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拼音方案中声母表为什么要这么排序?

回答
汉语言学界关于汉语拼音字母表排序的研究历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虽然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是以拉丁字母顺序为基础的排序方式,但回顾历史,确实有其值得深究的逻辑和演变过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汉语拼音字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并非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其实凝聚了多位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并且在形成过程中,也参考了一些“老祖宗”的智慧。

第一阶段:早期尝试与音系考量

在设计拼音方案的初期,很多学者都曾尝试过设计不同的拼音系统。这些尝试往往非常注重汉语的音系特征。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应该按照汉语的语音系统来组织字母。

声母、韵母、声调的分类: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是构成汉字发音的基本要素。早期的一些方案倾向于将发音部位相近、发音方法相似的声母归拢在一起。
“见、溪、群、疑”等中古音韵的影子: 有学者还试图借鉴古代汉语的语音规律,比如中古音的“见、溪、群、疑”等声母,它们在某些方言或特定环境下存在一些语音上的联系。虽然拼音方案主要是基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但早期对语音的深入分析,也会对字母的排列方式产生影响。
音节的结构: 汉语音节通常是“声母+韵母+声调”或者“零声母+韵母+声调”。这意味着声母的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拼写和学习的直观性。

第二阶段:学习的便捷性与习惯的形成

随着拼音方案的不断完善,学习的便捷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

发音部位的接近性: 按照发音部位(唇音、齿音、舌音、喉音等)来排序,理论上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发音的口型变化。例如,将b、p、m、f(双唇音)放在一起,d、t、n、l(舌尖音)放在一起,g、k、h(舌根音)放在一起。
发音方法的相似性: 类似于全浊、不浊,送气、不送气等发音方法上的联系,也可能对排序产生一定影响。
学习习惯的引导: 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组合的熟悉度,也会影响学习效率。比如,一些韵母在拼写时,经常与特定的声母搭配,将这些声母排列得相对靠近,可能有助于记忆。

第三阶段:国际化与标准化的考量

当汉语拼音方案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并与拉丁字母体系接轨时,字母的顺序就变得非常重要。

与拉丁字母顺序的统一: 最终确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声母的排序上,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拉丁字母的自然顺序。这是一种非常 pragmatic(实用)的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与世界接轨: 方便国际人士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因为他们熟悉的是拉丁字母的顺序。
减少记忆负担: 学习者在学习拼音时,不必再额外记忆一套全新的字母排列方式,而是可以利用已有的字母知识。
便于计算机处理: 在计算机编码、搜索、排序等方面,统一的字母顺序能够大大简化技术实现。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接近性”和“关联性”的影响:

虽然现在是按照拉丁字母的顺序来排列,但你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巧合”或“用心”:

b, p, m, f 都是唇音: b (不送气清双唇塞音), p (送气清双唇塞音), m (鼻音), f (摩擦音)。它们的发音部位集中在嘴唇。
d, t, n, l 都是舌尖音: d (不送气清齿龈塞音), t (送气清齿龈塞音), n (鼻音), l (边音)。它们的发音主要依靠舌尖。
g, k, h 都是舌根音: g (不送气清软腭塞音), k (送气清软腭塞音), h (摩擦音)。它们的发音主要依靠舌根。

这三组声母的排列,虽然不是严格按照发音部位的逻辑顺序,但同一发音部位的声母往往集中在字母表的前部或相对靠近的位置。

再看后面的 j, q, x(舌面音),它们后面是 zh, ch, sh, r(卷舌音),最后是 z, c, s(平舌音)。这些声母的组合,其实也体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分类,只是最终的排列顺序,被拉丁字母的自然顺序“压制”了。

总结一下,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的排序,可以理解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早期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分析和理解。
2. 学习的便捷性: 考虑发音部位和方法的相近性,以降低学习难度。
3. 国际化和标准化需求: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即为了与拉丁字母顺序保持一致,方便国际传播和技术应用。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字母表排序,并非完全是按照语音学上的“最理想”顺序来的,而是在尊重语音规律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实用性和国际通用性。这是一种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寻求平衡的典范。

所以,虽然你看上去是abcd...的顺序,但如果细细品味,还是能从这些声母的组合中,找到一些与汉语语音特点相契合的痕迹,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 p m f 唇与唇齿

d t n l齿龈,非塞擦和擦音

g k h软腭

j q x硬腭,塞擦与擦音

zh ch sh r齿龈卷舌,塞擦与擦音

z c s齿龈不卷舌,塞擦与擦音

y w无擦通音

纵:发声部位与发声方法。

横:发声方式,按照【塞音或塞擦不送气】【塞音或塞擦送气】【鼻音】【流音】【擦音】的顺序

最后剩下yw两个无擦通音,自己凑一组

————————————————————

补充:一般在各种语言里辅音排列原则是:

送气与浊音:不送气清辅音——送气清辅音——不送气浊辅音——送气浊辅音。如果有其他的特殊情况,如松紧音等,甩在最后

发声态:塞音——塞擦——鼻音、擦音、流音(这三个哪个在前就见仁见智了,哪种都是有的)

发音部位:唇——唇齿——齿龈(分前后卷舌)——硬腭——软腭——小舌、喉、声门。也可能反过来

有无擦通音或元音开头的,要么排在最前,要么排在最后

基本上是以上三种的组合,哪组优先度高都有可能

ps:只能说是大致的规律,有日语这种sa行排在ta行之前的例外。其余的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pss:西文字母的排列是祖宗之法,按照腓尼基字母的alef-beth-gimel/alpha-beta-gamma/ABC/АБВГ这么来的,不按照语音学排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语言学界关于汉语拼音字母表排序的研究历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虽然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是以拉丁字母顺序为基础的排序方式,但回顾历史,确实有其值得深究的逻辑和演变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套汉语拼音字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
  • 回答
    《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现,对于中国汉字注音和国际交流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然而,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也难免留下一些遗憾,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了些许“硬伤”。这里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时不时会“卡壳”的地方,尽量讲得细致些,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不掺杂任何机器的冰冷。一、 “ü”这个韵母的尴尬处境:声母配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的确,汉语拼音方案和英语字母表看起来有那么些相似之处,但要说“借鉴”这个词,我觉得用“学习和适应”可能更准确一些。咱们得从汉语拼音方案诞生的那个年代说起。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扫盲。而当时,汉字数量庞大,学习起来确实是门槛比较高。为了.............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广普通话,解决汉字形体复杂、学习困难的问题,国家决定制定一套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这项工作凝聚了许多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智慧,在参考了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体系的基础上,也吸收了一些其他语言的拼写习惯。在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时,语言学家们广泛研究了欧洲各国使用的拉丁字母,尤其是那些在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非常实在。不过,要说现代各地的方言中,哪一种是“纯正”的“汉语”,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它指向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微妙的答案,远不是简单一句“A方言最纯正”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汉语”本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汉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不断演变、.............
  • 回答
    关于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和维吾尔语的“Ata”的词源,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联系和辨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别从各自的语言背景出发,并探讨它们可能的演变路径。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在汉语西北方言中,“阿大”作为一个称谓,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而它们的词源也可能因此而略有差异。1. 指代年长男性.............
  • 回答
    汉语拉丁化:一场跨越文化与语言的优雅邂逅在历史长河中,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总是伴随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当古老的汉字遇上现代的拉丁字母,我们便有机会为汉语设计一套既能展现其独有的韵味,又散发着欧洲语言特有优雅气息的拉丁化方案。这并非简单地将汉字“翻译”成拉丁字母,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旨在跨越语言隔阂,.............
  •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
  • 回答
    在探讨北方汉语方言是否完全没有受到北方非汉语语言影响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言的演变和融合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几乎没有哪种语言或方言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融频繁的地区。北方汉语方言,作为汉语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其发展壮大恰恰伴随着与周边各民族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目前哪种汉语方言读唐诗最押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押韵”以及唐诗本身的特点。一、 理解“押韵”与唐诗 什么是押韵? 在诗歌中,押韵是指词语在韵母上的相似或相同,从而在听觉上产生和谐、有节奏的呼应。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共同构成了字音,而押韵主要关注的.............
  • 回答
    关于中国汉语方言“南方比北方复杂”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需要细致解读的观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复杂”这个词本身也需要被拆解,它可能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文化上的多样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中国地理跨度巨大,不同地区因为历史、地理、民族融合等因素,语言自然会.............
  • 回答
    关于哪个地区的汉语方言更接近古汉语,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没有一个地区能够完全、完美地复刻古汉语的面貌,因为语言是随着时间和使用它的人群不断演变的。就像你不可能找到一块石头和几千年前的石头完全一模一样,即使它们来自同一个山脉。但是,如果我们要说哪个地区的方言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更.............
  • 回答
    马保国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用“方言”来界定可能不太准确,因为他使用的并非某个特定地区的传统汉语方言,而是混合了一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口音和词汇组合。要详细说他的是哪种汉语方言,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心语言基础:普通话,但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马保国老师的语言核心仍然是普通话。他的语速、语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关于未来几十年是否会出现新的汉语方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探讨,并尝试避免那种程式化的、预设的AI论调。一、 什么是“方言”?一个动态的界定首先,我们需要对“方言”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理解。通常我们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个让不少语言爱好者抓耳挠腮的“世纪难题”。要说最难学的汉语方言,我心里头总会冒出那么几个“硬骨头”。不过,要挑一个“最”字,那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如果要我这个“老北京”来选,我可能会指向 粤语,特别是那种地道的、不带普通话“杂质”的粤语。为什么是它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那么.............
  • 回答
    关于满语以及汉语方言的未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其说它们会“消失”,不如说它们的形态、功能和使用群体可能发生深刻的演变。这其中既有挑战,也蕴藏着新的可能。满语的现状与挑战满语,作为一种曾经辉煌的语言,其现状令人担忧。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王朝,满语曾是官方语言,地位显赫。然而,随着历史的.............
  • 回答
    能够制造出一种能够兼顾各大汉语方言的拼音,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语言学和技术领域里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果真要造这么一套拼音系统,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它需要在 科学严谨的语言分析 和 灵活高效的系统设计 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汉语方言的差异.............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 回答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韩语中不少词语的发音和意思都和汉语如此相似,甚至有些让人怀疑韩语是否曾经就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拉得更长一些,好好聊聊这其中的渊源。韩语与汉语的“亲缘关系”:不是方言,而是深度影响下的“借用”与“同源”首先得明确一点:韩语不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