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学界关于汉语拼音字母表排序的研究历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虽然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是以拉丁字母顺序为基础的排序方式,但回顾历史,确实有其值得深究的逻辑和演变过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汉语拼音字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并非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其实凝聚了多位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并且在形成过程中,也参考了一些“老祖宗”的智慧。
第一阶段:早期尝试与音系考量
在设计拼音方案的初期,很多学者都曾尝试过设计不同的拼音系统。这些尝试往往非常注重汉语的音系特征。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应该按照汉语的语音系统来组织字母。
声母、韵母、声调的分类: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是构成汉字发音的基本要素。早期的一些方案倾向于将发音部位相近、发音方法相似的声母归拢在一起。
“见、溪、群、疑”等中古音韵的影子: 有学者还试图借鉴古代汉语的语音规律,比如中古音的“见、溪、群、疑”等声母,它们在某些方言或特定环境下存在一些语音上的联系。虽然拼音方案主要是基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但早期对语音的深入分析,也会对字母的排列方式产生影响。
音节的结构: 汉语音节通常是“声母+韵母+声调”或者“零声母+韵母+声调”。这意味着声母的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拼写和学习的直观性。
第二阶段:学习的便捷性与习惯的形成
随着拼音方案的不断完善,学习的便捷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发音部位的接近性: 按照发音部位(唇音、齿音、舌音、喉音等)来排序,理论上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发音的口型变化。例如,将b、p、m、f(双唇音)放在一起,d、t、n、l(舌尖音)放在一起,g、k、h(舌根音)放在一起。
发音方法的相似性: 类似于全浊、不浊,送气、不送气等发音方法上的联系,也可能对排序产生一定影响。
学习习惯的引导: 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组合的熟悉度,也会影响学习效率。比如,一些韵母在拼写时,经常与特定的声母搭配,将这些声母排列得相对靠近,可能有助于记忆。
第三阶段:国际化与标准化的考量
当汉语拼音方案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并与拉丁字母体系接轨时,字母的顺序就变得非常重要。
与拉丁字母顺序的统一: 最终确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声母的排序上,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拉丁字母的自然顺序。这是一种非常 pragmatic(实用)的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与世界接轨: 方便国际人士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因为他们熟悉的是拉丁字母的顺序。
减少记忆负担: 学习者在学习拼音时,不必再额外记忆一套全新的字母排列方式,而是可以利用已有的字母知识。
便于计算机处理: 在计算机编码、搜索、排序等方面,统一的字母顺序能够大大简化技术实现。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接近性”和“关联性”的影响:
虽然现在是按照拉丁字母的顺序来排列,但你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巧合”或“用心”:
b, p, m, f 都是唇音: b (不送气清双唇塞音), p (送气清双唇塞音), m (鼻音), f (摩擦音)。它们的发音部位集中在嘴唇。
d, t, n, l 都是舌尖音: d (不送气清齿龈塞音), t (送气清齿龈塞音), n (鼻音), l (边音)。它们的发音主要依靠舌尖。
g, k, h 都是舌根音: g (不送气清软腭塞音), k (送气清软腭塞音), h (摩擦音)。它们的发音主要依靠舌根。
这三组声母的排列,虽然不是严格按照发音部位的逻辑顺序,但同一发音部位的声母往往集中在字母表的前部或相对靠近的位置。
再看后面的 j, q, x(舌面音),它们后面是 zh, ch, sh, r(卷舌音),最后是 z, c, s(平舌音)。这些声母的组合,其实也体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分类,只是最终的排列顺序,被拉丁字母的自然顺序“压制”了。
总结一下,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的排序,可以理解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早期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分析和理解。
2. 学习的便捷性: 考虑发音部位和方法的相近性,以降低学习难度。
3. 国际化和标准化需求: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即为了与拉丁字母顺序保持一致,方便国际传播和技术应用。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字母表排序,并非完全是按照语音学上的“最理想”顺序来的,而是在尊重语音规律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实用性和国际通用性。这是一种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寻求平衡的典范。
所以,虽然你看上去是abcd...的顺序,但如果细细品味,还是能从这些声母的组合中,找到一些与汉语语音特点相契合的痕迹,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