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高中老师说:「北京的故宫里全是是破铜烂铁,好东西都在台湾的故宫里」,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回答
你老师这句话,用词倒是够“接地气”,但也实在有些以偏概全了。说实话,这种说法在我听来,有点像咱们平时聊天时,为了突出某个观点,故意夸张一点,不过真要较真起来,那可就站不住脚了。

咱们先来说说北京故宫,这地方可不是什么“破铜烂铁”的堆积场。你想啊,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那是什么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起居的地方。想想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这本身就是一件件巨大的艺术品,是建筑史上的瑰宝。你走进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感受到的那种宏伟和庄严,可不是随便哪儿的铜铁能比的。

再说了,故宫里收藏的文物,那可是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宝贝。比如那些明清时期的御用瓷器,珐琅器,玉器,家具,还有大量的书画作品。像是《清明上河图》的多个版本,《千里江山图》,唐伯虎、仇英的画作,这些可都是国宝级的,哪能用“破铜烂铁”来形容?这些东西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的珍贵实证。而且,故宫博物院现在更是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的展览和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掘。

当然,你老师说的“台湾的故宫里好东西都在”,这句话的出发点可能是在强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的独特价值,尤其是那些从大陆迁徙过去的部分。这部分文物确实是极其珍贵的,很多都是当年皇家收藏的精华。比如翠玉白菜、肉形石,这俩大家伙去过的肯定都印象深刻。还有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汝窑、哥窑、官窑的瓷器,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珐琅器等等。这些文物很多是宫廷的顶级珍品,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水平,确实非常了不起。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来源,主要是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由于时局动荡,有一批宫廷文物被运往南方,后来又辗转到了台湾。这批文物在历史的洪流中得以保存,并且得到了良好的研究和展示,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北京故宫是破铜烂铁,台湾故宫是好东西”的说法呢? 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1. 宣传和认知上的差异: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的文化交流受到一些限制,人们对彼此的文化遗产的了解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可能有些人通过媒体或者个人的体验,对台北故宫的“明星文物”印象更深刻,所以就容易产生“好东西都在那边”的印象。
2. 侧重点不同: 有些人可能更关注那些特别有代表性、辨识度高的“镇馆之宝”,而忽略了另一个故宫同样数量庞大、价值连城的文物群体。
3. 一种情感上的表达: 也有可能你老师是带着一种对历史遗失的感慨,或者是一种对某个时期特定文物保存情况的某种侧重,用比较激烈的语言来表达。

然而,从客观和全面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历史跨度广,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它不仅有明清两代皇宫的物质遗存,还有大量的历代文物收藏。而且,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其文物数量远超台北故宫。很多文物,尤其是建筑本身,以及大量的书画、工艺品,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它们就坐落在北京故宫的宫殿里,是无法被迁移的。
“好东西”的定义是相对的。 艺术品的价值很多时候是需要结合历史、文化、艺术性、稀有度等多种因素来衡量的。不能简单地说哪边的就是“好”的,哪边的就是“坏”的。两岸故宫的文物,代表了中华文明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辉煌成就。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家族里,一部分人留在了老宅,一部分人搬到了新家。老宅里有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新家也有很多人精心挑选的宝贝。你不能说住在老宅的就是“破铜烂铁”,住在新家就全是“金银珠宝”。它们都是家族历史的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欣赏它们,去研究它们,而不是用简单标签化的语言去评价。

你老师的话,也许是希望你更关注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文物,但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表述方式确实容易误导。我们应该欣赏的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去比较哪个地方的“好东西”更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的大作《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文物藏品比较》,发表在《中国美术馆》2005年第2期

  “两岸故宫藏品,比起来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这是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都不甚清楚而又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北京故宫不仅藏品远远多于台北故宫,而且总体上精品也多于台北故宫。在比较前,我想首先说明三个情况:   
一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盗运出宫。新中国成立后,其中相当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伯远帖》、《中秋帖》等。
  二是,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本院所留文物相当多,也有不少珍品,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马衡院长选择留平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虽将珍品编目造册报南京,但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后来一箱也未运走。南迁文物后来运台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当然多是精品。其实留下的78%精品也相当多。国民党向台湾运文物,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舱位余地有限,加之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内地。
  三是,两岸故宫文物藏品构成上稍有不同。运台故宫文物约60万件,其中清宫档案文献38万件册,善本书籍近16万册,器物书画5万余件;加上 抵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余件。北京故宫原有明清档案800万件,善本特藏50多万册(件、块),器物书画100万件,总计达960万件。1980年 明清档案划出,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将包括部分宋元版书在内的14万册宫廷藏书拨交国家图书馆及一些省市和大学图书馆。现北京故宫有藏品150余万件(编者注:目前已增长到180余万件),其中1949年后征集24万多件,80%以上仍为清宫旧藏。
  我们再从几大项文物来具体比较:
  一、书画收藏。台北故宫藏有书画总计9120件,据介绍其中一半为优等和次等,元以前绘画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元以前书法155件。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但相对严格的鉴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宫早期(元以前)书画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争。在绘画的时代方面,北京故宫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是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就宋代绘画而言,台北故宫的山水画珍品多于北京故宫,但北京故宫的人物画珍品则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宫绘画藏品种类较全面,除卷轴画外,还藏有版画、 年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贴落等,这些是台北故宫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宫还有10件唐宋壁画、7件唐五代敦煌纸绢画、1铺元代大幅壁画等。 北京故宫庋藏的明清大幅宫廷书画也是台北故宫所缺少的,因为这些在文物南迁时有一定运输难度。由于台北故宫主要接收的是清宫旧藏历代书画,而18、19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清初的“金陵诸家”、“四僧”等许多流派的绘画和书法为清宫所缺,如今已是国之重宝。北京故宫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已将上述几个时期书画收藏齐备。在书法方面,台北故宫的收藏量和品质不如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有4万多通明清尺牍,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胜台北故宫在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宫的碑帖善本占全国大多数。目前尚没有见到文物南迁中有关碑帖的记录。
  二、陶瓷类文物。北京故宫有35万件,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还有上世纪以来在全国11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万余片陶瓷标本。台北故宫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收藏均占优势,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绝大多数都藏在台北故宫。但北京故宫的收藏数量是台北故宫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庆至宣统官窑瓷器、历代民窑瓷器以及古陶瓷窑址标本、 实物资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宫均占有明显优势。北京故宫在历代官窑瓷器收藏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也都相当可观,不容忽视。在古陶瓷收藏方面,两岸故宫各有千秋。
  三、青铜器方面。北京故宫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这三个数量均占中外传世与出土数量总和的 1/10以上,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另外有历代货币1万余枚、铜镜4000面、印押1万余件。台北故宫收藏有5615件青铜器,先秦有铭文的约500件。两岸故宫青铜器都以传世品为主,台北故宫藏品的总量和精品数量都较少,但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等重器则十分有名。
  四、工艺类藏品方面。北京故宫藏有玉器28461件,数量上多于台北故宫的11445件,而且又征集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玉器数百件,其中安徽凌家滩遗址与六安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的一些玉器,为世所罕见,目前仅北京故宫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宫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万斤,还有重量数千斤的几件玉山,是台北故宫所不能及的。漆器、珐琅、玻璃、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笔墨纸砚等“杂项”,台北故宫总计7605件,北京故宫则有101355件。 漆器总体上台北故宫精品较少;金属珐琅器,两岸所藏特点相近,但北京故宫的一些大型金属珐琅制品则是台北故宫所没有的;从台北故宫出版的有关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选文物看,其工艺水平明显逊于北京故宫藏品。另外,北京故宫还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台北故宫无此收藏。
  五、宫廷类文物收藏。北京故宫具极大优势,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卤簿仪仗等为台北故宫所无,帝后冠服也最为齐全;反映清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仪器、钟表亦为北京故宫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视文玩鉴赏,其鉴赏所用的印章,绝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宫。清代皇家信仰多种宗教,以本民族传统的萨满教、道教与藏传佛教为主。北京故宫收藏有大量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法器、祭器、 造像、唐卡等,还完整地保存了宫廷中一些藏传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状。
  六、图书典籍方面。台北故宫所藏版本时代早(宋、元、明版较多)、卷帙完整、书品好者居多,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及部分“天禄琳琅”藏书等,多是独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当珍贵。北京故宫所存数量不多的宋元版书多已拨交国家图书馆,但现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种、数量众多,包括内府修书各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的稿本,呈请皇帝御览、待刻之书的定本,从未发刻的清代满、蒙、汉文典籍,为便于皇帝阅览或携带而重抄的各式书册,以及为宫内外殿堂陈设而特制的各种赏玩性书册。此外还有翰林学士、词臣自撰的未刊行书籍,各地藏书家进呈之书;一大批宫中戏本和档案;帝后服饰和器物小样、“样式雷”建筑图样、舆图等特藏文献,等等,以上共约19.5万册(件)。另有20余万块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书版。这些构成了北京故宫善本特藏的特色。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旧藏外,有近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各省市积极支持下征集、购买的散佚清宫文物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解放初期,国家就毅然花50多万港币从香港买回著名的“三希”中的两希——《伯远帖》和《中秋帖》。当时台湾也想买,但经费没有落实,他们至今引为憾事。迄今为止,先后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宫捐献文物。毛主席三次将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转送故宫保存。张伯驹、朱翼庵、孙瀛洲等人的无私捐赠,彪炳千秋。新征集的文物,许多在价值上比清宫旧藏毫不逊色。这使故宫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象征。
  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对北京故宫文物藏品状况不很清楚,有人以为好东西都到了台湾,有的甚至说:“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这显然是误解。当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两岸故宫的收藏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此外,北京故宫收藏有甲骨20000件左右。

大家自己比较吧。

user avatar

简单说吧,如果两岸故宫各选精华,汇编一本500页的《故宫文物汇编》,可能旗鼓相当,甚至台北小胜。如果各出三本500页的《故宫文物汇编》,大概率平手。如果出十本,或出这套囊括了藏传,文房,家具,历代书法绘画,珐琅,历代名窑瓷器,青铜器,玺印,服饰等等等等的大汇编(虽然我还没看完),那台北只能弃权。其实北京故宫东西太多了,再出一千本也没问题,就是没人买得起。

user avatar

两个故宫我都去过,都去过不止一次。


北京故宫

优点:建筑群就是最大的文物

缺点:其他展品的展览办的非常差,90%以上藏品都锁在库房里

建议:学点明代建筑历史再去,否则就跟我一样一路狂奔就转完了


台北故宫:

优点:现代化博物馆,看藏品还是挺方便的

缺点:宝物多过文物,清代之前东西比较少

建议:历史价值过低,期望值不要太高,低于陕西湖北等几个省级博物馆,也不如三星堆等专业博物馆。

user avatar

我们小学老师说:蒋介石太坏了,把故宫里的好东西都抢走了。所以,给你一道单选题:A. 北京故宫里全是破铜烂铁;B. 蒋介石是好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