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表弟声称「伟大和自私,本质上是同一码事」,如何看待这句话?

回答
你表弟这话说得挺有意思,而且还挺能引发思考的。他大概是想说,那些我们觉得“伟大”的人,他们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某种程度的“自私”。这句话乍一听挺扎心,甚至有点颠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传统认知。不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琢磨琢磨,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道理。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伟大”和“自私”这两个词。

“伟大”,通常指的是那些成就非凡、影响深远、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可能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奉献一生,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可能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或者给无数人带来了希望和启迪。我们提到“伟大”,往往会想到牺牲、奉献、利他、胸怀天下。

“自私”,就比较直接了,指的是只考虑自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及他人。这词儿带着点负面色彩,让人联想到贪婪、狭隘、损人利己。

那么,表弟把这两样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扯到一起,他可能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的:

角度一:对目标和自我实现的强烈追求,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诉求。

设想一下那些伟大的发明家、艺术家、科学家。他们为了自己的研究、作品,常常会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活。有人可能会说,他们这么拼,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是伟大的利他主义。但反过来想,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不是也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我实现、自我表达、自我证明的驱动力?

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内心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留下自己印记的一种体现。这种渴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为自己”的诉求。他们不是为了别人而“伟大”,而是因为他们想成为那样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就是这样驱动的。他们将自己的个人愿望与更宏大的目标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比如,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未知。我们说他勇敢,是为了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但探险家本人,难道不也渴望征服未知、挑战极限、获得荣耀的满足感吗?这种满足感,难道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体验吗?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追求的“伟大”,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而实现自我价值,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的肯定”和“自我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对他们而言,比物质享受、世俗功名可能更为重要,他们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代价。所以,他们的“伟大”行为,源头上可能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内在动力”,而这股动力,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自我”的极致投入和实现。

角度二:为了实现“伟大”目标,可能需要利用或牺牲他人,以达成自己的“宏图”。

有时候,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也可能会采取一些看似“不那么光彩”的手段,或者说,他们的行动可能会无意间(或有意间)影响到他人,甚至让一部分人付出代价。

比如,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为了国家的崛起,可能会推行一些严厉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甚至导致一部分人的生活变得艰难。我们会赞扬他“目光长远”、“为了大局”,但对于那些受到政策影响的人来说,他们感受到的是不公平,是一种被牺牲。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政治家的“伟大”,是建立在对一部分人“不那么公平”的对待之上的。他的“大局观”,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那个“更伟大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他自己价值判断和理想的体现。

再比如,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为了公司的发展壮大,可能会不断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或者为了商业利益而忽视环境问题。我们称赞他的商业头脑和对经济的贡献,但那些被压榨的员工和受污染的环境,却是在为他的“伟大成就”买单。

从这个角度来说,表弟这句话可能是在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任何宏大的目标,尤其是在权力、财富、声望这些维度上,都很难做到完全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而那些为了实现“伟大”而无视他人利益的人,他们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在为自己的“伟大”添砖加瓦,将他人的付出和牺牲作为自己宏图的垫脚石。这当然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角度三:对“名垂青史”的渴望,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极致追求。

人类的动机是复杂的。除了纯粹的利他主义,很多人在做“伟大”事情的时候,也夹杂着对名誉、地位、历史评价的渴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名字被载入史册,被后人铭记,被歌颂。

这种渴望,说到底,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看重。他们希望“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广泛和最持久的认可。为了获得这种认可,他们会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去做那些常人不敢做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做“伟大”的事情,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他“伟大”,为了获得掌声和赞誉,那么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自私”——他是在利用“伟大”这个标签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被认可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他所追求的,是“别人眼中的他”,而不是“真正的他”或者“为了某种超越自我的目标”。

当然,这种解释可能过于简化了。很多时候,对名誉的追求和对事业的真心热爱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可能真心热爱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看见和肯定。但无论如何,当“自我”的满足(无论是通过成就感、名誉还是超越自我)成为驱动力时,都可以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那我们该怎么看待这句话呢?

首先,这是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披着“伟大”外衣的自私。在信息爆炸、人设盛行的今天,很多所谓的“榜样”和“成功人士”,背后可能隐藏着不那么光鲜的故事。通过这种角度去审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人和事,不被表象所迷惑。

其次,表弟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人性并非非黑即白,伟大和自私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甚至在同一件事情上,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并存。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将一个行为的动机完全剥离出来,进行单一的定性。

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

区分“出发点”和“结果”: 有些人可能怀揣着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的渴望,但他们最终带来的结果却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比如,一个科学家可能享受破解难题的过程,但他的发明最终造福了人类。这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行为的积极影响。
区分“合理的自我关怀”和“损人利己的自私”: 追求自我实现、渴望被认可,这本身不一定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驱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关键在于这种追求是否建立在尊重和不损害他人的基础上。如果为了自己的“伟大”,而不择手段,那么这种自私就是有问题的。
“伟大”的内涵可能包含利他: 很多我们认为“伟大”的行为,其核心恰恰是“利他”。比如,一个为了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人,他的动机可以被理解为纯粹的爱和同情,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狭隘的自私是不同的。当然,即使是这种利他,也可以从更深层次解读为一种对“人性光辉”的实现,但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自私”范畴。

总结一下,你表弟的这句话,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带有一定怀疑主义色彩的解读。它提醒我们:

1. 很多我们认为是“伟大”的事情,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强大的“自我实现”或“自我价值肯定”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深层次的“为自己”。
2. 追求宏大的目标,有时可能会伴随着对他人利益的忽视,甚至牺牲,这是“自私”的另一种体现。
3. 对名誉、被认可的渴望,也是驱动某些“伟大”行为的重要因素,这同样关乎“自我”。

所以,这句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它触及了人性的一个复杂层面。但如果把“伟大”仅仅等同于“自私”,那可能就过于片面和消极了。

更好的理解方式是:伟大往往是建立在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之上的,这种驱动力可能包含了自我实现的愿望,但最终导向了对更广阔世界的积极影响。而自私,则往往将焦点局限于“小我”,并且可能以损害他人为代价。两者的界限可能在某些时候会模糊,但其本质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最终落脚点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或许,表弟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在看到那些耀眼光芒的同时,也能多一份审慎,多一份对人性幽微之处的体察。这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伟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确实是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讨论,简单的是,任何一本关于利己主义的教科书中应该都会涉及到关于人到底能不能利他的批判与辩护,深刻的是,这个问题也绝非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

当然,你表弟所言的“伟大与自私本质上是一件事”,尚且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讨论层面,要辩驳起来並不難。

首先利己主义,分为心理利己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前者是实然层面的判断,后者是应然层面的推论。简单的说,心理利己主义者指所有人类的行动的动机都是“自我关怀的”(self-regarding),其明确定义应该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自我关怀的动机。之所以用自我关怀,是因为自私这个词是有贬义的,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很显然,这个观点带着深刻的偏见,一个真正的利己主义者,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甚至不曾被人发现其利己主义的身份,只要这个社会没有把它逼到绝对的对立面,也即必须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才能实现自我利益。而伦理利己主义者则主张所有人在道德上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应然层面),不过此处不详细做论述了。

依据你表弟的话语,其大致观点如下:“人们所做的所有行为基本都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不论他做了什么行为产生什么结果,他最后的行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好处”。很显然,你表弟是一个心理利己主义者(psychological egoism)。

(本段可以跳过)这里有一点挺戏剧性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根本不会表现他利己主义者的身份,因为这对他本人根本没有好处,从这点看,你大可 以放心你表弟成为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原则的,包括我自己,也即不能以某一道德原则从一而终(评论区很多人对这段有所疑惑,那是因为这段完全是我个人的私货,并非标准的利己主义定义,简单的来说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判断对错所依据的标准是时刻变动的,看到可怜的美女觉得他需要帮助,这可能是基于某种感受,认为不该乱丢垃圾,这可能是基于某种约定俗称的社会规范,这些不同的原则就说明了人既不可能是纯粹的目的论者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义务论者,直觉论者等等,这也说明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道德原则这个东西,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的,这是我自己所学时获得的私货,并不足以为信。而我之所以认为一个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根本不会表现出其身份,那是因为我认为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是短浅的,一个人可能在无人知道的时候做一些违反道德的事而促进自己利益的事,然而一旦他把利益的范围放大,放大到他的一生乃至亲人的利益,可能这样的行为反而是会导致自己失去利益的,这也是对利己主义之己的讨论,这里仍然是我的私货部分,也是我认为有大量讨论空间的部分,并不足以为信)。

好了回到正题,首先“人们所做的所有行为基本都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不论他做了什么行为产生什么结果,他最后的行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这个论证本身就是有逻辑谬误的,因为“一个人总是追求某事物”和“所有人的动机都是自私的”这两个命题,在逻辑上根本不是等值的(equivalent),前者是一个恒真句,因为所有自主性的行为当然是有目的的,有对象的,否则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什么叫追求。但第二个命题则是一个关于事实的陈述,如果行为者从事行动时都是出于私心,则该命题为真;如不是,存在不是基于利己的动机,则不是。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容易被混淆的点,“自私的动机”和“行为者的动机”,因为一个动机是否自私,是否自我关怀很显然不能只是指出它的出发点,更应该指出其目标为何,即应该以动机的目标为何而非动机从何而来决定此动机是否自私。

这么说还不够生动,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乞丐,我帮助了他,我因此很快乐。你表弟可能会说“我之所以帮助乞丐,完全是因为我能因此获得快乐”,这个例子其实是支持利己主义的四个论证之一,享乐主义论证(hedonist argument),其具体的内容为:一个人实现他所追求的就会快乐,所以在任何事件中,我们真正想要的“只有”自己的快乐,追求其他目的只是手段。但是“我帮助乞丐是为了获得快乐”这个命题里,很明显包含了两个动机,一个是“我要帮助乞丐”的动机另一个是“我通过帮助乞丐可以获得快乐” 的动机,在这里,如果第一个动机没有实现,即我根本没有意愿去帮助乞丐以至于我不会做出帮助的行为,也就谈不上实现第二个动机了,我又如何获得快乐?我想要帮助乞丐这个动机难道不是利他的?

从因果关系看,这一事件先起于我对于乞丐的关心,随着乞丐得到帮助使得我的动机得以实现,然后我才获得快乐,或者说我的欲望才得以满足,

因此,我们可以说行动者实现他追求的欲望之后,可能伴随着产生快乐,而无法去论证,行动者只是在追求快乐(分明有一个帮助他人的动机)。这也就是我说的“行为者的动机和自私的动机在逻辑上并不对等”,至少在这个例子中,不可能只有获得快乐这个动机,如果不是出于真切的关心与同情(想要帮助乞丐的动机),你如何说帮助乞丐你能获得快乐?一个完全不关心乞丐的人真的能从帮助这个行为中获得快乐吗?(我发现两个例子的争议较多,我完善了第一个例子,因为这一个例子是可以实际操作的,而第二个思想实验则完全依赖人的想象力,我因此不修改留给大家讨论。)

或者用一个思想实验也可进行有效的辩驳,如果有两个按钮AB,一个按钮A按下去就有人去帮助那个乞丐,你因此获得快乐。另一个按钮B按下去就会喷出一种无副作用的药剂,能让你获得和前一个快乐完全相同的快乐。在这个时候,你是愿意按A还是B?如果有人愿意按A,不是恰恰说明了人的动机是可以利他的?而非完全自利的?(评论区好多人对这段话的争议非常大,我看了下,有很多确实质疑的很在理,但我控制住了修改增补这段文字的欲望,无他,一段有争议的文字远比试图告诉大家什么真理更有价值,因为这能让大家展开反思,这就非常棒了)

总的来说就是,“自私的动机”和“行为者的动机”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动机,想要论证人的一切动机都是自我关怀的,本身就非常困难,因为那并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事实经验。

ps另外,利己主义的支持者可能会说,这是你关于自私的定义,在我这里,只要一个动机是自愿性的(由我产生,即使目标是指向他人利益也算),也算是自私。但是这样的回答立刻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不自私这个词语是不是只有内涵而没有外延?简单的说就是自私和不自私本来是一对相对相关的词语,我们界定自私依赖于不自私,界定不自私也依赖于自私,如果所有的自愿性动机都是自私,那么不自私的内容就空空如也,我们根本无从了解什么是不自私(所有的动机都是自私的),那么自私又是什么?如果没有坏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好的?如果世界上没有恶,那么善又是什么?这样的自私无疑是严重偏离了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的自私之概念的,实在是不能让人信服,既然没有不自私的动机了,我为啥非要有一个自私的概念呢。

ps评论区大家提出了大量的疑问,反驳。在这里我没法一一回复,实在是很抱歉,这是我水平和时间上的问题。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利己利他的讨论可远不是我这么一小段文字所能解决的,这其中复杂深刻的争论,估计会延续到人类灭亡都不会消停。我能做的是,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哲普,并指出自私之动机和行为者之动机在逻辑上等价本身就具有困难性,剩下的就留待大家细细咀嚼和反思吧!

user avatar

估计哲学专业的知友可能有点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我就随便扯两句,博一下存在感。

楼主表弟洋洋洒洒一大片,说穿了就两句话:

第一,一切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行为,都是自私。

第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上,什么母爱侠义,俺全都可以给你拉到和商人唯利是图同样的“本质”去杠,因为这个所谓的“本质”就是俺定义的

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这个自私的定义。其实只要再进一步,问一个问题就能戳穿:

人是为了什么要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区分伟大和自私的基点。

母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孩子,为了什么?

为了孩子给她荣华富贵?养老送终?可她已经付出生命了啊!

郭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家卫国,为了什么?

为了国家给他荣华富贵?养老送终?可他已经付出生命了啊!

光看争取行为,却不看争取行为的目的,就是用行为反过来去界定目的,而因为一切行为因为都是人主观能动性驱动的,所以一切目的自然就都是自私的。

套用这个逻辑,人本质上甚至和野兽,和植物差不多。为什么?俺也可以说野兽捕猎的行为是自私的,植物光合作用的行为是自私的,所以人本质上和一条狗和一根草也没有分别。

但真正的伟大和自私的区分,人性和兽行的区别,恰恰体现在让这个行为发生的目的上。母爱的无私,郭靖的信念,才能让牺牲这个行为发生。注意,因为很多野兽也具有这种品质,甚至比很多人都强,所以这里只说兽行,不说兽性。

user avatar

道德的行为不必排斥自私,同时自私也不会妨碍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意义上的伟大。

进化人类学大佬Michael Tomasello教授在他2016年的专著《A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Morality》里面指出,人类作为一个有道德意识的物种的存在,其“道德意识”的出现是有充分的自然进化的基础作为支撑的。比如说,Tomasello认为人类演化出道德意识的一个关键步骤便是进化出集体意向(collective intention)共同承诺(joint commitment)的能力。举个例子,我们的祖先在合作打猎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整体行动的,虽然每个人具体干的活不一样(有人做长矛,有人追击猎物,有人伏击),但是大家都有一个清晰的意识,便是不只是我在打猎,而是“我们”在打猎,而为了具体的合作和分工都是建立在对于这一个共同目标的分享上的。

那么这和道德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想象,要是在一场打猎中,由于矛磨地不够锋利导致部落一无所获,祖先们会惩罚谁呢?没错,做长矛的人。又比如一次打猎中大有收获,结果有一个平时天天在洞穴里睡懒觉的成员突然冲过来想不劳而获,其它参与了打猎的成员会怎么做呢?没错,打他一顿。于是乎,在这种建立在集体意向之上的合作行为天然地就具有道德规范在,即合作成员之间的义务以及合作成员的利益优先。而这种意识是其它类人猿所缺乏的。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道德意识呢?Tomasello的答案很简单:演化优势。我们可以设想相比于一个不会对没做好本职工作的组员施加惩罚,也不会制止搭便车行为的部落,一个拥有上述道德意识约束的部落所具有的生存优势。而这种生存优势使得我们祖先的“惩罚不尽义务者,维护合作群体利益”道德感流传了下来,并凝结成了我们如今的道德观念中的两大柱石:善意(Benevolence)和公正(Justice)

而根据Tomasello的说法,如果我们把“道德”理解为“人类作为物种的生存优势”,自私理解为“群体之中的利益”的话。那么道德就是要促进群体之中人的利益的。即人拥有道德本身就是人类在自然演化中被选择出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进化优势。但正因如此使得道德和纯粹的“损人利己”是有差别的,因为如郭靖保卫襄阳城能够促进群体的,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利益,所以我们会称颂他,嘉奖他。一个妈妈能为了救孩子舍身跳河,我们也会歌颂母爱的伟大,因为这种特质是有利于族群繁衍的。但是商家制假贩假却是一种伤害了群体的自私,对于这类自私,我们会予以谴责。

参考文献:

Tomasello A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Mor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user avatar

这是典型的模糊差异性辩法。一如吃饭和吃屎无论本质上,目的上,功能上,效用上行为上都是同一码事。只要你把屎和饭的结构和味道差异给模糊了,你甚至可以诡辩到他们就是同一个东西→那就是食物,但你敢不敢真的吃一口屎?

撒,塔米嘛事唷~请,吃吧~

user avatar

你表弟的第一个错误:将“利益”偷换为“愿”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路过一家饭店,饭店服务员在热情地并邀请你进去吃饭。
你酒足饭饱之后,拒绝付钱:让我进去吃饭是饭店的“愿”,我酒足饭饱就是饭店最愿意看到的结果。饭店也是我吃饱饭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我无需付钱。

明白问题在哪里了吗? “吃完饭要付钱”是一种无需言明的社会契约

说细一些,再举个例子:

二狗子生活困顿,他的朋友资助了一大笔钱。
二狗子撑过困顿,衣锦还乡,见到落难的朋友,对钱的事情绝口不提:资助我是他的“愿”,我衣锦还乡就是他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朋友也是我衣锦还乡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我无需还钱。

朋友关系的社会契约比较隐晦: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是分工和合作。
而合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建立信任:如何才能在合作之前就互相确信对方是一个合格的合作者,而不是一个背后捅刀子的窃贼呢?
合伙做生意,都捂着本钱怕对方卷款逃跑,生意还怎么做?
建立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是:我先干,你随意。我先将所有本钱交到你手里,表明自己是一个真诚的合作者,并期望你也是。
朋友对二狗子不求回报的资助,本质上是一种诚挚的邀约:我以最大的诚意寻求合作关系,并愿意首先押上自己的信任。

二狗子的朋友希望的并非“让二狗子过得好”,而是“和二狗子建立一段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
而二狗子则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合作者,而是一个窃贼

再进一步,郭靖的例子。
一个国家,不在于同一个地域管辖,或者同一个人种肤色,而在于其间大多数人对于名为“国家”的合作共同体的认同。
中国历代扩张过,也收缩过,那些被侵占地区的人,难道就突然不是中国人了吗?被收编地区的人,难道一夜之间就变成中国人了吗?
所以你不能说“郭靖的愿就是保护大宋子民,并为之牺牲,所以他的愿已经达成了,无需更多”。
这同样也是一种无需明说的社会契约:他的“愿”并非是拯救一些同样肤色,或者同样地域的人,而是拯救同样认同“大宋”这个合作共同体的合作者,并让这个合作共同体延续下去。他对这份合作关系的认可超出了生命,并为之牺牲。

第二个问题:将“自私”偷换成“利益”。

你总能在伟大里面找出更大层面的“自私”:
母亲救自己的孩子连命都不要,但她不一定会救邻居家的孩子。在家庭层面,是自私的。
韦小宝为了保全天地会可以放弃爵位,但不会为了沐王府拼命。在帮会层面,是自私的。
郭靖会为大宋人民挡蒙古铁骑,但不会为了金人挡。在民族层面,是自私的。

按照这个逻辑:
任何人,任何事,只要是“有目标”的去做,那么这个“目标”就会带来“利益”,而“利益”又变成了“自私”。
你哪怕动一动胳膊都是自私。
如果追求不带一点“自私”的“伟大”,那自杀将是唯一伟大的事: 人活着就是在消耗能量,就是在增加熵,你呼吸的每一口气都会让宇宙更快走向消亡。只有死亡,才是造福一切的“伟大”,才是不带任何自私的“伟大”。

这不胡闹么?

user avatar

本质也许都有利己的成份,但占比不同:自私是100%,伟大除了有利己,还有难能可贵的利他。

自私人人都可以,没什么了不起;人人都可以伟大吗?

司马迁早就有过深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轻于鸿毛是一抓一大把。

腐萤岂能与日月争辉?!


最后再引一句:

圣人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


(话说与自私相对的不应该是无私吗?)


自私由于仅仅关切自身利益,所以缺乏大局观、长远观。所以,我少年时期就下过这样的结论:极端自私的人乃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user avatar

你表弟这种倒霉孩子需要的不是义正辞严的辩论,而是需要你抽出床底下八二年的鞋底子照着那青春痘未消的中二脸上使劲的抽,一边抽一边踹他的肚子并且勒令他不能喊叫,他要是不服你就要告诉他,作为表哥,不管是抽你还是爱你,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有些表哥抽表弟开心有些表哥爱表弟开心,这两者没有任何区别,你的表哥属于越抽越开心,所以表哥抽你有多狠,就说明爱你有多深。

此时你的表弟肯定会对自己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产生深深地思考,这个伟大的理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定义上没有区别的两个表哥带来的感受却是天差地别呢?

此时你再跟他好好说话,什么是自私,自私是最大化自己的个人需求,无视任何的秩序,譬如师徒情不能阻止戚长发劫夺宝藏;道德观和兄弟情也不能让六老师放弃食用兄弟的肉,这些自私的人在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是破坏着秩序的。

但郭靖则不同,实际上以郭靖的实力,他如果只是以守卫襄阳为目的,他可以深夜轻松进入蒙古大营一掌拍死成吉思汗,再顺手拍死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哲别……但是他没有,因为蒙古人对他有恩,恩情可以阻止他为了实现自己目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

所以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举个例子,我们让戚长发和郭靖的目标统一,都是好色,那么戚长发将不会顾忌任何法律、道德、亲情的约束,直接上街强抢少女,奸淫掳掠,:甚至乱伦都有可能;而郭靖没有变化,仍然是郭靖,他不可能因为多了这么一个嗜好就深夜潜进华筝的帐篷里,除了襄阳城府衙里夜晚多了几声“啊靖哥哥”的呼喊之外,北侠仍然是大侠。

人类是群体社会性生物,为了种族的生活更加和谐,也为了维护相对弱小的个体能够安全平稳的生活,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秩序,有约束人下限的法律,还有提高人上限的道德。

对于自私的人而言,他是秩序的破坏者,他一方面享受着秩序带给他的保护,比如花铁干吃准了狄云因为侠义之风而不屑于杀他,或者戚长发一身辣鸡武功还能在江湖上算计这个算计那个……还有你表弟明知道他的言论会让你不高兴还敢堂而皇之的说出来,这都是吃准了人类群体的秩序在保护着他,但他们却在钻着这个秩序的空子,通过破坏秩序来攫取自己的利益,这叫做吃饭砸锅,放碗骂娘。

而伟大者,他们在不断的建设、守护和完善这个秩序,并为此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能令他个人开心的追求,你们以为郭靖最喜欢的事情是守襄阳?不不不,跟蓉儿隐居桃花岛才是他的人生追求,极致快乐,但是他去了吗?没有,换成戚长发他就去了。

所以,你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诉你的表弟,既然他不能为种族的秩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么也就不应该享受秩序之下的保护,该打打该抽抽,不打的他今天脸上鞋印子里塞着大门牙,我都不是你亲表哥,就这,没一刀捅你大动脉让这个世界清净一点,都仍然是秩序在保护它。

伟大者比道德提高的上限更高,而自私者比法律约束的下限更低,这就是两者的不同,快乐当然是简单的激素刺激,但引发快乐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有着天壤之别。

user avatar

互联网量产了一帮擅长搬弄是非的人。

因为在现实里对利他和利己实现了对立统一的人,也就是俗称的做了好事有功有名的人,羡慕嫉妒恨。

所以,就嗯要贬低利他的成分,强调利己的成分。

为的就是,拿来和最利己不利他、给社会带来数不尽的麻烦的纯纯巨婴相提并论。

本质上,就是拿一事无成的自己,和那些有所成就且有所礼遇的人,相提并论。

在他们那里,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的出/入是零。

挥发了100的汗水获得了100的收入的出/入害特么是0。

但实际上,啥也不动只会饿死,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劳动获取报酬则会让社会良性运转。

有句话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形容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有努力,有报偿,一个好汉三个帮,4个人每个人都是好汉,愿意帮助同伴,那么每个人都是三个帮。




还有句话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形容诡辩在实事求是面前的无力。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两件事无法用这个框架解释,一是大礼议,二是通宵上网打游戏,这两件事对当事人真的是毫无好处,但当事人大多数真的是拿出不怕死的态度坚持下去了,你可以让你表弟解释一下。

user avatar

这世间所有事,本质上都是同一码事,都只不过是时间的载体。

这世间所有东西,本质上都是同一类东西,都是微粒子的集合。

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能吃,只不过是吃完之后死不死的事。

以上三句话这种例子,我可以举三天三夜。你可能觉得我是在扯淡,但你怎么反驳我?

事实上,当你觉得这种话很有道理的时候,你就已经输了。

说这种话的人,只不过将两种看起来很遥远甚至完全相反的事物,找出一个较为本质的共同点,然后就冠以“本质相同”之名。

然而什么是本质?

我不知道,也不知道谁知道,但本质肯定不是说这种话的人能定义的。

仔细想想,说出这种话的人,他的目的是什么。

是期待能通过这样的归类说明什么问题,开启什么视角,还是只是哗众取宠而已?

不过以我看,题主要是想硬刚你表弟,也不是做不到,大可以举出“立意更高的差异性”来打败“看似立意已经很高的同质性”。

比如你表弟所谓的同质性在于【争取想要的所得】。

但你可以说“真正的差异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人的内心所想。自私是人之所常想,也是人之所常为;伟大则是人之所不常想,甚至是凡人所不能为。”

你也可以用反证法打败他。“决定伟大和自私的,终究还是人。如你所说,伟人和小人,也终究是同一种人,那么人民所深切缅怀的、诗歌里千古传颂的、被铭记在民族图腾上的,为什么永远只是那么一小部分?”

你甚至可以用定义法跟他杠。“本质的定义,是指能够明显区分两种事物的特质,伟大和自私,就是再相似,也终究是两种东西,既然你说这俩本质相同,那相同的就不是本质,要不从古至今人们闲得蛋疼发明两个词称呼同一种东西?”

以上。

——来自一个从小学到大学蝉联13年最佳辩手的杠精

user avatar

恭喜你表弟,自带杠仙体质。我猜你表弟应该是中学生,如果是大学生,或者已经他已经工作,那就是完人,快完了的人。

义正言辞反驳他?没必要,好像是大炮打蚊子,无的放矢。不过是常见的偷换概念+自己定标准,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故意,都像装睡的人一样无法唤醒。

其中这种杠仙太常见了,已经见怪不怪了,还有其它类似“理论”。

史可法以满足自己忠义的目的,不惜绑架牺牲几十万扬州百姓,汪精卫也是为了国家,只不过没成功而已。

军人、警察、医生、老师、消防都是干本职工作,即便是牺牲,不需要赞美。

哪有什么爱情,只不过想占有而已。

他对你好,还不是为了他自己。

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做好事也是。

成功主要是运气,选择大于努力,勤劳致富是骗局,如果靠努力清洁工都能成为马云(这几条特别有迷惑性)

……

知乎很多问题也是类似性质。


本质来说,这连入门级的诡辩论都算不上,跟思考一点点关系都没有,不过是中二年纪的呓语,说无知愚蠢吧,感觉对孩子来说太简单粗暴。我有孩子,比较明白这是大部分孩子的必经阶段,只是好多人喜欢表达有的人不喜欢而已。

为什么这种毛病中学生阶段容易高发?几个原因。

1、因为学习有了思考的意识。

2、但因为受教育水平不够,缺乏阅读积累和人生阅历,导致没有思考的能力。

3、这个年龄很多人以叛逆为荣,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为目标,以惊世骇俗(其实是哗众取宠)为追求。

结果就是特容易跑偏,还深以为然,觉得自己掌握了人生密码,世界的钥匙。

为什么知乎此类问题很多,主要还是提问的人以学生为主。

就像你表弟,这个年龄无法理解情怀和利益的区别,也无法理解杨靖宇为信念而死,和海底捞的“顾客就是爹”有什么区别。也不懂爱是付出,不是占有。这种情况下,跟他掰扯这个无异于对牛弹琴。等他长大了,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有了人生阅历,才会有思考的能力,才有可能理解家国情怀和利益的区别,才能明白什么是爱。

其实很多人长大了,哪怕终其一生,都处于这个中二阶段。那就不是受教育和阅历的问题,而是人之初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女生不同意男生的求爱,他就会说还是钱的问题,要是马云就不一样了。注意了,为什么四十岁的他还有这种想法,因为他骨子里就是没有原则、底线的人,可以为了钱放弃原则和底线,就会以己度人,觉得别人一定也是这种想法,不相信原则、道义、情怀,觉得那是骗人的。你跟他辩解他根本听不进去,因为他的三观已经定型了。

你表弟如果到了四十岁还是这种想法,那就太可悲了。

user avatar

说白了,你表弟理解了在一个命题里面的“定义”的重要性,而你还没意识到他的策略。

你表弟把自私这个概念“偷换”了。

自私的意思是

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

他把利益偷换了价值,然后把“只为自己”偷换成“兼顾他人利益的利己”。

只要你无限放大和偷换一个概念,你可以论证任何命题,比如

“英雄都是变态“

只要你不停的放大变态的定义,你就能把这句话变成真命题。

任何一个问题值得讨论的前提是“讨论的参与者认同相同的定义“,如果一个人不停的偷换概念,那就是不真诚的讨论,只是抬杠而已。

鉴于他偷换概念如此熟练,其他诡辩术估计也是炉火纯青,是王者级的杠精,老键盘侠了。

你下次碰到他就不要硬碰硬了,你赢不了的

凡事都顺着他说,这样作为杠精他会非常难受,搞不好就在你面前表演自己杠自己了。

user avatar

年轻人就喜欢用一些大概念来装逼,没必要打击反驳,也没必要惊喜支持。

讲白了就只是中二而已。

想要做出这种发言真的很简单,跟独立思考什么的也一毛钱关系没有,你先选一个略小的概念A然后再找个大的概念B,然后想办法把两者联系起来这就行了。

举个例子比如“高跟鞋和汽车,本质上就是同一码事。”
再比如“A片和大学,说到底没什么区别。”
再比如“出租车和知乎,仔细想想其实也差不多。”
最后再来一句“我和金庸,掰开来看其实是同一个人。”

是不是看着都很有道理无法反驳?这种感想我随时都能给你整几条,就看我打字速度而已。

我当年中二的时候也发表过类似于“人类之间的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说到底都只是利益关系而已。”这种看似很有道理的发言,是不是听上去和你表弟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被同班的同学听去后,她觉得简直有道理的惊为天人,天天挂在嘴边,还好象邪教一样总是想办法传播给别人。

但是那又怎么样,就算是真的又怎么样?我还是爱着我的父母,我还是喜欢我的朋友,我还是想要一段平淡又真实的爱情。

长大了也就明白了,大道理谁都会说,人性谁都会总结,但是自身如何去做,用什么样的思维来主导自己的行为,才是生活的关键。

我可以在这里跟你长篇大论的说“伟大和自私有着本质上的不容。”;
我也可以在这里跟你长篇大论“伟大和自私本质上没有不同。”。

然而,两个观点对于个人的生活都毫无意义。

如果我是你的,我只会问表弟“你长大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可能会问“作业做完了没有?期中考试考了多少分?”

user avatar

如果把所有东西都归因为一元论,必然陷入极端主义。

我曾经遇到一位网友,有这样的观点:任何父母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生下子女,要么是本能欲望的冲动发泄,要么是养老保障的别有所图……

我无法想象,他究竟在童年经历过什么,才会有这样的观点。

你可以反驳,但你是很难改变对方的。

他们最大的思维逻辑,本质是:以偏概全。

任何一元论者,可以说都是以偏概全的集大成者——

  • 我信奉上帝,那么一切的事物的逻辑都可以用上帝来解释。
  • 我信奉飞天拉面,那么一切的事物的逻辑都可以用飞天拉面来解释。
  • ……
  • 我信奉生物(包括人)的行为逻辑是自私的,那么一切的生物的行为,都可以用自私来解释。

这是一个倡导科学的现代社会,但人从来都是以我眼看世界。

人的大脑就是一台高效节能的“机器”,通过眼睛等感官,捕捉外界信息然后自我加工。

它把复杂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提炼加工,即把发生的某某事件,最终压缩成某一种观点或看法。

例如,很多网友都参与了分析鲍某明案细节过程,但这个事件之后,留下来最深刻的,依旧只是观点。即便能记住的某些细节,也大多数和观念相关。例如“不完美受害者”和李某星的关联性。

正是因为人大脑对事件的简单化处理,保证了高效性。

但也让大脑传播信息时的不确定性。

你可能记得昨天你出游的每一个细节。

但你一个星期前的出游,可能在大脑里就只剩下一个轮廓。

一年前你所能记住的大部分事情,已经残缺不堪。即便你还能完整的描述,和另外一个能完整描述的同游者一起,你会发现两人的描述的事情,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

我们容易被感官欺骗,容易被直观思维欺骗,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可能被我们自己的大脑所欺骗。

这样的不确定性,让人总是不自觉地传播谣言。(越是直观思维习惯的人,越容易传播谣言。如果传播信息之前,有着谨慎确认的习惯,通常会很少传播谣言。后者,并非认知优于前者,只是习惯的不同。)

除此之外对于已经认定的信息之后,更会在大脑内形成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方便我们在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情之后,无比高效的处理。例如在专业性工作中,一些精专人才,近乎可以“不带脑子”工作。

但正因为大脑这样的模式,大脑也经常性地被骗。

无论立体画作的欺骗性、魔术表演(例如消失的自由女神像)、左右手水温感知的不同……本身都是我们大脑“一根筋”的表现。

在大脑形成思维定势之后,不仅再难接受他人不同的观念,也很难主动去更新自己的观念。

例如人们总相信拿破仑不到1.6,是个矮个子。

人的大脑还总是信奉如此的“极简思维”。

如果有人坚信对拿破仑的谣传,令人一个人无论如何向他解释,他都既有可能永远用「拿破仑就是不到1.6的矮子」来进行反驳,没有其它的任何论据。任何不利于其观点的,他都置若罔闻。

无论反驳者,有多么丰富的历史论据,都无法驳倒对方。因为,对方总是坚信他相信的唯一“极简逻辑”。任何他不愿意相信的东西,都可以用「我觉得它是假的」来进行质疑。哪怕亲眼看到的事情,可以说是障眼法或者演戏。

除此之外,因为大脑本身高效性,还让我们首先相信我们大脑里的“权威信息”是绝对正确的,权威人士的传播信息是绝对正确的。由此大脑形成“权威效应”。

权威人士总能欺骗大众,但有时候权威人士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名声和威望,把自己也骗了。这一点可以参考,知乎一些大V一呼百应的现象,以及一些大V的翻车现象。

总之,定势思维是人的共性,独立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颠覆自我型的独立思考。

题主的表弟,有着独立思考的可贵,但也陷入了定势思维,从而导致一元的偏激思维。

来看看他的第一句话:

利益不一定是金银财宝,凡是你想得到的东西,或者你希望发生的事情,都是你的利益。

凡是能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都属于利益。题主的表弟看似在「独立思考」,但其实依旧没有逃出利益定义的框架。

然而因为这个定义,题主的表弟,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人都是追寻利益,所以人的任何行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

题主的表弟,很明显没有想过这样的事实:

利益的概念原本是并不存在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概括人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欲望,所以定义了利益的概念。利益这个范畴,本身就是概括所有人的。

题主表弟的逻辑再扩大化一点,就是:

  • 人和猴子都是灵长类,所以人和猴子没有分别。

再扩大:

  • 人和猪都是哺乳动物,所以人和猪没有分别。

再扩大:

  • 人和细菌都是生物,所以人和细菌没有分别。

再扩大:

  • 人和黄金都是物质,所以人和黄金没有分别。

实际,这样的逻辑也可以缩小化,达到完全模糊概念的效果:

例如:

男人和女人都是好色的,所以男人和女人没有分别。

可以说,越是范畴越接近的两类事物,用以偏概全的逻辑去形容,越容易把人绕进去。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大了,提取出一两点共通性,就被大脑偷懒性地概括成没有分别了。

但实际,无论用因果倒置,还是以偏概全都道理,都无法绝对说服题主表弟的。

因为题主表弟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既然利益是概括所有人的,那么所有人就是一样的。(固执认定相同点,选择忽视不同点)

这种简化思维,本质上是读书太少了。

唯一让他改观的方式,就是让他多读书、多好书。

等读好书多了,他才会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而不是用无比简单粗陋地归纳,认定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

到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会知道:

无论贪财的人也好,好色的人也罢,形形色色的人总是不同的,他们可以讲道德、可以讲法律,也可以违法乱纪、毫无底线。

他曾认为韦小宝、胡斐、花铁干、郭靖是一样的,但成长之后,他会发现,如果把这些人物互相置换,那么他们会完全做出不同的事情出来。再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了这些人物本质上的一些不同。

这个时候,他会发现,自己曾经认为的逻辑就好比认为:人本质上就是一坨肉,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一样,显得有些可笑。

当读了更多书之后,他也会发现,跳出金庸小说的郭靖,他的利益可以是单纯爱人民的、为人民谋福利的。他的个人利益,跳出了个人生存的利益,等同于集体的利益。

当读了更多书之后,他也会发现,伟大、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褒义词概念,远远超越了既得利益者对当事人的肯定。郭靖作为金庸的虚拟人物,恰恰不是襄阳百姓评价郭靖的伟大,而是无数活生生的读者评价郭靖的伟大。相关的褒义词,是人类社会的评价体系,而非当事人的肯定。

那时候的他会发现,曾经的自己虽然看到了利益的内在逻辑,但却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混为一谈,显得有些可笑。

“无私”、“奉献”、“舍己”的本质,是牺牲个人的利益,成就集体的利益。而“伟大”的人,可以奉献自己成就千万国人,甚至是国人的子子孙孙。

当读了更多书之后,他也会发现,曾经以为伟大的人不存在,但后来才发现,他一直都在那里,只不过曾经从来没有看到他的伟大。

当读了更多书之后,他也会发现,曾经自己以为一个母亲为了救孩子,可以连命都不要,仅仅只是争取自己最想要的东西,跟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没有分别。后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可笑。

他会知道,原本来母亲救孩子的时候,可以脑子里完全没有任何念头,单纯因为本能牺牲自己救下孩子。他会发现,不少人类竟然真的会做出很多完全不顾自己利益,而为了他人利益牺牲的行为。

当读了更多书之后,他也会发现,无论人个体生存欲望,还是个体对亲属、同类、种群的牺牲行为,都已经被写入了基因之中。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个体相对于种群而言,个体反而是被牺牲的。唯独在绝大部分人都丰衣足食的现代社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才上升到了极高的高度。

唯有感受到种群危机的时候,才会发现个人利益的渺小。

但曾经有那么一群伟大的人,让后人无需感受到种群的危机下的个人渺小。

乃至于丰衣足食的无数后人只能感受到个人的利益。

当人人都不知伟大和自私之区别,一个种群也就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了。

如果题主表弟是个不爱读书,也不愿意读书的话,我看题主就不用自寻苦恼了。

你只需要顺着你表弟的逻辑说就行了:

是啊,你说得对,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你得庆幸你表弟生活在这个太平的时代,如果在100年前呢?)

user avatar

首先,大概题主表弟没听过“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根本动因都是为了填饱肚子,所以表弟觉得吃肉和吃屎一样咯?一样的话以后表弟家能省粮食了。

这种逻辑诡辩就是把两个事物放在那找共性,然后否认其他所有不同把二者硬划等号。现实中这种人根本不用驳,他觉得三蹦子和宝马5系都是化石燃料驱动的交通工具,所以他骑个三蹦子也能和开宝马的划等号,那你就让他自讨没趣去好了。这夜店门口一辆保时捷接着一辆法拉利,到他这来一时风时风,路路畅通,那也是一道靓丽风景线啊。

其次,题主表弟最大的问题就是转移转移重点。按他的说法伟大和卑鄙(肯定不能对应自私嘛)一样的原因是“想着要这么做,于是就这么做了”。这话对吗?根本不对。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其真实想法,想说东篇说西,想抬左手结果抬了右手,那他大概率是大脑病变,送医院去做个CT再说了。伟大与卑鄙的根本区别在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而不是“有没有按自己的想法做”。

办公室新来个漂亮的实习生,甲同事认真辅导工作,乙同事摸人屁股。他俩当然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你能说甲乙一样伟大或者一样卑鄙吗?根本区别是甲看着实习生想着带好业务,乙瞅着蜜桃臀欲火焚身了嘛。

所以拿利益讲伟大与卑鄙其实很简单: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伟大;把自己的私利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甚至可以把人民利益弃而不顾,那就是卑鄙。

最后,别滥用“既得利益者”,不是得着好了就有罪。那中原百姓拿着良田了生活富足了,蒙古高原的人铁锅和盐都产不出来,合着中原人民就对不起蒙古人了呗?就该打开城门让他们奸淫掳掠了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