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那为什么还有一些外国人说汉语而且是方言,说得一溜一溜的?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难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母语为某种欧洲语言的人来说,学习汉语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要掌握那些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发音、声调和书写系统。但另一方面,有些语言的某些特点,对于掌握汉语的人来说,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说,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学习和记忆上千个汉字,并且能够准确地书写和辨认,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些“一溜一溜”说汉语甚至方言的外国人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深厚的文化与情感联系: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很多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或者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的外国人,会因为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这里的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而激发出学习汉语的强大动力。这份感情让他们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情感驱动的学习: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外国人因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功夫电影、或是某位中国的音乐人,他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去理解作品的原意,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连接。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往往比单纯的“必须学”更有韧性,更能支撑他们走下去。
生活与社交的需要: 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如果想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仅仅掌握一些日常用语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能够和邻居聊天,和朋友深入交流,参与到当地的活动中去。而这些都需要更地道的语言能力,包括对当地方言的掌握。能够用对方的母语,甚至方言来交流,是一种极大的尊重和亲近,也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2.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难”不代表“不可能”。那些说得好的人,通常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系统性的学习: 很多外国人并不是零散地学习,而是通过正规的语言课程、大学专业学习,或者参加专门的汉语培训机构。这些系统性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语音、词汇、语法到文化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沉浸式学习(Immersion): 这是最被推崇的学习方式之一。长期在中国生活,每天都处于汉语环境中,迫使他们不断地听、说、读、写。这种“被动”输入和“主动”输出的结合,是提高语言能力最快的方式。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从错误中学习,不断纠正和进步。
利用现代科技: 现在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从各种语言学习APP(如Duolingo, HelloChinese)、在线词典、到YouTube上的教学视频、播客等等。聪明的学习者会善于利用这些工具来巩固词汇、练习听力、理解语法。
针对性训练: 对于声调,很多外国人会专门找老师进行发音指导,反复练习声调的准确性。对于汉字,有些人会选择用联想记忆法、拆字法等,让记忆过程变得更有趣和有效。

3. 对于方言的特别天赋与努力:

方言的难度甚至比普通话更高,因为它们往往拥有更加复杂多变的声调系统,以及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的词汇和语法。一个外国人能够流利地说方言,这背后往往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前所述,对某个地方特别喜爱,或者需要与当地人建立紧密联系,是学习方言的强大驱动力。例如,一些在某个城市生活多年的外国人,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就会主动去学习当地的方言。
优秀的听力与模仿能力: 方言的口音、词汇、语调都非常有特色,学习者需要具备非常敏锐的听力去捕捉这些细微差别,并能够准确地模仿出来。这需要大量的听力输入和反复的口语练习。
与当地人的互动: 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与母语者交流,才能真正掌握方言的精髓。那些能说好方言的外国人,往往和当地人有非常密切的交往,他们乐于学习,也愿意被纠正和指导。
“方言天才”的存在: 有些人天生就对语言的学习有着更强的敏感度和天赋,他们更容易辨别和掌握不同语言的特点,包括声调和发音。这种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自然就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 学习的“量变”引起“质变”:

汉语,尤其是方言,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输出才能熟练掌握。那些我们看到的“一溜一溜”说得好的外国人,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可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日积月累的练习: 每天坚持读几页中文书,听一段中文播客,和中国朋友聊天,即使是零碎的时间,日积月累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学习量。
不畏犯错的勇气: 语言学习最忌讳的就是怕犯错。敢于开口,不怕说错,从错误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很多成功的外国人,都经历过大量的试错过程。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具体的情况:

一个在成都生活了十几年的英国人,从一开始学习普通话,到后来因为喜欢川菜、喜欢成都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开始尝试学习成都话。他会经常去茶馆,和当地老人摆龙门阵,听他们讲故事,模仿他们的发音和词汇。久而久之,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能用地道的成都话和当地人亲切地交流,甚至能讲一些只有成都本地人懂的俚语。
一位来自德国的汉学家,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了更透彻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他花了很多年时间学习文言文,并且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的中国社会,他选择在某个中国北方的小城生活,专门学习当地的方言。他的学习过程,是学术研究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的典范,最终让他对汉语,甚至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外国人能将汉语乃至方言说得“一溜一溜”,并非因为汉语本质上没有难度,而是因为他们:

拥有强大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投入。
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付出了巨大的、日积月累的努力。
拥有优秀的语言天赋和惊人的毅力。

他们是语言学习的“硬核玩家”,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打破了语言的壁垒,与我们分享着同一个精彩而丰富的语言世界。他们的成功,也给了我们这些正在学习汉语的人极大的鼓舞和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汉语是世界公认最难学的语言”,这句话让无数英语经常不及格的人都沐浴在自豪的春风里。

坦白来说,我承认当初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多多少少是存在点报复心理的——“国际友人,颤抖吧!接受汉语的鞭挞吧!一解我苦学英语、三刷雅思之恨。”

但是作为一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上述命题真的成立吗?

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没有对比就没有难易之分。语言也是如此。因此,想要知道汉语到底难不难,我们不仅要看汉语本身,还要找一些参照物。放眼世界,将汉语与其他主流语言进行对比,你就知道,汉语到底是不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说汉语最难学了。


在这里先引入一个心理语言学的概念:语言距离(Linguistic Distance)。“语言距离”包含了两个核心概念,即“语言”和“距离”,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在此不做赘述。重点来看距离,[1]"距离"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术语,语言学者将其用于语言学中隐喻语言差异。语言距离被重视起源于语言适应对移民适应的诸多影响(Crystal,1987),语言学家Eills(1994)认为语言距离是两种语言真实存在的差异程度。经济学家Cluswick(2005)认为语言距离所衡量的就是语言内部因素不同导致的真实的语言差异,现在语言类型学也佐证了这种观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语言距离理解为基于语言性质(语法、词汇、文字、发音等变量)对不同语言间差异程度的衡量。其中一种量化方式是词汇统计(Lexicostatistics),其中最大的考量就是相互理解性 (mutual intelligibility)

接下来,我们便以语言性质为线索同时结合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将汉语放在世界主流语言的洪流中去对比。


1. 语法形态多样性

首先是语法,按照形态学分类法,语言学者根据语法结构特点把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或按照附着特点分为:词汇附着型语言、字母附着型语言、混合型。具体可以参考答主 @Articulatum 写的这篇相当精彩的回答:

不过下面还是以比较传统的方式介绍一下:

孤立语:众所周知,汉语在语法上属于孤立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孤立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但却有丰富的意境变化。

  • 中文:
我爱你,你爱我。(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决定了施事和受事,语序颠倒含义不同。)
我爱过你,你爱过我。(通过添加独立词汇“过”用以区别时态。)

屈折语:也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屈折语和黏着语之间的区别在于屈折语的词素趋向连在一起,较为难以分割,意即屈折语的一个词缀经常同时表达多种意思,而黏着语的一个词缀一般倾向于只表达单一种的意思。代表:如西语、葡语、法语等。

  • 西班牙语:
Te amo(我爱你)
Me amas(你爱我)(通过词形变化和词缀语素区别含义)

黏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主要由加在词根的词缀来表示的,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常见的有前缀、后缀。

  • 日语:
ご飯を食べます (我吃饭)
ご飯を食べたくないです (我不想吃饭)(通过粘贴词缀改变句意)

一通对比下来,我们惊奇的发现:语言内部似乎存在着一种巧妙而稳固的平衡,如果一种语言使用了一长串的黏着后缀,就不用去背毫无规律的变位表格;如果一种语言存在复杂的变格变位就不用记多变的语序和虚词;如果像我们汉语一样“孤立”,那你就必须要接受声调和汉字的毒打。

也就是说,从语法上来看,无论屈折语、孤立语还是黏着语,是不存在难易之分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汉语很难呢?前面我们说过“难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人对不同事物会有不同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前面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于不同的语言,其难易感知也不同”。同理,汉语母语者也会产生诸如“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的主观臆断。

2. 不同母语者对不同语言的难度感知不同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语言,其难易感知也不同”。听起来跟绕口令一样,但很好理解。你可以把语言具象化,想象成榴莲,有的人觉得榴莲很好吃,比如我。而有的人光是闻到味道就吐了,比如我妈。有天我在家做榴莲西米露,我妈循着味道进来厨房问我:“你是在炖屎吗?”榴莲有什么错呢?它只是个水果而已啊。汉语有什么错呢?它只是个语言而已啊,为什么要说它难呢?既然榴莲和汉语都没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了。现在我们来看看是哪些人觉得汉语难?他们为什么觉得汉语难?

我相信,汉语母语者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毕竟一两岁的小朋友都能使用汉语无障碍沟通了。发出这种感叹的通常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实际上,对于一种语言的难易感知,完全取决于它和你母语的关联程度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接受程度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语言距离。

我们似乎很少听到过西班牙人说葡语难学,很少听到过英国人说德语难学,也很少听过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说汉语难学,为什么呢?一个人对于第二语言的语言距离感知无外乎以下几种主要变量:

  • 语法是否相近
葡语、西班牙语同属于屈折语;日语、土耳其语同属于黏着语……
  • 谱系是否同属
汉语、藏语同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德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 词汇是否含有大量的同源词或借词
汉语、日语、越南语中含有大量汉字词……英语、法语、德语含有大量的拉丁语同源词……甚至诸多词汇可能来自同个古语,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迁移,等等因素,分别发展成现在语法不同,但词汇相似度极高的独立语言。
  • 书写系统是否相近
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主流语言均为线性拉丁文字;而汉字、越南的喃字、彝文等属于形音义结合的语素文字。

语言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一定数量的刺激-反应链环的系统性操练,而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transfer),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即语言点相同从而有利于非母语的学习的习得机制;负迁移即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适合的目的语形式。比如,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受英语状语后置影响会出现如下偏误:

汉语:我昨天去了学校。
英语: I went to school yesterday.
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的偏误句:我 去(介词)学校 昨天。

Cliford Practor (1967), Rod Ellis (1985)[1] 在迁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比等级与困难层次理论。将对比等级分为六级、困难层次分为5级。

1.对比等级一级 :一语和二语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E.g., 所有语言都有元音a、i,辅音m、b、s

2.对比等级二级: 一语两个语言项对应二语一个语言项 。

E.g., 一语俄语,二语汉语。俄语词汇умеет,могу,возможно 三个义项对应汉语词汇一个义项——“会”。

3.对比等级三级: 一语某个语言点在二语中不存在。

E.g., 一语韩语,二语英语。
韩语中的敬词谦词系统,名词后的助词,在英语中不存在。

4.对比等级四级: 某个语言点的分布, 一语跟二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一语日语,二语汉语。
(1)日语:泥棒 が 警察に 捕まえ  られ た。
词译:小偷 助词 警察 助词 抓住 被动态 助动词 了
句译:小偷被警察抓住了。

(2)日语:彼は 秘書の人に 休ま れ てしまいました。
词译:他 助词 秘书 助词 休息 被动态 助动词 了
句译:秘书休息了,他(只好自己打字了)。

5.对比等级五级: 二语的某个语言项在一语中没有。

e.g一语英语,二语汉语。
汉语个体量词(一棵树、两盏灯);名词、动词的重叠式;某些补语(走进去、走进来)

6.对比等级六级: 一语一个语言项,对应二语两个或多个语言项。

e.g一语韩语,二语汉语。
(1)싱가포르에서 나는 비금원을 참관했다.
词译:新加坡 处所格 我参观 飞禽园 宾格 参观了
句译:在新加坡,我参观了飞禽园。
(2)서울은 한국에서 제일 큰 도시이다.
词译:首尔 主格 韩国 处所格 第一 大的 城市是
句译:首尔是0韩国第一大城市。

韩语“에서”、“에”,有时对应汉语“在”,有时对应零形式(空位)。


综上所述,语言之间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难,之所以会有难的感觉,只能说明:你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距离比较远,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负迁移”较大从而造成这种错觉。而学习一门语法相近、谱系同属、含有大量同源词的第二外语跟掌握一门方言没什么区别。通常掌握了两门以上外语的语言学习者,学习三语也更容易。

参考文献:

周小兵.语言对比分析的技术应用[J].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资源与汉韩对比.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龙雨.汉语的国际语言距离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20

周维江.查尔斯·弗里斯与对比语言学[J].学术交流,2010(2)

参考

  1. ^ Rod Ellis, & 吴大群. (1985).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 国外外语教学(01), 17-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对汉语的难度印象深刻,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它有着独特的声调系统、复杂的汉字、以及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所以,当看到一些外国人不仅能说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各种方言,甚至像母语者一样“一溜一溜”地讲,这确实令人惊叹,也常常让人好奇:这是怎么.............
  • 回答
    关于汉语是否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以及联合国公布的“最难学语言排行榜”及其评判标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但要明确一点,联合国并没有官方发布过这样一个关于“最难学语言排行榜”的榜单。 网上流传的这类信息,通常是基于一些语言学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或者特定调查的结论,并且“最难学”的定义本身就带有.............
  • 回答
    不,汉语并非世界上唯一的单音节语言。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但实际上,世界上存在其他一些语言也具有单音节的特征,或者其核心音节结构高度依赖于单音节。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单音节语言”这个概念在语言学中的含义,以及汉语和世界上其他语言在这方面的特点。 什么是“单音节语言”?在语言学中,将一.............
  • 回答
    关于“世界上信息熵最大的语言是汉语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常常被提及的讨论点。但如果直接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说汉语就是信息熵最大的语言,那可能过于武断了。这其中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概念和衡量标准,需要我们一点一点来剥开。首先,我们得明白“信息熵”是个啥意思。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语言的“不确定性.............
  • 回答
    关于未来哪种语言最有可能取代英语的世界地位,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相当复杂的问题。汉语无疑是目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语言的可能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汉语的优势与挑战: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潜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及其日益增长的.............
  • 回答
    对某大学英语老师课堂评论「汉族是世界上最爱钱的民族」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言论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课堂环境的适用性、教师的职责和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衡量,而是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辨析。以下是详细的评价:一、 言论内容本身的性质与问.............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分子人类学领域的一些复杂议题,也涉及到对历史文献和遗传学研究结果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关键概念,并对您提到的“汉族纯种论”和“姬周是N–M128”这两个论点进行辨析。关于“汉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纯种民族”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现代人类学和遗传学领域,“纯种”这个概念.............
  • 回答
    我幻想中的这部汉语文学的划时代巨著,不该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之作,更不是单纯的回响过往的挽歌。它必须是一座横跨时空的巍峨宫殿,一座融合了古老智慧与现代情感的熔炉,一座能让世界在阅读中产生共振的奇迹。如果非要勾勒它的轮廓,我想它会是这样的:主题: 它的核心,我想探究的是“存在的锚点与漂流的自由”。在快速.............
  • 回答
    在浩瀚的世界文明图卷中,农耕民族以其勤劳、智慧和与土地深厚的联结,构成了人类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汉族无疑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但放眼全球,还有许多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以耕作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探究这些民族,就像是在翻阅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繁衍发.............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爱新觉罗家族的起源,以及“五世祖疑似是03”这样的说法,这涉及到一些历史研究和民间流传的观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03”这个说法并非传统史学界的称谓,它更可能来源于网络讨论或者一些非主流的观点。 在探讨爱新觉罗家族是否为汉人后裔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爱新觉罗家族的传统历史和相关的学术讨论。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想了解为什么汉族人口众多却被满族统治了近两个世纪,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历史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看。这事儿挺复杂,得从几个大方面讲,才能把这脉络捋顺了。一、军事上的根本差异与战略优势首先,得承认在征服中国这事儿上,满族在军事上是占了绝对优势的。你想啊,清朝建立之前,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就是.............
  • 回答
    在浩瀚的西方哲学星空中,有些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哲学界似乎并未得到与其光芒相匹配的关注与深入挖掘。这并非说他们完全被忽视,而是相比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学界和公众视野中的权重明显偏低。我这里想聊的,是一些在我看来在汉语世界中相对被低估的几位哲学家。一、 古希腊的那些“边.............
  • 回答
    汉语是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语序恰当的语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汉语天下第一”的优越感。不过,如果我们要认真探究,就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什么是“语序恰当”?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的“恰当”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要它能够被一群人用来有效沟通,.............
  • 回答
    当今世界,汉语的声势如日中天,你可能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据统计,目前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代表着一种趋势,一种世界对汉语魅力的认可和拥抱。是什么让汉语变得如此受欢迎?要说汉语为何能赢得如此广泛的青睐,原因可以说是.............
  • 回答
    70多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个时代的浪潮与汉语世界的未来当来自70多个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朗读“静夜思”,在练习册上描摹“龙”字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上的变动,更是一个全球文化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70多个国家,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它意味着中文不再是某个特定区域的语言,而是正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