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表弟声称「同样是挤公交,老年人喝茶,年轻人上班,都是在创造GDP,所以谁也别骂谁」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回答
你表弟这番话,说起来挺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社会分工和对“价值创造”的理解。咱们不妨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别像机器似的干巴巴地讲,我尽量把话说得生动点儿。

首先,你表弟把“挤公交”这个场景搬出来,然后把老年人“喝茶”和年轻人“上班”都归结为“创造GDP”,这逻辑乍一听,好像也没毛病。毕竟,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生产和消费,而这两者都算在GDP里。

老年人喝茶,这事儿咱们得这么看:

消费行为本身就是GDP: 他们喝茶,就需要茶叶、水、茶具,甚至可能是在茶馆里消费。这些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茶馆的经营,服务人员的工资,都是GDP的组成部分。你说他们是在“享受生活”,没错,但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恰恰是通过消费,而消费就是拉动经济的马车之一。
维持服务业的就业: 茶馆需要人来服务,茶叶需要人来采摘、加工、销售。如果老年人不消费,这些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从而影响GDP。
精神满足和健康: 甚至可以往更深了说,老年人通过喝茶、社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保持健康,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开支,延长他们的社会参与时间(即使是消费层面的参与)。虽然这不直接体现在GDP数字里,但也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稳定是有益的。

再看年轻人“上班”创造GDP,这个就更容易理解了:

直接的生产和提供服务: 年轻人上班,就是在工厂里生产产品,在办公室里提供设计、管理、技术等服务。这些都是最直接的价值创造。
工资收入用于再消费: 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工资,然后把工资花出去,又驱动了另一轮的消费和生产,形成经济循环。
创新和发展: 年轻人往往是社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GDP增长的“内生动力”。

那么,为什么表弟会这么说,又为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谁也别骂谁”呢?

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分工和价值判断的问题。

表弟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一种“标签化”和“简单化”的批判。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潜意识里觉得“上班”就是比“喝茶”更有价值,更“有用”,更应该被赞扬。好像那些不上班、在家休息的人,就是社会的“寄生虫”,在“消耗”资源。你表弟这番话,就是想打破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

他是在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即使看起来“静态”或“消费性”的,也都有其存在的经济逻辑和对整体经济的贡献。 就像你不能因为一个产品是卖给消费者的,就说它没价值一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恰恰是价值实现的最后一步。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不加区分地接受这个说法。

“创造”和“贡献”的层次不同: 尽管老年人的消费也是GDP的一部分,但年轻人“上班”的直接劳动和创新,往往是对社会生产力更直接、更有增长潜力的贡献。你可以说老年人是“消费环节”的贡献者,而年轻人是“生产和创新环节”的贡献者。两者同等重要,但性质和作用方式不同。
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社会之所以能够运转,就是因为有不同的分工。有些人在前线生产,有些人是后勤保障,有些人是消费者,还有些人(比如退休老人)在前面几代人的努力下,享受成果,并通过消费来维持经济的运转,同时将社会财富传承下去(比如通过抚养下一代)。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不是谁“不创造GDP”。
价值的多元性: GDP只是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它并不能衡量一个人对社会的全部贡献。比如,一个全职妈妈在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她的付出并没有直接计入GDP,但她对家庭和下一代的培养,对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无法用GDP来衡量的。同样,老年人可能通过他们的经验、智慧,甚至是对社会道德的维护,对社会也有着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贡献。

所以,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你表弟的观点:

他并不是在说“喝茶和上班一样就能赚大钱”,而是想说,“别轻易否定任何一种社会角色的价值”。那些享受生活的人,他们的消费行为本身就构成了经济链条的一部分,为社会其他人的工作提供了“市场”。而那些工作的人,他们的劳动成果最终也是要服务于整个社会(包括那些不直接劳动的人)的消费需求的。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大型的生产流水线:

年轻人上班 就像是生产线上辛勤工作的工人,他们在组装产品,是价值的直接生产者。
老年人喝茶 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部分配套设施,或者说是消费者买走了生产出的产品。没有消费者买走产品,生产线就无法运转。没有“茶馆”这个配套服务,老年人的消费也无从谈起。

“谁也别骂谁”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因为:

1. 社会经济是个整体: 经济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产、消费、服务环环相扣。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系统失衡。
2. 价值实现需要消费: 产品生产出来,如果没有人买,那生产就没有意义。老年人的消费,就是价值实现的最后一步,是让生产环节继续转下去的动力。
3. 时代不同,角色不同: 大多数年轻人目前处于贡献劳动力、创造价值的阶段。而老年人,可能是在前几代人贡献了劳动力之后,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阶段。他们的“不直接劳动”是基于他们过去或父辈的贡献。
4. 避免内耗: 如果社会成员之间互相指责、互相看不起,特别是年轻人指责老年人“不干活”,或者老年人觉得年轻人“只顾赚钱不顾生活”,都会造成社会内耗,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辩证的地方。 并不是说所有“不创造GDP”的行为都是正当的。如果有人完全游离于社会生产和消费之外,成为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且这种比例过高,对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就会造成压力。但你表弟说的“老年人喝茶”,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退休后,依靠养老金、积蓄进行消费的老人,这和“完全不劳而获”是有区别的。

总而言之,你表弟的观点,是一种对社会分工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朴素认识,强调的是一种互相理解和包容。 他用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们,不要用单一的“生产”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的价值,经济的运转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应该看到不同角色在经济链条中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

所以,下次再有人提起类似话题,你可以跟他讲讲,GDP只是衡量经济的一个角度,但社会价值和经济链条的完整性是更值得关注的。大家都是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是承担的角色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弟应该还没上班吧。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小孩的通病,出来被社会毒打一下就好了。只怕到时候他会骂的更凶。越是给人中立客观理性印象的,越是说明此人毫无实践经验,很容易就会被现实打到变成法西斯。


年轻人上班要坐公交车是因为公司就在那些地方,上班时间定死了,你只能这么去,如果年轻人有车,是不会跟你挤公交的,如果年轻人有钱了,也是不会跟你挤公交的,都直接不干了。


而老年人喝茶是没有指定必须要在8点半到场的,也没有规定一定要去那些上班沿途地点喝茶,老年人完全可以错开高峰期去贡献所谓的GDP,也可以就近去附近的茶楼贡献所谓的GDP,一个是可以选择,一个是没得选择,差别大了去了。但是能不能不让老人不去早上七八点挤公交呢?肯定不能。


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必然导致工作岗位高度集中,迫使年轻人每天坐公交挤地铁去上班。因此,需要鼓励表弟去市中心写字楼当白领,跟他鼓吹白领有多么高大上,让他感受一下挤地铁时的温暖。万一他信了,他就会去接受毒打,而你也没有花多少时间,到时候就可以看到表弟苦逼骂街的样子,越看越开心,你还不用花钱就有情绪表演看,果然是以小博大,紧张刺激。

user avatar

没毛病啊。这个社会真的是谁也别骂谁,大家都是为了自己过的舒服,谁也没比谁更高尚。为了自己的利益,你可以去争,但是光嘴炮嘴炮,利益是不会给你的。利益就是看谁更有能量才会走向谁的。

如果你觉得公交上都是老人挤,你可以选择,就不让座和老头子们掐;去一线城市享受都是年轻人的福报,那里没有老头子;或者回家啃老,祸害自己家的老头子;或者买车,不和老头子抢了。

这么多选择里唯一没用的就是小声骂,谁也不会少块肉,你也就天天嘴上说说,到知乎上找找同情。

你看真正牛逼的老头子人家就是直接上车就挤,跟你多废一句话都浪费时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