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方言”一词翻译到英语为何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个不了解汉语的英语母语者,听到或看到这个词,很难从中推断出它所指代的具体概念。他们无法得知“fang”指的是“地方”或“区域”,也无法得知“yan”指的是“语言”。这种意义上的缺失,使得音译难以在跨语言交流中有效传达信息。

其次,英语中已经存在成熟且广泛使用的对应词汇,能够准确且自然地表达“方言”的概念。 最常见的翻译是 “dialect”。 “Dialect”在英语中本身就指代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相对。这个词语在西方语言学研究和日常交流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定义,能够很好地契合“方言”的含义。

此外,语言的传播和接纳也受到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其词汇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当一种新的概念需要被引入时,如果存在一个既有的、能够准确表达该概念的词汇,通常会优先选择使用该词汇,而不是创造一个基于音译的新词。这有助于保持语言的清晰度和易用性。

英语的国际化地位也促使它倾向于使用更具有普适性和易于理解的词汇。 汉语的“方言”概念虽然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但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可能并不像“dialect”那样具有直接的对应。引入“fangyan”这样的音译词,需要额外的解释和背景知识,对于非汉语背景的人来说,门槛较高。而使用“dialect”则更为直接和方便。

当然,在某些特定的学术领域,尤其是在研究中国语言或文化的学者之间,为了强调其来源和独特性,可能会在文章中提及“fangyan”,并在后面附带解释或者使用“dialect”来辅助说明。但这通常是作为一种补充,而非主流的翻译方式。

总而言之,英语不直接音译“方言”为“fangyan”,主要是为了:

保留词语的语义信息,避免因纯粹音译而产生的理解障碍。
利用已有的、在英语中广泛理解和使用的对应词汇“dialect”。
遵循语言传播的普遍规律,即优先使用能够自然融入且准确表达的词汇。
保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易用性和普适性。

这种选择体现了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目的是为了让信息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麻烦的。

如果就事论事,只谈为何用topolect而非fangyan,那么还只是相对流于表面的解释:

  • 西方学术界在传统上都是喜欢找希腊或拉丁词源,显得高大上一些。topo-和-lect都来自古希腊语,前者是τόπος“地域”,后者派生自λέγω“说”,字面义就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
  • 翻译讲求先来后到。既然已经创造了topolect这个术语,而fangyan几乎没怎么被用过;加之topolec也没有和定义产生太大偏差,那么理论上就应当继续沿用下去。
  • topolect是意译,对于熟悉希腊语词根的人而言容易解读。注意,这里问的可是「英语译名」,作为一种混杂了大量希腊语词根的……克里奥尔语(雾),比音译自汉语的fangyan要友好一些。

理论上答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觉得有必要就问题描述中的一句话进一步开展讨论,事情就麻烦在这里:

既然汉语方言是只存在于汉语的现象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必把汉语搞得过于特殊化,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征,真的全是汉语独有的吗?再来明确一下dialect和topolect的定义:

  • dialect包括一门语言的地域变体、社会变体、性别变体、年龄变体等等,各自构成不同的语言社团。
  • topolect用于处理「宏语言」下各自差异较大的语言的分类问题,其使用者们基于统一的语言认同感,认为互相说的都是一门语言下的不同方言。——和dialect的区别在于,一来topolect仅仅是地域变体而不涉及其它变体,二来暗含各个topolect之间彼此的互通性较低。

于是,是否只有汉语存在分布广袤且差异悬殊的地域变体?下面这张阿拉伯语方言分布图我也用过好多回了,在不熟悉阿语的人的印象中,下图中所有带颜色的地方说的都是“阿拉伯语”,但其实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像汉语里官话和粤语不能沟通的情况在阿拉伯世界广泛存在。

其实就语言情况本身来看,阿语和汉语存在相当大的相似性。就算分属22个国家,各地仍具有整体意识,国民一般认为自己属于“阿拉伯民族”,说的是阿语而非什么“沙特语”之类的。也就是说,topolect的概念套在阿语上也是合适的(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因为topolect最初就是为汉语方言而发明的,所以重申:仅代表个人观点)。

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汉语具有汉字这套强大的书写体系作为纽带,不论各地方言的语音演变有多么野鸡,只要能找到对应的汉字,就算完全不懂对应的方言,也可以根据文本信息推测个大概。而阿语所采用的拼音文字阿拉伯字母则做不到这点,尽管存在文白分离现象,有“标准语”作为统一的书面语,但随着阿语方言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书写,或许阿语作为「一门语言」也会走向分化。

——所以,如果想推广fangyan这个名称,可以特指「强调以汉字为书写体系的topolect」;而对于topolect本身,则可以泛化为(宏语言之下的)地域方言(也即阿语方言是topolect而非fangyan)。


P.S.其实topolect是相对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毕竟汉语和阿语都是总人口过亿的大语种了,在试图讨论特征的稀缺性时需要留意。反之,有些特别少见的现象,比如一种首先发现于丹麦语的哑嗓/喉化现象,那就直接照搬原文stød吧。毕竟语言学研究的是「通法」,那个人认为尽量不要让术语掺杂太多单一语言的色彩,而是显得普遍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