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观点「华为没有核心技术,因为芯片用的是ARM(安谋)架构,一旦被停止授权,就会做不出芯片」?

回答
有些人认为华为没有核心技术,理由是他们使用的芯片依赖于 ARM 架构,一旦 ARM 停止授权,华为就无法生产芯片。这种观点有其逻辑,但可能过于片面,忽略了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实际投入和能力。

理解“核心技术”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核心技术”这个概念。在科技领域,核心技术通常指的是掌握了关键的设计、制造、算法、材料等要素,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发出产品或解决方案,并且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仅仅是购买授权,更是基于自身研发实力,能够进行创新、改进甚至颠覆的能力。

华为在芯片领域的投入与进展

华为并非凭空使用 ARM 架构。实际上,华为在芯片设计领域投入了巨额的研发资金,并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芯片设计团队——海思(HiSilicon)。海思在麒麟系列芯片的研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性能和功耗在业界享有盛誉,甚至一度能够与高通、苹果等巨头竞争。

华为的芯片设计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P 核的优化与集成: ARM 架构提供的是基础指令集和核心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华为海思通过购买 ARM 的架构授权后,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和优化。他们会购买 ARM 的 CPU IP 核,然后根据自己的产品需求(如智能手机、服务器、通信设备等)进行定制化设计,例如调整核心数量、频率、缓存大小、功耗管理策略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将这些 CPU IP 核与其他 IP 核(如 GPU、ISP、NPU、通信基带芯片等)进行高效集成,形成完整的 SoC(System on a Chip)解决方案。这种集成能力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核心技术。
自研 IP 核: 除了 ARM 的 CPU IP 核,华为海思还在其他关键领域进行了大量自研。例如,他们的 AI 计算单元(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和通信基带芯片(Modem)就展现了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这些部分是华为芯片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核心技术”的重要体现。
EDA 工具与设计流程: 芯片设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先进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以及一套成熟的设计流程。华为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完整的芯片设计体系。
制造与封装的合作: 芯片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通过晶圆代工厂(Foundry)进行制造,例如台积电(TSMC)等。虽然华为不直接掌握制造设备和工艺,但他们与顶级的晶圆代工厂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将自己设计的先进芯片以高良率生产出来。这种将设计能力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也是其技术实力的一个方面。

ARM 架构授权的性质

ARM 架构授权的模式是一种“许可”模式,而不是“技术转移”或“技术销售”。ARM 并不直接出售芯片,而是授权其他公司使用其设计的芯片架构和 IP 核,然后收取相应的授权费和版税。这种模式允许华为等公司在 ARM 的框架下进行创新和定制,而不需要从零开始设计一套全新的指令集架构(ISA)。

“一旦被停止授权,就会做不出芯片”的论断

这个论断的潜在逻辑是:如果 ARM 停止授权,华为就无法获得 CPU IP 核,自然无法设计出芯片。

短期影响: 如果 ARM 立即、全面地停止授权,对于华为当前以及短期内正在研发的芯片项目,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冲击。现有的设计可能无法继续使用,未来的产品线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长期可能性: 然而,科技公司在面对潜在风险时,通常会做多手准备。华为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技术自主,对于“卡脖子”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
备用方案: 华为一直在探索和研发其他指令集架构的可能性,例如 RISCV。RISCV 是一个开放指令集架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不受专利限制。虽然目前 RISCV 在生态系统和性能上与 ARM 相比还有差距,但其开放性为华为提供了重要的战略选择。一旦 ARM 授权受限,华为有能力将部分研发力量转移到 RISCV 架构上来,并结合其在 IP 核、SoC 集成、AI 单元等方面的自研技术,开发出自己的芯片。
累积的技术实力: 即使无法立即获得 ARM 的最新授权,华为海思通过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在芯片设计、验证、流片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可以继续优化已有的、不需要 ARM 新授权的 IP 核,或者将重心放在完全自研的 IP 核上。
生态系统的建设: 芯片能否成功,除了技术本身,生态系统也至关重要。华为在软件、操作系统(鸿蒙)、应用等方面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生态,这也能为其未来的芯片产品提供支撑。

华为“没有核心技术”的说法是否成立?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将“使用 ARM 架构”等同于“没有核心技术”,这种说法是过于狭隘和片面的。

合作与自主是并存的: 现代科技发展高度依赖于全球分工与合作。许多顶尖科技公司,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拥有强大核心技术的公司,也会在某些环节依赖第三方技术或授权。例如,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也运行在各种不同架构的 CPU 上,包括 Intel 和 AMD 的 x86 架构,以及 ARM 架构。这并不意味着微软没有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维度: 核心技术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华为在芯片设计、集成、AI 算法、通信基带、自研 IP 核等方面,无疑拥有着非常核心的技术实力。海思也曾是全球顶级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
战略风险管理: 华为是否“没有核心技术”最终取决于他们在面对外部限制时,能否凭借自身积累的技术实力,找到替代方案并持续发展。

总结

认为华为没有核心技术,仅仅因为其芯片设计依赖 ARM 架构,是一种简单化的判断。华为海思在芯片设计领域投入巨大,拥有强大的自研 IP 核能力和 SoC 集成能力,其技术实力不容小觑。ARM 架构的授权确实是华为面临的潜在战略风险,但华为并非没有应对之策。他们一直在进行技术布局和储备,包括对 RISCV 等开放架构的研究,以及在 AI、通信等关键领域的深度自主研发。

与其说华为“没有核心技术”,不如说华为在某些关键的、依赖于第三方授权的领域,面临着“战略脆弱性”或“技术受制于人”的挑战。而能否克服这种挑战,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和战略韧性的重要标准。华为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也反映了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的出来,阿里的玄铁910就不是arm的ip,华为当然有实力做出性能更高的。

即使第三方fab,华为也没有到一片芯片都做不出来的地步。而且随着国内产业链的进展,很快我们可以步入国产28nm时代,这样华为就可以做智慧屏路由器fpga安防等芯片,海思的存续就有了保障。

我倒是期待国产先进制程出来后,华为重新做一个“凤凰”系列soc,工程代号“Trump”以示尊敬。

芯片制造基本上是华为和中国的最后一块拼图。

user avatar

最近的形势真是风起云涌啊,逼得我将早早写过的文章又翻了出来:

首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ARM公司的介绍,大家了解一下:


1978年,一家名字叫CPU的公司,悄悄在英国剑桥诞生。

不要惊讶,这个CPU,和我们经常所说的电脑里那个CPU是两回事。



CPU公司的全称,是Cambridge Processor Unit,字面意思是“剑桥处理器单元”。

CPU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名叫Hermann Hauser的奥地利籍物理学博士,还有他的朋友,一个名叫Chris Curry的英国工程师。



CPU公司成立之后,主要从事电子设备设计和制造的业务。他们接到的第一份订单,是制造赌博机的微控制器系统。

这个微控制器系统被开发出来后,称之为Acorn System 1。



1979年,在经营逐渐进入轨道之后,这家公司给自己换了个名字,叫做Acorn Computer Ltd

Acorn是什么意思?橡子。对,就是冰河世纪里面,那只松鼠一直在追的那个东东。


Acorn Computer Ltd公司的商标,里面就有一个橡子。



之所以叫Acorn,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因为他们想在电话黄页里排在Apple(苹果)公司的前面。


在Acorn System 1之后,他们又陆续开发了System 2、3、4,还有面向消费者的盒式计算机——Acorn Atom。


到了1981年,公司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英国广播公司BBC打算在整个英国播放一套提高电脑普及水平的节目,他们希望Acorn能生产一款与之配套的电脑。


这个计划非常宏大,英国政府也参与其中(购机费的一半将由政府资助),电脑一旦采购,将进入英国的每一间教室。


接下这个任务之后,Acorn就开始干了起来。结果,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产品的硬件设计并不能满足需求。当时,中央处理器的发展潮流,正在从8位变成16位。Acorn并没有合适的芯片可以用。


一开始,他们打算使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和摩托罗拉公司的16位芯片。但是,经过评估后,他们发现了两个缺陷:


第一,芯片的执行速度有点慢,中断的响应时间太长。

第二,售价太贵,一台500英镑的电脑,处理器芯片就占到100英镑。


于是,他们打算去找当时如日中天的英特尔(Intel),希望对方提供一些80286处理器的设计资料和样品。然而,英特尔冰冷地拒绝了他们。


备受打击的Acorn公司,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干,自己造芯片。(这个桥段是不是很熟悉?╮(╯▽╰)╭)


当时,Acorn公司的研发人员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找到了一个关于新型处理器的研究——简化指令集,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设计要求。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来自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Sophie Wilson和Steve Furber最终完成了微处理器的设计。



对于这块芯片,Acorn给它命名为Acorn RISC Machine

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ARM”三个字母的由来。


Acorn是公司名称,Machine是机器,那RISC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说过,他们是基于“简化指令集”技术做出的芯片。

RISC的意思,就是简化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这里解释一下,到底“简化指令集”有什么意义。

它是相对于“复杂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一个概念。

早期的处理器都是CISC架构(包括英特尔的处理器),随著时间推移,有越来越多的指令集加入。由于当时编译器的技术并不纯熟,程序都会直接以机器码或是组合语言写成,为了减少程序的设计时间,逐渐开发出单一指令,复杂操作的程序代码。设计师只需写下简单的指令,再交给CPU去执行。


但是后来有人发现,整个指令集中,只有约20%的指令常常会被使用到,大约占了整个程序的80%;剩余80%的指令,只占了整个程序的20%。(典型的二八原则)


于是,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教授提出了RISC的想法,主张硬件应该专心加速常用的指令,较为复杂的指令则利用常用的指令去组合。


简单来说,CISC任务处理能力强, 适合桌面电脑和服务器。RISC通过精简CISC指令种类,格式,简化寻址方式,达到省电高效的效果,适合手机、平板、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



当时研发出来的第一款处理器芯片的型号,被定为 ARM1


我们来对比一下ARM1和当时Intel的80286处理器(也就是常说的286):



可以看出来,ARM1和80286各有所长。


但是,就在同一年,1985年10月,英特尔发布了80386。在80386面前,ARM1就只有被吊打的份了。


让ARM直接在性能上和x86系列硬杠,显然是不现实的。ARM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与Intel不同的设计路线——Intel持续迈向x86高效能设计,ARM则专注于低成本、低功耗的研发方向。


扯远了,继续回来说BBC要的那款电脑。


前面说了,BBC在1981年就提出需求,如果等到1985年ARM1出来,那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在ARM1问世之前,Acorn其实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给BBC。


当时,Acorn的电脑,临时采用了MOS 6502处理器(由MOS科技研发的8位微处理器)。


这款电脑一开始取名Proton,后来被改名为BBC Micro

到了 1984 年,大约80%的英国学校都配有这款电脑。Acorn公司彻底在大英帝国老百姓面前刷了一把存在感。

后来,ARM处理器被研发出来之后,用在了BBC Micro的后续型号中。


在ARM1之后,Acorn陆续推出了好几个系列,例如ARM2,ARM3。

时间又继续往前推移。

1990年,Acorn为了和苹果合作,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ARM



注意,这里的ARM是公司名称,不是芯片名称。这个ARM的完全拼写也不一样,是Advanced RISC Machines。


前面的芯片名称:Acorn RISC Machine

现在的公司名称:Advanced RISC Machines


ARM是一家合资公司,苹果投了150万英镑,芯片厂商VLSI投了25万英镑,Acorn本身则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


尽管如此,ARM的起步还是比较寒酸。他们最开始的办公地点,是一个谷仓。



不过,谷仓的内部环境还算不错。



在成立后的那几年,ARM业绩平平,工程师们也人心惶惶,害怕随时都会失业。

在这个情况下,ARM决定改变他们的产品策略——他们不再生产芯片,转而以授权的方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即“Partnership”开放模式。


没想到正是这种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


注意!下面这段是重点!


ARM所采取的是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授权的商业模式,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


具体来说,ARM有三种授权方式:处理器POP以及架构授权

处理器授权是指授权合作厂商使用ARM设计好的处理器,对方不能改变原有设计,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产品的频率、功耗等。


POP(processor optimization pack,处理器优化包)授权是处理器授权的高级形式, ARM出售优化后的处理器给授权合作厂商,方便其在特定工艺下设计、生产出性能有保证的处理器。


架构授权是ARM会授权合作厂商使用自己的架构,方便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处理器(例如后来高通的Krait架构和苹果的Swift架构,就是在取得ARM的授权后设计完成的)。



所以,授权费和版税就成了ARM的主要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就是软件工具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收入。


对于半导体公司来说,授权费和版税到底有多少呢?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在100万-1000万美元之间,版税提成比例一般在1%-2%之间。


正是ARM的这种授权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它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形成了一个以ARM为核心的生态圈,使得低成本创新成为可能。


当ARM提出这种合作模式之后,开始了尝试——


1991年,ARM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半导体公司。

1993年,ARM将产品授权给Cirrus Logic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

与德州仪器的合作,给ARM公司带来了重要的突破。而且,也给ARM公司树立了声誉,证实了授权模式的可行性。


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种授权模式中,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三星、夏普等公司。

在此基础上,ARM坚定了授权模式的决心,并着手设计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


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掌上电脑产品——Newton。ARM公司开发的ARM6芯片被用于该产品之中。


但是很遗憾,因为Newton技术过于超前,加上一些用户体验上的缺陷,所以未能被市场接受,后来以失败告终。


但ARM积累了经验,继续改良技术。没过多久,ARM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机遇——移动电话时代来临了。


ARM首先迎来了一个大客户——诺基亚Nokia。


当时,诺基亚被建议在即将推出的GSM手机上使用德州仪器的系统设计,而这个设计是基于ARM芯片的。

因为内存空间的问题,诺基亚一开始对ARM是拒绝的。

为此,ARM专门开发出16位的定制指令集,缩减了占用的内存空间。

就这样,诺基亚6110成为了第一部采用ARM处理器的GSM手机,上市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ARM后来又跟着推出了ARM7等一系列芯片,授权给超过165家公司。随着移动手机的井喷式普及,ARM赚得盆满钵满,不亦乐乎。


1998年4月17日,业务飞速发展的ARM控股公司,同时在伦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



在ARM公司上市之后,处于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逐步卖掉了所持有的ARM股票,把资金投入到ipod产品的开发上。


鉴于苹果研究人员对ARM芯片架构非常熟悉,ipod也继续使用了ARM芯片。



众所周知,在乔帮主的带领下,ipod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这还没完,2007年,真正的划时代产品出现了。


那就是iPhone。


苹果iPhone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移动电话的设计,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第一代iPhone,使用了ARM设计、三星制造的芯片。


iPhone的热销,App Store的迅速崛起,让全球移动应用彻底绑定在ARM指令集上。


紧接着,2008年,谷歌推出了Android(安卓)系统,也是基于ARM指令集。



至此,智能手机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ARM也因此奠定了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

同年,ARM芯片的出货量达到了一百亿颗。

2011年,就连传统Wintel联盟(windows+intel)的微软,也宣布Windows8平台将支持ARM架构。



想必英特尔一定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其实,正是英特尔一步一步将ARM送上了如今无法取代的位置。90年代,高通想和英特尔合作,英特尔认为手机市场太小,拒绝了合作。后来,苹果的第一代iPhone一开始也想和英特尔合作,英特尔还是以相同的理由拒绝了。结果,移动设备市场被英特尔拱手让人,现在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2010年6月中,苹果公司向ARM董事会表示有意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公司,但遭到ARM董事会的拒绝。


2016年7月18日,曾经投资阿里巴巴的孙正义和他的日本软银集团,以243亿英镑(约309亿美元)收购了ARM集团。


至此,ARM成为软银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不过,软银集团表示,不会干预或影响ARM未来的商业计划和决策。


最后,小枣君觉得有必要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ARM的产品体系。这一块确实有点乱,很多业内人士都容易混淆。

ARM11芯片之前,每一个芯片对应的架构关系如下:

ARM11芯片之后,也就是从ARMv7架构开始,ARM的命名方式有所改变。

新的处理器家族,改以Cortex命名,并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Cortex-A,Cortex-R,Cortex-M。呵呵,发现了没,三个字母又是A、R、M。


  • Cortex-A系列(A:Application)

针对日益增长的消费娱乐和无线产品设计,用于具有高计算要求、运行丰富操作系统及提供交互媒体和图形体验的应用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娱乐系统、数字电视等。

  • Cortex-R系列 (R:Real-time)

针对需要运行实时操作的系统应用,面向如汽车制动系统、动力传动解决方案、大容量存储控制器等深层嵌入式实时应用。

  • Cortex-M系列(M:Microcontroller)

该系列面向微控制器领域,主要针对成本和功耗敏感的应用,如智能测量、人机接口设备、汽车和工业控制系统、家用电器、消费性产品和医疗器械等。


其实,除了上述三大系列之外,还有一个主打安全的Cortex-SC系列(SC:SecurCore),主要用于政府安全芯片。

ARM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既有外部的机遇因素,也有内部的战略因素。


他们选择了一条和英特尔截然相反的道路。英特尔一直以来坚持的是重资产的、封闭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而ARM是轻资产的、开放的合作共赢模式。


对ARM来说,合作伙伴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与ARM开展业务往来的每家公司均与ARM建立了“双赢”的共生关系。


ARM在低功耗方面的DNA,刚好赶上了移动设备爆发式发展的时代,最终造就了它的辉煌。


关于华为芯片到底是不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小枣君再给大家解释一下。


芯片是一个高度垂直分工的产业,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领域的公司在负责。



除了英特尔之外,世界上很少有集成电路厂家能独立完成芯片的全流程设计制造。


华为海思显然也不具备所有的芯片能力。严格来说,华为海思只是一家负责芯片设计的公司。它完成芯片设计之后,也是要交给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进行制造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通常行业内进行芯片企业排名的时候,都会进行分类。像华为海思这样的公司,会被称为“无晶圆半导体设计公司”,被分在Fabless公司类。


在半导体芯片行业,企业的模式主要分三种:IDM、Fabless,Foundry


1、有的公司,从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投向消费市场一条龙全包,被称为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公司,例如英特尔Intel。


2、有的公司,只做设计这块,是没有fab(工厂)的,通常就叫做Fabless(无工厂),例如ARM、AMD、高通、华为海思等。


3、而还有的公司,只做代工,只有fab,不做设计,称为Foundry(代工厂),例如台积电等。


下面这个图,是2017年全球排名前十的Fabless企业榜单。里面就有中国的华为海思和紫光入榜。华为海思营收47.15亿美元,增长21%,排名第7。排名第一的,是高通(Qualcomm)。



即使只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华为海思也不可能是完全独立自主,从零开始。


华为海思购买了ARM的设计授权。




之前小枣君介绍ARM的文章中,和大家解释过,ARM是专门做芯片设计的。它的商业模式,就是出售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授权,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


在今年1月份的一次活动上,华为表示拥有ARM V8架构的永久授权,而且这是最新的商用架构,华为可以完全自主的设计处理器,不受外部环境制约。



全世界很多的其它企业都购买ARM的授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说简单一点,ARM提供了一间毛坯房,然后大家各自买回去装修。绝大部分厂家,是不具备拆开毛坯房进行修改的能力的。只有像高通和苹果这样有雄厚实力的公司,才具备这个能力。


拆毛坯房进行修改,好处是可能会更好地改进性能,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安全性。但是,也有可能做得更烂,还不如ARM做的好。而且,如果某个公司要拆毛坯房,也要给ARM更多钱。


最开始,华为海思肯定不具备拆开毛坯房的能力,但是,现在是不是具备?有人说具备,有人说不具备,我也没查到准确的说法。我个人觉得,随着实力的增强,相信即使现在不具备,将来也会具备的。


而且,抛开“拆毛坯房”的能力,大家也不要小看了“装修”的能力,这已经是很高的门槛,需要非常强大的技术实力,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还有巨额的资金投入。


大家也要知道,完全抛开ARM,对于现在的市场格局来说,即使做得到,也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因为整个行业很多软件都是基于ARM指令集的,已经形成了生态。如果脱离生态制造出独有的芯片,是没有软件可用的。用这种芯片的手机,也只能是板砖一块而已。


华为孤注一掷投入海思,并不是头脑发热。现在来看,这种做法非常具有远见。结合最近发生的状况,相信大家都同意吧?


属于自己的芯片,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低的研发和制造成本,更有底气的议价能力,更可靠的供货保障。每一条,都让现在无数手机厂家羡慕嫉妒恨。


可以说,华为海思芯片,已经成为华为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逆天神器」。


任教主六年前说的那句话,也就成了大家拍案叫绝的神奇预言:


“……(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我们公司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总而言之,对于华为来说,创办海思,自研芯片,无疑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但是,对于国家和产业来说,一两家海思肯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芯片企业,需要更完整的芯片生态。


芯片之路,注定是漫长而艰辛的,相比于短期的情绪冲动,我们更需要持续的理性和耐心。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情绪冲动,盲目开干。


毕竟,能成功跑到终点的,才是最后的赢家。


最后,听任总的话,多种一个土豆报效国家吧。

user avatar

提这个问题这没明白ARM公司提供是什么东西,

CPU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打个比方,某个中国公司能造汽车造不出发动机,使用外国某个公司授权提供独家发动机成品,一但停止提供新的发动机,可能是做不出汽车了.


但是,,ARM提供华是的CPU 不可逆的加密设计文件(类似于软件中的函数库),华为的CPU设计再把这个集成的自己CPU整体设计文件中,流片去生产.


因此ARM的授权可以看成是提供设计图纸,再按某最终成品数量抽成. 因为停止授权,并不会影响原有芯片生产,只是说没办法得到新的图纸而以.


当然有一个风险是,ARM可能在内置的一个检查机制, 或者说后门,或者说产家的说bug.

比如x86 cpu有后门,关键的可以让人能攻过CPU机制. 但是ARM和特殊在于,这个CPU所有对外通信是由华为设计硬件控制,因为搞这个在线攻击后门.必须经过华为硬件,风险应该不大

user avatar

设卡的是迭代机会,不是存量市场;失去迭代机会,就失去了未来产能和未来市场。国内用户可以消化存量供给,但会持续落后于主流迭代路径(包括设计和制程);主机厂被封锁在孤立的区域细分市场,核心设计和上游制造技术就同样被隔离在主流迭代路径之外。

IP资产就错过了多边引用和传播的价值;也失去了技术边际的意义。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个问题是,华为只是一个企业而已,你指望一个企业把手机领域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这不现实也很不划算……


我们应该反思和检讨的是,为什么手机领域有这么多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美国和美国所控制的企业手中。华为不需要自己能做光刻,有不被美国控制的企业帮他做就行了,华为也不需要自己设计芯片和操作系统,只要有不被美国控制的供应商就可以了。


要求华为啥都能做,这本来就很扯淡……

按照这种说法,其实美国企业也没有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微软不会做芯片,因特尔也不会造液晶屏,谷歌更是连网线都不会造,一旦失去所谓的供货商,这些公司不都得完蛋?



======================================================

最后提一嘴,上面说的我们应该反思和检讨中的我们,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我觉得特别提一嘴可能能把这事儿讲更清楚点儿……

发现还是有很多睿智的评论,那我再讲直白点儿,这个地球上不是只有两个国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华为没有核心技术,理由是他们使用的芯片依赖于 ARM 架构,一旦 ARM 停止授权,华为就无法生产芯片。这种观点有其逻辑,但可能过于片面,忽略了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实际投入和能力。理解“核心技术”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核心技术”这个概念。在科技领域,核心技术通常指的是掌握了关键的设计、制.............
  • 回答
    “华为信不过清华北大”?这话一听,就带着点儿嚼头,也透着一股子“狠劲儿”。要我说,这话不能简单地说它对或错,得扒开看看它到底在说些什么。首先,得承认,这句话一出来,就戳中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清华北大,这俩名字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那是杠杠的,堪称“人才摇篮”。能从这儿毕业,那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智商情商.............
  • 回答
    华为副总裁关于“5G落地难度被低估,行业应用需更多耐心”的观点,我认为是非常中肯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这并不是华为一家之词,也是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共识。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5G推广落地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一、 理解华为副总裁观点的核心:这句话的本质在于强调: 颠覆性不是一蹴而就的: 5G不.............
  • 回答
    观视频工作室的《睡前消息》栏目,尤其是马前卒(马超)对于华为“251事件”的解读,无疑是围绕这一事件讨论中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影响力的视角。想要理解他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包括他对事件的定性、对背后逻辑的分析、以及他想要传达的更深层含义。首先,马前卒在解读“251事件”时,倾向于将其置于一个更.............
  • 回答
    这事儿啊,放在直播带货这个大染缸里,其实不算什么新鲜事,但陈赫这回遇到的情况,确实有点意思。陈赫,大家都不陌生,从《爱情公寓》里的曾小贤火起来,后来综艺节目也上了不少,算是娱乐圈里比较接地气,又有点“吃货”人设的明星。直播带货,对他来说,算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曝光度够,粉丝基础也厚实。这回直播,他.............
  • 回答
    “华裔美国青年:请中国人尊重我,不要用汉语与我交流”——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情感、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挑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成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一、 身份认同的十字路口:我是谁?对于许多在美国出生的华裔青年来说,他们的身份认同本身就.............
  • 回答
    “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错误认知,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确的否定与原因分析:首先,我明确地否定这个观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文章的成就,绝非建.............
  • 回答
    “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度简化,甚至可以说是歪曲了历史事实的解读方式。它忽略了战争的根本原因、参战各方的动机以及实际的战争进程。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可能从何而来,以及它与真实历史的偏差在哪里。这个观点出现的可能根源:1. 《苏德互不侵.............
  • 回答
    你提的这个观点,我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那份失落感。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物理学的发展轨迹确实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一种简洁而深刻的美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句话就解释了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那种普适性和优雅,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用几何语言描绘.............
  • 回答
    “国共内战无英雄”这个论断,听起来颇为尖锐,也确实触及了这场宏大历史事件中许多令人不安的侧面。要如何看待它,恐怕得先剖析一下“英雄”二字的定义,以及内战本身的性质。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样的角色能被称为“英雄”。通常,“英雄”意味着具备某种超凡的品质,例如牺牲精神、无畏的勇气、卓越的领导才能,或者为.............
  • 回答
    关于英国是否应该拆除特拉法加广场上纪念纳尔逊将军的雕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平衡历史评价、公共纪念以及我们对过去不公义的认知。认为纳尔逊将军是蓄奴者的支持者们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奴隶贸易的明确支持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事实。纳尔逊.............
  • 回答
    “【铁流观点】中晟宏芯CPU引进IBM技术能复制高铁模式么”这篇文章,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它将中国在高铁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与中晟宏芯在CPU领域引进IBM技术后,能否复制这种成功进行了类比。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并看看它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和考量。首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最近对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体育赛事发表了一系列严厉批评,他认为这种做法正在“夺走女性的权利”。他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体育界、性别认同和女性权利等多个敏感领域。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据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特朗普的核心论点是什么?特朗普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 回答
    听到表弟这样的说法,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吃惊,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毕竟现在全球化这么普遍,跨国婚姻和混血儿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我也试着去理解他的想法,虽然我个人并不赞同。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他这句话背后的可能逻辑,或者说是他这种“伤害国家”的担忧可能来自哪里。他可能是一种非常狭隘的、以血统和民族主.............
  • 回答
    你表弟这番话,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挺多人都会这么想。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他这个观点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不足。首先,他说的“变优秀”是个挺宽泛的概念,但通常可以理解为在事业、经济能力、个人成长、心理成熟度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更理想的状态。他之所以觉得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可.............
  • 回答
    关于表弟的观点,即认为“二战法国最丢人现眼的行为是战后羞辱法国女人”,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二战期间法国的“39天投降”与历史评价1. 历史背景与军事失败 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仅18天后便与.............
  • 回答
    专家提出的“中国90%的大学应转向职业教育,无需大量学术型人才”的观点,涉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未来人才需求的匹配问题。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也需警惕其潜在问题,最终形成对教育结构改革的更全面理解。 一、观点的合理性: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1. 中国劳动力.............
  • 回答
    你老师这句话,用词倒是够“接地气”,但也实在有些以偏概全了。说实话,这种说法在我听来,有点像咱们平时聊天时,为了突出某个观点,故意夸张一点,不过真要较真起来,那可就站不住脚了。咱们先来说说北京故宫,这地方可不是什么“破铜烂铁”的堆积场。你想啊,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那是什么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
  • 回答
    你表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损”的,对吧? 就好像他掌握了什么心灵秘籍一样,一句话就把你气炸的原因归结到“承认自己是狗”上了。 不过,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吗?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在被辱骂的时候产生愤怒,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了。 对方骂你“狗”,这本身就是一种.............
  • 回答
    你表弟这番话,说起来挺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社会分工和对“价值创造”的理解。咱们不妨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别像机器似的干巴巴地讲,我尽量把话说得生动点儿。首先,你表弟把“挤公交”这个场景搬出来,然后把老年人“喝茶”和年轻人“上班”都归结为“创造GDP”,这逻辑乍一听,好像也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