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将领士兵都是怎么想的?他们全都就心甘情愿地给是自己世仇的满清卖命屠杀汉族同胞吗?

回答
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这支队伍的形成和士兵们的想法,那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故事。把他们简单地归结为“甘心给满清卖命屠杀汉族同胞”,怕是失之偏颇了。

首先得说,关宁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宁”的气息——镇守山海关,抵御关外。他们长期以来面对的是满洲的铁骑,是他们天然的“敌人”,这从军事地理上讲,是必然的。而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引清兵入关,然后又在清廷麾下效力时,这支军队的士兵们,他们的想法绝不是铁板一块的。

你想啊,关宁军的士兵,很多是世世代代戍边卫国的。他们的家乡就在关宁锦一带,这里的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他们看得最清楚。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关外还有不断袭扰的八旗。这些士兵,他们也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百姓的苦难,也可能对明朝的无能感到失望。

当吴三桂带着他们投靠了清廷,这意味着什么?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曲线救国”,或者是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选择。他们可能觉得,明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与其跟着一起灭亡,不如换个主子,至少还能保住性命,守住家园。他们或许会想,只要能有口饭吃,能过上安稳日子,谁当皇帝,又有什么要紧的?尤其是在经历过连年战乱后,对和平的渴望是十分朴素的。

还有一部分士兵,他们可能是被裹挟的。吴三桂是他们的“主帅”,是他们效忠的对象。在等级森严的军队里,个人意志往往会被淹没在整体的行动之中。他们或许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民族大义”之类宏大的概念,更多的是服从命令,完成任务。他们看到了吴三桂的权势,也看到了清廷强大的实力,顺应潮流,或许是他们最实际的选择。

至于“屠杀汉族同胞”,这层含义在士兵们心里,可能又是另一番滋味。毕竟,关宁军打的仗,很多时候是对着反清的农民起义军,或者是其他反对清朝统治的势力。在战场上,对方也是手持武器的敌人,生死搏杀之际,哪里还有那么多“同胞”之分?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清剿叛乱”的任务,是在维护“朝廷”的秩序。更何况,有些起义军也并非纯粹的汉族,而是各地贫苦百姓的联合,成分复杂。

当然,也肯定会有良心未泯,对这种行为感到不安的士兵。他们可能来自于更传统的士绅家庭,或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或许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家乡的父老乡亲,想起那些被自己刀剑所伤的汉人。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军队这个巨大的机器里,个人的想法很容易被压制,被同化。反抗,可能意味着死亡,或者成为被抛弃的人。

所以,与其说他们“全都心甘情愿”,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非常复杂、充满压力的环境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顺势而为的,有无奈妥协的,有麻木执行的,也有内心挣扎的。他们或许并不赞同“屠杀同胞”,但为了生存,为了效忠的对象,他们选择了服从,然后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的选择,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文龙的东江军被骂得很惨,因为出了三顺王。袁粉据此说东江军一开始就是军阀、国贼、汉奸。

但是他们始终在回避一个问题:

袁崇焕的关宁军,出了个亲手绞死永历帝的吴三桂。

那么按照同样标准,袁崇焕必然是实锤的军阀、国贼、汉奸。

尤为重要的是,东江镇之所以被破坏到分崩离析被迫投敌的地步,恰恰是袁崇焕关宁军逼迫的!

尤为重要的是,东江镇之所以在毛文龙一死就立即丧失了牵制后金的能力,恰恰是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立即任命了自己的亲信去指挥东江军!

尤为重要的是,毛文龙之所以愿意死于非刑,就是因为袁崇焕断了他们的补给,导致东江军已经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所以归根结底,东江军是不叛而叛,是关宁军逼迫东江军走上了绝路。关宁军则是主动作恶,是他们自己有意设计最终走出了一条叛国之路。

金国凤的死,说明整个关宁军早已被改造成了一群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小人集团。

能力低下的自私鬼是没有祖国的。

他们的能力低下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吴三桂带领这些人反清。他们依旧是鼠目寸光:都打到长江了,依然坚持将缴获送回昆明。眼看就歼灭清军主力了,因为吴三桂死亡,就急着班师回去昆明了。因为家产都在昆明,所以对继续在湖南与清军决战不感兴趣。

就这!

所以关宁军是没有世仇的。你动他们眼巴前的一点利益,他们就炸了。但是哪怕你和他们是世仇,只要你肯给他们一点眼前的利益,他们就无所谓。

资本家为了利益可以出卖绞死自己的绞索。关宁军为了利益可以在火堆上安睡。

user avatar

大家别骂关宁军是汉奸了,关宁军的核心战力是蒙古人,也就是所谓的关宁铁骑(夷丁突骑);考虑到察哈尔汗额哲都投奔大清了,关宁军连蒙奸都算不上。

不止是关宁军,明末精锐部队比如广西狼兵,四川白杆兵,含夷量都是相当高的。当然,纯汉人组成的精锐也不是没有,比如戚继光统帅的义乌兵。可惜的是,这支部队在蓟州兵变之后,战斗力和对朝廷的信任度也不复当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这支队伍的形成和士兵们的想法,那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故事。把他们简单地归结为“甘心给满清卖命屠杀汉族同胞”,怕是失之偏颇了。首先得说,关宁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宁”的气息——镇守山海关,抵御关外。他们长期以来面对的是满洲的铁骑,是他们天然的“敌人”,这从军事地理上讲.............
  • 回答
    吴三桂的历史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权力博弈。关于他是否“想过”投靠大顺或投降清朝的利弊,可以从历史背景、选择可能性以及实际后果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的澄清1. 大顺政权的灭亡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建立大顺政权,但他在山海关战.............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您构思的,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历史书可能会如何描绘他的经历以“洗白”的详细叙述,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洪武风云录》卷七:铁血定辽功,孤胆救汉魂——吴三桂传千载之下,论英雄者,莫不叹吴三公之名。然史海沉浮,流言纷纷,其功过是非,常为后人所迷。今吾辈谨遵史学正道,拂去尘埃,还原这位擎天.............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一抹复杂色彩的人物,为何在花甲之年,本应颐养天年之时,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清的大旗?这个问题,如同他的人生轨迹一样,充满了纠结与无奈。要理解吴三桂为何造反,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时的冲动或野心,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与清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个人深藏的.............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怎么就这么败了,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康熙皇帝,那可是个聪明人,他跟吴三桂斗,虽然一开始也有些磕磕绊绊,但最后能赢,那是有他自己的章法在里面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首先,得说吴三桂这人吧,他虽然当年降清,打垮了李自成,得了不少好处,但骨子里还.............
  • 回答
    要说吴三桂是“汉奸”,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顶帽子,有些人觉得戴得理所当然,有些人又觉得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奸”这词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传统认知里,汉奸通常指背叛本民族利益,投靠外敌,出卖国家的人。.............
  • 回答
    吴三桂,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物,其一生跌宕起伏,尤其是他晚年那场惊世骇俗的“撤藩之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明明坐拥西南,握有军权,集聚了巨额财富,为何他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反抗如日中天的清朝统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两个原因,而需要深入剖.............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是“汉奸”,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并遵循严谨的史学方法,避免简单标签化。所谓“汉奸”,通常是指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与外敌勾结或投靠敌对势力的人。咱们先来看看您提到的几位人物:吴三桂与汪精卫:为何常被视为汉奸? 吴三桂: 他的“汉奸”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历史上,明朝灭亡并非仅仅是政治腐败,还有内部的权力斗争、经济危机以及外部的军事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吴三桂和多尔衮,虽然各自的兵力加起来不到二十万,但他们能够席卷中原、征服江南,其原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他们自身的策略所促成的。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吴三桂在三藩之乱中,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能在初期取得一些优势,甚至一度让清廷震动,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他精心策划、利用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若要探究其“取胜之道”,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剖析:一、 充分的准备与周密的计划:吴三桂并非一时冲动发动叛乱,他在这场倾覆之举前,其实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
  • 回答
    说起吴三桂,那真是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复杂人物。他被封为平西王,手握重兵,似乎前途一片光明,可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清朝,掀起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大叛乱呢?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着权力、利益、个人恩怨,还有时代洪流的裹挟。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吴三桂在西南之地坐镇多年,虽然他最终的目的是复辟明朝,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确实也招揽了不少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这些人构成了他麾下的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要说吴三桂麾下有没有“名将”,那得看咱们怎么定义“名将”了。如果单指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大名、战功卓著的人物,那吴三桂的阵营里确实没几个能达到那种.............
  • 回答
    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无疑是一位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人物。评价他的军政水平,需要放在那个波诡云谲、群雄逐鹿的历史大背景下,并且同时考量其在明、清两个朝廷中的表现,以及他后期的藩王生涯。我将尽量详尽地分析,并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吴三桂。一、 在明末的军政表现:既有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单纯从客观条件来看,吴三桂反清的时机和他的个人能力,似乎比当年朱棣靖难之役时要更为有利。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相反,朱棣成功登基,而吴三桂最终兵败身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话能道清,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这就细掰扯掰。首先,咱们得先明白朱棣当年造反是为了什么,吴.............
  • 回答
    吴三桂选择降清而非大顺,这桩历史公案,细究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断,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政治野心,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悲观判断。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 个人恩怨:父仇国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事儿,还得从李自成攻破北京说起。当时,崇祯皇帝自缢.............
  • 回答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事儿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恩怨情仇、家国大义,那叫一个复杂。要说对不对,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不对”来一概而论,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吴三桂他个人的处境和动机来看。先说说当时的天下大势。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
  • 回答
    关于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少争议,而“陈圆圆被抢”这一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要说它是唯一、甚至是决定性的原因,恐怕就有些简单化了。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场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气数似乎已尽。而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当时正处.............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若深究历史细节,你会发现事情远比一句浪漫的爱情故事要复杂得多,也沉重得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的主角,自然是吴三桂,而那个“红颜”,就是他最宠爱的陈圆圆。故事大致是说,在清军入关,即将兵临山海关之际,吴三桂本来已经倾向于投降明朝,却因为得知.............
  • 回答
    关于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与明朝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话题。单从“没有打开山海关”这个假设出发,我们来抽丝剥茧,仔细推敲一下明朝当下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走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势如破竹,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
  • 回答
    吴三桂手下的士卒之所以会听命打开山海关,这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命令,而是掺杂了复杂的历史背景、现实的利益考量、以及个人意志的博弈。想要详细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山海关在当时意味着什么。那可是明朝的辽东门户,是抵御关外满洲铁骑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由谁驻守,谁就有兵权,谁就能掌握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