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表弟声称「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但仍然不值得中国人去同情」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

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

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

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
2. “但仍然不值得中国人去同情”: 尽管没有直接关系,但中国人仍然不应该对他们产生同情。

二、 理解“不值得同情”的可能原因(从表弟的视角):

尽管表弟没有直接解释,我们可以推测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情感驱动:

历史记忆的延续与创伤: 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伤痛至今难以磨灭。这种民族创伤可能使得一部分中国人难以将战争的责任与历史割裂开来。即使是后代,也可能被视为加害民族的成员,其生活和繁荣被视为是对过去苦难的一种无声的讽刺或延续。
日本国内的“历史修正主义”和缺乏真诚反省: 尽管国际上普遍认为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了战争罪行,但一些中国人认为,日本国内仍存在对战争责任的回避、淡化甚至美化(如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等)。这种“不反省”的态度可能让中国人觉得,即使是后代,也未能摆脱父辈的罪责,或者说,他们也未能真正为历史上的罪行承担起道义上的责任。
“不劳而获”的观感: 一些中国人可能认为,日本在战后通过经济复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而这种繁荣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亚洲其他国家侵略和剥削的基础上的。因此,即使是后代,他们享受的富裕生活可能被看作是某种“不义之财”,从而难以获得同情。
民族情感的代际传承: 仇恨和对立的情绪,有时会像基因一样,通过家庭、社会环境和教育代代相传。表弟的这种观点,很可能受到他所接触到的信息、家庭环境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了对日本民族的整体负面认知。
“我们也在受苦”的比较心态: 中国在近代也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和苦难(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这些苦难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在这种背景下,看到曾经的侵略者国家过得比自己好,可能会引发一种不公平感和不满,进而影响到同情心的产生。
缺乏“个体”与“集体”的区分: 虽然表弟承认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情感上可能仍然将他们视为“日本人”这个整体的代表,而对这个整体的历史行为存在负面评价。这种将个体与集体混淆的思维方式,在民族主义情绪较强的语境下比较常见。

三、 对表弟说法的不同解读和反思:

表弟的说法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复杂的情感和认知,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和反思:

“同情”的定义: 首先,需要明确“同情”的含义。这里的“同情”并非指赞同或原谅侵略行为,而是指对一个国家整体国民(包括后代)可能面临的困难、不幸或社会问题的基本人道关怀。例如,当日本遭遇自然灾害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会表达哀悼和慰问,这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同情。
代际责任的界限: 这是最核心的辩论点。历史罪责是否应该完全由后代承担?现代国际关系和伦理普遍认为,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应主要落在犯下罪行和做出决策的那个时代。后代不应该为祖辈的罪过而受到惩罚或被剥夺基本的同情。如果将历史罪责无限代地追溯,那么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难以摆脱过去,这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和解与发展。
区分个体与集体的重要性: 虽然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确实存在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活在日本的二战后出生的普通民众都持有同样的观点,或者都应该为历史负责。将个体与集体完全混淆,是对无数个体的不公。许多日本年轻人也对历史有自己的反思和认识。
“同情”并非“遗忘”或“原谅”: 对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表达同情,并不代表中国就此遗忘了历史的伤痛,也不代表就此原谅了当年的罪行。相反,基于对历史的清醒认识,我们更应该警惕战争的重演,并对那些能够反思历史、珍视和平的个体抱有理解。
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 中国在近代也经历过长期的磨难,也曾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我们同样期待在面对困难时能得到理解和同情,而不是被简单地归咎于过去的任何群体。将心比心,或许能让我们对表弟的说法有更深的思考。
“不值得同情”的潜在危害: 这种完全否定同情的说法,容易加剧民族间的对立和仇恨,形成一种“我们必须比他们更痛苦”的心态。这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中国自身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影响力。长此以往,可能将中国置于一个孤立和狭隘的境地。

四、 如何回应表弟的说法:

面对表弟的观点,你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来沟通和交流:

倾听并理解其情感: 首先,尝试去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受到了什么信息的影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民族情感或历史记忆。
温和地提出反思: 可以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比如“我理解你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愤怒,那段历史确实太惨痛了。但你说到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他们确实没有参与战争,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困境。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历史责任和对当下个体的同情分开来看呢?”
强调代际责任的界限: 可以解释“历史罪责不应该无限代地传承”的普遍原则,并可以举例说明。
区分“同情”与“原谅”: 强调同情不等于原谅或支持侵略行为。
引用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 讲述中国在近代也受过很多苦难,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
强调和平与和解的重要性: 表达对和平的珍视,以及与世界各国(包括日本)保持良好关系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避免争吵和攻击: 关键在于交流,而不是说服或指责。如果对方情绪激动,可以暂时搁置话题。

总结:

表弟的说法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在面对复杂的历史和民族情感时的真实想法。它根植于对侵华战争的深刻伤痛和对日本国内某些历史态度的不满。然而,从更广阔的国际视角和人道主义角度来看,将历史罪责完全推卸给未曾参与战争的后代,并完全否定对其基本的同情,可能是一种过于狭隘和情感化的视角。

理解和回应这种说法,需要我们同时尊重历史的伤痛和民族情感,也要认识到代际责任的界限,区分个体与集体,并认识到同情不等于原谅。最终,如何在历史记忆与面向未来之间找到平衡,是整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深度怀疑这个表弟是不是你自己?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人会同情日本人?大致上的原因还是当年侵华战争烧杀抢掠的惨痛景象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一百年以后,那个时候如果还有日本人的话,他们也许会说,核污水是我爷爷排的,关我什么事?

这个时候我就想问一下,你们不觉得这很离谱吗?

曾经,我问过一个日本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待侵华战争的?

那个日本人一脸茫然,问我什么是侵华战争?

然后,我向他略微解释下。

紧接着他一脸恍然大悟的说:“哦,你说的是大东亚圣战啊。”

这个日本人肯定是二战之后出生的。他也的确不用为清华战争负责。

但是他就应该认为,侵华战争没有错吗?

你或许不知道,至今为止。仍旧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认为侵华战争并没有错,要是错,也是错在他们打输了。

这就好比一个罪犯,被抓起来之后,他懊悔的并不是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而是懊悔,为什么犯下罪行之后会被抓住?

至今为止,仍旧有许多日本人把当年侵略中国的侵华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

那么我现在来,请问题主,这帮不知道悔改的狼崽子,值得我们去同情吗?

user avatar

我不懂为啥中国人要去同情日本人。是黄左左过头了么?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没经历过战争,经历的全是曾经一度努力到世界经济第二水平,曾经世界第一人均GDP的日本。20岁经历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30岁经历日本经济稳定期,40岁经历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就算到了50岁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了,已经是高层,想裁员也论不到他们。现在70多岁了,享受着日本各种福利待遇,说不定还能再活个20多年。

他们会让你表弟同情么?是他们同情你表弟才对。还不知道能不能买得起房子,能不能再城市里站住脚,生病能不能有医疗保险。

user avatar

啧啧啧。

user avatar

很多左棍,国际佐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就是

要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分开

这种事情是几乎不可能的

因为民族矛盾它始终是民族矛盾,不用拿着阶级幌子当借口

民族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矛盾

这些日本人和中国人有血仇

其实讲道理,不管是苏州还是大连的日本街,其实按照正常情况下,这些存在没有太大问题

意大利风情街,欧式小镇在中国也很多

但是诸君是否想过一点,就是为什么单单的日本街会勾起许多人反感?

这就是民族记忆

因为日本人在中国欠下的血债太多了,而且我们复仇的条件也几乎不存在了

事实,录像都明明白白的,它就在那里

中国人普遍讨厌满清,因为满清当年杀戮太甚

最后落得个亡国灭种的下场

中国人也便不再过多计较和满清之间的恩恩怨怨

但是日本不一样,日本它还活着,三天两头祭奠战犯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奇耻大辱

虽然我不提倡仇恨,但是仇恨也的的确确是客观存在不可逆的,我们需要去接纳它而不是回避它

所以很多国人心理会觉得,仇恨的确是件不好的事情,但是鬼子二战犯的罪太深了,和满清入关大屠杀一个性质

但是满清最后被清算了,日本没有被清算

这就是中国人心头的一根刺

这种事情只能交给未来去解决,对鬼子的清算会有那么一天的

报仇之后,国人才会会真正冷静去客观理性得去分析中日之间的陈年往事

这一点就是矛盾所在

user avatar

从各地的屠杀到731。

你觉得鬼子值得同情,那是你的良知出问题了。

更新:

某些人思维里面有种东西叫做原谅就好。

有人在日本偷偷进过靖国神社,里面一堆给日本侵华翻案的东西。这一切只能证明鬼子至今没有道歉的诚意。

没有诚意的道歉是道歉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