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方言”一词翻译到英语为何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个不了解汉语的英语母语者,听到或看到这个词,很难从中推断出它所指代的具体概念。他们无法得知“fang”指的是“地方”或“区域”,也无法得知“yan”指的是“语言”。这种意义上的缺失,使得音译难以在跨语言交流中有效传达信息。

其次,英语中已经存在成熟且广泛使用的对应词汇,能够准确且自然地表达“方言”的概念。 最常见的翻译是 “dialect”。 “Dialect”在英语中本身就指代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相对。这个词语在西方语言学研究和日常交流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定义,能够很好地契合“方言”的含义。

此外,语言的传播和接纳也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其词汇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当一种新的概念需要被引入时,如果存在一个既有的、能够准确表达该概念的词汇,通常会优先选择使用该词汇,而不是创造一个基于音译的新词。这有助于保持语言的清晰度和易用性。

英语的国际化地位也促使它倾向于使用更具有普适性和易于理解的词汇。 汉语的“方言”概念虽然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但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可能并不像“dialect”那样具有直接的对应。引入“fangyan”这样的音译词,需要额外的解释和背景知识,对于非汉语背景的人来说,门槛较高。而使用“dialect”则更为直接和方便。

当然,在某些特定的学术领域,尤其是在研究中国语言或文化的学者之间,为了强调其来源和独特性,可能会在文章中提及“fangyan”,并在后面附带解释或者使用“dialect”来辅助说明。但这通常是作为一种补充,而非主流的翻译方式。

总而言之,英语不直接音译“方言”为“fangyan”,主要是为了:

保留词语的语义信息,避免因纯粹音译而产生的理解障碍。
利用已有的、在英语中广泛理解和使用的对应词汇“dialect”。
遵循语言传播的普遍规律,即优先使用能够自然融入且准确表达的词汇。
保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易用性和普适性。

这种选择体现了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目的是为了让信息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麻烦的。

如果就事论事,只谈为何用topolect而非fangyan,那么还只是相对流于表面的解释:

  • 西方学术界在传统上都是喜欢找希腊或拉丁词源,显得高大上一些。topo-和-lect都来自古希腊语,前者是τόπος“地域”,后者派生自λέγω“说”,字面义就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
  • 翻译讲求先来后到。既然已经创造了topolect这个术语,而fangyan几乎没怎么被用过;加之topolec也没有和定义产生太大偏差,那么理论上就应当继续沿用下去。
  • topolect是意译,对于熟悉希腊语词根的人而言容易解读。注意,这里问的可是「英语译名」,作为一种混杂了大量希腊语词根的……克里奥尔语(雾),比音译自汉语的fangyan要友好一些。

理论上答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觉得有必要就问题描述中的一句话进一步开展讨论,事情就麻烦在这里:

既然汉语方言是只存在于汉语的现象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必把汉语搞得过于特殊化,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征,真的全是汉语独有的吗?再来明确一下dialect和topolect的定义:

  • dialect包括一门语言的地域变体、社会变体、性别变体、年龄变体等等,各自构成不同的语言社团。
  • topolect用于处理「宏语言」下各自差异较大的语言的分类问题,其使用者们基于统一的语言认同感,认为互相说的都是一门语言下的不同方言。——和dialect的区别在于,一来topolect仅仅是地域变体而不涉及其它变体,二来暗含各个topolect之间彼此的互通性较低。

于是,是否只有汉语存在分布广袤且差异悬殊的地域变体?下面这张阿拉伯语方言分布图我也用过好多回了,在不熟悉阿语的人的印象中,下图中所有带颜色的地方说的都是“阿拉伯语”,但其实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像汉语里官话和粤语不能沟通的情况在阿拉伯世界广泛存在。

其实就语言情况本身来看,阿语和汉语存在相当大的相似性。就算分属22个国家,各地仍具有整体意识,国民一般认为自己属于“阿拉伯民族”,说的是阿语而非什么“沙特语”之类的。也就是说,topolect的概念套在阿语上也是合适的(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因为topolect最初就是为汉语方言而发明的,所以重申:仅代表个人观点)。

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汉语具有汉字这套强大的书写体系作为纽带,不论各地方言的语音演变有多么野鸡,只要能找到对应的汉字,就算完全不懂对应的方言,也可以根据文本信息推测个大概。而阿语所采用的拼音文字阿拉伯字母则做不到这点,尽管存在文白分离现象,有“标准语”作为统一的书面语,但随着阿语方言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书写,或许阿语作为「一门语言」也会走向分化。

——所以,如果想推广fangyan这个名称,可以特指「强调以汉字为书写体系的topolect」;而对于topolect本身,则可以泛化为(宏语言之下的)地域方言(也即阿语方言是topolect而非fangyan)。


P.S.其实topolect是相对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毕竟汉语和阿语都是总人口过亿的大语种了,在试图讨论特征的稀缺性时需要留意。反之,有些特别少见的现象,比如一种首先发现于丹麦语的哑嗓/喉化现象,那就直接照搬原文stød吧。毕竟语言学研究的是「通法」,那个人认为尽量不要让术语掺杂太多单一语言的色彩,而是显得普遍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
  • 回答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韩语中不少词语的发音和意思都和汉语如此相似,甚至有些让人怀疑韩语是否曾经就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拉得更长一些,好好聊聊这其中的渊源。韩语与汉语的“亲缘关系”:不是方言,而是深度影响下的“借用”与“同源”首先得明确一点:韩语不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它.............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说起来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西安那个父亲让儿子隔着窗户看弟弟妹妹吃汉堡,就因为儿子这次考试考了76分,而妹妹考了满分100分,还美其名曰“让他反思反思”。我听了就觉得有点过了。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心理学大拿,但作为一个人,我觉得这事儿挺伤人的。首先,孩子考试考76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努.............
  • 回答
    在探讨北方汉语方言是否完全没有受到北方非汉语语言影响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言的演变和融合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几乎没有哪种语言或方言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环境下独立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融频繁的地区。北方汉语方言,作为汉语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其发展壮大恰恰伴随着与周边各民族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目前哪种汉语方言读唐诗最押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押韵”以及唐诗本身的特点。一、 理解“押韵”与唐诗 什么是押韵? 在诗歌中,押韵是指词语在韵母上的相似或相同,从而在听觉上产生和谐、有节奏的呼应。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共同构成了字音,而押韵主要关注的.............
  • 回答
    关于中国汉语方言“南方比北方复杂”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需要细致解读的观点。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复杂”这个词本身也需要被拆解,它可能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文化上的多样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中国地理跨度巨大,不同地区因为历史、地理、民族融合等因素,语言自然会.............
  • 回答
    关于哪个地区的汉语方言更接近古汉语,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没有一个地区能够完全、完美地复刻古汉语的面貌,因为语言是随着时间和使用它的人群不断演变的。就像你不可能找到一块石头和几千年前的石头完全一模一样,即使它们来自同一个山脉。但是,如果我们要说哪个地区的方言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相较于中文内部动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现象,英语世界的“方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ations)——给人的感觉是差异要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首先,得从“方言”这个词.............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个让不少语言爱好者抓耳挠腮的“世纪难题”。要说最难学的汉语方言,我心里头总会冒出那么几个“硬骨头”。不过,要挑一个“最”字,那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如果要我这个“老北京”来选,我可能会指向 粤语,特别是那种地道的、不带普通话“杂质”的粤语。为什么是它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那么.............
  • 回答
    马保国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用“方言”来界定可能不太准确,因为他使用的并非某个特定地区的传统汉语方言,而是混合了一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口音和词汇组合。要详细说他的是哪种汉语方言,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核心语言基础:普通话,但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马保国老师的语言核心仍然是普通话。他的语速、语调.............
  • 回答
    关于未来几十年是否会出现新的汉语方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探讨,并尝试避免那种程式化的、预设的AI论调。一、 什么是“方言”?一个动态的界定首先,我们需要对“方言”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理解。通常我们理.............
  • 回答
    关于满语以及汉语方言的未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其说它们会“消失”,不如说它们的形态、功能和使用群体可能发生深刻的演变。这其中既有挑战,也蕴藏着新的可能。满语的现状与挑战满语,作为一种曾经辉煌的语言,其现状令人担忧。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王朝,满语曾是官方语言,地位显赫。然而,随着历史的.............
  • 回答
    能够制造出一种能够兼顾各大汉语方言的拼音,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语言学和技术领域里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果真要造这么一套拼音系统,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它需要在 科学严谨的语言分析 和 灵活高效的系统设计 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汉语方言的差异.............
  • 回答
    关于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和维吾尔语的“Ata”的词源,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联系和辨析。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别从各自的语言背景出发,并探讨它们可能的演变路径。汉语西北方言的“阿大”在汉语西北方言中,“阿大”作为一个称谓,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而它们的词源也可能因此而略有差异。1. 指代年长男性.............
  • 回答
    985大一,汉语言文学转法学,这可不是个小决定,得好好掰扯掰扯。我周围就有很多同学,当初填志愿的时候也是纠结得不行,汉语言文学和法学,两个听起来挺“文绉绉”的专业,但背后的路子和要面对的东西,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先说说你现在所处的“汉语言文学”这片地儿。985的汉语言文学,听起来就自带光环。这专业,怎.............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 回答
    “正统汉语”这个概念,如果从历史源流和学界共识来看, 北京话(官话)是当下最为接近“正统”的标准汉语。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正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色彩,并不是一个完全科学或绝对的概念。汉语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和融合。我们今天所说的“正统”更多是指一个 “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问得非常实在。不过,要说现代各地的方言中,哪一种是“纯正”的“汉语”,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它指向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微妙的答案,远不是简单一句“A方言最纯正”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汉语”本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汉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不断演变、.............
  • 回答
    是的,汉语的“若干彼此不互通方言共用同一套书面语”的现象,在世界上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但具体细节和构成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最接近且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古希腊语(Ancient Greek)。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古希腊语以及其他一些可以类比的语言现象: 古希腊语:最相似的例子古希腊语在古典时期(约公元前.............
  • 回答
    在探讨“大 V”为何在少民族语言和汉族方言学习上表现出不同态度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其中交织着文化认同、历史演变、政治语境以及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一、 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视角: 少数民族语言:国家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象征。 对于许多少数民族群体来说,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语言,是其身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