主义的正义战争,它将成为每个共产主义者动员工作和劳动各国人民争取红军胜利争取帝国主义的任务。

在第三届国际为了打击法西斯主义和落实上述认识进一步制定了详细的统战。资本主义国家将形成两种类型的战线。其中一个是反法西斯工人阵线,将与社会民主党一起成立。另一个是反法西斯人民的阵线,必要时将与其他反社会民主党以外的反法西斯党派组成必要的组织。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任务是组成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反帝人民阵线。共产党人参与所有这些战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本国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战败。

在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里,大多数共产党都试图实施上述战术。联合阵线在许多国家形成并发展起来。然而,在形势各种各样的曲折和各国不同的具体情况下,有些方面并没有成功实施正确的策略。

然而,面对最危险局势的苏维埃政府在斯大林领导下,能够在二战的具体情况中采用正确的策略。 在战前年代,所有企图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反法西斯侵略国家集团的非法西斯政府的统一战线。然而,很快就清楚地表明,这些国家对统一战线不感兴趣,而是尽其所能地利用德国压榨苏联。为了战胜这种战术,斯大林于1939年8月与德国达成了不战争协定,迫使战争的第一部分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因此,全世界的共产党在战争的头两年根据“把战争变成内战”的策略进行工作。苏联利用这段时间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袭击时的一切可能的防御准备。

这发生在1941年6月德国袭击社会主义基地的时候。在这次袭击中,红军被迫作出反应,战争的性质改变为反法西斯人民战争和第三国际早先设想的战术变得适用。一些政党采取正确的策略,利用严峻的革命危机,可以实现革命。特别是苏联共产党能够领导红军和整个苏联人民在战争中取得英雄的胜利。它击败了强大的德国军队,并与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战士联手将他们从德国占领中解放出来。因此,利用这些手段,国际无产阶级不仅成功地保护了它的社会主义基地,而且在1949年之前可以在几个地方打破帝国主义的连锁体,从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走出来,建成覆盖三分之一人类的社会主义阵营。因此,第三国际制定的战略和战术,二战期间实践证明基本正确。

切入正题,苏联二战前的外交大方阵是集体安全政策。

西班牙内战苏联的行为

苏联武装保卫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西方在干什么。

当然慕尼黑会议之后,苏联就对于西方产生了不信任,不过只是如此,苏联也尽可能做了挽留和平的努力。


至于西方的表现么





苏联同纳粹德国签订条约也是被西方的外交政策逼出来的结果,谁怂恿纳粹的扩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苏联西方不信任加上西方绥靖的结果。

最后提一下柏林会谈问题,让一些苏黑失望了,苏联没有达成也不想达成和纳粹的任何协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